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翠华 河南省商水县人民医院 药剂科 河南商水 466100
【关键词】辛味药;临床应用;配伍
中药的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滋味。其中,辛甘发散为阳,酸苦通泄为阴。辛者能行能散;甘者补能缓;酸者能收能涩;苦者能燥能泄;咸者能软能下;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
若将五味配伍用之,加之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则可以变化出无数种用法。诸如辛甘发散,辛苦通降等,可谓变化无穷。因此,关于五味之间的配伍应用,值得去深入探讨研究,笔者以辛味药为例,来论述五味之间配伍的作用,以供同道参考。
1辛味与甘味 甘草干姜汤
辛甘相伍的应用较为广泛,以《伤寒论》中“麻黄汤”为例,麻黄性味辛温,能发越人体阳气,以发散解表为主,宣肺平喘,配以甘草,甘缓和中,既起到辛甘发散为阳,以驱散外束之寒邪的作用,又有炙甘草之补中甘缓,而不使发汗太过,伤及中气,因此成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柯琴语)
又如“桂枝汤”中,桂枝辛甘性温,解肌发表,散外感之风寒,但在本方证中,本已表虚,腠理不固,且卫强营弱,所以用桂枝配伍炙甘草,既可以助桂枝以解肌,有可益气和中,加之辛甘化阳的缘故,更能增强桂枝的解表作用;再配以甘缓多津之大枣,补中益气,滋脾生津,能起到补充发汗而损伤的津液,使表解而正气不伤,因此,辛甘合用在解表剂中起到了很好的疗效。
再如甘草干姜汤中,虽只有两味药,但却是辛和甘的配合,干姜辛热温中,甘草和中缓急,使阳气复而厥逆止,烦躁除而呕吐消。
在温里剂中,辛甘的配合能够祛除里寒,甚至回阳救逆。例如吴茱萸汤,吴茱萸味辛性温,散寒止痛,温中止呕,能治疗寒滞肝脉诸痛证,伍以甘温之人参,大补元气,能助吴茱萸温散凝滞在肝脉之寒邪,有兼能益阴,补胃之虚;此方中,还有温胃散寒之生姜,和甘温滋脾益气的大枣,合而用之,温胃补虚,且有调和营卫的作用,能更好的起到和胃止呕的作用。
至于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之类,更是辛甘的相须为用。由此可知,辛味药和甘味药的合用,无论是在解表剂和温里剂中都能起到很好的疗效。
2辛与酸
酸味药的功效是能收能涩,和能散能行的辛味药合用,起到收散并用,典型的例子是《伤寒论》“乌梅丸”的配伍,乌梅丸主要用于治疗胃热肠寒的蛔厥证,“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方中乌梅味酸制蛔,蜀椒、细辛味辛能祛蛔,性温可以温脏驱寒,辛与甘合配以辛热的附子、干姜,能够温阳,益气温中,以温补下焦虚寒,养血通脉,调和阴阳而治四肢厥冷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还有《伤寒论》小青龙汤中酸敛收涩的五味子和辛散解表的麻黄、细辛,以及辛温的半夏、干姜合用,既防止了纯用辛温发散之药,耗伤肺气之弊,又避免了辛温药燥伤肺津的作用,收中有散,散中有收,使表邪解,水饮祛而肺津不伤,诚为辛散酸收的最佳结合。
而最常用的辛味药与酸味药的配伍,莫过于《伤寒论》桂枝汤中桂枝和芍药的使用。桂枝味辛甘,解肌发表,发散风寒以通阳气;芍药酸寒收敛,益阴敛营以和阴血,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故相须为用,是于发散中寓敛汗之意,又于固表中有微汗之道,充分体现了辛散酸收的作用,故为调和营卫之第一方。
3辛与苦
苦味药的功效是能泄能燥,辛与苦和,既能燥湿,又能通降。辛与苦的配合,在三泻心汤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在半夏泻心汤中,辛温之半夏、干姜开结散寒,苦寒之黄连、黄芩降泄胃脘之郁热,其中,黄连与半夏的配伍辛开苦降宽胸散结,治痰热互结于胸的胸闷脘痞;黄连与干姜的配伍,辛开苦降,分解寒热以消寒热互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气机不通之心下痞满。取黄连之苦降泄胃热,干姜之辛祛寒温中,辛开苦降,寒温并用,补泻兼施,虚实兼调,从而起到祛痰除湿,消痞散结,分消寒热,阴阳并调之法,达到恢复中焦升降,消除痞满的目的。如因水饮较重以致胃气上逆,症见心下痞,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则加重生姜,散水降逆,健胃消痞,以开泄寒热痞塞之结滞;若胃虚气逆,心下痞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则重用甘草为君,既辛开苦降,又补虚和胃,此为仲景《伤寒论》甘草泻心汤之用药。
石膏与知母的配合,石膏辛寒,辛能解肌清热,以制气分之热,寒能沉降,能制阳明之热;知母苦寒,质润,苦以泻火,润以滋燥,使热清烦除,津生渴止,由邪热内盛所致诸症皆可相应顿挫。【1】此是《伤寒论》白虎汤的用药,是辛凉与苦寒的合理配伍。
4辛与咸
咸味药的功效是软坚散结和泻下,辛味药和咸味药并用,可以咸以软之,辛以行之。如《济生方》橘核丸中,运用了大量的咸味药海藻、昆布、海带,软化结聚于肝经的瘀滞的气血,与辛温的厚朴合用,可以行气燥湿,加速瘀滞的消除;与辛温的木香合用,可行气而止痛,缓解瘀滞引起的痛苦;与辛甘温的桂心合用,可温暖肝肾而消散寒凝结滞。故辛味药与咸味药的合用,多能使结聚消散,寒凝开解。还有《金匮要略》鳖甲煎丸中鳖甲和桂枝、厚朴的配伍,《伤寒论》桃核承气汤中桂枝和芒硝的配伍,都体现了辛咸相伍可以软坚攻下的作用。
5辛与淡
淡味药的功效是能渗能利,与能散能行的辛味药合用,能温阳化气,增强利水渗湿的效果。《伤寒论》五苓散中猪苓、茯苓、泽泻皆为淡味药。具有利水蠲饮之功,能渗利蓄于下焦的水湿,与辛温之桂枝相合,可以助膀胱之气化功能,宣通阳气,蒸化三焦以行水,水行气化,表解脾健,则蓄水留饮诸疾自除。《金匮要略》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中,桂枝和茯苓的配伍,《金匮要略》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中茯苓和干姜的配伍,以及《伤寒论》真武汤中茯苓和生姜、附子的配伍,均可温阳化气,使寒湿祛,正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可知辛味药和淡味药的合用,多能温化水饮,渗利水湿。
综上所述,在中药五味的配合应用中,辛味药的使用较为广泛,既可用于外感风寒,中焦虚寒,寒滞经脉,又可用于虫动蛔厥,营卫不和等症,更可用于寒热痞满,痰结气滞及瘀血凝滞,水饮蓄积等多种病症。临床上若能依据其辛甘化阳,辛酸收散,辛苦通降,辛咸行坚辛淡化饮的多种功效,灵活运用,就能更好的发挥药物的疗效。
参考文献:
[1]许济群.王绵之.方剂学.[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54-55
论文作者:陈翠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9
标签:桂枝论文; 伤寒论论文; 干姜论文; 甘草论文; 寒热论文; 茯苓论文; 乌梅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1月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