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获取和解读试题历史信息的途径与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题论文,途径论文,方法论文,历史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是学生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在高考文科综合测试能力目标要求中的“获取和解读信息”位列第一,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前提条件。高考试题中的历史信息有的蕴藏在试题题干文字中,有的蕴藏在图片中,有的蕴藏在统计数据中,有的蕴藏在试题设问中。下面结合试题谈谈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基本途径。 一、从文字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 文字材料是历史试题最常见的,包括材料正文和出处两部分。 1.获取解读文字材料正文的有效信息 材料正文是解题的核心,寻找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有助于最大限度提取信息,而根据标点和内容划分层次、概括中心意思,可以快速把握文字材料的核心思想。 第一步,从关键词中获取信息。这一步强调提取的信息要与主题相关,应全面而不遗漏。具体方法是,在阅读材料过程中快速寻找几个方面的关键词,即时间、主体、事件、影响、意义、变化等。落实在作答上,可规范为“从材料可知……”。 第二步,从原因和影响中解读信息。这一步强调要逐一分析原因、现象、影响。具体方法是,依据时间和典型事件,把时间替换成对应的历史大事,从而揭示背景。落实在作答上,可规范为“以上材料说明……”。 第三步,先归纳后概括再总结提升。这一步强调对主题现象的原因、内容、影响进行严谨的概括。具体做法是,先归纳后概括,即第一句概括过程,第二句概括原因,第三句揭示本质或规律。落实在作答上,可规范为“综上所述:……是一个从……到……的过程;该过程受……和……的影响;体现了……”。 【例1】材料 鸦片战争后的沿海城市已出现穿西装的中国人。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上了一道《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中国传统服饰与时代不相适应,希望以“与万国同风”为参照,改变中国的传统服饰。20世纪初,大量回国留学生宣传剪辫易服,改穿西装,同时革命党人多穿西装。中华民国建立后,颁发了第一个服饰法令,该法令将西式燕尾服确定为大礼服,西装确定为民国男子的半正式礼服。西装革履逐渐成为许多交际场所中的一种时髦,连废帝溥仪也穿上了西装。新中国成立后,西装一度成为资本主义的符号之一。1983年,新华社发表《服装样式宜解放》的评论,提倡男同志穿西服,女同志穿旗袍、西装裙子,服装款式要大方,富有民族特色,符合中国人的习惯。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领导人集体西装革履地在世人面前亮相。自此,西服流播甚广,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人们不分场合地穿着。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西装在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依据上述步骤,结合试题材料与要求,对学生可做如下学法指导: 首先,从“时间”“主体”“变化”三个方面寻找关键词。按照“时间”线索可以找到“鸦片战争后”“1898年”“20世纪初”“中华民国建立后”“新中国成立后”“1983年”“20世纪80年代后期”等关键词;按照“主体”线索可以找到“沿海城市的中国人”“康有为”“留学生”“国民政府”“建国初政府”“新华社”“国家领导人”等与上述时间一一对应的主体内容;按照“变化”线索可以找到“出现”“改变”“宣传和改穿”“确定为礼服”“成为资本主义符号”“提倡”“流传甚广”等发展变化内容。 其次,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背景”“现象”“变化”等角度的解读。如“鸦片战争后的沿海城市已出现穿西装的中国人”揭示的背景是“晚清时期中国沿海城市最先受到外来文化侵袭”;现象即“出现穿西装的中国人”。据此可解读为“晚清时期,西装传入中国”。 在“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上了一道《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中国传统服饰与时代不相适应,希望以‘与万国同风’为参照,改变中国的传统服饰”的叙述中,“1898年”“康有为上奏断发易服”这些信息对应的背景是“戊戌变法”;现象是“康有为上奏提倡变革服饰”,其中“希望以‘与万国同风’为参照”一句可解析出这是维新派学习西方文明的一个举措。据此可解读为“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把服饰变革作为学习西方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20世纪初,大量回国留学生宣传剪辫易服,改穿西装,同时革命党人多穿西装”的叙述中,“20世纪初”对应的历史背景是“辛亥革命”,而“回国留学生宣传剪辫易服,改穿西装,同时革命党人多穿西装”则说明穿西装在当时是革命的标志之一。据此可解读为“辛亥革命时期,西服成为革命的象征”。 在“中华民国建立后,颁发了第一个服饰法令,该法令将西式燕尾服确定为大礼服,西装确定为民国男子的半正式礼服。西装革履逐渐成为许多交际场所中的一种时髦,连废帝溥仪也穿上了西装”的叙述中,“中华民国建立后”对应的是“民国时期”,民国政府颁布法令规定男子礼服为西式服装,可推断西装具有合法地位;同时溥仪也穿西装,说明接受西装的人在增多。据此可解读为“民国时期西装在中国获得合法的地位,被更多的人接受”。 从“新中国成立后,西装一度成为资本主义的符号之一”中可得出为什么西装成为资本主义符号的背景——服饰被赋予阶级色彩,据此可解读为“西装在新中国一度被赋予资产阶级的含义而被禁止”。 在“1983年,新华社发表《服装样式宜解放》的评论,提倡男同志穿西服,女同志穿旗袍、西装裙子,服装款式要大方,富有民族特色,符合中国人的习惯”的叙述中,“1983年”对应的历史背景是“改革开放”,新华社发表文章提倡穿西服,说明舆论支持思想解放,这是思想领域为改革开放开路。据此可解读为“改革开放后国家倡导思想解放,冲破僵化的意识形态束缚”。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领导人集体西装革履地在世人面前亮相。自此,西服流播甚广,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人们不分场合地穿着”的叙述中,“20世纪80年代后期”对应的历史背景是“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形象不断提升以及中国与世界接轨”等历史现象。据此可解读为“国家领导人集体西装革履地在世人面前亮相也传达着坚持改革开放、中国与西方世界接轨的讯息”。 再次,对解读的信息进行总结。按照“综上所述:……是一个从……到……的过程;该过程受……和……的影响;体现了……”句式,可归纳、概括、总结为:“上述材料表明,西服在近现代中国经历了由局部出现到变为时尚到被禁绝再到普遍接受的过程。这一过程受思想解放和政治变革的影响,反映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风尚西化的曲折性。” 2.获取解读文字材料出处的有效信息 一般情况下,文字材料都有对应的出处。材料的出处通常暗含历史背景信息或观点立场侧重点等,因此,材料出处对获取和解读信息也非常重要。 【例2】材料二 卢梭学说,于百年前政界变动最有力者也。而伯伦知理(欧洲政治思想家)学说,则卢梭学说之反对也。二者孰切真理?曰:卢氏之言,药也;伯氏之言,粟也。痼疾既深,固非恃粟之所得瘳(病愈)。然药能已(治愈)病,亦能生病,且使药证相反,则旧病未得豁,而新病且滋生。故用药不可不慎也。 ——摘自梁启超《新民丛报》(1903年)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实际,如何理解梁启超“用药不可不慎”的观点?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出处的时间信息“1903年”与报刊信息“新民丛报”,由“1903年”可知,戊戌变法已失败、《辛丑条约》已签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在酝酿中;由“新民丛报”可知,这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梁启超等人反对民主革命的报刊。据此结合材料二进行分析:卢氏之说与伯氏之说不同,卢氏之说代表的是民主共和,伯氏之说代表的是君主立宪,并分别比喻为药和粟,认为身体病久了需要用药物治疗,但是药物可以治病也可能带来其他副作用,如果用得不当则可能适得其反。文末“用药不可不慎”代指是选择共和还是立宪要慎重考虑。因此可以做如下总结:梁启超认为,治病要对症下药,一种新思想的引进要切合国情;共和制不适合当时国情;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才是出路。但梁启超的君主立宪思想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 二、从试题设问中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 试题的设问也常常暗含着历史信息,准确获取和解读设问中的历史信息,对准确解答历史试题具有重要意义。 1.重视设问中的显性信息 通常情况下,设问中会出现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国家(地区)、主题等的词语,重视这些关键词语,有助于获取设问中的关键信息,从而准确解答问题。 【例3】材料二 这乃是两种政府哲学之间的一场争斗。我们的对手们……现在提出,要进行变革和实行所谓的新政,那将会摧毁美国制度的基础……你若将政府控制权扩及人民的日常生活,那就不可能不在某些方面使它也成为人民的灵魂和思想的控制者。 ——1932年末胡佛最后一次竞选演说 (2)结合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形势,为胡佛的担忧提供一个现实的例证。为直接解决材料一所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胡佛的竞选对手们实施了怎样的“变革”和“新政”? 本题设问中出现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人物是“胡佛”“胡佛的竞选对手们”,主题是“胡佛的担忧”“对手们的新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经济危机,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危机使德国出现法西斯专制统治,这就是胡佛的担忧。胡佛的对手指的是罗斯福,罗斯福采取建立福利制度、以工代赈等新政措施解决经济危机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2.重视设问中的隐性信息 挖掘设问中隐含的历史信息也是准确解答问题的重要条件之一。设问中隐含的信息既包括相关历史知识,也包括相关史学理论与方法,甚至包含命题意图。 (1)隐含史学理论 【例4】材料三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研究这一设问可以发现,“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暗含的是“全球化和近代化史观”,从这个角度回答问题时,既要考虑外来资本主义侵略给中国政治经济带来的灾难,也要分析其带来的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既要看到外来侵略促进了中国的新经济因素的产生与发展,也要看到中国由此被卷入世界市场而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冲击。把握了这个原则,便可以全面作答:“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 (2)隐含史学知识 【例5】材料四 自19世纪初,关于宪法是否明确授权联邦政府帮助地方治理河道的问题,美国国会一直存在争论,1817年和1822年,美国总统两次否决了联邦政府资助地方改善交通的议案,1824年最高法院法官认定,宪法允许联邦政府资助和承担河道改良项目,但联邦政府的权限从改良河道扩大到流域治理、防洪灌溉,又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其间,仍有很多议员认为,联邦政府建设防洪工程过多干预了各州的权力,1935年全国发生洪灾,100多项防洪议案提交到国会,1936年总统签署《防洪法》,授权联邦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建设防洪工程,地方需要提供相应的建设土地和空间。 (3)结合所学,从美国政治权力分配的角度,对材料四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由所学知识可知,设问中“美国政治权利分配”隐含的基本知识是:权力制衡、中央三权分立,中央与地方分权制衡、中央权力逐步扩大等。就本题而言,挖掘出这一知识内涵,也就把握了解题的关键。按照时序梳理材料信息,归纳、总结便可得出:美国政治权力分配的特点是权力制衡。权力制衡一方面表现为中央机构之间的三权分立,另一方面表现为联邦制下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力的分权制衡。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某些方面,联邦政府的权力有扩大趋势。 (3)隐含命题意图 历史试题的设问通常有体现命题意图的主题词语,找到主题词语也就找到解题的钥匙。 【例6】以“挑战与应对——百年来汉语的变迁”为主题,对下表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试题历史信息的获取与解读方法_中国近代史论文
试题历史信息的获取与解读方法_中国近代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