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在反复输血超过3次的患者中应用血小板抗体测定的价值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7月在医院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的120例反复输血超过3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命名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进行血小板检测110例反复输血次数≤3次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输注1h后的外周静脉血液的CCI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输注24h后的外周静脉血液的CCI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输注无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反复输血超过3次的患者,应用血小板检测时,能有效提高血小板输注效率,提高临床治疗效率。
关键词:反复输血;血小板抗体检测;应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临床失血患者的比例急剧升高,血小板的在临床中的应用逐渐得到认可,因此血小板制品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广泛[1]。患者多次输血可能会导致机体产生于血小板具有相关性的抗体,可能对血小板的结构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本次研究旨在分析在反复输血超过3次的患者中应用血小板抗体测定的价值分析,现具体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7月在医院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的120例反复输血超过3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命名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进行血小板检测110例反复输血次数≤3次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入选患者排除弥散性血管凝血、发热等影响输注无效的情况。观察组中男70例,女50例,年龄在18~72岁,平均年龄(42.5±3.4)岁,按照原发疾病进行分类,其中恶性肿瘤患者48例,白血病患者51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21例;对照组中男64例,女46例,年龄在20~74岁,平均年龄(42.7±3.8)岁;按照原发疾病进行分类,其中恶性肿瘤患者45例,白血病患者45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2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类型等基本资料方面相仿,具有可比性,入选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且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检测方法
血小板和血液配型均由市中心血站统一提供,单采血小板1单位≧2.5×1011/L,
入选患者均应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技术和血小板抗体筛检试剂,根据试剂盒的说明书进行对患者的血小板测定,统计两组患者中血小板抗体呈阳性的比例,在输血24h后采集外周静脉血,分析两组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
1.3 指标观察
输注血液效果评价:患者的血小板输注1h、24h后外周静脉血小板的增高系数(CCI)在4.5~7.5时判断为输注有效,否则是输注无效。CCI=(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输入血小板总数。
1.4 统计分析
对研究所得数据利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用( ±s)来表明计量资料的数据,用χ2检验表明计数资料,检测P值,如果经检测P <0.05则提示两组数据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两组患者输注1h、24h后外周静脉血液的CCI指数比较
观察组患者输注1h后的外周静脉血液的CCI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输注24h后的外周静脉血液的CCI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输注1h、24h后外周静脉血液的CCI指数比较( ±s)
2.2 两组患者血小板检测阳性率和输注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血小板抗体阳性有45例,阳性率为37.50%,对照组血小板抗体阳性有14例,阳性率为12.73%,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注无效患者有104例,输注无效率为86.67%;对照组输注无效患者有12例,输注无效率为10.91%,观察组输注无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输血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白血病、恶性肿瘤等患者对血小板的需求量增加,血小板抗体测定对临床治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临床常用的血小板检测方法有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免疫细胞化学法、微柱凝胶法、流式细胞计技术[2]。反复多次进行输注血小板可能导致机体产生血小板抗体,出现排异反应,对输注的血小板产生一定的耐受力,导致血液中血小板数量出现明显降低[3]。有研究发现[4],血小板的相关抗原以及特异性抗原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无效有密切关系,机体的输注次数越多,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更高,同时产生血小板抗体的比例越大。可能原因是由于患者对此输注同种抗体的血小板,导致血小板抗原与机体抗体之间出现一系列免疫反应,将外源性血小板破坏,导致输注的血小板数量降低。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输注1h后的外周静脉血液的CCI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输注24h后的外周静脉血液的CCI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输注无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对血小板数量降低的患者,在进行输注血小板前,需对相关抗体进行交叉配型实验,降低血小板抗体的阳性比例,降低输注无效现象发生率。
综上所述,对于反复输血超过3次的患者,应用血小板检测时,能有效提高血小板输注效率,提高临床治疗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玉朝.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反复输血中的应用价值[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3):448-449.
[2] 吕国娟.血小板抗体测定对反复输血超过3次者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8):189-191.
[3] 锁慧萍.探讨反复输血患者的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调查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40):45-46.
[4] 阿不都外力阿巴拜克力,吕萍,阿布都肉苏力.肉孜.分析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反复输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6,3(18):3558-3559.
论文作者:彭燕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3月上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5
标签:血小板论文; 抗体论文; 患者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血液论文; 两组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3月上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