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会计职能的对应性——--建立前后一贯的会计基础理论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会计论文,试论论文,职能论文,理论体系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般系统论是“适用于所有系统(或确定的支持系统)的学说”〔1〕。由于“系统有共同的一般方面,对应性和同型性。 ……在其它方面完全不同的许多系统呈现出(有时是惊人的)相似性和同型性”〔2〕。运用系统理论,对于深入研究和发展会计理论,建立前后一贯的会计理论体系,有重大意义。
根据系统理论和会计实践,研究会计职能的对应性,研究会计基础理论范畴的横向联系,对于解决会计基础理论领域的若干争论,有现实性。
一、会计职能与结构、本质的对应性
我国会计学界对会计本质进行过长期、大量的讨论,众说纷纭。但对什么决定本质,什么表现本质,缺乏研究,从而影响人们对会计本质取得共识。
系统理论指出:本质是“结构的描述”,“系统的特性首先取决于它的结构。结构的不同可以使同一类系统具有不同的功能。”“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类要素统一组合的秩序和方式”〔3〕。 石墨和金钢石的元素相同,都是碳,只是由于结构不同,以致面貌、功能、性质完全不同。决定事物本质和职能的是事物的结构,是事物的内在矛盾。
事物的本质和结构,事物的内在矛盾,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外部表现是功能即职能。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郎菲指出:结构是“部分的秩序”“内容描述,本质是结构的描述”。系统功能的对应性“是指功能和结构具有相互对应的性质。这一性质可表述为: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结构的表现;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反作用于结构”〔4〕。 功能是结构和本质的外部表现。贝塔郎菲还说:“归根结底,结构(即部分的秩序)和功能(过程的秩序)完全是一回事”〔5〕。 美国流行的会计本质经济信息系统论和会计“职能在于提供有关经济主体的数量化信息”论〔6〕即是一例。虽然,该论并不全面。
通过职能尤其是基本职能研究结构和本质,不仅是系统论的一般原理,也为会计理论研究所证明。葛家澍、余绪缨教授在其主编的《会计学》中曾指出:“职能是体现会计本质的功能。”我国会计界流行的经济信息系统论和管理活动论各有充分的论据,长期相持不下。“两论”的代表人都承认会计有两种基本职能即核算和控制,但又各强调其一,将其分别区分为第一位和第二位。《现代汉语词典》“基本”指“根本”“主要的”,“第一”指“最重要”。既然是基本职能,就不应有第一、第二之分。鉴于两种基本职能互相渗透,从会计工作的实际出发,我们提出:核算是基础职能,控制是主导职能。
根据系统论结构决定本质和功能,功能表现结构和本质的原理,通过核算职能,发现会计的信息处理结构和经济信息系统本质;通过会计的控制职能,发现会计的控制结构和经济管理活动本质,因而,我们认为“两论”应当结合,提出:会计是以处理价值信息为基础的控制系统。这种提法不仅符合“信息和控制是不可分割的”原理,体现两种基本职能基础与主导的相互关系,还可提高会计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
二、会计职能与会计目标的对应性
系统理论指出:“系统功能表达系统结构的目的性”〔7〕。 会计目标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并受制于会计职能。没有该项职能,不可能提出相应的目标。会计目标具有主观性,会计职能是会计行为的概括,客观性强。会计基本职能概括了会计基本目标的主要内容,可据以推导出会计基本目标及相应的会计原则,比目标更具有根本性,我们根据会计基本职能推出会计提供有用信息和强化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
三、会计职能与社会环境的对应性
会计职能是会计系统的外在行为,联结系统与环境,体现会计环境包括会计主体、投资者、债权人对会计系统的要求以及会计系统满足这些要求的可能性,是需求与可能的统一。社会环境的需求对会计结构、本质、职能、目标有重大的影响。会计为什么会形成两种结构、两种本质、两种基本职能、两种基本目标?归根结蒂,在于建立会计系统的客观需求,或称客观必然性。
节约劳动时间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规律。适应这一规律的要求,既要核算劳动时间的消耗量和所取得的劳动成果,又要强化管理,促进劳动时间的节约,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各种社会,概莫能外。从而形成了会计核算和控制的基本职能,以及相应的本质和基本目标。
单讲社会环境,外延太宽。社会环境千差万别,并不是都与会计相关。与会计相关的,其作用和影响也不一样。环境的需要与会计系统的可能相结合,形成会计系统的结构和职能。有人说:“环境决定一切。”似乎走向另一极端。会计、统计、审计的环境相同,其本质和职能却大不相同,即是明证。我们认为环境的需求与职能具有对应性,职能是环境需求与会计系统可能的结合,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四、深入研究会计职能的对应性,建立前后一贯的会计基础理论体系
(一)以会计基本职能为研究起点
会计准则理论框架是由前后一贯的众多会计范畴构成的。理论框架如何表述有不同意见。笔者意见图示如次:
本质以圆圈为记,意在体现其与职能的内在与外部表现的关系。
研究理论框架从哪一范畴入手,以便进行科学严密的逻辑推理,就是这里所要探讨的研究起点理论。逻辑起点与研究起点,似应区分。逻辑起点应是会计理论中最简单、最普遍、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的范畴。所包括的内在矛盾是整个会计系统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萌芽,它是会计理论体系中其它理论建立的基础。研究起点与其相联系,基本具有上述特征,区别仅在于它是系统内在矛盾的外部表现。通过它才能发现系统的内在矛盾,它“反映了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它制约会计理论系统的其它重要范畴。
起点理论众说纷纭。会计假设起点论盛行于本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基本假设体现会计环境的时间、空间特征以及时空结合的市场交换(继续经营、货币计量),它虽然构成理论框架的基础,但并不能推导出会计目标及各项会计原则,甚至导致会计原则的自相矛盾,已为美国的会计实践所证明,并为会计目标起点论所替代。
任何工作都要首先确定目标,以会计目标作为会计工作的起点,无可厚非。作为理论框架的研究起点,应是制约会计目标的客观因素和客观依据。
会计对象起点论认为“对象决定方法”,理论建筑在对象的基础上。如何根据会计对象推导理论框架,未见充分论据。
会计环境起点论认为环境决定一切。还提出“会计外环境”和“会计内环境”概念。充分重视会计环境及会计系统本身的特点,观点新颖。问题在于环境指“周围的情况和条件”“与系统发生联系和相互作用而又不包含系统内的诸事物组成的整体称为系统环境。”〔8 〕内环境的提法似不确切。环境对理论框架有重大影响,应当充分重视,并不等于环境决定一切。
会计本质起点论认为会计理论诸要素间的逻辑关系是:本质-→职能-→会计工作,西方会计学界60年代以来的信息系统论普遍如此认识。把会计本质作为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容易理解。问题在于:本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何才能界定会计本质?我国经济信息系统论与经济管理活动论长期相持不下,显属难题。
会计职能尤其是基本职能内在结构与本质,外联系统与环境,核算和控制会计对象与要素,制约会计目标,贯穿于会计工作全过程。以会计职能为研究起点,深入研究,即可建立科学实用的会计准则理论框架,用以指导评价会计准则的制定。
(二)建立前后一贯的会计基础理论体系
《韦氏新国际词典》释理论为:“某一探究领域的通用观点所构成的一套前后一贯的假设性、概念性和实用性的原理的整体,构成了所要探索领域的可供探索的一般框架。”美国会计学会《基本会计理论》和E.S.亨德里克森《会计理论》在第1页都引用上述解释。 会计理论如果不能前后一贯,自相矛盾,就难以成立。
我国流行的经济信息系统论借鉴美国流行的学说,但又主张两种基本职能论,显然违反会计基本职能的对应性,也破坏前后一贯。第一,既然会计有两种基本职能,为什么在会计本质和目标中却不能体现?第二,如果说会计只有核算职能以及相应的本质和目标,而全盘否定控制职能以及管理活动论的观点,势必背离会计实际,有伤其对会计实践的指导作用。反之,按照同样的逻辑,管理活动论也有类似的缺点。而且管理活动论的会计目标理论,认识尚欠一致。
整体性是系统方法的基本观点。会计基础理论是一个整体,要把其组成部分的诸范畴,联系起来进行横向研究,弄清其相互关系,从联系中发现矛盾,促成会计基础理论的前后一贯。
根据会计职能的对应性,通过两种基本职能可以发现会计的两种结构,两种本质,两种基本目标,相互联系,前后一贯。经济信息系统论与经济管理活动论,应当科学地结合起来,这是会计基础理论体系科学地实现前后一贯的关键。
综上所述,前后一贯的会计基础理论体系可简略图示如次:
注释:
〔1〕〔2〕〔5〕[美]冯.贝塔郎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25页;
〔3〕〔7〕〔8〕《软科学知识词典》,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 年第307、308页;
〔4〕《系统科学大辞典》,云南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48页;
〔6〕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第4号报告第40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