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资本主义正处于不断自我调整和发展的新阶段--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进程概述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当代资本主义正处于不断自我调整和发展的新阶段--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进程概述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当代资本主义正处于不断自我调适发展的新阶段——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进程论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主义论文,正处于论文,新阶段论文,正确认识论文,历史进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26(2002)01-0047-10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新发展及其背景与动因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新发展

相对于传统资本主义,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第二次世纪大战结束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医治了战争创伤,经济发展迅速加快。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到70年代中期的近20年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GNP年均增长率高达5.5%,工业年均增长率高达6.1%。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作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领头羊”,其国民经济已出现连续10年的稳定增长期。作为生产力发展水平重要指标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尤其快,美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如今已超3万美元,有的国家甚至超过4万美元,与20世纪初相比提高了100倍。就生产力质的变化来看,在新科技革命的不断推动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已经完成了从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已经进入智能化阶段,劳动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革命与发展,既是资本主义社会改革、调整的推动力,又是资本主义社会改革、调整的结果。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改革和变化,主要表现在占有、交换、分配关系和阶级结构等方面。

1.占有关系。表现为资本主义所有制结构的多样化,私有制已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由于以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为主要标志的现代生产力的社会化性质的发展,与传统形态私有制的矛盾更为突出和尖锐,从而迫使资产阶级对所有制结构进行改革。这就导致股份制的普遍化,现代市场经济股份公司的发展,“雇员持股计划”的推行,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完全分离。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预言的那样,股份公司的发展推动和实现了从“私人资本”向“社会资本”的转变。股份制的实质是资本的联合,资本的社会化。资本的社会化发展是有限度的,而且也没有改变资本家私有制的本质,但改变了私有制的实现形式,突破了传统的纯粹私人占有和家庭占有制的狭隘界限,使资本主义私有制向社会化方向前进了一大步。这表明资产阶级对生产力社会化性质的某种承认和顺从,在客观上一定程度地缓解了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社会矛盾,缓和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新发展。

2.交换关系。表现为市场经济的调节和运行体制的更新。现代生产力的扩张,传统商品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国际化、金融化、信息化的商品经济)的转变,迫使资产阶级对传统的社会经济调节、运行体制进行检讨和变革,否定了传统资本主义仅仅领先市场力量和自由竞争调配资源的经济放任主义模式,提出和逐步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现代市场经济的调节和运行,要求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结合并用。资产阶级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自由放任主义所助长的频繁产生的严重经济危机的教训,吸取了苏联前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经验,采取一系列新的措施,普遍强化了国家调节和干预经济生活的作用和功能,把市场自发调节和政府计划调节这两种手段和机制自觉地结合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相对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另一固有矛盾——单个企业生产的高度计划性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减轻了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破坏性后果,使世界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

3.分配关系。随着股份制的普遍化和“雇员持股计划”的推行,按资本分配在社会范围内得到扩展,技术、信息、管理等其他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比例在增大,直接劳动参与分配的比例在缩小;同时,西方资产阶级在从国内特别是海外获取的高额利润的基础上,拿出一部分用以调节国内分配,推行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推行社会福利政策是资本主义分配关系改革的突出内容,如对大公司征收超额累进所得税,确定最低工资限额,实行低收入补贴,退休、医疗、失业与残疾者保险等等,以缩小财富分配的差距,保证贫困者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安慰弱势群体,缓和资本和劳动的对立,维持社会稳定。

4.阶级结构。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改革和调整,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工人阶级队伍中,以接受相当程度现代教育、具有现代知识和技能为特征的“知识工人”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正在成为工人阶级的主体。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阶级意识和阶级认同感有了新的特点。资产阶级的现状也有很大的变化。随着资本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在当代的资本家中,分化出了新的经理资本家阶层,并且人数越来越多,过去那种家族资本家的数量逐渐减少,其影响与社会地位相对有所下降。在劳资关系的处理上,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坚持不影响资产阶级根本利益为前提,采取多种方式改善劳资关系,缓和、淡化阶级利益的冲突,营造出资本主义得以持续稳定繁荣的社会基础。

5.上层建筑。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新变化,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也出现了新的情况和特点。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资产阶级通过不断调整上层建筑,扩大资产阶级民主,建立健全资本主义法律制度,从而使资产阶级的统治更加完善、更为有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不断完善选举制度,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范围,为“主权在民”原则的实施提供一个具体有效的途径,使资产阶级统治的合法性建立在“民意”的基础之上,化解和缓和了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维护了社会的政治稳定和良性发展。(2)通过法律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实现资产阶级民主的法律化、制度化,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法律,特别是宪法,作为整个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任何人都不能凌驾其上。即使是最高的掌权者,也不能例外。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成功地保证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社会职能的发挥。(3)在有利于资本主义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下,提倡文化的多元化和世俗化,将资本主义的基本精神和资产阶级的统治理念渗透在日常生活实践和日常生活意识之中。如通过控制媒体、操纵舆论来主宰民众的思想,以及借助于宗教信仰,强化民众的道德自律精神,强化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控制等。

6.国际关系。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得到了扩展和加强。西方发达国家借助经济全球化浪潮,凭借其在科技、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地位,创建、操纵和运用CATT、WTO、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巩固、扩大北约等军事同盟组织,牢牢掌握着世界科技、资源、金融市场的控制和主导权,获取了过去所不能比拟的高额利润,在加剧世界南北国家间的贫富两极分化的同时,大大促进了自身的经济繁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大大扩展了自己的地盘,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强化了世界范围内的“城市”(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乡村”(广大南方不发达国家)间的经济差距和两极分化,强化了国际上的经济不公正格局。金融资本的垄断从一国范围扩展到全世界。同近现代传统的垄断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又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垄断资本主义。

(二)当代资本主义变化发展的背景和动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代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渡过难关,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有其重要的内、外部条件和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1.科技革命成为原动力。新科技革命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推动并实现了从传统大工业向以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为标志的现代生产力的转变,是当代资本主义走出困境,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原因。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20世纪40年代前后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给当代发达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全面而又深远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化解资本主义工业化所带来的严重危机。新科技革命正是为了克服危机、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而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还极大地提高了资本主义生产效率。新科技革命和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推动着资本主义的改革和调整,促进了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

2.社会经济关系变革是直接动力。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新发展的重要社会原因。当代资产阶级的改革,既包括占有、交换、分配等基本经济关系方面的改革,同时又包括社会经济的运行、调节手段和机制方面的改革。加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在市场自我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之外,强化国家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在这方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启迪与借鉴。美国经济学会主席泰勒在他的《社会主义国家生产指南》一文中,就根据苏联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指导性计划”这一概念,并指出: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采用“指导性计划”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是克服市场缺陷、走出困境的一种理想的选择。美国民主党领袖罗斯福总统采纳了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新经济理论而实行的“新政”,其实质就是在坚持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坚持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国家干预和调控经济的作用。

3.与民族国家工业化互动是历史机遇和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了旧殖民体系的瓦解,第三世界新兴独立国家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扩张以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二战后,全球经济一体化端倪初露,世界经济开始融为一体,导致民族国家的工业化并不是孤立展开,而是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互动中进行的。在这一互动过程中,西方资本得以跨国运动,获得了高额国际利润。西方产品占领第三世界市场,推动了西方国家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国内经济的发展;第三世界国家廉价的资源、劳动力和初级产品,又是西方国家发展经济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特点

1.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的新特点。“后发资本主义”模式的出现,导致了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后发资本主义国家共同构成的、“中心”与“外围”并存共处的资本主义新的二元结构。因此,必须全面、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不能忽视后发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变化情况。

后发资本主义是二战后形成和出现的新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落后的、不成熟的、“外围的”资本主义。后发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的成功典型,主要包括亚洲的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以及我国的香港、澳门和台湾省地区,拉丁美洲的智利、秘鲁、阿根廷等国家。后发资本主义一方面表现出新型资本主义模式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受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英两国的干预和影响。由于国情千差万别,后发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过程也就各具特色,其中,“东亚模式”和“拉丁美洲模式”是两种比较典型的模式。

2.“东亚模式”的塑造。战后一些东亚国家和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带有普遍性的共同点。后发资本主义的“东亚模式”,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维护和依赖“有权威的政府”,通过政治上的高度集权维护社会安全、促进经济增长。国家政权对社会生活的干预和影响很大。在战后选择资本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同时维持中央集权的“开明专制”,对于当时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复兴、社会政治的稳定、发展战略有效性的发挥,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政府有效干预市场经济的机制。在坚持政治上的高度集权统治的同时,推行经济民主主义,建立一种政府能够进行有效干预的市场经济体制。东亚特色的资本主义,其资本主义的实质仍然十分明显,即坚持建立和实行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体制,对国家经济基础进行彻底的资本主义改造,逐步融入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东亚模式”及时避免了传统资本主义自由放任主义政策的弯路,一开始就重视和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而且在政府对经济的调节机制上具有自己的特色。

(3)成功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根据本国本地区实际,结合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适时地制定和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在国际竞争中形成相对优势,从而赢得了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亚洲四小龙从20世纪50年代推行“进口替代”战略到60年代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从70年代推行第二次“进口替代”战略到80年代在更高层次上推行“出口导向”战略,直到今天的“科技立国”战略,都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因时因事而调整变动的成功战略。

(4)既有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坚持和影响。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外来文化为我所用,而不是全盘吸收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在融合资本主义思想、文化、道德、价值观念的一般性原则的同时,保持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和传统。这是东亚后发资本主义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优点。

3.“拉美模式”的形成。拉美国家的资本主义曾经是后发资本主义的“领头羊”和榜样。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进程。“拉美模式”的特点表现为:首先,政治体制上努力向资本主义彻底过渡,特别是推崇美国的价值观,以做美国的学生为荣,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全面向美国标准靠近。其次,起步比较早,地区发展比较均衡,各国间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再次,以经济增长为重心,忽视整个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导致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经济增长停滞局面。

4.后发资本主义的“外围”角色和依附性地位变化不大。尽管大多数后发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且具有自己的特色,但仍然处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格局中的“外围”,依附性的地位未变,目前又都面临着严重挑战,暴露出社会经济发展的某些弊端和缺陷。在东亚,表现为金融危机带来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在拉丁美洲,表现为经济片面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

1997年7月开始的东亚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亚洲后发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今天,东亚后发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问题、贫困问题、经济增长速度下降问题等,都说明了曾经是后发资本主义成功典型的东亚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所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

拉丁美洲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华盛顿共识”的支配下,由于采取急于求成的经济发展战略,普遍产生了深刻的社会矛盾。以墨西哥为例,在实行与美国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特别是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后,赤贫的农村人口增加了1/3,半数人口缺乏必要物品以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加深了社会矛盾,在协议签订当天就爆发了恰帕斯农民起义。究其真正的原因是完全的边缘化、贫困以及多年来为提高生存环境质量而遭受的磨难。其中社会的不平等是最根本的原因。类似的“定时炸弹”在拉丁美洲其他国家同样存在,这是资本主义实践中无法完全避免的伴随物。

5.后发资本主义的地位和作用在提升。当代世界经济格局中,后发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着变化。

首先,经济地位有所提高。在过去的30年间,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高达6~8%,基本上实现了自身的现代化。亚洲“四小龙”所取得的巨大的经济成就,逐步改善了各自的国际地位,提升了自身的影响力。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它们日益成为重要的技术和国际资本输出者。1994年,“四小龙”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7000亿美元,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3.1%。韩国在微电子加工技术方面正成为美国和日本的有力的竞争对手。在经济上,东亚后发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的大量资本和若干先进技术,已经成为东亚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其次,制度创新能力影响增强。后发资本主义的制度创新能力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影响日益加剧。制度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后发资本主义在这方面的突出表现,对传统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英美作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领袖的历史,无非就是它们创新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东亚和拉丁美洲等后发资本主义的崛起,特别是东亚资本主义的崛起,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表明,资本主义发展的模式,并不是单一的、固定不变的。东亚资本主义将市场竞争机制与国家宏观调控机制有机结合成功的制度创新,明显不同于传统资本主义制度。尽管东亚的资本主义体制还带有某种程度上的集权性质,但其功效,特别是对维护社会政治的稳定、增强社会的内聚力、维护主权和保护民族经济的发展,都是值得注意的。而后发资本主义的制度创新,对于整个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它开辟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途径、新模式,为当代资本主义体系注入了新的经验、生机与活力,增强了当代资本主义体系的实力;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对发达资本主义一定程度上的反叛性,是整个资本主义体系中一股不同于正统制度的带有异化色彩的力量,与传统资本主义制度或多或少存在着矛盾与对抗。

再次,文化传统的特殊优势。后发资本主义文化上的特殊性与传统资本主义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文化传统上的差异,是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部矛盾的直接表征。传统资本主义的扩张不可避免地要造成文化传统的冲突与碰撞。民族文化传统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不可能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消失的。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制度,根本无法消除民族文化的差异。随着东亚和拉美地区后发资本主义的崛起,传统资本主义的一致性、统一性不可避免地消融于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多样性、不统一性和民族性之中。这一点,随着区域性政治和经济组织(如欧盟、东盟等)的兴起,表现得越来越清楚。

总之,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并不是固若金汤的统一整体,而是存在着各种差异、对立和利益冲突的矛盾统一体。后发资本主义反对传统资本主义是两类资本主义并存与发展过程中必然要产生的矛盾。

6.当代资本主义的生命力和局限性。当代资本主义与传统资本主义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表现出新的生命力。同时,当代资本主义制度迄今仍然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但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基本矛盾;其演变的历史趋势,也不可能扭转资本主义终将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命运。我们应当认真地、客观地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特点、经验、教训及其发展的过程、规律和方向,特别是研究当代资本主义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行之有效的共同性、规律性的优秀文明成果,以利于推进现代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成熟。

二、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历史命运

资本主义通过自身的调适和改革,从传统形态转变为当代形态,注入了新的活力,获得了新的发展。由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滞后和失误,在社会主义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过程中遭遇了严重的挫折,苏联、东欧等一批国家离开了社会主义方向,倒向了资本主义轨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处于历史进程中的低潮,处于痛苦的历史转型期。这样,世界资本主义不仅加固和强化了它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而且在地域范围上也得到了扩展。这种情况容易使人们在对资本主义的本质、前途、命运的认识上,在对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的认识上,产生迷茫与困惑。在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新发展的基础上,还需要从全人类发展的高度,以“世界历史”的眼光,辩证地、历史地看待资本主义的本质、前途和命运。

(一)当代资本主义仍然具有自我调适、自我修复、自我发展的能力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进行的新科技革命、自我改革、资本扩张,导致它获得新的发展。其次,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对现实生产力的发展还有相当的容纳能力,当代资本主义还有继续发展的潜力和生命力。它依然具有的自我调适、自我修复能力,源于两个基本要素。其一,从一定意义上讲,资本主义社会是改革开放的社会,资产阶级是改革开放的阶级。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资产阶级、资本主义不断改革和走向开放的特性,在现代仍然保持着并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方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根本的和长远的利益,总是不断地进行改革、调适和自我修复,有时甚至是“痛苦的”改革和“冒险的”试验,包括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和经验的学习、借鉴。其二,极力维护和巩固不平等的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秩序,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发达国家的资产阶级一方面竭力维护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格局和国际经济旧秩序,即维护以发达资本主义为“中心”、以广大发展中国家为“外围”的不平等的经济结构。少数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科技、军事优势,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把广大不发达国家乃至第三世界变成它们的廉价资源供应地、获得高额利润的投资对象和推销剩余产品的市场。没有第三世界一极贫困的积累,就不可能有发达国家一极巨额财富的积累。另一方面不断地进行社会改革或调适,在加剧全球经济矛盾、社会矛盾的同时,缓和国内社会矛盾。这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改革和开放的重要特征。由于当代资本主义仍然处在不断变革和调整的过程中,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全球体系,因而它仍然拥有较大的发展余地和空间。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矛盾并没有改变

当代资本主义仍然具有自我调适、自我修复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及其进行的调整改革和出现的新变化,新发展,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本质和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解决。资本主义最本质的东西,资本主义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本家的私有制,并没有改变,改变了的只是它的具体结构和实现形式。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自身的范围内没有也不可能得以解决,变化的只是其基本矛盾的表现特点和暂时的局部的缓和。

第一,资本主义国有制和股份制的发展,表明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趋势,并没有改变私有制的本质。国有制的发展和股份制的普遍化,使资本向社会化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在一定程度上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所缓和,但这只是私有制实现形式的变化而不是对私有制的否定;“私人资本”向“社会资本”的转变并没有改变资本的本质,并没有减弱或消灭私人资本的势力,私人资本反而通过控股权巩固和加强了地位,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同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的矛盾并没有得到克服,这一矛盾是不可能通过资本主义自身的改革和调整来解决的。

第二,社会福利政策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对两极分化具有抑制作用,但没有改变资本同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社会福利政策所解决的,主要是劳动者的失业救济、养老保险和医疗补贴问题,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社会福利资金的来源,是工人(工资扣除)、雇主(纳捐)和政府(补贴),总体上仍可视为资本应付工人工资的一部分转化形式。福利政策的推行,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对两极分化起到抑制作用,对劳动者的生活状况起到相对的保障作用,可以缓和劳动者对资本的不满和反抗情绪,但绝不可能抑制贫富两极分化愈来愈烈的总体趋势,绝不是对两极分化状况的否定和克服。福利政策绝不是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否定。

第三,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的结构和形式,但没有改变阶级关系的实质。在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兴起的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极大地改变了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结构,也使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着具体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工人在减少,脑力劳动者包括“知识工人”的队伍在扩大。工人阶级的构成发生着历史性的转变,工人阶级的劳动状况在总体上有了显著的改善,但这并不意味着工人阶级作为雇佣劳动者的地位发生了改变,更不意味着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差别的消失和阶级对立的消解。

第四,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增强了计划调节的能力,但不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周期性危机。从罗斯福“新政”到凯恩斯主义,从凯恩斯主义到新自由主义又到国家干预政策的复兴,总的趋向是加强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的能力。当代资本主义,政府调节力度的加大,调节能力的增强,调节手段的改进,加之国有制经济的发展和股份制的普遍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缓和了单个企业的计划性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避免了全球毁灭性经济危机的冲击。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的本质和主体地位不可能改变,国家政权保护私有制和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本质和职能不可能改变,政府对经济生活干预的政策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致命缺陷,只能缓和而不能消除周期性经济危机的震荡。二战以来,资本主义危机次数不仅大大高于战前,而且从生产过剩危机进一步扩展到金融危机这样的结构性危机。

尤其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从传统商品经济向国际化、信息化、金融化的现代商品经济的转变,随着垄断资本主义从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和国际垄断的转变,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潜伏着更加严重的经济危机特别是世界性的金融大危机。信息、金融手段的普及和网络的无限扩张,金融自由化政策的采用等刺激了金融投机活动,大量资本从实物生产和贸易领域转向金融和房地产投机场所,使金融资本高度虚拟化。虚拟经济和实物经济严重分离,经济泡沫化的危险加重,大大增加了西方乃至世界经济体系的金融风险。资本主义的世界性金融大危机不可避免,亚洲金融风暴极可能是这种大危机的先兆和预演。在这种新的更严重的经济危机面前,资本主义国家的干预、调节能力将会显得苍白无力,最终将是回天乏术。

第五,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扩展加剧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全球化,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不平衡这一绝对规律仍将强制性地发生作用。

资本主义创造了世界市场经济体系,开创了开放的世界和开放的时代。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现代市场经济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着新的经济全球化浪潮。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仅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克服,反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而进一步地全球化。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帝国主义世界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少数发达国家和广大不发达国家之间经济水平的巨大差别和经济利益矛盾的日趋加剧。二战后,民族国家开始了后发型工业化阶段,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场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资本输出,一方面缓解了国内基本矛盾,获得了巨额利润;另一方面也在一定时期促进了后者的工业化进程。但是,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和国际剥削又造成了后者的经济混乱、停滞和衰退,反过来又抑制了前者的经济发展,导致世界上南北发展的差距和贫富两极分化不断加剧。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本身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世界性的矛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一绝对规律仍在强制性地发生作用,资本主义自身不可避免地要吞下它自己种下的这一苦果。

(三)资本主义的灭亡既是必然的又是漫长的历史过程

首先,必须充分肯定和正确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二重性。在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发展和所固有的本质、基础矛盾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应该肯定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历史二重性;根本制度的腐朽性和现实存在的合理性,被取代的必然性和自我完善的可能性。一方面,当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违背人性发展的本质不可能改变,其腐朽性也不可能改变,它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国内的、国际的)不可能由自身加以克服,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它必然灭亡和必然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命运;另一方面,当代资本主义仍然是一个改革开放的社会,它仍然具有自我调适、自我修复的能力,仍然具有容纳和推进现代生产力的能力,这就决定了它在相当代长的时间内仍然具有生存和发展的历史空间,它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将是一个比原来的预测要漫长得多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所具有的历史二重性,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其次,应该充分估计当代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接近和过渡的途径和形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资本的社会化、股份制的普遍化、资本所有权与生产经营权完全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资本主义的国有制和劳动者合作制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等,沿着生产力社会化性质的方向所进行的改革、调适,实质上同时又在为社会主义提供现实的过渡形式。这些改革和调适,同样具有两重性质:一方面,它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私有制的本质和克服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另一方面,它又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胎胞里孕育和生长着的“新的经济制度因素”,是社会主义因素的萌芽、积累和生长,是向社会主义转变这一历史总进程的接近。新科技革命、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生产力社会化性质的扩张,将加剧资本主义体系的基本矛盾,促使资产阶级在社会经济关系方面的进一步改革和调适,其结果必然是社会主义因素的进一步增长,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总进程进一步接近,为向社会主义过渡逐步准备条件。

当代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将是长期的然而是必然的历史进程,而且这种过渡的具体途径和形式也将表现出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从一种社会制度向另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过渡、转变,可以通过激烈的社会革命的途径和方式,也可以通过渐变的缓和的社会改革、改良的途径和方式。新科技革命的推进,世界市场经济体系和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资本主义改革、改良的继续和社会主义因素的增长,将会使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出现新的特点,过渡的道路、途径、方式出现新的、多样而灵活的选择空间。

再次,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的理论和方法,从全人类的高度,全方位思考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当代资本主义的前途、命运,是同现代社会主义的发展息息相关的,这二者实质上是个“一体化”的问题,决不能分割开来孤立地去考察,也不能停留在简单地比较研究的层面。我们要用世界历史的眼光,从全人类的高度,全方位地观察、思考和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以及当代资本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资本主义一开始就作为一个世界经济体系而存在和发展。资本主义逐步消灭了以往那种各民族自给自足的孤立封闭的状态,开创了各民族各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往来的开放状态。资本主义创造了一个开放的社会和开放的世界,而这个开放的世界又是一个以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和贫富两极分化并存为特征的世界。作为一个全球体系的资本主义,它造成并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两极分化,即发达的宗主国和贫穷的殖民地、附属国间的分化,形成了国际范围内的“城市”和“乡村”的对立。20世纪初开始的社会主义革命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国家率先取得胜利,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薄弱环节首先撕开了缺口,原来的殖民地、附属国通过民族解放斗争陆续争得了政治上的独立和解放。这两大革命潮流曾经严重地动摇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世界性的“城市”和“乡村”两极对立和分化的状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保持着经济上的优势和主导地位。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过程出现严重挫折,苏联、东欧向资本主义“转轨”后的今天,国际范围的两极分化更趋严重。我们应当从世界经济格局的这个总特点来观察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

在世界经济体系的总格局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是既对立、竞争又互相依赖、互相开放的关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于二战后率先开始深刻的社会改革和调整,率先完成了资本主义从传统形态向当代形态的转型,资本主义被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被动转向主动,从防守状态转向进攻状态。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则相对滞后。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模式的过于僵化和封闭的缺陷,曾经严重地阻滞它的改革进程,并导致了改革的严重挫折。社会主义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只是于20世纪末在中国才得以成功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处于低潮和相对被动、防守的状态。现实的社会主义,由于其物质基础的先天薄弱和后来改革开放的严重滞后,它的生长和优越性的发挥,相对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的实现,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局部的失败,是过于僵化和封闭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本身的失败。中国实现了社会主义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成功转型,拉开了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序幕。现代社会主义应当善于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应当善于在同当代资本主义的对立竞争和相互依赖、相互开放的关系中生存、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国内的和国际的)的积累和加剧,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的完善、巩固和发展,将在总体上决定当代资本主义的最终命运。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这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和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当代资本主义正处于不断自我调整和发展的新阶段--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进程概述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