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难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改革论文,难点论文,高等职业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先后颁布实施,高职教育通过法律确定了其地位和作用,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高职教育的总体状况并不适应形势的要求。从国内看,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方面产业基层单位急需大量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却十分困难。从国际看,与高等教育结构的变化趋势不相适应,凡是经济发展快的国家,高职教育已成为颇受社会欢迎的不可替代的高等教育层面,无论是日本、韩国,还是北美、西欧,高职院校数量和学生规模占高教总数的比例都超过了50%。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高职教育开始面临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严重困难,而要解决这些矛盾和困难,固然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理解、支持和投入,但更重要的是依赖于高职教育的自身改革。高职教育改革已成为我国世纪之交发展高等教育的最紧迫任务之一。本文仅就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难点及对策谈一点认识。
一、高职教学改革为何举步艰难
近几年来,国家采取“三改一补”的方针推动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政策导向非常明确,已经为高职教育指了向、正了名、定了位,高职院校不要再想去掉“职业”二字,去争什么普通专科、普通本科的名份,要铁下心来按照职业属性办高职教育,使改革后的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各为不同的社会层面提供人才服务。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改革的目标与思路已经明确,实践环节得到加强,一些试点院校大胆试验,积极探索,取得明显改革成果,开始显现办学特色。但是,从总体上看,教学改革步子缓慢,雷声不大,雨点很小,说起来教改重要,做起来却举步艰难。之所以如此,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学校领导精力不能在教学改革上聚焦。眼下职业高校的焦点问题很多,比如招生问题,关系到学校的生存,跑计划,争生源,一年比一年难,加之宏观招生体制没有理顺,竞争无序,本来应是高职院校分数段的生源,却被普通高校作为成人生、自考生招了去,这给职业高校的招生着实增添了更大困难。还比如,校园建设问题,学校不扩规模就没有地位,领导常年为建设筹资问题弄得焦头烂额,哪有足够精力用于教学改革之上。
其二,上无指标,下无动力。高职改革正在探索之中,似乎不易分解量化出责任目标要下级限期完成。加之主管部门的管理体制还不那么顺畅,高教部门管职教,重头在普通高校,职教部门管职教,重头在中等职教。上级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要求不严明,目标不具体,责任不明确。院校之内认识不一,动力不足,上不督下不行,看不到教学改革对学校长远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其三,矛盾突出,难度很大。高职院校十多年来一直按照普通高校办学模式的原型或压缩型“提高和完善”自己,力图塑造成与普通高校同一类型的高校。而现在需要勒马转向,其难度要比普通高校的改革大得多,转轨变型的幅度更大,硬软件的投入更高,新旧体制、新旧模式、新旧观念的冲突会表现得更加激烈。高职院校面对这种改革形势,畏缩不前者有之,等待观望者有之,手足无措者有之。
二、高职教育改革难点在哪里
任何改革都不是轻而易举之事,高职教改难点多,不足为奇。关键在于我们要正视困难,分析难点,找准目标,才能对症施治,克难前进。现就几种突出难点略作分析。
难点之一:教学模式的转变。
教学模式是学校一定形式的教学系统,它包括教学目标体系、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形式与方法体系、教学管理体系。
在教学目标体系中,最重要的是专业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产业基层单位培养高层次实用型的技术、管理和服务人才。这体现了高职在培养目标上的特色,它与普通高教比有两个基本特点:(1)为社会的服务层面是企事业的基层单位, 特别是农村乡镇企业和城市中小企业。(2)提供人才的类型是实用型, 其内涵包括专业的技能性、知识的应用性和就业上岗的适应性。这与过去培养的“书本型”、“理论型”学生有根本的区别。专业培养目标是在学制期内的总目标,教学目标体系中还应包括服从于总目标的各项子目标及分期目标,比如能力培养目标、理论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目标、学年度目标等,都应进行相应的转变。
在教学内容体系中,首先是专业设置,高职院校应按社会岗位群的需要设置专业和及时调整专业方向,而不是象过去那样按学科设置专业。其次是课程设置,要按照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包括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而不是按照学科体系确定课程体系。也就是说要将学科本位转变为能力本位。为此,基础课要适当压缩;专业课要进行调整,以实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实训课要大大加强,课时比例应达到50%,学生在学制期内基本完成就业上岗前的实践训练。
在教学形式与方法体系中,首先是教学组织形式要实行双元制,教学环节的组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二者并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校内基地与校外基地并用;教学人员的组织,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并存;学生成绩的考核,实行理论课与实训课双分;学生毕业,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其次是教学方法,高职院校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和教学过程的实效性,从根本上克服过去“粉笔加黑板”、“填鸭灌输”、“照本宣科”、“死记硬背书本”等方法的弊端,将单一的、死板的、被动的、陈旧的教式教法,变为多元的、生动的、引导启发式的新型教式教法。
在教学管理体系方面也要有相应的转变,这里不作详述。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转变,集中一点,就是将单纯理论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里需要指明的是:(1 )高职院校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并非不要理论上的高教层次,因为不做好高层次的理论教学,高职的能力培养目标也不可能实现;(2 )高职的能力培养不等于中等职教的简单劳动技能培养,而是理论指导下的较复杂的知识性劳动技能的培养; (3)能力培养不等于单一专业技能培养,而是包括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社会基本适应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教学模式转变的突破口是实训课教学问题,最大的难点是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历史久远,根深蒂固,欲改变之,如不狠下功夫,不能有所突破。
难点之二:教学条件的改变。
新的教学模式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条件的保障,这里所说教学条件,包括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和教材体系三个方面。具体说来就是:
1.“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方式的“双元制”,决定教师队伍必须是“双师型”。如果教师队伍只有书本理论知识,没有实践技能知识,教育的学生就绝不会是实用型人才。现在高等职业院校专职教师大都属于“书本知识型”,兼职教师几乎没有。所以,在高职教学改革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问题更在于,许多高职院校至今仍只重视教师学历结构的优化,忽视专业实践能力和技能素质的提高,这种状况持续下去,谈何高职的教育特色!
2.“两大块”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实训基地分为校内实验实践基地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两大块,二者不可替代。现在看来,地方办的职业高校实训基地条件很差。从校内基地看,规模很小、手段落后、实用性差、利用率低,有很多专业还是白纸一张。从校外看,比较稳定的、配合良好的基地很少。两块实训基地建设都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经过数年的努力才能根本改观。
3.“一条线”教材体系建设。新的教学模式需要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新的教材体系。原有的教材体系、教材内容与此不相适应,主要有三点:一是空,不实用,理论脱离实际;二是多,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不同层次的内容交叉重复;三是旧,内容陈旧,不适合发展变化的要求;四是缺,缺少实训课教材,缺少适合职教特点的教材。重新构建高职教育的教材内容和教材体系是一项浩繁的工程,非一时一校所能完成。主管部门应统一筹划,早作安排,相关院校应横向结合,专题专班研究,分期分步完成。
难点之三: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学改革的最大障碍来自旧的认识、旧的观念与旧的习惯。观念与习惯的改变比物质的改变要难得多。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不仅要求教育者、教育管理者的观念来一个大转变,而且需要被教育者及社会公众的观念也要来一个大转变。(1)要转变一切依赖上级的办学观念, 树立以市场为导向自主办学的观念;(2 )要转变职业高校不是正规大学的观念,树立高职教育是国家高教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地位和作用的观念;(3)转变脱离社会封闭式办学的观念, 树立与社会呼吸相通的开放式办学的观念;(4)转变唯书、唯师、 唯考的传统治学观念,树立理论联系实际、主动创造性学习的观念;(5 )转变把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多少作为教学质量唯一衡量标准的观念,树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观念;(6)转变传统难破、 习惯难改的定型论观念,树立标新立异的创新观念等等。
三、高职教学改革如何克难前进
我国高职教育以什么样的改革姿态走进21世纪已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有关人士均在纷纷思考当前高职教学改革摆脱困境的良策。为加快改革步伐,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教改要突破,领导是关键。当前要尽快解决高职院校抓教学改革力量弱的问题。首先在认识上要到位,要真正看到教学改革对高职院校长远良性发展的重要性,看到新世纪的挑战及全社会呼唤改革的紧迫性,坚决克服没有时间不能抓、缺少条件不想抓、瞻前顾后不敢抓的思想障碍,树立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其次在组织上要到位,建议采取组织措施,给教学改革工作定位子、配班子、挂牌子,将教学改革摆在党委和行政的重要议事日程上,主要领导要用三分之一以上的精力抓,分管领导要集中精力抓,要选派有创新精神的精兵良将组成教学改革专门工作机构,挂牌定岗定责。其三在资金上要到位,将有限的资金用到教改最急需的地方。
(二)总体规划,抓点带面,积极推进。无论是模式转变,还是“双师型”、“两大块”、“一条线”的建设,由于涉及面广,攻坚难度大,既不可消极等待,也不能一刀切盲目并进。应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抓点带面、积极推进的方法。院校应制订教改总体方案,既要规定积极的改革目标和任务,也应确定分步实施的计划和措施,同时注意边试验边修正。全国高职改革试点学校的经验和成果应尽快推广,其他院校在学习参考试点院校经验的同时,要尽快确定本校的试点单位和试验对象。拿不准的先在点上试验,看准了的推到面上干起来。
(三)上下协调,左右配合,全员参与。一是上级主管部门的计划、检查、奖惩等管理方式以及对校系、对师生的考核评估体系应作大的调整,将普通高校与职业高校区别开来,使之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如果对教师队伍考核只重学历结构,就会误导高职院校不重视“双师型”建设;如果对教师技术职务评定只重论文,就会误导教师不重视难度大负担重的教学活动。二是高职院校之间应加强教学改革上的交流和配合,建议中央和省成立高等职业教育学会及专业分会,经常组织交流活动。三是院校内各部门间更要密切配合,将管理体制改革、分配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学生管理方式改革等与教学改革结合起来进行,并保证教学改革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投入。四是要动员全体教职员工及学生都来参与教学改革,进行教学改革的大讨论、大发动,形成共识,形成气候,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
(四)校企结合,开放办学。高职院校走校企结合、开放办学之路,是高职办出特色的需要。企业的岗位是培养学生的靶子,是学校的实习实践基地,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工程师是学校兼职教师的来源,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活动是学校的教学案例。同时企业也需要学校为其提供职工培训、技术推广、管理咨询等社会服务。目前地方职业高校的校企结合存在一定困难,这需要学校拿出诚意和耐心,积极主动地争取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学校要注重塑造和宣传自身的形象,院校领导要注重与企业领导人建立经常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要与企业探讨多种校企联合的形式,使校企结合之路越走越宽。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高职教育的改革已不可逆转,航向已经开通,坚冰开始打破,胜利的彼岸已摇旗可见,高职院校应加大马力,排除万难,加快改革,以新的活力与特色跨进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