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研究】
浅论我国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王爱莉
摘 要 新时期,博物馆要想更好地发展,就决不能忽视自身的文化建设,特别是要强化自己的文化产业,这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客观来讲,近几年来,博物馆在文化产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甚至借助互联网不时引领一波文化风潮。在这个过程中,其发展还是存在许多问题,与发达国家的博物馆相比,依然有一定差距。本文主要立足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从成绩和不足两个方面分析我国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同时针对出现的问题,总体提出了博物馆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文创产品;市场化
一、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时代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其中的不平衡、不充分自然也包括人民在文化上的需求增多、要求增高和当前文化发展难以满足人民这种要求的矛盾。其实,在此之前,国家对博物馆的文化产业发展也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和支持,出台了《博物馆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博物馆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发展文化产业,由此促进了博物馆的重要变革,让我们的博物馆不再只是收藏、展览和研究的场所,博物馆开始成为展示地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有些研究者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博物馆的数量、规模、观众人数与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不断发展,倡导提高文化软实力、坚持树立文化自信也成为国家的重要政策方向。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重要内涵是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自信,把提升民族的文化自信上升到国家的战略高度,这种政策导向自然是博物馆下一步工作需要把握和加强的重点,也是每个博物馆人面临的时代主题和需要承担的时代任务。作为民族文化软实力的象征之一,整合和提升博物馆文化产业,促进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能在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效益的同时提高其经济效益。
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我们提到的博物馆经济效益其实更多的是博物馆的一种衍生属性,与博物馆的公益属性和公共文化属性并不违背。改革开放以后,这种理念被更多的人认同。过去的博物馆更多地被认为是高雅的文化场所,游离于经济活动的边沿;之后便不断被赋予更多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产业价值,经济作用也日渐凸显。但是,博物馆的经济作用只是其文化属性的衍生品。在我国主要的社会矛盾改变以后,人民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满足于去博物馆欣赏展出的文物,更深层次的需求表现为想将文物所承载的文化带回家,与他人分享,这样的需求更具有个性化的倾向,也是所属博物馆中文物内核的重要展现,就是我们所说的文物的“灵性”。正因为这种需要,博物馆需要根据各自的地域特点和馆藏特色,筛选、研究、开发一系列文化衍生产品,并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进行生产和销售,提供给消费者,这就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与此同时,与其他市场产品特别是工业制成品相比的不同之处在于,消费者在市场购买文化衍生品后将其带回家时,博物馆也实现了文化的传播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大力发展博物馆的文化产业并没有背离博物馆的文化公益属性,二者可以相互依靠,实现双赢。从这一角度来说,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现实的选择,必须为我们接受、适应和深化,这也是实现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不二法门。
二、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与问题
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博物馆的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并且有着自己的运作模式。一方面,在一般情况下,博物馆会设立或指定相关管理部门来管理博物馆文物馆藏的产业化运作,作为整个博物馆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近几年企业化的经营运作模式不断增强,并且已然发展成为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有些发展情况较好的博物馆甚至成立了独立的公司,具有了相应的法人资格,无论是从人力资源管理还是产品开发销售,市场化程度都很高。当然,也有一些博物馆采取授权委托的方式,通过与一些文化开发公司合作,实现自身文化品牌与企业运营经验的良好结合,这也不失为新时期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出路。当然,无论是管理运营、授权开发还是自主发展,每个博物馆在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运作模式时,要统筹考虑自己的馆藏资源、文物特色、市场前景和价值定位等多个因素,选择并依据自己最有优势的生产要素进行文化产业的开发。就目前我国博物馆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而言,主要有两种发展模式。一是最大限度发掘和传播馆藏资源文化价值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博物馆的馆藏在多、文物再精致、文物的内涵再深厚,若无人问津、无人知晓,也是本身对文物价值的湮没。基于这种考虑,一些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就是要充分利用好、发挥好、宣传好自己的馆藏资源。此类模式下,博物馆在开发、设计、制作产品时就应更多地以增强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品位为主,在文化产品中注入更多本地文化符号,既宣传文物和馆藏资源,又加深了人们对博物馆独特收藏资源的文化理解,满足了人们在文化层面的更高需求。二是基于市场导向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在这种导向和模式下,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会更加重视市场开发和产品运作,资本政策也比较活,官方也会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股份制、合伙制等多形式的合作模式参与整个博物馆的文化产业运作。这些博物馆甚至带动了周边地区配套产业的发展,营收和知名度也都非常可观,甚至形成了园区,对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两种方式没有优劣之分,博物馆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和当地政策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找准自己文化产业的发展之道。
当然,各博物馆的文化产业在“投石问路”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和困境。一是博物馆的收藏资源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是相关文化产业运作的基础,许多博物馆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馆藏并没有得到及时的丰富;或者虽然增加了很多馆藏但缺乏自身特色,缺乏贯穿持久的指导思想,导致重数量不重结构,馆藏内容雷同化。二是产业宣传包装力度不够。博物馆自身的文化价值毋庸置疑,本来应该有着更好的关注度。但在现实中,我国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宣传力度远远低于旅游业。在旅游业的宣传策略中,一花一草皆是文章,皆是卖点,有更高文化层面的产品更会不遗余力地宣传。反观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宣传力度,除当前个别诸如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外,博物馆展览及其开展的相关文化产业广告和宣传非常罕见。当然,这可能与某些历史原因有关。长期以来,博物馆坚持公益性属性,导致我国许多博物馆都没有宣传包装的概念,公众对博物馆的了解,特别是对博物馆文化产品了解甚少,对整个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三是自身缺乏专业的运维团队和人才骨干。博物馆里从事文化产业发展的人员专业知识背景多数比较缺乏,团队发展水平较低,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导致许多博物馆的文化产业运维还得依靠外包服务。长此以往,既不利于充分挖掘博物馆馆藏资源的文化价值,又不利于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当然,造成现状的原因也有很多。一方面,我国博物馆的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很多工作都处于探索阶段。在博物馆工作一定年限的人员理解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市场性还不是很到位,缺乏相关理论知识,更没有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并且,思维定式也会限制这些工作人员的发展思想和市场策略,使得他们缺乏突破性和创新力的想法,造成各博物馆的产业发展策略趋同,在市场竞争中难有大的作为,对一些中小型博物馆和后来进入文化产业市场的博物馆的发展影响更大。另一方面,博物馆对文化产业发展人员的培训重视程度不够,相较于花时间培训“自己人”,博物馆更加依赖外包的工作模式。虽然目前国内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有一些成功案例,也出来一些爆款博物馆文创产品,但这些案例或产品本身的运作人员却并不是博物馆主体,自然对文化藏品的文化内涵的挖掘也不会深刻。当然,产业合作、产业外包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运作模式,但其涉及的理念传递偏差、知识产权领域纠纷、产品设计雷同等问题,也为整个博物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些不稳定的问题,需要我们关注和改变。
NSD随机变量的概念由Hu[1]引入并举例说明了NSD变量不一定是NA(negative association)变量。 之后, Christofides等[2] 证明了NA变量能推导出NSD变量, 同时得到了NSD变量的一些重要的不等式及其应用, 如Eghbal等在文献[3]中假定{Xi,i≥1}为非负的NSD变量, 且存在r>1, 使得得到NSD
三、博物馆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针对我们所说的目前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丰富馆藏、强化宣传、培训人才、技术推动等方面入手,这些也都是许多博物馆正在做的事情。如果我们的眼光更长远一些,就需要把握博物馆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那就是高度的关联性和市场化。文化产业归根结底是产业的运作,是市场化的运作,已经不再是单单陈列文物、供人欣赏那么简单。再加上,博物馆文化产业的产业链较长,从文物的收藏、展览、开发设计,再到制作、宣传、销售、维护,涉及多行业、多部门、多领域,如果博物馆的管理决策者一直无法走出固守博物馆传统文化属性的桎梏,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就不会高,发展层次也不会高。若想得到更大发展,博物馆文化产业的未来必然要顺应跨行业、跨区域的市场合作趋势,走向更加开放整合、更加拥抱市场的发展之路。同时,博物馆要学会用这种市场化的发展来反哺自身文化属性,在文化产品的开发、传播中继续坚守和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形成具自身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
在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安装调试完成后,对其进行验收运行工作。对微机继电保护装置验收,主要利用保护整组传动来进行数据观测,结合遥测、遥控、遥调功能进行对应管理操作,确保设备整体正常运行后,对其功能参数以及性能指标做好及时的跟踪比对,明确其质量新性能无误后,将其投入运行,对相关重要数据库资料进行及时备份,为后续设备改造或故障排除时,提供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2]赵梅.博物馆文化产品发展历史初探[J].博物馆发展论丛,2017,(00):61-69.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7725( 2019) 06-0145-03
作者简介 王爱莉(1967-),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历史博物馆,经济师,主要从事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责任编辑:周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