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四个现代化思想研究_四个现代化论文

周恩来四个现代化思想研究_四个现代化论文

周恩来的四个现代化思想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周恩来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向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前进”,这是周恩来在党和国家重大会议上留下的最后的心声,也是他的政治遗嘱。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四个现代化究竟是何时提出的?为什么要将原来的目标工业化改变为四个现代化?什么是四个现代化?本文试就这几个问题作一初步研究。

一、四个现代化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发展过程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七届二中全会上,周恩来在主持起草《共同纲领》时,都把中国富强的战略目标确定为由一个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实现国家工业化。建国头三年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因此,当时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战略目标下,具体的现实目标是努力实现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一五”计划和过渡时期,经济建设工作在整个国家生活中已经居于首要的地位,实现国家工业化成了具体的现实的目标。1953年8月,毛泽东指出:“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①a]1953年9月11日,周恩来说:“过渡时期的中心内容,就是实行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②a]国家工业化是当时实现国家富强、进行经济建设的具体目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变革生产关系的具体目标。周恩来贯彻执行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时,坚持“一化”与“三改”并举,反对孤立地、片面地讲某一个方面。1953年6月28日,周恩来致毛泽东并转高岗的信中,明确反对孤立地提“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在我们这个过渡时期作为唯一目标来说是不完全的,其中没有包括农业集体化及利用和改造资本主义工业”[③a]。同时,周恩来也不赞成二者平分秋色,等量齐观,认为工业化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主体,是关键。他说:“经济是基础,经济改造是一切改造的基础,而国家工业化又是实现经济改造的关键”[①b]。“我们必须用全力来实现宪法所规定的我们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而这里最主要的事情,就是我们人人都要关心提高我们国家的生产力。”[②b]“如果没有工业化,农业即使合作化了,也不巩固。手工业也是如此。”[③b]

有的研究者认为,“一五”计划和过渡时期,毛泽东、周恩来关于我国经济建设战略目标的提法,开始逐步地由单一的工业化转为实现工业现代化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根据之一是:1953年6月28日周恩来指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个口号在我们这个过渡时期作为唯一目标来说是不完全的”。但是,这个根据是不能成立的,我们在上面已经分析过,周恩来在这里强调的是工业化与三改造并举的问题,并没有涉及到工业化向现代化的目标转变的问题。根据之二是:1954年9月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④b]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⑤b]。但是,这个根据也是不能成立的。毛泽东的那段话以“工业化”作为“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定语,并没有提出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周恩来的那段话是“四个现代化”的最早提法,但还没有明确地把四个现代化作为战略目标,报告中强调的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⑥b]。另外,周恩来当时所提的“四个现代化”同后来明确作为战略目标的四个现代化在内容上也有一定的差别。

纵观“一五”计划和过渡时期,毛泽东、周恩来虽然提出了现代化的概念,提出了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现代化的国防、现代科学文化等等,但这一时期的现代化或者是从属于工业化,或者是解释工业化,或者是工业化的同义语。他们没有变工业化的战略目标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1954年9月23日,周恩来提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同时,他特别强调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他说:“只有依靠重工业,才能保证整个工业的发展,才能保证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才能保证现代化国防力量的发展”[⑦b]。1957年8月4日,周恩来在民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把现代化与工业化并提。他说:“经济改革是各民族必须走的路。走这条路才能工业化、现代化。工业化、现代化了,经济生活才能富裕,民族才能繁荣,各族人民才能幸福。”[⑧b]讲话中,他还说:“要富裕就要有工业,一个民族没有工业不可能富裕起来。因此,我们中国要工业化,没有工业化,就不可能使生产发展。”[⑨b]此时,周恩来虽然不断使用现代化的概念,但现代化还不是区别于工业化的新目标。

毛泽东的认识与周恩来大抵相同。1957年2月27日、3月2日,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两次提到“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①c]但是,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没有专门论述现代化是战略发展的目标,他设专题论述的是“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怎样“使我国变为工业国”。《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的思路也是:“新的社会制度还刚刚建立,还需要有一个巩固的时间。”“要使它最后巩固起来,必须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②c]。

从已经掌握的文献看,毛泽东、周恩来将战略目标由工业化变为四个现代化,并完整地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概念,是从1959年底至1960年初开始的。1959年12月24日,周恩来提出:“需要加快建设我们的国家,使我们国家更快地成为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和现代国防的社会主义强国。”[③c]10天后,他又说:“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的要求: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和现代化国防。这样才会建成一个既富且强的社会主义国家。”[④c]1960年2月,周恩来在广东从化《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读书小组研讨会发言中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内容是“工业、农业、科学、国防四个现代化”。此间,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也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

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周恩来提四个现代化时,不再提变农业国为工业国,不再提工业化的目标。这是将富强的战略目标从工业化转变为四个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但是,“大跃进”带来的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严重困难,迫使周恩来不得不集中主要力量抓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将调整作为当时的中心任务。这是此后二、三年,周恩来没有强调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主要原因。

经过艰难的调整,我国国民经济有了明显的好转,周恩来又及时地强调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1963年1月28日,他在中共上海市委召开的各界民主人士春节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我们要为实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目标而奋斗。”[⑤c]第二天,他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又强调:“我国过去的科学基础很差。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⑥c]1964年12月21日,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正式向全国人民宣布今后的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①d]。

二、战略目标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转变的原因

这一转变有一个探索的过程,其中,周恩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第一,周恩来通过总结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重工轻农和我国“大跃进”片面强调大办工业、以钢为纲的经验教训,通过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道路的分析,不断深化对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明确地把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并放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第一位,坚持工农业并重,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的发展。

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鉴于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教训,提出我国“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讲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主要是指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我国的经济建设以重工业为中心,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周恩来阐述了与毛泽东相同的观点,认为苏联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但是在发展中忽视了人民的当前利益。直接与人民利益关系最大的是轻工业、农业,轻视这两者就会带来不好的后果,就会发生经济发展上的严重不平衡。”“我们又要重工业,又要人民”[②d]。

60年代初,周恩来对社会主义建设中苏联模式的重工轻农观点的分析批评,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斯大林曾强调,工业产值高就是工业国,农业产值高就是农业国,工业农业产值差不多就是工业农业国。周恩来指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他说:“工业国的提法不完全,提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比只提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更完整。苏联就是光提工业化,把农业丢了。”[③d]1965年8月28日,周恩来又指出:现在各社会主义国家,农业稳定的没有一个。他深深感到重工轻农为害不浅。

对于“大跃进”大炼钢铁、大搞工业之后出现的工业与农业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毛泽东、周恩来都较早地觉察到了,并进行了纠正。1959年5月,周恩来安排8个副总理下去,他自己也去河北邯郸、石家庄等地调查研究,提出把劳力从钢铁、水利方面尽量抽下来,充实农业生产第一线。毛泽东在庐山会议前期提出,过去安排经济计划的次序是重、轻、农,今后要倒过来,按农、轻、重安排,就是要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首先要把农业搞好。60年代初,周恩来领导国民经济调整工作,把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作为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一个中心环节。他反复强调,在我国农业没有过关的条件下,工业不能超前发展。1960年11月16日,周恩来在有关人员汇报1961年计划的会议上指出:“工农业关系是国民经济的根本比例关系。目前农业落后,影响工业发展;反过来,工业建设规模过大,占用劳动力过多,又影响农业发展。”[①e]1961年4月3日,周恩来说:“像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工业水平和机械化水平都很低,五万万多人搞农业生产,如果不把农业生产增长起来,工业生产就没有巩固的基础。”他提出,要过农业第一关,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因此,农业机械化,就必须成为首要任务。”[②e]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和主要内容之一。

周恩来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道路的分析、比较、研究,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实现现代化,不能光顾工业化而把农业丢了。他赞赏美国先解决农业问题再解决工业问题的发展道路。1962年4月28日,他在会见波兰驻华大使克诺泰时说:美国的农业过了关,它是先解决农业问题再解决工业问题。林肯领导的南北解放战争以后,从1860年到1910年,美国用了50年的时间解决农业问题,然后用50年解决工业问题。在第一个50年里已经解决了农业的半机械化问题,平均每人达到1000公斤粮食。到第二个50年实现了农业的完全机械化和化学化。他赞扬松村谦三任农业大臣时实行的使日本农业现代化的政策。1962年9月16日,他同松村谦三谈话时说:根据我们的了解,日本农业战后确有很大发展。这和日本农民勤劳、耕作细致分不开,同时也和你当农林大臣提出了正确的方向,提倡使用化肥,提高技术,使用农业机械有关。

第二,周恩来通过对世界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大势的观察,通过分析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巩固国防、复兴文化所起的决定作用,主张科技兴国,摆脱落后,明确地把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并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一五”时期,在为国家工业化的目标而奋斗时,周恩来就不断强调科学技术的作用。1953年9月29日,周恩来在阐述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基本任务时指出:“我们今天要搞建设,光是政治觉悟高就不够了,还必须要有较高的文化、技术水平,这样才能使用机器来发展生产。这就需要大批的建设人才——从技术工人、技术员、工程师一直到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大批的建设人才,是我们现在最中心的问题。”[③e]1954年9月23日,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没有现代化的技术,就没有现代化的工业。”他要求:“合理地有效地使用和提高现有的技术人才,加强技术组织工作和在企业中培养技术人才的工作,以便提高现有的技术水平和企业管理的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增加新产品的品种和数量,并保证完成现代化的新企业的建设和掌握这些新建企业的生产技术。”[④e]

1956年初中共中央召开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是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向科学技术大进军的空前盛会。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首先,周恩来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科学技术之间的本质联系。他说,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不断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在高度技术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地增长,不断地改善。因此,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充分地提高生产技术,更加需要充分地发展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其次,周恩来分析了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与其他世界大国的差距,分析了现代科学技术一日千里地突飞猛进的现状。他说:“我国的科学文化力量目前是比苏联和其他世界大国小得多,同时在质量上也要低得多,这是同我们六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的需要很不相称的。”更为紧迫的是:“世界科学在最近二三十年中,有了特别巨大和迅速的进步,这些进步把我们抛在科学发展的后面很远。”对此,“我们必须急起直追。”他说:“科学技术新发展中的最高峰是原子能的利用。原子能给人类提供了无比强大的新的动力泉源,给科学的各个部门开辟了革新的远大前途。同时,由于电子学和其他科学的进步而产生的电子自动控制机器,已经可以开始有条件地代替一部分特定的脑力劳动,就象其他机器代替体力劳动一样,从而大大提高了自动化技术的水平。这些最新的成就,使人类面临着一个新的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前夕。”再次,周恩来提出了“科学是关系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的重大命题,发出了必须抓紧时间“认真地而不是空谈地向现代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他说:“只有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我们才能有巩固的国防,才能有强大的先进的经济力量”,才能“在和平的竞赛中或者在敌人所发动的侵略战争中,战胜帝国主义国家。”他要求:“必须按照可能和需要,把世界科学的最先进的成就尽可能迅速地介绍到我国的科学部门、国防部门、生产部门和教育部门中来,把我国科学界所最短缺而又是国家建设所最急需的门类尽可能迅速地补足起来”;“尽可能迅速地用世界最新的技术把我们国家的各方面装备起来。”

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后的第五天,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六次会议上说:“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决定一切的是要有干部,要有数量足够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①f]这是对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指导思想的认同与肯定。

“一五”时期,特别是1956年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前后,对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为此后变工业化的目标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并提出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前提。

“大跃进”带来的挫折与失败,使周恩来从反面认识到不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是危险的。1959年6月8日,他在石家庄视察中说,石家庄今年炼铁,如果是70—80%合格率,就有一部分废品,很不合算。他要求宁少些,要好些;要少炼而精,不要多炼而废;不好的炉子可以拆掉,不要舍不得,要下决心。这是对全民炼钢,大搞“小土群”的批评与纠正。周恩来认为,不讲求科学技术,用“人多势众”的路子发展经济不行。1962年11月1日,他针对煤矿开采指出:“机械化水平要继续提高,不能靠人海战术。有些小煤窑用人工开采是允许的,但大矿必须从半机械化走向机械化。”[①g]1963年8月23日,周恩来指出,技术水平可以推进工业的发展。比如化工,吉林的三大化工厂是学苏联的,笨得很,比英国的落后20年,我们买了英国的技术就赶了20年。掌握了新技术就可以少走弯路。

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是掌握尖端科学技术。对尖端科学技术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及其领导“两弹一星”研制的实践活动,是周恩来提出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目标并将其视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的直接原因。1959年12月24日,周恩来说:“按现代化的标准来说,现在我国的国防工业已经落后了。我们要搞尖端国防。尖端和国防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作战用在战争上,不作战就可用在和平建设上。”[②g]10天后,周恩来又说,必须攻破原子关、电子关、航空关,才能称得起我们有了现代的科学水平和现代的国防水平,我们才能称得起又富又强的国家。[③g]

战略目标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的转变,究其原因,概括地说,其一,“工业国的提法不完全”;其二,“不能等工业现代化以后再来进行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④g]

三、什么是四个现代化

现代化是在历史上产生,也是在历史上发展的概念。人们的认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因而我们不能苛求周恩来对四个现代化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适合于任何历史阶段的定义。但是,周恩来在具体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不仅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而且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什么是四个现代化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得出了一系列十分重要的认识成果。周恩来认为:

第一,中国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一方面,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康庄大道,是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保证。另一方面,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所以可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就是因为社会主义能够提供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充分地提高生产技术,更加需要充分地发展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⑤g]

第二,中国的四个现代化是全国的全方位的现代化。一方面,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要所有的兄弟民族地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都现代化。全中国的现代化一定要全面地发展起来,一定要各民族共同繁荣富强。另一方面,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不能单靠汉族,我们50多个民族必须大家合作,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共同发展。汉族人口多,经济、文化比较发展,但是可开垦的土地已经不多,地下资源也不如兄弟民族地区丰富。兄弟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是祖国现代化的有力后盾。但是,兄弟民族地区的资源还没有开发,劳动力少,技术不够,没有各民族特别是汉族的帮助,也不可能单独发展。[①h]

第三,中国的四个现代化是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四个方面全面的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要同时并进,相互促进”[②h]。就工业和农业而言,周恩来指出,一个是基础,一个是主导,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就国防现代化与其它三个现代化而言,一方面国防是保障,另一方面国防现代化是以其它三个现代化作基础的。1960年2月23日,周恩来说,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科学、国防四个现代化,实际上是三个现代化,没有前三个也就没有国防现代化。为了引起注意,把国防突出出来。就科学技术现代化与农业、工业现代化而言,一方面科技是关键,另一方面科技也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发展。“必须在好的农业基础上、好的工业水平上,尖端技术才能突破,不然是不可能的。当然,也可能单独搞一项,那是不能持久的。我们可以在尖端技术这方面努力,但必须是平衡的,当然不是绝对平衡,是相对的。农业要发展,工业水平要提高,然后突破尖端技术,这三者是相互有关系的。”[③h]

除以上三个方面外,周恩来还对构成四个现代化内容的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分别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十分重要的见解。

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周恩来认为,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化肥化、良种化,等等。1960年10月17日,周恩来针对“大跃进”的教训指出,我们的农业还没过关,机械化、化肥化、水利化还没有实现。1961年3月20日,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又指出:必须从各方面支援农业,有步骤地实现农业的机械化、水利化、化肥化、电气化。1963年8月9日,他同来华访问的索马里总理舍马克谈话时说:为了发展农业,使农业现代化,我们现在提出要实行“四化”:(1)机械化,包括耕种、收获、排灌、运输和加工。美国差不多在近40年才在这方面实现了机械化。所以这需要的时间很长;(2)化肥化,现在我们主要靠人畜粪肥、绿肥和河泥,但这些都不够;(3)水利化,我们有1.3亿公顷耕地,其中只有一半是有灌溉的,另一半是靠天收;(4)电气化,水利化、机械化都必须靠电力。现在我们农村许多地方都还没有电力。

至于良种化,周恩来早在1957年11月28日接见日本社会党亲善使节团时就赞扬日本70%的农田使用了改良品种,这方面中国要向日本学习。1966年初,周恩来担任北方农业小组组长抓北方农业时,强调“土、种是根本”,“种子要经过试验也需要时间,试验了还要年年选种,良种时间长了也会退化。”[④h]实现农业现代化决定性的因素是要掌握和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1963年2月26日,周恩来指出,要做到农业现代化就要解决化肥、种子、农药、机械、水利、土壤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和科学技术有关。

什么是工业现代化?周恩来的观点是:“没有现代化的技术,就没有现代化的工业。”工业现代化主要的是工业技术现代化,基本内容是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和化学化,用世界最新的技术把工业的各方面装备起来。1961年3月20日,周恩来说:现在美国全部职工人数7000万,苏联5000万,而我们也是5000万,可是工业水平相差十分悬殊。所以,无论从国内情况看,还是与国际情况比较,我们的职工数量都是太大了。现在这样低的钢、铁、煤的生产水平,根本不需要这样多的职工人数。他主张从压缩劳动力中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工业生产水平。其办法是从“小土群”转向“小洋群”,变人海战术为运用技术提高机械化水平。他指出,“小土群”所消耗的劳动力和机械化比较,差不多是二比一。我们调查了生铁、炼钢、采煤、有色金属、木材、基本建设、机械工业、短途运输等八个行业,“小土群”需要劳动力1300万人,而机械化只需要600万人。因此,我们应该加速“小土群”的转化,迅速转上“小洋群”[①i]。“小洋群”还不是工业现代化,但与“小土群”相比,显然会极大地缩短与工业现代化的距离。要实现工业现代化就要掌握和运用原子、电子、喷气等最新的技术。“现在是六十年代的工业水平了,是原子、电子、喷气这样的水平了。这样的工业水平,品种也多了,质量也高了,规格也严了,技术也复杂了。”[②i]

管理现代化是工业现代化的内容之一。周恩来在50年代就不断强调推进工业的专业化和协作。60年代在讨论试办托拉斯问题时,周恩来提出要否定大而全、小而全的方向,成立托拉斯,“要注意搞好同外部的协作关系,同地方的协作关系,包括原材料、产品、零配件等生产供应方面的协作,不能什么都自己搞”。他主张“托拉斯要按照经济的办法来办,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来管理”[③i]。

什么是国防现代化?周恩来说:“尖端的国防,即原子、电子、导弹、航空要更快地搞起来,从而建立起现代化的国防工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力量。”[④i]国防现代化主要的是掌握和运用尖端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国防工业和国防力量的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的核心是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的革命军队。这支军队“对现代化装备不仅要懂得运用,还要懂得它的性能、原理”[⑤i]。在现代化装备方面,除了尖端还有常规。1962年6月8日,周恩来指出:“现在的常规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常规了,尖端主要是指原子、电子、导弹、超音速飞机等,其他都是常规,是现代技术水平上的常规。”[⑥i]

什么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周恩来在探讨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时都自然而然地联系到科学技术现代化。他关于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观点,是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的理性升华得出的重要结论。科学技术现代化主要是用世界最新的技术把中国各方面装备起来,使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当时,周恩来所指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具体标志是掌握和运用原子、电子、超音速等现代的科学技术。1962年6月8日,周恩来说:“现在既不是三十年代,也不是四十年代,接近七十年代了,是原子、电子时代,技术水平提高很快,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没有的。原子、电子时代改变了很多东西,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只能是逐步实现,逐步提高,不可能一步攀登高峰,要有个正确的认识。”[①j]这里他不仅指出了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具体标志,而且提出了“逐步实现,逐步提高”的方法。

有的研究者将周恩来四个现代化思想的基本观点概括为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国防是保障、科技是关键,并以此为框架进行论述。作为一种视角,这种研究有其可取之处。即从农业、工业、国防、科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出发,回答为什么要以四个现代化作为战略目标及四个方面现代化的相互联系。无疑,研究周恩来四个现代化思想需要联系这些问题。但是,这种概括及其研究存在着历史与逻辑上的缺陷。历史地看,周恩来第一次提出“四个现代化”概念的是1954年9月,而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四个现代化”是1959年底至1960年初才形成的。但是,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的思想,周恩来在1949年12月《当前财经形势和新中国经济的几种关系》中已经形成;至于国防与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周恩来在立国之初的著述中也已多有论述。从逻辑上看,周恩来四个现代化思想有其确定的内涵与外延。首先,要回答什么是四个现代化,这显然不是“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国防是保障、科技是关键”所能判断的。其次,要回答为什么要以四个现代化作为战略目标,这里“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国防是保障、科技是关键”是重要原因之一,但还不是全部原因。最后,要回答怎样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这也不是农业、工业、国防、科技的功能框架所能回答的。

关于怎样实现四个现代化,周恩来讲得最多的是:第一,重视技术力量,培养和造就专门人才;第二,重视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搞好各部门、各方面之间的协调发展;第三,重视正确处理自力更生同国际合作的关系,积极开展技术引进,尽量采用先进技术,争取后来居上;第四,重视按步骤,分阶段,积极稳妥,循序而进。

注释:

①a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89页。

②a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53页。

③a 《周恩来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491页。

①b②b③b⑤b⑥b⑦b⑧b⑨b 《周恩来经济文选》,第152、201、252、176、201、178、373、368页。

④b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133页。

①c②c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66、404页。

③c⑥c 《周恩来经济文选》,第408、503页。

④c 周恩来:1960年1月4日,在全国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⑤c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47页。

①d②d③d 《周恩来经济文选》,第563、336、519页。

①e②e③e④e 《周恩来经济文选》,第413、419—423、160、185页。

①f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76页。

①g②g④g 《周恩来经济文选》,第498、404、504页。

③g 周恩来:1960年1月4日,在全国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⑤g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9—160页。

①h 参见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周恩来选集》下卷,第247—271页。

②h③h④h 《周恩来经济文选》,第504、426、596—597页。

①i 周恩来:1961年3月20日,在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②i③i④i⑥i 《周恩来经济文选》,第425、547—551、405、495页。

⑤i 《周恩来选集》下卷,第278页。

①j 《周恩来经济文选》,第493页。

标签:;  ;  ;  ;  ;  ;  ;  ;  

周恩来四个现代化思想研究_四个现代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