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排专门的习作单元,强化习作能力的培养,丰富了语文教材单元组元的形式。横向看,从三年级上册到六年级下册,部编教材围绕观察、想象、把事情写清楚、按顺序写景物、写说明性文章、描写人物、围绕中心意思写、表达真情实感的习作关键要素共编排了八个习作单元。这八个习作单元,既有共同的编写理念和思路,又有各自不同的个性和特点。整体要求遵循着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求呈现螺旋式上升。
本单元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围绕“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为主题编排的,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学习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种事物介绍清楚。
本单元包括两篇精读课文,《太阳》和《松鼠》,《太阳》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分别从“远”“大”“热”三个方面介绍了太阳的有关知识;第二部分讲太阳的作用,这两部分内容互相关联。正因为太阳那么大,温度那么高,距离我们又那么远,才能给地球送来适合人类生存的光明和温暖,我们生活的世界才会这么美丽可爱。
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是本文写法上的重要特点。课文在介绍太阳时,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方法,使一些抽象的或不好懂的知识显得具体、通俗、明了,这样描写太阳的特点因此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松鼠》这篇课文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它以准确的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的描写为手段,抓住松鼠乖巧驯良的外形特点、机警敏捷的行为特征、高超的搭窝技巧等方面进行细致而生动的介绍,字里行间流露出松鼠的喜爱。
两篇文章在表达方法、语言风格上有很大的不同,《太阳》是一篇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比较外露,语言较平实。因此,本篇课文的教学直接指向体会说明方法的效果并尝试运用。而《松鼠》主要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语言比较活泼,本课的教学直接指向对比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有条理的表达顺序。两篇课文,分别从不同角度给学生提供方法指导,两篇课文的写作方法对应了“初试身手”中的两次两笔,能够学以致用,学习片段,改写都为整篇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两篇习作例文《鲸》、《风向袋的制作》呈现的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说明文,一篇是实物类说明文,一篇是流程性说明文,文中的批注指向也各不相同,《鲸》分别从用词准确、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的好处、分类介绍、形象描写等角度进行提示,《风向袋的制作》也从说明方法、流程等多方面进行提示。这些又与两篇课文的写法要点相对应,学生学过,再次感受,能够帮助学生灵活运用。
单元习作的素材表格中提示的素材选择又与两篇例文相对应,如果想要介绍“恐龙、菊花”等实物,可以参考《鲸》。如果想要介绍“风筝的制作、怎样泡酸菜”等,可以参考《风向袋的制作》。习作的要求,也基本是精读课文、交流平台、习作例文指向的习作方法的汇总:写清楚事物的特点;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可以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
纵向看,习作单元整合性强,从“导语、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到“习作例文和习作”,各部分相互配合,形成一个严密的体系。整体要求精读课文,习作例文直接指向写作方法,将初试身手的内容分散到单元教学过程中,一课一得,一课一写,写作要求由片段到整体,最后的习作,是单元学习成果的集中展现。这种层次递进、相互配合的编排特点,也遵循了循序渐近,螺旋式上升的原则。
二、学情分析
虽然统编版教材对学生在说明文的学习要求是逐渐上升,由浅入深的,但是五年级学生以前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他们所接触的说明文有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太阳》、《月球之谜》;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长城》;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蝙蝠和雷达》等。单元指向真正落实说明文说明方法的是三年级下册的《太阳》一课,因此,因此孩子们对说明文不存在太大的“断带式”学习,学生能够提取关键信息,读懂课文内容。到了高年级,孩子们欠缺的能力是体会说明方法在表达上的效果,并初步尝试运用。
三、学段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不同学段说明文学习的要求不同,低年级学段重在激发学生阅读说明文的乐趣,初步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中年级学段阅读教学主要是初步认识说明文,能够区分教材中说明文与记叙文这两种不同的文体,阅读时能抓住所说明事物的特点,初识一些说明方法,到了高年级学段则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体会其效果,并尝试运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单元目标
“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件事物介绍清楚”是本单元的核心目标。为达成这一核心目标,我们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一步细化了单元目标,如下: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20个生字。正确读写“寸草不生、摄氏度、松鼠、乖巧”等词语。
2.能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列数字、作比较等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
3.体会作者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4.通过比较,能体会说明性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
5.进一步了解将事物介绍清楚的方法。能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
6.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五、训练体系
习作单元的教学,需要从习作训练的角度来审视,纵观这个单元,我们发现统编教材的编排设计高度契合了写作训练体系。
(一)铺垫训练
如《太阳》一课的课后第二题,“读下面的句子,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运用哪些说明方法介绍太阳的,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松鼠》课后题第一题“默读课文,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列出来。”这两项练习前者铺垫的是说明方法(写作知识),指向段落铺陈属于“花叶” ;后者铺垫的是写作素材搜集与整理的策略指向篇章,结构属于枝干,前者为的是将事物的某个方面特点介绍清楚,后者为的是选择具有代表性说明视角,将一种事物介绍清楚。
(二)对比训练
我们来看《松鼠》课后练习题第二题“读下面的句子,找出课文中相应的内容,体会在表达上的不同。”例句是从松鼠的体型身长尾长体重四个方面分别介绍松鼠的外形,采用客观严谨的数据用词,准确让人觉得,简洁明晰课文是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等方面来介绍松鼠的外形的,突出了松鼠的特点,语言形象生动,让人觉得活泼有趣,能激发阅读兴趣。对比不是为了突出哪一种语言风格更好,而是让学生感知采用何种语言风格取决于你想写给谁读。
(三)靶向训练
我们再看“初试身手”中的两个训练题,这两项训练同属于说明介绍类习作的本体性训练,属于针对训练。第一项训练题直接描述事物特征(白描)与事物特征具体化(彩绘)相结合,训练的是内在思维铺展。第二项训练把心:抒情散文语体向说明介绍语体转换,训练的是外在话语方式。
(四)活化训练
我们来看同一种说明方法的使用方式,如《鲸》中“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一百六十吨重,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十吨重的鲸,约十八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风向袋的制作》中“用尼龙纱巾或缝一个圆锥形口袋,袋口直径约10厘米,代长40至50厘米,剪下四根长约10厘米左右的塑料绳,在袋口边缘分别扎四个小洞。”这两个片段的阅读对比中,要让学生清晰感受到写作对象不同,习作要求不同,写作知识所搭建的言语支架应当有所差异,写作知识,经过这样的活化训练,才能自觉迁移,学生才能获得带得走,记得牢、用得上的知识。
(五)综合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我们来看大习作中的表格,在这段图文中,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取材空间,动物、植物、物品、美食以及感兴趣的话题,将事物的范围全部囊括其中。总有一款适合你!
如何介绍?可以全面完整地整体介绍恐龙、菊花、灯等;可以主题鲜明地重点介绍,如怎样泡酸菜、溜溜球的玩法、草原旅游指南等;可以童趣盎然地童话介绍,如袋鼠的自述、种子的旅行等。介绍风格不同,语境不同,立意有别。
习作的构思,要指导学生考虑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打算使用哪些说明方法介绍,从几个方面介绍,每个方面如何写。
分享的过程就是最好的加工,与他人分享的结局无外乎两种,一是他人产生兴趣获得成功,二是他人没有产生兴趣,二次加工就势在必行,其实任何习作都存在着加工环节,一是习作者在完成习作后主动加工,二是习作分享后的被动加工,对于一个优秀的习作者而言,有时主动加工与被动加工需要同时兼备。
不难看出,习作单元的一单元的教学指向都是为完成大习作“介绍一种事物”而服务的,因此,要明晰单元各个板块应发挥的作用,遵循写作训练体系,步步为营、拾级而上,扎实落实好语文要素,学生才能获得学得会、带得走、用得上的语文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这只是我个人对统编教材的认识,不足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论文作者:廉铁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8月16期5批次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
标签:习作论文; 单元论文; 方法论文; 课文论文; 松鼠论文; 说明文论文; 事物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8月16期5批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