不要让“心脏病”误导未来_心病论文

不要让“心脏病”误导未来_心病论文

莫让“心病”误前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病论文,前程论文,莫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据调查,中国高校目前有30%的学生存在各种心理障碍。一般而言,心理素质缺陷是不良成长环境条件下的产物,心理问题和偏差,在顺境下反应不太明显;而在逆境和迎战困难的时候则会显现出来。而今就职竞争激烈,学历备受重视,所以步入大学就成了人生的一大转折,许多心理问题会突然呈现,若缺乏指导、调适,常会酿成不良后果。它们的具体表现如下:

社会适应不良

社会心理学把人对社会文化环境的适应称为社会适应,又称社会调适。它包括个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和一系列自主调整过程,如顺应环境、行为自制、遵从规范、服从纪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若个人行为与社会规范和人际关系不是协调一致,而是格格不入、互不相容,那就是适应不良。

许多青年,中学以前阶段表现完全良好,但一进入大学,就感学业困难,生活不适应,同学关系难处。有位从边疆考入四川大学的女孩,学了一年就想退学,父母看她不行,也同意让她转学回原籍。其实对她最大的困扰就是过不惯住校生活,成天想家,她宁愿舍弃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四川,而甘愿回到边陲之乡。

适应环境的能力属“情商”范畴,靠自幼培养,从小过分依赖父母、安于家庭舒适环境,其适应能力就差。

由自卑而生嫉妒

有自卑心理的人其实特别自尊。他们出于自我保护而使自尊心畸形发展,变成以自我为中心渐渐发展至嫉妒、仇恨、自暴自弃,从自卑走向抑郁、沉沦。这种心理偏向,最终导致自毁前途,产生攻击他人,乃至伤害、凶杀等严重后果。

克服自卑感可用说理开导、分析评价、系列摆脱、共鸣性理解、讲授对策、鼓励劝慰等心理疗法;也可针对自己的弱点制订一个逐步训练的计划,并持之以恒。

从抑郁走向极端

抑郁的表现主要是心境恶劣、情绪低落、悲观消极、自我感觉不良、自我评价过低、自信心不强、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少言寡语、不愿与人交往。他们的整个生活阴霾弥漫,如陷痛苦深渊而无力自拔;同时伴有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质下降、性欲缺乏、便秘等躯体症状。有些自杀者和杀人者,就是由抑郁走向极端。

抑郁状态的心理治疗主要是用认知疗法。因为心情的好坏常由个人需求能否得到满足而决定。比如同样是考进大学,有的人因如愿以偿而高兴,有的人则因为不是第一志愿、不是他理想中的学校而不悦。此外,生活中的挫折,家庭的变故等均可使人产生抑郁状态。如果认知改变了,或是对挫折因素观念改变了,情绪即可得到改善。

抑郁情绪明显,经过心理调整不愈者,应及时求助医学干预,有许多对抗药物——抗抑郁剂,经过治疗能收效。

焦虑多疑自寻烦恼

焦虑是应激下人们最常出现的适应反应,其程度可以从轻微的多虑担忧、紧张不安,到烦恼、恐惧,一直到惊惶失措,坐立不安。若采用自我调适仍不能解决,应投医求治,目前有一大类以“抗焦虑”为名的药物,对控制焦虑情绪及由之而引起的失眠都有良效,且这类药物副作用很轻,为心理咨询门诊所惯用,不妨使用一些时间。

敏感多疑者老是担心自己在人际关系中处于不安全的境地,对周围环境疑虑重重,一遇挫折失利,更是心神不安,总怀疑人家看不起他;对人对事无端猜测,且从坏的方面去想,成天东想西想,弄得人际关系紧张。

性格多疑的人应针对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加以克服。须知,真诚待人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基石原则,患得患失,是产生猜疑的土壤。应当心胸开阔,达观坦荡,适应环境,自我解脱。另外多疑之人往往同时伴有自卑感,因此需进行综合治理。

羞怯畏缩缺乏信心

羞怯心理的造成,常常由于低估自己,或过分考虑自己给别人的印象,总是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有些高考失利的学生,心情沉重,羞于见人。他们沉默寡言,与同学更是断绝往来。此时,家人应给予温暖和帮助,采取恰当的应对之策,帮他及时摆脱困境,重建信心,继续奋进。

对于素有羞怯心理者,应有意识地多作锻炼,应鼓起勇气,看到自己的能力;不必计较别人的评头论足,在公众场合可以先易后难地多多争取锻炼的机会,学会意念控制,消除紧张、羞怯,也可以使自己镇静下来。

危机行为失去理性

所谓“危机”是指个体面临重大意外事件或突然打击时,超出其惯常的应付能力,心理失衡,出现巨大的精神痛苦,并潜在着自杀、暴力等严重后果的紧急状态。

近年来,因恋爱、婚姻、家庭邻里等矛盾激化、遭受挫折,心理偏激,情绪不稳而导致打骂、毁物、毁容、伤害、自杀的案情时有发生。高校学生中产生这类危害行为者,也屡见不鲜。儿子杀母,学子杀师,浓硫酸毁容室友,凶杀,自杀都时有报道,许多恶性案件,经过司法鉴定,往往都不是因精神错乱而造成。

因此,一旦发现当事人有情绪反常,隐伏危机之时,应及早察觉采取对策,对于已有自杀等迹象者,更不可掉以轻心,此时还可求助危机干预中心,及时协助解除危险。

危机过去后,对个体如何应付危机、摆脱困境还需进行教育并作持久的锻炼。面对挫折逆境首先要有客观对待、积极迎战的态度。为此,还需对挫折的原因作全面分析,细加分析就可使自己明白应该如何着手摆脱挫折,采取恰当的对策。心理学上,处理挫折、摆脱困境采取的对策包括:调整目标、主动转移注意、升化情感,促使反应弱化法、采取自我补偿、以勤补拙、扬长避短、理性控制法、寻求支持法以及增强耐力法,通过训练增强对挫折或逆境的耐受力。但这需靠持之以恒的“修身养性”锻炼,以健全人格,完善心理品质。

原载《心理世界》(开封),2007.3.34~35

标签:;  ;  ;  

不要让“心脏病”误导未来_心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