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历史信息的获取与解读方法_中国近代史论文

例说获取和解读试题历史信息的途径与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题论文,途径论文,方法论文,历史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是学生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在高考文科综合测试能力目标要求中的“获取和解读信息”位列第一,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前提条件。高考试题中的历史信息有的蕴藏在试题题干文字中,有的蕴藏在图片中,有的蕴藏在统计数据中,有的蕴藏在试题设问中。下面结合试题谈谈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基本途径。

      一、从文字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

      文字材料是历史试题最常见的,包括材料正文和出处两部分。

      1.获取解读文字材料正文的有效信息

      材料正文是解题的核心,寻找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有助于最大限度提取信息,而根据标点和内容划分层次、概括中心意思,可以快速把握文字材料的核心思想。

      第一步,从关键词中获取信息。这一步强调提取的信息要与主题相关,应全面而不遗漏。具体方法是,在阅读材料过程中快速寻找几个方面的关键词,即时间、主体、事件、影响、意义、变化等。落实在作答上,可规范为“从材料可知……”。

      第二步,从原因和影响中解读信息。这一步强调要逐一分析原因、现象、影响。具体方法是,依据时间和典型事件,把时间替换成对应的历史大事,从而揭示背景。落实在作答上,可规范为“以上材料说明……”。

      第三步,先归纳后概括再总结提升。这一步强调对主题现象的原因、内容、影响进行严谨的概括。具体做法是,先归纳后概括,即第一句概括过程,第二句概括原因,第三句揭示本质或规律。落实在作答上,可规范为“综上所述:……是一个从……到……的过程;该过程受……和……的影响;体现了……”。

      【例1】材料 鸦片战争后的沿海城市已出现穿西装的中国人。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上了一道《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中国传统服饰与时代不相适应,希望以“与万国同风”为参照,改变中国的传统服饰。20世纪初,大量回国留学生宣传剪辫易服,改穿西装,同时革命党人多穿西装。中华民国建立后,颁发了第一个服饰法令,该法令将西式燕尾服确定为大礼服,西装确定为民国男子的半正式礼服。西装革履逐渐成为许多交际场所中的一种时髦,连废帝溥仪也穿上了西装。新中国成立后,西装一度成为资本主义的符号之一。1983年,新华社发表《服装样式宜解放》的评论,提倡男同志穿西服,女同志穿旗袍、西装裙子,服装款式要大方,富有民族特色,符合中国人的习惯。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领导人集体西装革履地在世人面前亮相。自此,西服流播甚广,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人们不分场合地穿着。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西装在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依据上述步骤,结合试题材料与要求,对学生可做如下学法指导:

      首先,从“时间”“主体”“变化”三个方面寻找关键词。按照“时间”线索可以找到“鸦片战争后”“1898年”“20世纪初”“中华民国建立后”“新中国成立后”“1983年”“20世纪80年代后期”等关键词;按照“主体”线索可以找到“沿海城市的中国人”“康有为”“留学生”“国民政府”“建国初政府”“新华社”“国家领导人”等与上述时间一一对应的主体内容;按照“变化”线索可以找到“出现”“改变”“宣传和改穿”“确定为礼服”“成为资本主义符号”“提倡”“流传甚广”等发展变化内容。

      其次,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背景”“现象”“变化”等角度的解读。如“鸦片战争后的沿海城市已出现穿西装的中国人”揭示的背景是“晚清时期中国沿海城市最先受到外来文化侵袭”;现象即“出现穿西装的中国人”。据此可解读为“晚清时期,西装传入中国”。

      在“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上了一道《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中国传统服饰与时代不相适应,希望以‘与万国同风’为参照,改变中国的传统服饰”的叙述中,“1898年”“康有为上奏断发易服”这些信息对应的背景是“戊戌变法”;现象是“康有为上奏提倡变革服饰”,其中“希望以‘与万国同风’为参照”一句可解析出这是维新派学习西方文明的一个举措。据此可解读为“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把服饰变革作为学习西方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20世纪初,大量回国留学生宣传剪辫易服,改穿西装,同时革命党人多穿西装”的叙述中,“20世纪初”对应的历史背景是“辛亥革命”,而“回国留学生宣传剪辫易服,改穿西装,同时革命党人多穿西装”则说明穿西装在当时是革命的标志之一。据此可解读为“辛亥革命时期,西服成为革命的象征”。

      在“中华民国建立后,颁发了第一个服饰法令,该法令将西式燕尾服确定为大礼服,西装确定为民国男子的半正式礼服。西装革履逐渐成为许多交际场所中的一种时髦,连废帝溥仪也穿上了西装”的叙述中,“中华民国建立后”对应的是“民国时期”,民国政府颁布法令规定男子礼服为西式服装,可推断西装具有合法地位;同时溥仪也穿西装,说明接受西装的人在增多。据此可解读为“民国时期西装在中国获得合法的地位,被更多的人接受”。

      从“新中国成立后,西装一度成为资本主义的符号之一”中可得出为什么西装成为资本主义符号的背景——服饰被赋予阶级色彩,据此可解读为“西装在新中国一度被赋予资产阶级的含义而被禁止”。

      在“1983年,新华社发表《服装样式宜解放》的评论,提倡男同志穿西服,女同志穿旗袍、西装裙子,服装款式要大方,富有民族特色,符合中国人的习惯”的叙述中,“1983年”对应的历史背景是“改革开放”,新华社发表文章提倡穿西服,说明舆论支持思想解放,这是思想领域为改革开放开路。据此可解读为“改革开放后国家倡导思想解放,冲破僵化的意识形态束缚”。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领导人集体西装革履地在世人面前亮相。自此,西服流播甚广,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人们不分场合地穿着”的叙述中,“20世纪80年代后期”对应的历史背景是“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形象不断提升以及中国与世界接轨”等历史现象。据此可解读为“国家领导人集体西装革履地在世人面前亮相也传达着坚持改革开放、中国与西方世界接轨的讯息”。

      再次,对解读的信息进行总结。按照“综上所述:……是一个从……到……的过程;该过程受……和……的影响;体现了……”句式,可归纳、概括、总结为:“上述材料表明,西服在近现代中国经历了由局部出现到变为时尚到被禁绝再到普遍接受的过程。这一过程受思想解放和政治变革的影响,反映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风尚西化的曲折性。”

      2.获取解读文字材料出处的有效信息

      一般情况下,文字材料都有对应的出处。材料的出处通常暗含历史背景信息或观点立场侧重点等,因此,材料出处对获取和解读信息也非常重要。

      【例2】材料二 卢梭学说,于百年前政界变动最有力者也。而伯伦知理(欧洲政治思想家)学说,则卢梭学说之反对也。二者孰切真理?曰:卢氏之言,药也;伯氏之言,粟也。痼疾既深,固非恃粟之所得瘳(病愈)。然药能已(治愈)病,亦能生病,且使药证相反,则旧病未得豁,而新病且滋生。故用药不可不慎也。

      ——摘自梁启超《新民丛报》(1903年)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实际,如何理解梁启超“用药不可不慎”的观点?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出处的时间信息“1903年”与报刊信息“新民丛报”,由“1903年”可知,戊戌变法已失败、《辛丑条约》已签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在酝酿中;由“新民丛报”可知,这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梁启超等人反对民主革命的报刊。据此结合材料二进行分析:卢氏之说与伯氏之说不同,卢氏之说代表的是民主共和,伯氏之说代表的是君主立宪,并分别比喻为药和粟,认为身体病久了需要用药物治疗,但是药物可以治病也可能带来其他副作用,如果用得不当则可能适得其反。文末“用药不可不慎”代指是选择共和还是立宪要慎重考虑。因此可以做如下总结:梁启超认为,治病要对症下药,一种新思想的引进要切合国情;共和制不适合当时国情;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才是出路。但梁启超的君主立宪思想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

      二、从试题设问中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

      试题的设问也常常暗含着历史信息,准确获取和解读设问中的历史信息,对准确解答历史试题具有重要意义。

      1.重视设问中的显性信息

      通常情况下,设问中会出现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国家(地区)、主题等的词语,重视这些关键词语,有助于获取设问中的关键信息,从而准确解答问题。

      【例3】材料二 这乃是两种政府哲学之间的一场争斗。我们的对手们……现在提出,要进行变革和实行所谓的新政,那将会摧毁美国制度的基础……你若将政府控制权扩及人民的日常生活,那就不可能不在某些方面使它也成为人民的灵魂和思想的控制者。

      ——1932年末胡佛最后一次竞选演说

      (2)结合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形势,为胡佛的担忧提供一个现实的例证。为直接解决材料一所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胡佛的竞选对手们实施了怎样的“变革”和“新政”?

      本题设问中出现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人物是“胡佛”“胡佛的竞选对手们”,主题是“胡佛的担忧”“对手们的新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经济危机,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危机使德国出现法西斯专制统治,这就是胡佛的担忧。胡佛的对手指的是罗斯福,罗斯福采取建立福利制度、以工代赈等新政措施解决经济危机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2.重视设问中的隐性信息

      挖掘设问中隐含的历史信息也是准确解答问题的重要条件之一。设问中隐含的信息既包括相关历史知识,也包括相关史学理论与方法,甚至包含命题意图。

      (1)隐含史学理论

      【例4】材料三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研究这一设问可以发现,“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暗含的是“全球化和近代化史观”,从这个角度回答问题时,既要考虑外来资本主义侵略给中国政治经济带来的灾难,也要分析其带来的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既要看到外来侵略促进了中国的新经济因素的产生与发展,也要看到中国由此被卷入世界市场而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冲击。把握了这个原则,便可以全面作答:“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

      (2)隐含史学知识

      【例5】材料四 自19世纪初,关于宪法是否明确授权联邦政府帮助地方治理河道的问题,美国国会一直存在争论,1817年和1822年,美国总统两次否决了联邦政府资助地方改善交通的议案,1824年最高法院法官认定,宪法允许联邦政府资助和承担河道改良项目,但联邦政府的权限从改良河道扩大到流域治理、防洪灌溉,又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其间,仍有很多议员认为,联邦政府建设防洪工程过多干预了各州的权力,1935年全国发生洪灾,100多项防洪议案提交到国会,1936年总统签署《防洪法》,授权联邦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建设防洪工程,地方需要提供相应的建设土地和空间。

      (3)结合所学,从美国政治权力分配的角度,对材料四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由所学知识可知,设问中“美国政治权利分配”隐含的基本知识是:权力制衡、中央三权分立,中央与地方分权制衡、中央权力逐步扩大等。就本题而言,挖掘出这一知识内涵,也就把握了解题的关键。按照时序梳理材料信息,归纳、总结便可得出:美国政治权力分配的特点是权力制衡。权力制衡一方面表现为中央机构之间的三权分立,另一方面表现为联邦制下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力的分权制衡。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某些方面,联邦政府的权力有扩大趋势。

      (3)隐含命题意图

      历史试题的设问通常有体现命题意图的主题词语,找到主题词语也就找到解题的钥匙。

      【例6】以“挑战与应对——百年来汉语的变迁”为主题,对下表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挑战与应对——百年来汉语的变迁”,这隐含着命题意图,即让考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时代变迁中与时俱进的生命力。依据主题中的“百年来汉语的变迁”,在材料里可以找到百年来汉语的这样几个变化:由繁到简、洋为中用、古词新意、从学西学到传中学;而主题中的“挑战与应对”,则点明了百年来汉语变迁的背景和意义。

      三、从图片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

      历史图片主要有实物图、人物图、绘画作品、遗址、书影、题词、拓片、地图、漫画、照片、广告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而以历史图片为素材命制的高考试题也越来越多,所以,有效掌握从图片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方法也很重要。

      1.观察图片显性信息

      就历史地图而言,应抓住地图的主题内容,提取其分布情况或基本局势;其他图片则通过对图片内容,即作者、时代、背景、名称、文字说明、图片里的实物或者人物的特点等,进行认真观察以确定主题、提取信息。观察顺序一般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通过对图题的识记和图面的扫描来实现整体的信息提取,然后再对局部的重点信息进行提取。有重点地观察才能领会图片的主要内涵。

      2.观察图片隐性信息

      解读图片信息还要注意图片所包含的隐性信息。所谓隐性信息,是指那些图片中没直接反映的内容,但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演变,准确解读图片信息并揭示历史规律或本质。

      【例7】下图为上海三兴烟草公司(成立于1924年,位于上海美租界)刊登在1926年10月10日《申报》上的一则“孙文牌香烟”广告。

      观察图片,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四个方面可以找到和时代相关的哪些主题?

      

      该图片信息非常丰富,包含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信息。依据上述观察图片顺序与提取信息原则,能获得这样一些历史信息。政治方面主题:从图片说明中的“1926年10月10日”“孙文牌香烟”以及图片中“恭祝国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文字和孙中山头像等内容,可以获取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等信息。经济方面主题:从图片说明中的“上海三兴烟草公司”“香烟广告”以及图片中“中国三兴烟草公司”和打开的香烟盒图片等内容,可以获取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工业曲折中求发展等信息。思想方面主题:从图片中的“提倡国货”“挽回利权”可以获取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及民族认同感等信息。社会生活方面主题:从图片说明中的“《申报》”“广告”以及图片中孙中山穿的中山装和女子的衣裙、西式鞋子以及吸烟广告等内容,可以获取大众传媒的发展和时尚潮流演变(妇女解放、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中西融合等信息。基于这样的分析,可以分门别类获取关于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及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信息,从而为下一步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以及这些历史现象所反映的历史规律做好铺垫,学生自然可以想到和这些变化相关的中外大事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思想、政治发生变化的规律。

      四、从数据表格中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

      数据表格也是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的重要命题素材,获取和解读数据表格信息一般需要完成两个任务:定量分析看趋势,定性分析看原因。具体可分为看清设问、判断变化、提取信息三步。

      【例8】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

      

      (2)概述上表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

      1.看清设问

      这里的看清设问是指看清设问中的关键词语,因为关键词语规定了回答的具体要求和解题的基本方向。首先,先看设问再看数据更容易把握要点。本题的设问是概述变化、阐释原因,故第一步要说清变化是什么,第二步要梳理变化的原因。其次,要审清数据、设问和所学三者的关系。本题的数据是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设问是说出变化并解释原因;平时所学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知识是:东汉后期战乱频繁、北方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隋唐时期经济繁荣、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人口增多。最后,要审清设问规定的角度。设问规定答出数量和分布的变化,并阐释历史原因。理清这些内容与关系,依据两个时期、两个地点、两个变量去找变化,同时结合所学梳理影响变化的因素,就能为准确作答奠定基础。

      2.判断变化

      这里的变化是指数据表格所呈现的数字或线段的变化,这是对数据表格信息进行定量分析,从而看出其发展变化趋势的基本条件。在本题中,先要判读数据表格标题所表达的内容,这对理解数据表格的中心观点有重要的提示作用。根据表中数据不难看出数量和分布变化:第一,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第二,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第三,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但长江流域数量增加明显。

      3.提取信息

      这里的提取信息是指对分析出的信息进行全面归纳与总结,即进行定性分析从而总结原因或者影响。首先总结变化。要从总趋势和局部变化两个方面总结。其次总结原因或者影响。主要从社会状况、经济发展、政治形势等方面总结。在“判断变化”中,已从数量和分布得出了三点“变化”,这里主要是总结“原因”:第一,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第二,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第三,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

      五、从试题选项中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

      选择题的选项也包含着历史信息,准确判断正确选项,除了有效调动和应用所学知识外,还要掌握从试题选项中获取与解读历史信息的方法。

      1.判断选项本身是否正确

      认真研究题干表述,明确命题者要求判断的内容,与此同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选项的表述是否正确,如果选项本身表述有误,便可在第一时间排除此项。

      2.判断选项与题干所述背景问题是否相关

      如果能判断选项本身是正确的,便要考虑选项本身与题干的关联,如果选项本身与题干不相关,也要果断排除。

      3.判断选项与题干所述背景问题逻辑上是否有必然关联

      如果选项与题干内容相关,便要综合所学知识继续判断该选项与题干内容是否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如果没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便要果断排除,如果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或内在的历史关联便是正确选项。

      【例9】启蒙运动主要是一场知识分子运动,但是启蒙知识分子的活动并不局限于书斋,而是具有空前的公共性。他们依靠各种社会文化机制,展开广泛的交流活动。能够支持这一说法的是,在当时的欧洲 ①社会名流和知识精英经常组织学术聚会 ②许多国家建立了科学院和学术社团组织 ③一些大学成为研究和传播新思想的重镇 ④各国学者著书立说享有同样的出版自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上述判断步骤可知:社会名流和知识精英经常组织学术聚会,说明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表述正确并与题干相关且符合逻辑关系,①正确;建立了科学院和学术社团组织,大学成为研究和传播新思想的重镇,说明启蒙知识分子依靠各种社会文化机制,表述正确并与题干相关且符合逻辑关系,②③正确;“各国学者著书立说享有同样的出版自由”,表述不准确且与本题题意无关,④错误。因此答案为A。

      综上所述,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途径有多种,学生要在平时的历史学习中多琢磨、多训练。因为提高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是考场上正确解答问题的前提条件,是解答问题的“入门券”。有效掌握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基本途径与方法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训练任务,只有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标签:;  ;  ;  

试题历史信息的获取与解读方法_中国近代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