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高校“两课”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改革论文,新思路论文,高校论文,两课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教学以来,相伴而行的“两课”教学改革就一直是“两课”教育工作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全人类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和日常生活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网络深入了大学校园生活,使学生的思想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这必将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两课”教学带来深刻的变革。
网络环境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依托计算机网络(又称互联网络或因特网)而形成,以信息交流为主要内容的,影响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一种环境。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环境已悄然形成,并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着巨大影响。准确地分清网络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从而促进人的思想健康发展,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当务之急。高校“两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探索网络环境下“两课”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是高校“两课”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
较之传统的教学内容、方式、手段和教学效果的评价,网络环境中的“两课”教学拥有更广阔、丰富的信息,能体现教师与学生更富成效的互动和最快捷的信息传递与反馈,能全方位、多维度地展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魅力,能更好地发挥联系课堂和现实社会的桥梁和中介作用,能极大地提高“教”与“学”的工作效率,能更好地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连续性。网络在为“两课”教学改革提供有利条件的同时,也为“两课”教学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网络环境中的“两课”教学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实施和贯彻教学目标的任务变更加艰巨;选择教学信息源和把握教学内容的活动变得更加复杂;控制教学信息传播渠道的行为变得更加困难;提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素质的需要显得更加迫切等等。
身处信息量巨大的网络环境,高校“两课”教师应密切关注青年学生在网上的思想动态,主动引导,加强管理,占领网上“两课”阵地,积极探索高校“两课”教学改革的新思路。笔者认为要搞好网络环境下高校“两课”教学改革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网络管理,适度监控,做好信息“把关人”
大众传媒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把关人”,其决定什么样的信息该传播或不该传播。“信息把关人”为受众提供了具有内在倾向的信息,对人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内在的深刻影响。“两课”教师要成为网络信息的“把关人”,将全面、客观的、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把那些会对学生思想产生消极影响的信息过滤掉,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了解信息,辩证分析,自主做出结论,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其结论。
“两课”教师在面对网络上、尤其是校园网的BBS上,学生发表的偏激或错误言论时,不能放任自流,或一味封堵,要对这些信息加以充分引导,以普通用户身份参与讨论。在学生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在网上表现出来时,“两课”教师要主动回应,发起相关讨论,以正视听。对待网上的不同声音和错误信息,要在严格监控的管理下,主动采取有意地发布引导信息的方式,广泛调动可供利用的各种有利信息迎战消极信息。在处理诸如“台湾大选”、“法轮功”、“中美撞机事件”、“美国遭袭击”等敏感问题上,及时在网上和课堂上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其在大量的信息中能分清真伪、明辨是非。
“两课”教师还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网络空间与学生交流,这也是教师有效控制网络信息时必须做的工作。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大部分同学对BBS、聊天室上传递的信息的真实性表示怀疑。华北电力大学在本校范围内作了一次网络道德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即使是在学校较受欢迎的BBS,也仅有17.2%的同学认为那上面发表的个人见解值得一看。笔者认为“两课”教师与学生在网络上的讨论版块应慎重选择,如果在自由度、开放度较大的BBS上讨论一些理论问题,就比较容易引起场面的失控,也难以让更多的学生对正确的理论作出选择。而充分利用教师的电子信箱与学生交流,则能更加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具体问题,也比较容易进行管理。
二、拓宽教学信息传播渠道,建立网上“两课”教学新阵地
为让大学生在网上能时时听到“两课”的声音,我们应增大网络中“两课”教学信息量的比重。尤其是要充分运用校园网络系统,构建网上“两课”教学基地,设置教学要点、教师释疑、教案参考、资料查询、热点讨论、教师信箱、模拟测试题库等功能,实现资源共享,积极开发超文本结构的“两课”电子教材,并且通过这些栏目提高学生对“两课”网页的点击率,因为“两课”网页或网站建立起来后,访问量也将影响其发挥作用。
同时,在“两课”网站、网页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应请相关的专家学者制作高质量的教学信息上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力求把深奥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网络空间中用丰富的形式加以表现,以吸引学生主动使用。
目前,我国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青年教育及国内外重大时事介绍的网站较多,其内容丰富,政治性鲜明,政治方向正确,的确堪称信息宝库。同时,各高校的网站上也有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内容,信息量也很大,但笔者发现全国各高校有关“两课”教学的专门网页还不够多,内容也不够丰富,“两课”上网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增强政治意识和政治鉴别力,提高师生的信息运用和处理能力
“两课”教师和学生身处信息量巨大的网络环境中,应尽快提高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一方面是具备计算机的操作知识和上网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应具备现代信息素养,在正确的政治意识的指导下,培养科学、准确地把握网络信息的政治鉴别力。
有人认为信息运用和处理能力是纯技术性的,这种看法大大有误,因为信息是由有思想的人来传递的,传递什么性质的信息,又是由传递者的世界观、人生观来决定的。“两课”教师的信息素养不应仅仅是“说服”、“传递”信息能力的培养,而应包括“选择”、“引导”能力的加强。学生同样不止要学会如何上网,而且要学会如何有效而正确地吸收网上的信息。“两课”教师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习”上,使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获取以及怎样获取、获取什么样的正确的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方法。
重庆市高校“两课”教学情况调研组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在谈到自己不愿学“两课”的理由为课程中结论性的东西太多,大都知道,因此没必要学习。“两课”的教学目标本来就不是单纯教授“知识”的问题,而主要应培养学生与实践有关的正确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使他们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从而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面对网络信息,教师也不应简单的说结论,而应授学生以“渔”,引导他们作出正确选择,增强政治意识和政治鉴别力。
目前,当务之急是应有针对性地举办主要由“两课”教师参加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学习培训班,使他们掌握与大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网络语言,激发教师们开发网络互动电子教学课件的热情,主动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网络阵地。同时,“两课”教师在课程讲授中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培养选择有益信息的能力、加强在网上的自律行为。
四、积极把握教育对象的新特点,加强师生沟通,坚持正面灌输和引导
网络环境中的大学生思想出现了新特点:他们的创新观念增强,主体意识明确,更加富于时代感、全球精神、平等观念、开放意识,但他们的价值冲突感也更加强烈,理解信息呈现多维化。“两课”教学应积极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要加以鼓励,但他们的好奇心也极强,在掌握了大量的计算机知识后,一些学生便将网络当作了他们“施展技能”的天地,并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能力。由于自控能力不强,法制观念淡薄,攻击网络时就没有任何顾虑。因此,“两课”教学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法制观念的教育。
对大学生日益明确的主体意识、时代感和全球精神,我们在充分肯定的同时,应加强对他们的民族和人生责任感的教育,不忽视意识形态的灌输教育,时刻提醒他们,不同国家在网上的信息较量,是当今时代的新特点;鼓励他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立志决胜于信息时代。对大学生强烈的平等意识和开放观念,我们要加以正确引导,在网上与其平等交流,了解并走进他们的生活,要学习网络新名词,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针对大学生价值感冲突剧烈和理解信息多维化的现状,我们也不能坐视不管或暴跳如雷,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冷静、理智,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和对待。在面对各种信息和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时,我们不能避而不谈,或含混搪塞过关,而应多运用积极资料、正面资料、全面的资料与他们在网上进行探讨,而避免他们只在网上收集片面信息来进行有失偏颇的理解。
关于“两课”教师在网上与学生的沟通方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设“两课”网页,引导学生前往“冲浪”。二是充分发挥校园BBS的作用,建立公告栏答疑区版块,教师主动以普通用户的身份积极参与讨论,及时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甚至可以在BBS上有意识地激发学生间的讨论,并对学生网上的言行加以引导。三是“两课”教师应在网上申请容量较大的电子邮箱,方便学生用E-mail与教师联系,个别性地咨询疑难问题。四是积极制作交互性较强的电子教案,对包括文本、视图、音像等教学媒体资源进行合理组合设计,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课堂网络教学系统,并储存到资源库中,集中地放在“两课”主页上,以便教学时调用和督促学生课后自学。五是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远程教学的在线“虚拟课堂”,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
五、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方式方法
“两课”的任务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身观、价值观。故单靠简单刻板的说教是不行的,必须诉诸于一切可资运用的形象化手段,使抽象的理性内容通过直观的、可视的形象表达出来,真正做到让科学的理论“入耳、入脑、入心”,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因此,“两课”教师应积极改进教学手段,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电子网络的辅助功能,开发网络课件,将集电影、电视、录音、录像的多媒体教学运用于网络。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师生的实时互动交流,充分地改进“两课”的教学方式方法。网络环境能够提供更多的、可能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技术手段,集合多种多样的图像、文字、声音,将社会主义主旋律、集体主义价值观、爱国主义的主题这些政治内容,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开展教学,化枯燥为情趣,化不解为理解。而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则更好地实现了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软件为学生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教师还可以在网上建立模拟空间,让学生回到19世纪与“马克思”对话,模拟情景进行道德教育。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以将老师从那些在传统校园里常见的机械、重复的教学活动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革,最终达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学效果较好的目标。
六、走进网络世界,实现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的有机结合
基于网络的互动式信息流动为教与学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教师和学生不必坐在一个课堂里就可完成教学,在远隔千里外,学生可随时发问,教师可以当堂给予解答,形成了虚拟课堂,使师生对有形课堂的依赖大大减少。但“两课”教学的课堂不能完全是虚拟的,现实的教学课堂以其独特的魅力表现而不可替代。现实的“两课”课堂虽然少了些快捷和方便,但教师在学生面前表现的人格魅力的巨大感染作用,却是不可虚拟的。学生理解科学理论的状况和思想上的细微变化,也必须靠现实课堂中教师的细心去体察。师生之间的交往如果完全依靠网络,最终将形成新的沟通障碍。教学中,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绪相互感染,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良好的教学效果及对学生心理产生的正面效应,是任何形式的电子媒体所不能替代的。因此,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学网络只是教师手中的一种教学工具,人的要素是第一位的,教师才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虚拟课堂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现实课堂,二者必须充分发挥优势互补的功能,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两课”教学中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的有机结合是十分重要的,一旦能把二者的优势互补,将形成一个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和理论教学系统,笔者大胆地就此教学系统作如下设想:
首先,在现实的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教学课堂中,要加快实现数字化课堂,这是实现二者结合的基础。数字化课堂的建设要求教师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当中,突出计算机在传统课堂的改造作用。教师应掌握Authorware等一两种多媒体制作软件,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提供声音、图像、视频、文本等多媒体手段教学。同时,数字化课堂还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Internet上建立虚拟课堂,供师生在远程做学习讨论的场所。在现实课堂教学之外,师生无需见面,利用网络讲座、网络辅导与答疑、E-mail和BBS等信息技术便能进行自学;学习者在网络课堂上可随时发表见解而不影响他人听课,同一时间内还可接受“两课”中两门或多门课程的融会贯通地教育,以达到学习的目的。
其次,建立“两课”教学信息资源库(网络),这是实现虚拟课堂和现实课堂有机会结合的有力保障。其包括“两课”中各门课程的软件资源库,如声频、视频、动画、文档等数据资源;包括优秀教师教案、专家点评、学生优秀作品等资源;包括复习资源、考试题集、参考资料、学习方法介绍等资源库的建设等等。
最后,为体现虚拟课堂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和现实课堂中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感染力特色的结合,可以采用视频会议的网上教学方式和视频点播的教学方式。它可使相隔千里的教师与学生在屏幕上“面对面”地适时交流,或先将授课内容制成数据文件存储,由学生随时、按需点课,在屏幕上收看老师的活动图像和板书、讲稿、图片、示意图等,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教育。在更先进的技术条件的保障下,实现“讲课”教学的虚拟和现实课堂的结合是完全可行的。
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为“两课”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教学平台,但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很大程度上仍然取决于在现实生活中所受到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理念等方面的教育,以及个人经验的积累。因此,在做好网上虚拟课堂的“两课”教学的同时,不能放松日常的现实课堂的“两课”教学,要做到网上网下互动,网内网外结合,从而提高网络环境下“两课”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