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建筑结构裂缝;控制;预防
引言: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进步,建筑材料开拓了更宽的领域,其中混凝土的使用在当今建筑行业中占距了重要的地位。而随着人们生活与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建筑物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进而使得混凝土建筑结构的弊端展示在人们的面前。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对建筑结构裂缝的控制与预防进行简单的探讨。
1建筑结构裂缝出现的原因分析
1.1混凝土发生沉降或收缩,致使裂缝生成
混凝土是由气、液、固三相组成的非均质不等项的混合材料,在混凝土的凝固过程中,水泥的水化作用最终将水泥砂浆与骨料粘结在一起,随着水分的减少,包裹在骨料外面的砂浆失水收缩,而骨料的收缩性很小,这样,就会在骨料周围产生微观应力场,并在局部发展成为微观裂缝,如果微观裂缝进一步发展,就会破坏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加剧了沉降裂缝的产生。
混凝土中约20℅的水分是水泥硬化所必须的,而约80℅的水分要蒸发。多余水分的蒸发会引起混凝土体积的收缩。混凝土收缩的主要原因是内部水蒸发引起混凝土收缩。如果混凝土收缩后,再处于水饱和状态,还可以恢复膨胀并几乎达到原有的体积。干湿交替会引起混凝土体积的交替变化,这对混凝土是很不利的,直接会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
影响混凝土收缩,主要是水泥品种、混凝土配合比、外加剂和掺合料的品种以及施工工艺(特别是养护条件)等。
1.2混凝土存在内外应力差,致使裂缝生成
对于大体积混个凝土而言,混凝土在施工阶段,它的浇筑温度随着外界气温变化而变化。特别是气温骤降,会大大增加内外层混凝土温差,这对大体积混凝土是极为不利的。
温度应力是由于温差引起温度变形造成的;温差愈大,温度应力也愈大。同时,在高温条件下,大体积混凝土不易散热,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一般可达60~65℃,并且有较长的延续时间。因此,应采取温度控制措施,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差引起的温度应力。
混凝土存在内外应力差主要是因为在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水泥在水化过程中要释放出一定的热量,热量在混凝土的内部难以在短时间内散发出去。而混凝土的表层由于水分蒸发吸走了热量,使得混凝土表层比内部散热快得多,此时混凝土的内外存在较大的温度差,进而出现了内外应力不等的情况,最终导致了建筑结构的表面生成裂缝[1]。单位时间混凝土释放的水泥水化热,与混凝土单位体积中水泥用量和水泥品种有关,并随混凝土的龄期而增长。由于混凝土结构表面可以自然散热,实际上内部的最高温度,多数发生在浇筑后的最初3~5天。
1.3施工方式不规范,致使裂缝生成
科学的施工方式,对建筑施工有着重要的意义。不科学,不规范的混凝土施工方式是导致建筑结构表面生成裂缝的原因之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混凝土振捣不充分,进而建筑结构表层出现了“蜂窝”,振捣不充分导致浇筑不密实,使建筑结构中的钢筋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在氧气和水分的共同影响下,钢筋的表层逐渐受到锈蚀,使建筑结构的强度降低,进而由于荷载过大,导致了裂缝生成;在混凝土进行搅拌时,在运输过程中散失了大量水分,对混凝土的塌落度造成影响,使其降低,进而使混凝土出现收缩裂缝;外界的环境因素也能使混凝土生成裂缝,在低温环境中作业时,浇筑混凝土不宜准确均匀的固结,进而导致了混凝土结构表层生成了裂缝;在混凝土建筑浇筑完成后,由于缺少后期养护,维护体系不健全,进而受到外部各种压力,使混凝土模板出现形变,进而导致了固化凝结不准确,出现与形变同步的裂缝。
2有效的防护建筑结构裂缝的措施
2.1混凝土沉降或收缩情况的预防措施
混凝土沉降的主要原因是自身质量不合格,为了有效避免混凝土沉降导致了裂缝生成,应尽量降低混凝土的运输时间,以保证混凝土内部水分合适,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浇筑。同时应保证对混凝土进行充分均匀的振捣,杜绝因漏振对混凝土的和易性造成的影响及过度振捣导致的混凝土离析的情况。对于收缩裂缝的防护关键在于加强混凝土浇筑施工中的水泥品种、混凝土配合比、外加剂和掺合料的品种以及施工工艺(特别是养护条件)管理工作,在夜间应对混凝土结构进行覆盖保护,降低内部水分的蒸发。
2.2出现温差时的预防措施
用一些可以替代水泥的材料,降低混凝土中水泥的含量,在混凝土进行搅拌时可适当加入冰块,或等碎石冷却后再进行搅拌,达到降低混凝土浇筑温度的目的;在天气较热时浇筑的厚度应尽量降低,充分利用浇筑层面进行散热。合理的对拆模时间进行规定,不得以各种原因提前拆除模板。在气温降低较大时,应及时进行表面保温处理,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差大,导致裂缝生成。
2.3因施工方法不当造成裂缝的控制措施
严格进行地基的检测与验收工作,对于较为复杂的地基,设计单位应在基坑挖掘后进行深度勘察。若勘察出一些不利地质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在验收合格后,进行下一步的工序。挖掘基坑时,不应将原有基底结构进行破坏。若遇深浅不一的基础,通常先施工地基较深的基础,以避免在挖掘基坑时将已完成的基础造成破坏。
3裂缝的修复措施
3.1表层处理法
表层处理法主要是采用一些弹性防水材料、聚合水泥及渗透性的防水剂对一些狭细裂缝进行处理,将相关材料涂抹于裂缝表层,使其恢复防水性与耐久性的一种常见的裂缝修复措施。该措施的缺点在于涂料难以进入裂缝内部。表层处理法又可分为骑缝涂复修补与全部涂复修补两种。前者通常使用在稀疏而少的裂缝中,后者常使用在密集而多的裂缝中。表层处理由于涂层较薄,因此涂复材料应具备强力粘性且不易老化的材料。若是一些活动性的裂缝应使用的弹性材料还应具备良好的延伸性能。表层处理法的施工步骤是,先将混凝土表层用钢丝刷刷毛糙,将表层杂质进行清理,用水冲洗干净,待干燥后使用乳胶水泥、环氧胶泥等对混凝土裂缝进行嵌补,再使用合适的材料进行涂复,涂复时应保持均匀,防止出现气泡。
3.2浆液注入法
浆液注入法又称灌浆法,主要的通过使用相关设备将各类粘度较低的粘合剂与密封浆液注入裂缝内部,进而达到对整体结构进行修复,提高耐久性与防水性的目的。对于裂缝宽度较大且较深的裂缝尤其有效,主要对受力裂缝进行修复。
4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结构裂缝的控制与预防工作,是加强建筑工程整体质量的重要手段。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建筑行业应重视结构裂缝的控制与预防。可结合上文所述观点,积极分析以往建筑结构裂缝生成的原因,并将原因进行归纳,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处理方案,使建筑结构在设计施工时,就能得到良好的保证,降低裂缝生成的几率。并重视裂缝修复措施的研究,同行之间加深交流,为建筑行业今后的发展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王小宽.建筑结构裂缝的修补方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06.
[2]李志玲.建筑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及质量控制[J].山西建筑,2015,12.
[3]刘智勇.浅析建筑结构裂缝产生原因及预防[J].广东建材,2016,10.
论文作者:李斌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7
标签:混凝土论文; 裂缝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表层论文; 水泥论文; 水分论文; 温差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