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对教师培训的要求_科学论文

小学科学课程对教师培训的要求_科学论文

小学科学课程对教师培养的要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论文,教师论文,小学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小学科学课将逐步替代小学自然课,成为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课程。目前国内多所高等师范院校都已开始着手或准备培养小学科学课师资。小学科学课教师的培养已成为科学课程改革的关键和高等师范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研究小学科学课程对教师的新需求,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全面培养小学科学教育师资,是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本文主要从教育理念、知识构成、教育实践能力三个方面分析研究小学科学课程对教师的新需求。

一、小学科学课程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科学课程价值目标的追求,强调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情感,形成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科学课程教师要成为探究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研究者和评价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科学探究、科学创新、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培养等理念。

“以人为本”既是指所有学生都有平等地接受“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还体现在科学教育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考虑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因地施教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科学的发展,要求社会成员知道科学是什么,如何学科学、用科学,知道科学如何为社会服务。现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公民中提倡“科学为大众”(Science for All)的思想,并努力普及科学教育。美国国家科学院1996年制定的第一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其编撰原则中的第一条即是“科学是面向所有学生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中明确规定“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课程内容往往是学生曾经或正在亲身经历的学生身边的事物或现象,这种内容的编写容易激发学生的动机和情感,促进他们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因此,科学课程教学是在学生强烈好奇心与积极探究欲的驱动下主动参与的能动过程,是在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科学课程教学必须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前提下,才能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现需求的人才。

科学探究是指科学家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多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标准》中所指的科学探究是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模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从两种探究活动的比较可以看出,科学家的探究,是在已知世界的基础上,探寻未知的领域。学生的探究活动,则主要是在已知领域内通过探究获取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提高科学能力、树立科学意识、培养科学品质的活动。

探究活动已作为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探究过程”意识。第一,科学探究本身是一个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等一系列活动。

第二,通过活动过程,让学生对身边的科学现象亲自观察、亲身感知,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体验其中的乐趣;通过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自信;通过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使他们逐步形成科学意识、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此外,科学探究过程也是能力的形成过程,必须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载体,才能内化形成。在科学课程教学中要使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教师还必须为学生精心创设探究互动的氛围。

教师的“过程”意识不仅体现在科学探究过程,还要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既要重过程教育,也要重过程评价。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标准》指出,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和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要充分调动教师、家庭、社区对课程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共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与发展。这就说明科学课程教师担负着开发校本课程任务。《标准》也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而科学探究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过程,它不是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这是因为,在探究过程的动态发展中,随时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教师可能碰到学生提出的许多崭新的问题。可以说,创新贯穿着科学探究过程的始终,涉及探究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它既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人才的过程。我们不难得出,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时代创新精神课程的结论。作为科学课程的教师,必须具备科学创新理念和创新能力,才能胜任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探究过程的调控、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任务。

当今,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的国策。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当代社会需要教育培养具有尊重科学现实,具有科学为全人类发展服务的科学情感和价值观的、勇于承担社会义务的现代人。《标准》提出:“通过科学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从科学课程总目标看,科学课程是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重要课程;从科学课程的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看,科学课程是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要实现这一课程目标,科学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关注社会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应是一名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教师。

从科学课程的课程性质分析,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里所说的科学素养,是指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情感、价值观和科学知识。要达到科学课程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科学课程教师必须在科学探究活动的主题确定、活动形式的设计、活动方法的优选、活动氛围的创设和课程资源的利用等探究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整体的建构。因此,科学课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师,他必须树立综合培养理念,才能胜任科学课程的教学。

二、小学科学课程教师的知识结构

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有与之承担的教学任务相匹配的知识结构。科学课程的宗旨和目标决定了科学课程教师不但要具有一般教师的知识结构,还应具有自然科学、社会及人文科学的综合知识体系。

《标准》将科学课程所囊括的科学知识分为三大部分: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具体包括动物学、植物学、地球科学、人体生理学、天文学、物理科学、气象学等多学科知识。科学课程教师要想胜任课程教学,不具有科学知识的综合体系是不成的。这里所说的科学知识综合体系,不单是掌握以上学科的知识体系,教师还应具有学科相通、文理兼容、对当代前沿科学知识、本地区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课程资源知识的整合体系。从纵向看,科学课程教师要掌握3~6年级科学课程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纵向培养脉络,把握年级培养层面及衔接性,使之融会贯通。从横向看,教师要注重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根据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科学概念形成理论,小学生大部分正处于前概念思维阶段,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概念的引出应以具体事物作参照物,从感性认识中引导小学生进行情感、价值体验,从而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可见,科学课程的教学是一门寓综合性、均衡性于一体的教学,它对教师的科学知识体系提出了新的标准。

科学课程的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标准》将总目标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个领域进行分解,制定出分目标,但这绝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各分目标的达成是单独进行的。恰恰相反,它是在学生实践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一次完成的。这就要求科学课程教师不仅具备综合科学知识体系,还应具有教育科学知识体系。科学课程教师要善于把教育学原理、心理学原理同科学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要善于吸纳最新教育理论成果,应用到科学课教学中来;要善于把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与科学探究过程规律有机融合,从而达到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最终目标。

三、小学科学课程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具有选材的立体性、知识内容的近源性、问题探究的趣味性、探究过程的可操作性、课后活动的创造性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性等特点。面对这样的课程内容标准,科学课程教师在具有一般施教能力的同时,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教育实践能力。

1.探究活动设计、创新能力。“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并把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过程中使他们体验探究乐趣,获取自信,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在活动探究主题确定的前提下,对于探究活动要素的建构、基本过程的设计给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它包括确定活动目标、选择活动方式、制定活动计划、确立活动评价方式、准备活动资源等系列工程。这种对探究活动的整体设计,本身就孕育着创造性。科学课程教师不但要具备高水平的设计能力,还应在活动设计、活动组织形式、活动氛围的创设、活动情感的激活及活动资源的开发等方面体现创新精神。科学课程教师只有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和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创设,才能实现探究活动课的教学目标。科学课程的教学创设还应注重知识的综合性、探究方法的多样性和探究内容的趣味性等特色。

2.探究活动中角色交往能力。在科学课程的探究活动中,探究活动的本身就对传统教学的教师角色提出了挑战。在活动中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教师不再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探究活动本身就孕育着创造性和创新性,教师不可能再是知识、技能和道德等方面的绝对权威,而是要在和学生建立平等参与、协同合作、交互影响的新的角色关系下共同进行探究活动。为此,科学课程教师要注重对自己在探究活动中角色交往能力的养成和磨练。

3.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使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能使教学内容由静态转化为动态,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它能做到图文兼顾、声情并茂,有利于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它能针对学生能力的差距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率。它为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开拓了广阔天地。可见,现代化教学手段用于科学课程教学,使科学探究活动如虎添翼。对于一名科学课程教师,不具备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是不能做到活动设计的科学化、探究活动的多样化、探究氛围的情景化等多维要求的,是无法驾驭科学课教学的。

4.推动学生心理发展能力。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科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与人的认知过程有关,也与学生个体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认知方式等非智力因素相关。科学课程的学习是以科学探究活动为中心模式的学习,它的每一项活动主题的确立、探究活动的整体设计,教师都要考虑到是否能形成小学生愉快地、有选择地去了解该主题的心理趋向,是否激发了他们进行探究活动并使该活动向最终目标发展的内部动力。在探究活动氛围及学生互动的创设中,教师要考虑到小学生兴趣是否得到满足、情感是否得到体验;在探究活动重点和难点的设置中,教师要充分预测到小学生的意志品质问题,因为意志品质是学生朝着自己确立的目标,积极自觉组织自己的行为的心理过程。小学生心理发展贯穿于科学探究活动的全过程,这个过程是培养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过程。科学课程教师必须具有推动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能力,才能调动小学生科学学习的内趋力,使科学课程教学走上良性轨道。

5.科学评价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使评价起到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的多维作用。《标准》制定了以培养科学创新精神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实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和评价时机的全程化。在科学课程的评价体系中,教师必须转换过去那种在评价中充当的裁判员角色,成为在评价中自评与他评、主导与调控、借鉴与创新的多维整体评价体系的实施者。具有科学评价能力是合格科学教师的重要素质之一。

科学课程替代自然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课程改革,教师是关键。能否培养出具有全新教育理念、综合知识结构和教育实践能力的科学课程教师,是关系到科学课程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因素。

标签:;  ;  ;  ;  ;  ;  ;  

小学科学课程对教师培训的要求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