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力资源的使用,推动了工业化发展进程,同时为社会进步提供了力量。电力资源的使用,需要以电力系统为承载。当前可持续发展的引导下,电力系统能源利用率得到有效提升,尤其是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建设实施,为电力企业发展带来更多机遇。配电自动化建设中,严格控制电网信息化建设步伐,为智能电网的发展奠定基础,提高电网运行效率,调整电网传统运行模式,促进智能电网的发展进步。
关键词: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建设模式
引言
我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智能电网在配电网当中得到广泛应用,对智能电网背景下,自动化控制技术,促使电网运行可靠性和稳定性均得到有效提升。电力研究人员需要对智能电网进行进一步分析,然后考虑电网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对计算机作为电网发展的基础性内容,从而对电网系统做出进一步优化,所以,对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建设进行整体性地分析,对促进中国社会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具备关键价值。
1 智能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相关简介
在智能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中,需要根据配电容量、配电项目建设规模合理建设。配电自动化通常是指全站自动化、自动化设备、调度中心到终端站的安全监控、故障报警和保修、自动抄表和信息数据采集等。因此,在智能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过程中,应考虑其类型、具体要求、建设目标和未来发展规划。与此同时,要全面考虑系统的经济性、安全可靠性、可扩展性等特性,利于在当下整合各种区域经济背景下更好地满足电力的相关需求。智能配电自动化系统在合理运用方面,可发现以下两大优点,即良好的灵活性与较高的自动化程度。①在灵活性方面,其体现在智能电网的实际建设过程中,能灵活地根据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类型进行主站、子站以及终端等方面的合理科学选择。同时,在未来扩建工程中,只需要增设定量的主站系统,就能够不断满足更多用户的电力需求量。②从电力自动化程度方面考虑,在智能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实际运行中,必须严格根据规范与标准来执行,同时要增强操作人员的技能,这样才能够保证配电系统运行稳定性。
2 配电自动化系统结构与建设标准
2.1 配电自动化系统结构
其结构则是根据系统中所蕴藏的容量进行分类,包括三大类,其分别是:小型、中型、大型。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确定适宜的型号一般是按照具体应用要求、应用规划等进行选择,另外也需要在选择相应类型的自动化系统之后,确定今后实现的发展规模。不过不管是选择哪一类系统,均需满足整个系统的安全性、经济性、能拓展性等要求,确保系统可以稳健、有效地运营下去。对于配电自动化来说,具备一个显著的优点,即:灵活性强。不少电力公司在应用配电系统的过程中,一般会考虑中型的自动化系统,再增设一个重要的配电站,也包括末端与子站等。电力公司若要进一步扩大配电系统的规模,则需把主站转变成中心站,再按照中心站的具体规模增添其它主站。在按照各个层次结构特点的过程中,也可以将中心站划分成三个不一样的层级。根据具体的耗电需求,对两层之下的电力结构实施针对性地整改。
2.2 配电自动化建设标准
当电力公司在颁布标准期间,需遵循电网的具体标准,其可以与智能电网技术相兼容。对于智能电网技术的标准来说,其对应的专业较多,总计有8个,且涉及到27个技术领域,对于其专业分布来说,大部分是指智能变电、智能配电等。对于智能配电来说,也涉及到不少技术领域,而其中有三个极其重要,其分别是:配电储能系统并网、配电的自动化、配电分布式电源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基于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建设策略
3.1 工程概况
以某电网公司为例,参与高可靠供电区和智能楼宇、智能小区试点项目工作,有10kv公用配电房20座,该位置的供电面积大约为30km2,其中涉及的区域还包含核心商圈,该电网当中配电变压器总容量为20000kvA,而配电出线回路一共为300个。改试点的供电量相对较大,因此对于供电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进一步实现配电自动化,相应技术人员对配电网进行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同时对其具体运行情况作出科学设计,借助先进设备,对配电情况作出智能化改造。在具体建设期间,需要针对原有配网系统做出智能化设备建设以及改造。对系统当中存在的原有设备作出改造,同时还需在原有功能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智能化功能,提供相应的数据通信接口,这种情况下可以进一步提升配电自动化网络数据的远程传输能力。如果智能电网系统运行期间出现故障,可以对远程数据传输功能进行科学应用,以这样的方式来帮助工作人员对系统故障进行准确判断,找到故障位置,然后有效解决。因为遥测设备运行相对稳定,能耗不高,当其具体运行过程中,技术人员对故障点作出准确判断,从而能够促使工作人员对引发故障的原因进行准确分析。
3.2 提升系统安全性
当智能电网实际运行过程中,技术人员对其进行连接,可以提升供电线路运行的可靠性,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配网实际结构做出进一步优化。与此同时,为了能够促使智能电网运行更加安全可靠,在运行期间还需要安装相应数据系统,对这一系统进行应用,技术人员能够远距离对其进行控制,当配电自动化系统出现超负荷运转时,系统则能够及时发现,并且做出自动化控制,这样能够实现自动化系统的稳定性。
3.3 配网自动化内部结构的不断优化
在对智能电网实施自动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对配电系统做出进一步优化,从而促使数据安全性得到提升,并且针对这些信息做出准确传输,使其进入到网络移动终端中,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提升系统的稳定性。而对于电力企业而言,技术人员可以在该系统当中安装电压监测器,当系统中线路电压超负荷,则会及时发出提示。这样技术人员知晓后及时解决。
3.4 网络结构的优化
对智能电网进行具体建设以及运行期间,线路磨损是无法避免的,但是这一现象低于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会带来极大影响,因此电力部门需要对系统网络机构进行进一步优化。对于电力企业而言,需要进一步建设,同时针对电力系统当中的远程监控系统以及传输系统做出进一步优化,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保障电力自动化系统运行期间存在较高的统一性以及完整性,以计算机设备为依托,将其作为自动化建设的基础性内容,最终促使配电系统得到全程监控,建立相应的数据远程传输体系,这样能够促使信息系统对相关信息快速并有效的向计算机设备当中输入,从而可以为电力企业中相应技术人员带来相对准确、可靠性较高的运行信息。
4 结语
对当前智能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应用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较高灵活性以及较高自动化程度。第一方面,针对灵活性而言,其充分体现在智能电网实际建设期间,其可以结合自身自动化系统类型,对主站、子站和中断等进行科学选择。与此同时,进行未来建设期间,适当增设主站系统,则能够促更多用户用电量需要得到满足。此外,站在电力自动化程度角度进行分析,智能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实际运行期间,一定要严格结合规范标准进行,并且提升技术人员技术能力,通过对保障系统的应用,提升整体稳定性。
参考文献:
[1]赵江河,陈新,林涛,等.基于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建设[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36(18):33~36.
[2]曲毅,魏震波,向月,等.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发展[J].南方电网技术,2013,7(5):56~60.
[3]张锋明,付俊强,李孝蕾,等.地区智能电网调配自动化贯通模式[J].广东电力,2016,29(4):122~127.
论文作者:张辉
论文发表刊物:《当代电力文化》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7
标签:电网论文; 智能论文; 系统论文; 自动化系统论文; 电力论文; 技术人员论文; 较高论文; 《当代电力文化》2019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