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的课程理念,探索新的教学问题--对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思考_课堂教学论文

学习课程新理念,探究教学新问题——关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材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问题论文,课程标准论文,新理念论文,普通高中论文,物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山西省普通高中将于2008年9月全面实施课程改革,届时将有崭新的新课程实验方案、课程标准、教材与师生见面。由于本次课程改革力度大、涉及面广、系统性强,因此,教师对课程标准及教材的提前研读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是我们对物理课程标准和教材学习的思考,相信对促进教师的进一步探索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领会课程理念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正确实施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指明了方向。

1.在课程目标上涵盖三个维度,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知识与技能方面,重点让学生学习物理学核心概念,掌握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技能,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物理学的应用等;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参加科技活动的热情,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及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等。

2.在课程结构上注重共同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结构重视对课程的基础性的体现,考虑到全体高中学生的学习需求,确定了基本的必修课程。同时还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构建了不同类型的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了选择的空间,以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3.在课程内容上突出基础性,体现时代性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不但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学习基本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思想,而且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联系;还注重反映科技进步带来的如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在实施上要求学生能较独立地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应该是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注意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养成一定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5.在课程评价上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突出过程性评价

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达到预定的课程目标,不是为了检查和评比。高中新课程所倡导的发展性学生评价,应贯穿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发现每个学生的细微变化和发展潜能,肯定学生的成绩,指出其努力的方向。课程评价的实施应始终围绕课程培养目标进行,不仅评价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应评价学生经历的过程与学习的方法,评价学生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二、理解课程结构

1.高中物理课程结构

高中物理课程共包含12个模块(如下页图1所示),其中物理1与物理2为共同必修模块;选修系列1包含两个模块,突出物理学的人文特色;选修系列2包含三个模块,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选修系列3包含五个模块,侧重让学生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的内容。由于要求学生达到6个学分,因而全体学生在学完两个共同必修模块后,还需要在三个选修系列中至少选择一个模块进行学习。

图1 物理课程包括十二个模块

2.模块说明

共同必修——物理1、物理2。这是全体高中学生的共同学习内容。在该模块中,学生通过学习运动描述、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机械能和能源、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等物理学的核心内容,经历一些科学探究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体会物理学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选修系列——选修1-1、选修1-2。本系列课程模块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突出物理学的人文特色,让学生体验科学家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注重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融合,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选修系列——选修2-1、选修2-2、选修2-3。本系列课程模块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强调物理学与技术的结合,加强学生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习物理,着重体现物理学的应用性、实践性。

选修系列——选修3-1、选修3-2、选修3-3、选修3-4、选修3-5。本系列课程模块侧重让学生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的基本内容,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较为深入地认识物理学在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三、把握内容标准及教材特点

《标准》的内容标准中包含“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要求”“共同必修模块”“选修模块”三大部分。内容标准对各部分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且在新编高中物理教材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与传统的《全日制普通高中物理教学大纲》相比,新的《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突出体现了如下的特点:

1.将科学探究写入内容标准

课程将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视为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探究作为一种学习内容,同时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旨在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2.体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目标要求

内容标准通过相关的行为动词,不仅对知识技能的学习目标提出了要求,而且也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究自然规律中的作用”等。

3.强调物理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

内容标准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加强物理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如“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离心现象”等。

4.关注物理学与社会和科技的联系,关注物理学的前沿

内容标准要求学生关注物理学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物理学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问题,关注物理学的前沿知识。如,“通过能量守恒以及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认识提高效率的重要性。了解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知道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等。

5.关注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

在内容标准中,要求学生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历程,了解物理学是怎样带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推动文化、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同时体会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在物理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如,“收集有关电磁领域重大技术发明的资料,从历史角度认识这些技术发明对人类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等。

6.设置活动建议,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内容标准中设置了许多针对每一模块相应主题的活动建议。例如,“调查公路拐弯处的倾斜情况或铁路拐弯处两条铁轨的高度差异”。尽管这些活动建议并不作为硬性要求,但它们是针对相关联的教学内容提出的,而且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建议教师能将其创造性地加以应用。

四、探究教学新问题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落实课程理念的主阵地,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时间,85%以上是在课堂中度过的。为此,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紧紧地抓住课堂教学这一重要环节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

1.新课程实施后,课堂教学的内涵将发生什么变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课堂教学的内涵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现代学习方式更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只能起“引导、组织、参与、协助”的作用,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新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本,即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围绕课堂活动设计教学,实施时还应该依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不断地调整。这是因为,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的。

2.课堂教学中“三对”关系如何重新认识

教师与教材的关系:首先,教师要领会并熟悉教材的编写意图,研究教材的体系及知识结构;要达到灵活把握和驾驭教材的程度;能对教材进行适当取舍,把教材与其他教学资源重新组合,甚至可以创新性地改造教材。教学过程不仅仅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所以,并不是说教材上的内容教师都必须讲,也不是说教材外的内容教师都不能说。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某版本教材中,曾经对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做过比喻性的描述,“教师是工程师,学生是原料,教师的工作就是按照一个模式将学生加工成统一的产品”,“教师是园丁,学生是种子,教师的工作就是施肥浇水,让种子发芽,长成才”,“教师是雕刻师,学生是教师手中的艺术品,教师既要尊重原料特点,又要进行精心的加工”。上述比喻虽然一个比一个进步,但共同的本质问题是把学生“物化”了。师生关系中,首先要把学生当作人,当作一个发展中的人,而且是教学中的主人和中心,教师处于组织、引导、帮助和服务的地位。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设置科学合理的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并不是说教师讲过才算学生学过,相反,若教师能通过不讲或少讲,并能让学生学懂,这样的课才算是真正的好课。

学生和教材的关系: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资源之一,不一定教材上的内容学生都要学。学生的学习不完全是通过教材,也不完全是通过教师,而主要是通过自己的科学探究、独立的思考、与同学的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的。当然,探究、思考、交流的情境还需要教师创设。

在课堂教学中,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还是教师带着学生走进教材,或者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学生带着问题互相讨论,不同的方式会带来不同的效果,不同的教学内容又可能需要不同的方式。

3.对课堂教学评价应做哪些反思

以前,一谈及教学的开放,许多老师就有顾虑:“学生提的问题太多,无法控制,影响进度”,“学生的活动太多了,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会没有规矩、不成体统,课堂纪律难以保障”……《课程标准》不仅注意“知识与技能”,更强调“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根据《课程标准》中的新目标、新要求,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所谓的“教学任务”是否就是结论性的概念、规律。“教学进度”是否必须一节内容用一个课时,“课堂纪律”是否就是鸦雀无声,在新的教学理念下,这都应该赋予其新的内涵。例如,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学会科学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技术的亲近感,这些都是更重要的教学任务,而且是更难完成的,这一目标的圆满达成才能真正显示出教师的教学水准。

4.课堂教学的设计应该首先考虑什么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课堂教学的设计应该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研究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学生的性格和意愿、思想和行动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多采用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探究、交流、讨论等学生感兴趣的方式组织教学。教学也不一定完全按照学科的逻辑来进行组织。例如,学生对“能量”“功率”的概念比“功”的概念要熟悉,我们就可以先学“能”和“功率”,再学习“功”。又如,学生对某些概念不可能一下就理解了,课堂上教师就必须逐步渗透。这样,对学生实际状况的研究就显得特别重要和必要。

5.对学生之间的“差异”应如何理解

学生的学习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不同的学生是用不同的方式来建构知识的,毕竟,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同的学生对学习有不同的理解。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一方面,我们要理解和尊重这种差异,另一方面,学生之间的差异为学生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可能。从这个角度讲,“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合作与交流学习方式所需要的一笔财富,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那么如何利用好这一课程资源呢?只有采用新的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开放式的讨论和探究。

6.三维目标如何达成

首先,必须研究两种知识,即“可表达性知识”和“只能意会的知识”,特别要研究只能意会的知识是如何习得的,对教学有什么要求。与这两种知识相对应的两种学习是接受性学习和感受性学习,与这两种学习相对应的两种教学是讲授性教学和感受性教学。新课程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新课程把只能意会的知识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新课程的感受性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组织学生进行体验性活动和反思活动。

另外,课程标准中有些内容是属于“是什么和怎么样”的,可以把它叫做“语义性”知识,语义性知识主要靠感知;有些内容是属于“为什么”的,可以把它叫做“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主要靠思维;有些是属于“怎么思考”的内容,可以把它叫做“策略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主要靠指导和渗透;有些是属于“会”的知识,可以把它叫做“操作性”知识,操作性知识主要靠实践;有些是属于“具有和注意”的内容,可以把它叫做“习惯性”知识,习惯性知识主要靠养成。

7.教师科学处理教材应朝什么方向努力

“教师少讲,结论缓出,勾起深思,引发讨论,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应该是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境界。教学中要具有“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以及“全面依靠学生”的方法论。学生在改革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兴趣高了、负担轻了、成绩好了”。

8.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强调哪些内容

应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过去我们也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特别是教师“承传性”“标准件型”观念的束缚和“师道尊严”的禁锢,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很不够。教学中必须创造有利于学生敢说、敢想、敢干、充分自由地表现自我的环境。

应更强调教学的开放性:传统教育中曾存在着“以书本知识为本位”“标准答案至上”的现象,采取的是范式教育模式,这样,教学是强制性和划一性的,学生的学习是封闭性的,缺乏选择性和开放性,这样极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教育教学一定要鼓励学生由校内走出校外,打破学校四堵墙的束缚,增强社会实践锻炼。即使在校内也要给学生自由选择、自由想象、自由讨论的权利,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批判、质疑、挑战、求异,甚至是犯错误的机会。

应更强调课堂教学的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自己的思维过程中才能形成,也只有在个性的发挥过程中才能加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大力推进由教向学的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由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教师要全力创造适合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甚至是自由发挥的新的教学环境。

应更强调教学管理的民主性:新型的学校呼唤民主的教学,更呼唤民主的决策。在新的教改形势下,应积极提倡师生参与学校决策,学生参与教学管理,以营造民主和谐的育人环境,摈弃僵化保守的管理手段,打破卡、压、令的管理格局。

应更强调教学的先进性:不仅要引进先进的教学媒体手段,注重网络、多媒体对教学的影响,而且要不断向学生介绍最新的尖端的科学技术成果,逐步培养学生对科技成果的亲近感。

应更强调效益的潜在性和评价的多元性:教学的效果不会是立竿见影的,往往周期较长,尤其是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效果,很可能在若干年甚至几十年后才能外在地表现出来,所以决不能根据暂时的现象衡量学生的学力,切忌评价的绝对化。

标签:;  ;  ;  ;  ;  ;  ;  

学习新的课程理念,探索新的教学问题--对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思考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