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虹口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上海 虹口 200082)
【摘要】 目的:研究基于公共卫生实验室主动监测哨点医院致病性弧菌腹泻及优势菌型的耐药及食品和水样中存在致病性弧菌情况。方法:区级公共卫生机构选择辖区内2个医院作为主动监测哨点,甄别食源性感染性腹泻的病例定义并采集粪便标本进行致病性弧菌培养、鉴定和抗生素耐药性试验,再采集辖区内的食品和水样进行致病性弧菌培养、鉴定和抗生素耐药性试验。结果:2014~2015年,公共卫生实验室检测1147份腹泻标本,分离致病性弧菌98株(阳性率为8.5%);检测水产品240件,分离致病性弧菌68株(阳性率为28.3%);检测水样480件,分离致病性弧菌37株(阳性率为7.7%),最常见当属副溶血性弧菌、溶澡弧菌和气单胞菌;所有致病性弧菌病例的男女性别构成比为0.9:1;副溶血性弧菌病例均以21~60岁(82.7%)和60岁以上(14.7%)年龄组为高发年龄、且病例株和食品株对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氯霉素敏感率一样均100%,对四环素、萘啶酸、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的敏感率差异在10%左右。病例株和食品株对庆大霉素、头孢噻肟、头孢西、头孢呋辛的敏感率差异较大,病例株分别为80%、85%、61%、35%;而食品株分别为100%、100%、89%、86%。结论:腹泻病人与环境中致病性弧菌污染存在相关关系并具有季节性差异,加强以实验室为基础的主动监测对控制食源性感染性腹泻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
【关键词】 致病性弧菌腹泻;耐药性试验
【中图分类号】R3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9-0371-02
1.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
1.1.1病例标本来源 2014-2015年,虹口区的2个监测点医院采集腹泻病例的粪便标本1147份。
1.1.2食品和水样来源 2014-2015年采集辖区内的水产品240件和水样480件,共计720件。其中水产品包括海鱼、河鱼、贝壳类和虾蟹类,水样包括河水、江水、污水、养殖水。
1.2 试剂及仪器
碱性蛋白胨水、TCBS、弧菌菌显色琼脂、双洗平板、M H琼脂、3%NaCl克氏双糖、3%NaCl蔗糖、(0、3、6、8、10)NaCl嗜盐实验由科玛嘉公司生产;抗生素药敏纸片由OXOID公司生产;革兰染液;API20E、氧化酶试剂(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XbaⅠ限制性内切酶购自英国New England Biolabs公司;SeaKem Gold Agarose购自美国Cambraex Bio Rockland公司;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脉冲场凝胶电泳仪(Bio-Rad CHEF Mapper),凝胶成像仪(Bio-Rad GEL Doc2000)
1.3 检测方法
1.3.1粪便标本检测依据 参考《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WS271-2007(附录B3)、《霍乱诊断标准》WS289-2008。样品于AP增菌36±1℃,6~8小时培养。然后棉签涂布于沙门菌显色琼脂平板,划线分离,36±1℃,18~24小时培养。观察平板上的菌落形态,挑取可疑菌落进行革兰染色镜检、氧化酶反应、生化试验,同时用API20E鉴定。
1.3.2食品检测依据 GB4789.7-2013、《霍乱防治手册》第六版、《霍乱诊断标准》WS289-2008。
1.3.2.1食品 整体或局部采回的水产样品,在实验室应先在无菌操作的条件下,将其解剖,取鳃部和肠内容物剪碎后,置100ml三角瓶内,加入5~10倍体积的碱性蛋白胨水增菌;小贝壳类动物,则用锤子将外壳击碎,整体放入三角瓶中增菌;甲壳类动物除含肉质部分外,其余部分(包括鳃、肠、足、表层外壳等)整体放入三角瓶进行增菌处理,经36±1℃增菌16~18小时。
1.3.2.2水样 各取450ml水样加入1NNaoH调整到PH8.4(用1%酚酞指示剂滴定为淡红色)然后加入1%亚磷酸钾0.5ml和1000单位/ml青霉素1ml,再加入10倍浓缩碱胨水50ml,经36±1℃增菌16~18小时。
1.3.2.3食品和水样再进行二次增菌 以无菌吸管吸取0.2~0.5ml增菌液接种到新的碱性蛋白胨水中,36±1℃6~8小时进行二次增菌培养,然后再将第二次增菌液涂于双洗平板及TCBS上划线分离36±1℃24小时培养。观察平板上的菌落形态,挑取可疑菌落进行革兰染色镜检、氧化酶反应、生化试验,同时用API20E鉴定。
1.4 抗生素敏感试验方法
采用WHO推荐的改良K-B纸片法,结果判断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微生物敏感试验执行标准,质控菌株为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和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根据上海市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案,选用抗生素敏感实验纸片11种:头孢西丁FOX、头孢呋辛CXM、头孢噻肟CTX、庆大霉素CN、氯霉素C、萘啶酸NA、诺氟沙星NOR、左氧氟沙星LEV、环丙沙星CIP、四环素TET、复方新诺明SXT。
2.结果
2.1 致病性弧菌检验结果
2014-2015年合计,从1867份样本中共检出致病性弧菌203株,结果见表1。病例标本致病性弧菌阳性分布见表2,食品样品致病性弧菌阳性分布见表3。
2.3 副溶血性弧菌的药物敏感性
副溶血性弧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病例株和食品株对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氯霉素敏感率一样均100%,对四环素、萘啶酸、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的敏感率差异在10%左右。病例株和食品株对庆大霉素、头孢噻肟、头孢西、头孢呋辛的敏感率差异较大,病例株分别为80%、85%、61%、35%;而食品株分别为100%、100%、89%、86%。
3.讨论
3.1 菌型分布
在检出203株各类弧菌中,以副溶血弧菌的检出率最高,溶藻弧菌、气单胞菌属、河弧菌、弗尼斯弧菌、非01群霍乱弧菌和01群霍乱弧菌等均有检出,结果与致病性弧菌在外环境中的种类及分布相一致,说明腹泻病人与环境中致病性弧菌污染相关。
3.2 季节分布
1~6月和11~12月均未从腹泻患者肛拭样品中检出致病性弧菌,肛拭阳性标本的检出集中于7~10月份。水样中致病性弧菌的检出主要集中于7~10月,但11和12月的海水样品中仍有少量的致病性弧菌检出。食品中的致病性弧菌检出同样集中于7~10月份,1~3月未检出。因此,水样和食品中存在致病弧菌的季节与腹泻病人发病季节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气温较高的7~10月,11月至次年3月几乎均未检出任何致病性弧菌,存在明显的季节性,这与致病性弧菌适宜的生长环境和繁殖温度有关。
3.3 研究结果显示致病性弧菌不仅是引起本地区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而且种类分布繁多。致病性弧菌无疑是目前引起感染性腹泻不可忽视的病原菌之一,人类感染致病性弧菌通常是因为食用了生或半生受污染的海水产品,随着人类对海水产品食用需求的日益增加,致病性弧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将会继续呈现上升趋势。通过药物敏感实验此提示我们,我国是世界上泛用抗生素最广的国家之一,有可能造成食品中致病性弧菌的耐药性进一步上升,由于致病性弧菌存在的普遍性,污染各类水产等食品的广泛性,以及人们对该类产品的需求增加,致病性弧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将会继续增加。因此,为减少和控制致病性弧菌性疾病的发生,及时发现各类致病性弧菌菌株的耐药变化趋势,实验室开展致病性弧菌检测和耐药性分析十分必要,具有现实意义。应该加强对其菌属的动态监测,为制定预防控制感染性腹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朱林英,潘丽峰,傅慧琴,等.南汇区致病性弧菌调查分析,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9,25(2):208-210.
[2]安秀华,宁喜斌.上海市市售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研究,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9,25(7):657-659.
[3]申涛,杨晋川,郭慧,等.徐州地区感染性腹泻病人中致病性弧菌的分布研究,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0,26(11):1032-1033.
[4]张保强,董力群,王逊,等.致病性弧菌的研究概况,职业与健康,2006,22(24):2170-2172.
论文作者:张静,沈静,唐漪灵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31
标签:弧菌论文; 致病性论文; 检出论文; 病例论文; 头孢论文; 食品论文; 感染性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