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正处在发育期,是树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作为班主任不仅要以身作则起到带头作用,更要用科学的方法,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方法进行德育教育,才能塑造出符合时代社会的合格人才。
一、加强班主任个人修养建设
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班主任个人品格、行为,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要做好班级各项工作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素质,树立班主任的权威。
首先,要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做知识的富有者。
在知识更新加快、传播渠道多样化的今天,教师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因此,学生并不因为教师年龄比他大就信服和尊重你,而是你确实有才华才尊重和信任你,班主任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是很难在学生中树立威信的。因此,班主任必须不断用新知识充实自己,不仅要精通所教学科,还要熟悉所学专业知识并利用课余时间丰富自身文化知识,增加文化底蕴,做到温文尔雅。
其次,要加强道德修养,做学生为人的楷模。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黙化的作用,都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班主任要注意自身的修养,努力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给学生以示范,做学生的榜样。
再次,班主任要具备多种能力。
要能体察学生的思想、情感、需求等,达到知人知面知心的能力,达到启迪学生心灵的能力。班主任应严格要求学生,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使德育工作成效“润物细无声”。
二、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
学生成绩、品格好坏,是学校、家庭共同的责任。班主任应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做好学生情况的沟通交流。班主任可通过校迅平台,每天通过信息方式发送学生在校情况,让家长心里有数。
首先,与家长沟通要先了解家庭状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是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前提,有助于我们与家长沟通对症下药,采取有效的措施。只要家长是重视孩子学习的,那么我们就有沟通的机会和希望,所以我们在学校尽职尽责地教育学生,家长在家里也会尽力地辅导孩子,思想上重视孩子的成长。
其次,尊重家长是与学生家长沟通的第一原则。
教师作为一份职业,在生活中我们也是孩子的家长或是未来孩子的家长,我们在工作中也要学会换位思考,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以避免伤害家长的自尊心。
再次,以诚相待,架起沟通的桥梁。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与家长交流。建立这样的交流平台有助于教师和家长更好地关心学生、教育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消除学习障碍,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
三、以学生为主体,平等开展德育
教师本职在于教书育人,教书过程中更应对学生充满爱意。学生是德育教学工作的对象,也是主体。班主任应该用爱平等对待班级同学,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活动,并不是我写你抄、我讲你听那样简单机械化就能达到目的。
在进行德育工作时,要取得“教学相长”的效果,班主任就应尊重学生,不要一概否定,不搞专制、摆资格。就算教师犯错误,也要知错能改,当着班级同学面及时自我批评教育。在开展德育工作时,班主任不应该抽取学生发问,摒弃以言传方式教导学生,而应让学生参与道德实践。
另外,学生都是平等的,班主任不应带着势利的眼光看自己的学生。比如对富裕家庭的学生不能因其捐助了学校基础设施而视之为宝,也不惯坏成绩优异的学生。对学习成绩或经济条件差的学生视而不见是不道德的,也是不公平的。教师应以身作则,向学生灌输互爱观念。所以,班主任评价学生时应不护短、不歧视,敢于批评“好生”,同时还要关爱“差生”。
四、把握社会道德热点,开好德育班会
德育班会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学生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有许许多多的困惑需要解答,而班会课就是加强师生之间沟通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努力上好每一节班会课是关系到班风、学风形成的大事情,而且也是很多热心于教育工作的班主任老师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
德育班会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活跃气氛,班主任变为听者,学生变为说者。在开学第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安排大家自我介绍,谈谈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人生感悟,或者定期组织班级娱乐会,唱歌、跳舞、踏青。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胆量,也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
如在劳动节之前,组织学生“我爱劳动,我光荣”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开展“清洁校园活动”,使得学生心智得到锻炼,感觉劳动的艰辛,体会清洁工人的困难,发自内心地爱护环境。
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应进行法制宣传,进行普法教育;做学生的“心理医生”,倾听学生苦恼;因材施教,进行针对性教育。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教师教书更要育人。做好德育工作,是班主任的责任,是社会的要求。在人才强国与加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形势下,重视德育,做好德育,提高我国全民文化素质,初中德育必须走前头。
论文作者:王新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12月总第1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6
标签:学生论文; 班主任论文; 家长论文; 自己的论文; 德育论文; 教师论文; 德育工作论文; 《教育学》2016年12月总第1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