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学习视域下的社区教育策略探究
——基于地域文化的传承教育
方素文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缙云分校,浙江 丽水 321400)
【摘 要】 认知的本质是一种身体经验。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心合一,主张把认知放到实际生活中去,为社区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社区教育是地域文化教育的依托和载体。通过对具身学习理论内涵的分析,提出身体、环境等因素是影响认知学习的重要因素。教育环境的开放性、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方式的体验性、教育评价的激励性等社区教育策略,有利于学习者深度参与社区教育,促进优秀地域文化的传承发扬和文化经济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 社区教育;具身认知;具身学习;地域文化;教育策略
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是在皮亚杰认知理论、加涅信息加工理论以及维果斯基社会文化观等理论的基础论上,用于解释人类通过身体与外界交互所获得认知的新理论。[1]近年来,随着心理学、认知学等学科的深入发展,具身认知理论越来越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重视。
一、具身学习理论及其影响要素
(一)具身学习理论内涵
具身是相对于离身而言的。关于“embodied”一词,有学者将其译成缘身性、寓身性、具身性等。李恒威和盛晓明认为,“embodied”的内涵是心智和认知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具体的身体结构密切相关,它们有着内在深刻的和实际本质的联系。[2]“具身性”在人类的体验和认知中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关于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学术界目前仍没有标准的定义,但学者们分别从认知学、心理学等角度展开研究。胡万年和叶浩生认为:认知不仅是大脑,更是包含大脑在内的身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作家瓦雷拉等人对“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提出论述:“第一,认知依赖于经验的种类,这些经验来自具有各种感知运动的身体;第二,这些个体的感知运动能力自身内含于一个更为广泛的生物、心理和文化情境中。”学者们的观点揭示出认知与身体的相关性,指出认知的本质是一种身体经验,认知是一个具体身体的认知,认知是“具身的”。认知基于身体、源于身体。[3]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的特定的形态结构和各种感觉系统、运动系统以及表征身体的神经系统等都对认知和认知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改变和作用于人们的认知加工。[4]同时,强调身体的活动、肢体的参与感知和已有经验对学习的影响、促进作用。
④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监理、监测和监督工作,生产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积极与水土保持监理、监测单位紧密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理解,也就有了与身体关系较为密切的具身学习(embodied learning)的概念。关于具身学习,叶浩生教授对具身学习的三大原则,即身心一体原则(the Inseparability principle)、心智统一原则和根植原则(grounded principle)进行了论述。根植原则涉及主题聚焦(thematic focus)、认知吸取(cognitive absorption)、社会参与(social participation)、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等几个方面。从身体与环境互动的视角看待学习,主张把心智根植于身体,把身体根植于环境。认为学习发生于身体作用于环境的实践活动,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与身体活动密不可分的过程。具身学习是个体最大限度地利用内部心理资源和外部环境条件,以达到心智、身体和环境之间动态平衡的过程。[5]叶浩生的具身学习原则为教育学习提供了新思维、新方法、新指导。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学习是个体不断接触、参与、感知、交互、思考、分析、总结、综合、提高的“过程”,思维的形成与身心有着“内在的关联”。因此,跳出机械性、单一性的“离身”教育学习方式,因地制宜地开展身心参与的“具身”教育学习活动,让视、听、做、说、读、写等参与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融合,更有利于一个人的身心参与和观察事物、学习认知、思维能力的多视角发展。“一个人能够获得的观察事物的视角越多,他(她)的解释就越丰富、深刻”。[6]在多种形式的教育学习中形成广阔的思维角度,可促进认知的多维度和深层次。
在具身学习理论指导下,学术界对具身学习方式及其教学设计展开了研究,并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成果,如Eskildsen等认为语言学习是一种高度具身的活动,身体的姿态动作是在认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7]郑旭东等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对具身学习环境设计进行了研究探索,提出了“具身学习环境由于在认知上坚持具身立场,使得其在复杂性、开放性与适应性上和传统的学习环境相比又具有了别样的内涵”[8]等观点。李志河等在研究具身认知环境时进一步强调身体的具身体验、情境交互和协作互动,可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学习效果明显,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技术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9]
在 《西行漫记》中,斯诺谈到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共产国际,他明确指出共产国际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被大大夸大了。中国革命的产生和发展无疑受到俄国和共产国际的影响和帮扶,但共产国际的作用并非决定性的。 “有一段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失去了联系,共产党人在自己的领导下自发组织苏维埃运动。而相比于美国对南京政府的援助,共产国际给予中共的实际财政援助实在是少得惊人。”[1]343-344在这种力量对比悬殊的条件下,中国革命能取得胜利,靠的正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独立自主地领导中国革命。
(二)具身学习影响要素
生物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人体由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构成了内在相关、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整个机体在接受教育学习、认知形成过程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威尔逊(M. Wilson)围绕认知的发生展开研究,在《具身认知的六个观点》中提出:(1)认知是情境的(Cognition is situated);(2)认知是具有时间压力的(Cognition is time-pressured);(3)应把认知工作下放到环境中(We off-load cognitive work onto the environment);(4)环境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The environment is part of the cognitive system);(5)认知是为行动的(Cognition is for action);(6)离线的认知是基于身体的(Off-line cognition is body-based)。[10]这一观点围绕情境、环境、行动、身体等要素对认知的影响作用展开,认为身体是认知的主体因素,身体的动作、知觉、经验对认知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认知活动发生在一个真实环境的情境中,环境构成了认知系统的一部分。可见,学习是身心参与的生命活动,深层次学习的发生与环境(情境)、身体(运动)具有很大的关联性。
具身认知与具有学习理论强调“身心合一”,主张身体最大限度地参与,环境为身体的参与、认知的发生提供支持服务。身体、环境是影响学习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1.身体
随着认知学科的深入发展,学者们对认知机制有了新的认识,身体被认为是认知的主体要素,也是具身学习理论中需要关注的关键要素之一。“具身认知的核心思想是身体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着关键的作用,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活动方式形成的”。[11]身体的知觉、经验对认知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身体的动作、感知、体验能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
具身学习理论强调身体的活动性、参与性、体验性。在学习者学习需求与日俱增的新时代,社区教育应因地制宜、适时、科学地设计能增强学习者学习体验、身体参与的教育活动,让学习者在活动体验中获得对知识和技能的深层次的认识。如贴近学习者生产劳动、工作生活的生活化的地域文化教育内容,便于学习者自然、轻松地开展学习,减轻记忆负担,更能满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学习;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传统文化教育,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传统工艺艺术的指导;人工智能的应用和游戏化学习的开展,能给学习者提供工具、环境、技能的支持,带给学习者别样的学习体验;协作学习能让学习者之间不断切磋,促进思维冲突、碰撞,促进知识、技能升华,让学习者深度参与学习。
2.环境
在对高速公路的桥梁进行养护的过程中,其实不仅仅只针对于桥梁和高速公路本身,还要兼顾高速公路周围的生态环境以及生活服务,因为它们是一个整体,不可割裂开来,只有做到全面养护才能保证高速公路桥梁的持久利用。
认知起源于环境,环境是认知的一部分。认知活动发生在一个真实环境的情境中,认知在环境中发生、发展,环境对认知的形成有着纽带、支持作用。在环境中探索信息可以减轻认知负担,环境可以为我们保存甚至处理操作信息。[12]认知是身心的认知,是人脑、身体在与环境的接触、碰撞及其相互作用中产生的。视觉的冲击、味觉的体验、嗅觉的刺激和触觉的感知等主观感受,都将产生信号并传递给大脑,为认知的形成提供直观的、基础的信息和内容,为深层次认知的发生做铺垫。正如维果茨基所论述的:“认知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基础上进化和建构的,再通过对最初身体活动的内化转变为高级思维活动。”[13]环境服务于学习者的身体活动、感知,支撑着学习的发生、发展。
学习者在或真实或虚拟的社会化环境中进行切实的身体体验,通过实践体验和学用结合,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使知识具身化、丰富化。
具身认知学习环境是一个庞大的、 具有兼容性的整体性系统,[14]不仅包含直接影响感知的声色、形状、光影、温度等物理环境,也包含冲击视听觉的纸质和非纸质的数字化信息化资源环境,还包含一个人的心理、情绪、情感及学习氛围、学习共同体等组成的情感心理环境,以及认知工具、认知技能、教学工作者对学习认知的支持影响等。环境各要素之间又常常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且相互影响的。因此,具身学习环境具有复杂性、多样性、联动性、开放性等特点。
认知同时受身体、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认知是具身的,而身体又是嵌入环境的,认知——身体——环境,组成一个动态的统一体(见图1)。[15]身体的嵌入程度对认知的产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被动的、浮于表面的参与只能带来浅表的感知,身心的主动融入和深度的参与将产生深层次的认知。因此,学习需求的满足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有利于有效认知的发生。
具身学习理论为社区教育和对地域文化的传承教育带来了新视角、新思路、新方法。探索并整合具身要素,将环境设计、身体参与等要素融入社区教育,通过设计教育策略,可让学习者的身体深度且有效地参与、体验活动,达到地域文化的传承教育目的。
二、地域文化的传承教育功能
(一)地域文化及其表现形式
“地域文化是在特定地理区域内逐渐形成的历史背景、文化心态、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16]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工作劳动中创造、积累和传承的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的民族基因、血脉和传统,是特定区域内的文化价值的载体,渗透于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心理、方言、价值观、劳动方式、宗教、风俗以及生活方式等成为地域文化的构成要素”。[17]地域文化是一座特殊的知识宝库,是社区教育的丰厚土壤。
1.方言
方言是百姓日常生活和交际中最常用、最地方化、最熟悉的语言工具,以最乡土的方式沟通交流,构成了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烙上了地域文化的印记,凝聚着人们对家乡及其习俗的记忆感、亲情感和乡土感。
国外对具身学习的研究分别从理论和实验角度展开。具身认知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西方哲学家对身心二元论的种种反思和批判之中。具身认知观的发展离不开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的外周情绪理论、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等理论的支撑、充实和丰富。
3.教育基地的建设
在人总行和昆明中支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银行消保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总行对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的统一部署,坚持金融为民理念,以金融消费者保护为抓手,以金融消费者教育为重点,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人行昆明中支法律事务处自设立以来,采取多项措施畅通金融消费维权渠道,促进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上台阶。
3.乡土工艺
乡土工艺是一项民俗积淀,具有深层次的民俗文化背景。如剪纸艺术,传承了传统工艺的原始、古朴,在剪纸的格调、造型、设计上都保持浓郁的古朴性和乡土性,透视出淳朴的民风和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构成了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如河阳剪纸因其表现手法极具艺术感、审美感,已被列入浙江省非遗名录。缙云木雕和缙云石雕文化也是世代相传的民间艺术,集美术性、观赏性与一体,也是工匠传承精神的现实版教科书。
4.民间戏曲
百姓自己组团组班,在舞台上通过说、弹、拉、唱等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丰富和充实生活。民间戏曲具有很强的参与性、趣味性和故事性,百姓通过舞台艺术演绎着生活中最纯真的故事,用百姓自己的方式颂扬正义、善良、济贫,传播乐善好施、孝仪持家等价值理念。最具代表性的缙云婺剧和兼收并蓄的民间杂剧如“唱新闻”,也有很多受众,其不失时效性的内容及表达方式的通俗性和方言感,尤其受农村老年人的喜爱、欢迎,并得以传承。
5.古建筑
房屋桥梁建筑、古民居等是一个地方创造和积淀的文化和生态资源,承载着百姓自给自足、和平稳定、以追求物质与精神平衡等为价值指向的农耕文明,像一本厚重的书,记载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镌刻在脑海中的“故乡”“本根”和鲜活的家园记忆。如河阳古民居及其凝聚其中的耕读传家文化,壶镇九进厅集木雕、砖雕工艺于一体,精湛古朴,图案设计考究,蝙蝠、青松睡鹿、翠柏群羊、梅兰竹菊等图案的雕刻,华而不俗,寓意吉祥,蕴涵着主人祈求洪福、崇真向善的愿望和对安康美好生活的向往。主人造桥修路、积善成德的善举被记载、传颂,成为珍贵的传统艺术宝库和历史文化遗产。
6.传统小吃
1.学习资源的构建
另外,如造纸、纺织、酿造、民具、刺绣、剪纸、打铁等,这些生活技术中承载着地域性的、传统的、优秀的知识技能,承载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影响着地域文化的记忆和建构(见图2)。
对于电子商务运营课程教学离不开实践环节,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适当的提供实践环境,方便学生在学习理论之后可以通过实践教学更好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点。
在项目的开展中,各个环节的安全监督都是至关重要的,要对这些安全监督的细节进行完善,然后对安全监督的职责进行严格的落实。加强日常工作的安全监督跟踪,同时将其中发现的隐患立刻排除,并制定出合理的安全监督措施,在施工工序上进行合理的安排,为安全施工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对违法的行为进行合理的改善,对于一些情节比较严重的问题,就要立刻进行整顿。
(二)社区教育承载着地域文化教育功能
“社区教育的属性是社区性……是为满足社区成员的各种需求而进行的各类教育活动,或是正规的或是非正规的,或是职业性的或是文化娱乐性的, 或是行政领导的或是民众组织的,都属具有社区性的教育,都是社区教育”。[20]社区教育的对象是全体成员,其教育内容丰富且贯穿于生产生活、工作劳动、民俗民风、饮食起居等方方面面,其组织形式是多样化、层次化的,教育目标是满足社区全员的各种教育需求,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 促进社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和谐进步。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包含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职业的提升、道德的升华、价值观的提升及创造更多的物质、精神财富等,是获得感、成就感、归属感、文化认同感等的满足,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程度的升级和人生价值的真正、有意义的实现。
(3)校友资源宣传性的特点。校友就是母校的名片,他们在社会上的行为表现代表这母校的形象,随着校友在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影响力不断增加,也会使高校的社会知名度不断的提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特殊的历史、特殊的人文景观、特殊的传统、特殊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有其独一无二且无可复制的特色文化,在一个社区内则表现为独特的社区文化。社区文化指社区内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现象,包括社区成员的价值观、行为规范、生活方式、风尚习惯、历史传统、地方语言等。[21]“敬天惜物,乐道尚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生存智慧、生活境界和高尚情操深藏其中,凝聚着传统的智慧和精神力量,是一方人和一个民族的精神魂魄所在,也是一个人地方感、家园感、归属感所在。传统的优秀地域特色文化教育,是服务于社区的“特色教育”“热土教育”,[22]是经典的“培根筑魂”教育。
由传统医院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型,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是,大型公立医院的岗位设置无范本可依。由于医学的特殊性、公立医院作为一个特殊的单位和本身所独有的职能,其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也有不同于其他单位的个性要求。
社区教育与自然、社会、传统、实践、生产、生活具有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天人合一”的生活理念、“养亲、敬亲、亲亲”的孝道理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厚德载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与社区教育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为社区教育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立足于本土并服务于本土的社区教育承载着优秀地域文化的传承教育功能。以社区教育为依托开展地域文化传承教育,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具身学习需求分析
(一)学习者的选择
从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对象的调查情况来看,社区教育的方式不只是停留在传统的说教、听讲层面,相反,目前采用的“送戏下乡”“爱心烧饼+教育”“互品互鉴”“现场学习”等教育方式,受学习者的欢迎程度处于不断上升阶段。社区教育方式正从传统“讲授式”学习逐渐向现场、基地的“观摩式”“部分参与式(实操演练)”及“体验式(实践式)”等学习方式转变(见图3)。
“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19]地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与文化之源的意义与价值越来越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他们正在寻找传承这一文化意义的方式、方法。社区教育成为优秀地域文化传承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依托。
这种转变看起来仅仅是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发展,但实际上却是一个人的身心参与度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让眼、耳、口、鼻、手等身体器官最大限度地参与教育学习,因而更受居民的青睐,也更能激起居民参与教育学习的积极性。这一调查结果与具身学习理论颇具耦合性。
江苏高考这几年作文题的材料聚焦于一到两个核心语词,行“话题作文”之实,写作者需要围绕核心语词,即“话题”,来构思行文。但也许有人会说,言论型材料基本都含有两三个核心词语或关键概念,构思行文理应围绕它们来写。但我们要注意的是,江苏高考作文题中的核心语词是独立存在型的,而非彼此联系。即使是2014年的“青春”,出题人的立足点也是“青春不朽”这一面,所以,实际上是以“青春不朽”这样的短语形式构成了一个独立的单位,而16年的“个性”或“创新”,两者之间也不一定非要发生关联。
(二)研究者的结论
2.民俗民风
1996 年,意大利帕尔马大学里佐拉蒂教授研究团队的“豚尾猴大脑运动”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具身学习开展了研究,发现了“镜像神经元”。之后,众多学者通过研究,在人类的大脑中发现了同样的“镜像神经元”系统。镜像神经机制为认知的具身性提供了神经生物学的证据,说明人类同样可以通过自己身体的感受来认识并感知周围世界。
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以语言学习为例开展研究,并于1946年提出了“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理论,其研究成果认为:在初次学习两个星期后,阅读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10%;聆听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20%;看图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30%;看影像、看展览、看演示、现场观摩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50%;参与讨论、发言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70%;做报告、给别人讲、亲身体验、动手做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90%。[23]
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从语言学习的研究得出结论,认为读写、听讲到看展、演示、观摩、讨论和动手做的过程,是一个人身体的介入、参与度逐渐增加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效率越来越高的过程。研究充分证明了身体是认知的主要因素,一个人的身体(包括眼、耳、鼻、口、手、脑等)的参与能提高学习效率。他的研究结论与具身学习理论异曲同工。
无论是学习者对学习方式的选择、诉求,还是专家学者们不同角度的实验研究成果,都证明了学习的具身性。具身学习理论对教育尤其是社区教育具有高层次的价值和指导作用。
四、具身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社区教育策略
地域文化的传承教育融合在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知识技能的学习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物件、传统工艺艺术和文化场所之中。学习是身体与环境互动的整体活动,认知主要是通过身体各种感官在环境中的交互体验及其活动形式而形成。[24]从具身学习视角来看,身体的参与、体验及其产生的感知对地域文化的认知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应结合地域文化内容,科学合理地设计教育方式,如“观摩式”“实操演练”“体验式”“实践式”等,通过身体动作引发切身感受,通过身体感知产生新的认同,让身体与各环境要素之间产生沉浸式的交互,通过观察、体验、感知,动态地进行学习。
(一)设计开放性的教育环境:从环境中学
具身认知理论指出,认知是身体、心理与环境持续交互的动态开放系统。[25]“心智—身体—环境”三者密不可分,学习环境构成了具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是复杂、多方面、多角度的,如真实的教学场域、人为创设的再现式场景、物理空间的设计、文化空间的打造及现造的教学情境等。环境因素能让自身与以往认知经验发生联想,让身处其中的认知主体直接发生感知、感受,让认知主体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引发真实的具身体验。学习资源建设、学习空间打造、教育基地建设等教育环境的设计,对具身学习视域下的地域文化传承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饮食文化伴随着生命的繁衍而生生不息。以缙云烧饼为“品牌”的各种特色小吃世代相传。黄帝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等深深凝聚在缙云烧饼之中。这种被称为“桶饼”的缙云烧饼有着独特的制作工艺,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缙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身分为实感具身、实境具身和离线具身三种类型”。[26]文字、数字、音像等都是重要的学习资源,是具身学习的前提条件。一方面,构建地域文化学习读本。将地方特色文化进行挖掘、整理,编撰成特色文化读本和乡土教材,向社会发放,满足上网受限的学习群体的需求,如老年人、边缘地区的居民等;另一方面,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线上课程资源既能营造教育学习氛围,又具有随时随地的可学习性,越来越受到年轻一族的喜爱。推行“互联网+”社区教育,将优秀地域文化资源纳入到数字化学习平台,[27]将“文化讲堂”“剪纸课堂”“特色课程”(如“一地一品“特色资源)等制成MOOCs、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并向居民开放,让居民点播、下载、阅读。同时,与社区、高等教育机构、文化机构、媒体、学校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直接获取优质的网络学习资源。居民可以通过社区教育网站、手机微信、电脑等认知工具,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获取学习资源,开展自主学习,为具身学习带来便利。同时,开通资源使用在线咨询服务功能,引导并促进学习者参与咨询、交互,提高身体的参与度。
2.学习空间的打造
物理空间的打造不仅能渲染地域文化教育氛围,而且能激发学习情绪和学习热情,让学习者产生最直观的感知。如可在室内的主题展厅、博物馆、图书馆等场所内,通过光影、声色等极具现代感的表现手法和可视化技术,将语言、文字、动画融入其中,形成直观形象的地域文化教育场景。同时,精心设置并再现民俗文化节活动情境,将先辈的生产生活方式、生存智慧、民俗礼仪通过最真实的模仿、演绎和展示,形成颇具真情实感的地域文化教育现实版的教科书,诱导学习者驻足、看展、阅读、体验等具身参与,让学习者进行最富参与感的体验式学习。通过学习,对前人的遗存和生产生活方式产生真情实感,实现身心融合的具身学习。
通过设计,将优秀地域文化及其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优秀地域文化教育的物理环境和学习空间,让地域文化冲击视觉、听觉,甚至刺激味蕾,在视听、观摩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活动参与中获得体验,在情境中产生感知,收获“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民俗民风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所创造和传承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群体性的记忆,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祷和追求。“它虽然属于民族文化的一个部分,但却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部分”。[18]如缙云百姓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举行的“黄帝祭祀大典”、逢年过节百姓自行组织的“舞龙”和“舞狮”活动和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举行的“张山寨七七会”“迎罗汉”等民间传统表演和民俗庆典活动,地方特色鲜明,融体育竞技和富有生命的风情文化于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
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培训基地和体验基地的方式,给居民创造更多的实践、体验学习的机会。如搭建“缙云烧饼师傅培训基地”“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基地”,设计饼桶、饼钳,缙云烧饼的LOGO,将黄帝与缙云烧饼的传说及百姓用破罐旧陶、炭火烤制缙云烧饼的故事一一呈现,用传统文化元素、古老物件构成一幅乡土、古老、质朴、文明的传统经典画面,勾勒出珍贵的“乡愁”画卷,吸引学习者置身其中,情绪、情感受到渲染,知觉、意识受到熏陶、影响,并产生新的自我学习、传承意识。
(二)设计生活化的教育内容:从生活中学
怀特海认为:“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28]生活和实践是教育的唯一源泉。教育本身就是社会的,没有游离于社会即生活和实践之外的教育。[29]这些观点与具身学习的理念一脉相承。具身认知强调把认知放到实际生活中加以考察,生活是最真实的学习环境,是博大的、开放性的、接地气的学习资源。地域文化来源于生活,凝聚于民俗民风之中,只有贴近本地社区且与居民生产劳动、工作生活、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地域文化教育,才更具生命力,更易被接受、被传递。 以民俗活动为契机,以乡土教育为落脚点,将地域文化教育融合入生活。各种传统节日和地方特色的庆典活动是地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如节庆及民俗活动日是百姓自己的节日,是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以节庆及民俗活动日为契合点,将民俗历史、民风活动的来源、目的、意义等进行梳理、归纳,通过语言文字、图片绘画、视频动画、广播语音等方式进行宣传。借助于每年的“缙云烧饼节”,设计并开展烧饼系列活动。如设计“书画烧饼”活动,让居民用一首诗、一幅画叙写烧饼的故事;设计“说唱烧饼”活动,让居民用语言表达对烧饼的真情实感,唱出烧饼的传奇;“舌尖上的烧饼”活动,不仅感知烧饼的色、香,更记住烧饼独特的“乡土味”;设计“镜头下的烧饼”活动,用镜头捕捉烧饼的传统和蕴涵其中的工匠精神。通过多种方式,吸引百姓广泛并深度参与,形成缙云烧饼外在美和内涵丰富的完整“概念”,达到古朴与传统、乡土与特色的统一。非遗文化“河阳剪纸”的教育内容的设计,可借婚庆嫁娶剪出“喜”字、“爱”字助兴,为婚庆增“喜”添“爱”。逢年过节,让学习者把“福”字带回家,祝“福”家庭幸福绵长。以生日为切入点,将缙云土面(爽面)的“长寿”祝福送给家人。通过真实生活中有意义的教育设计,更能吸引学习者的具身参与,让地域文化的学习生活化、具身化、接地气。
(三)设计体验性的教育方式:从做中学
1.从实践中学:突出教育的实践性
通过建立“现场教室”“体验学堂”等方式开展社区教育,通过帮带、实践活动传承优秀地域文化。如传统工艺艺术的学习,将课堂建在现场、基地,在师傅讲解、演示操作、示范的基础上,学习者通过倾听、观察、思考、解读,形成对操作具有指导作用的认知和思维方式,通过学用结合,在实践操作中分解知识,使知识细化、具体化、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架构并指导自己的实践操作。在身体动作、手势、触觉及其技巧的深刻领悟过程中,“使得具体的知识点能够和身体的认知体验之间建立连接”,[20]进而形成新的认知。
杰拉德·普林斯叙事理论刍议——以《作为主题的叙事:法国小说研究》及以后作品为主 ……… 杜玉生(2.82)
2.从游戏中学:融合教育的数字化参与感
随着网络技术、可穿戴设备、VR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 智能技术给学习者带来体验感、参与感、愉悦感、成就感。融入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情境功能,具身于影像丰富的情境学习,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融入VR技术的人机交互的具身设计,让一个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参与感知,在“身心一体”的愉悦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如设计智能的人机交互界面,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展示古老物件的传统、历史;设计“游戏化”学习程序,将传统工艺艺术的制作过程、步骤、工艺要点等通过游戏演绎、呈现,借助具身技术和认知工具,让学习者在虚拟环境下利用肢体动作参与体验,熟悉制作工艺、过程。游戏化学习的可重复性、娱乐性、奖励性及趣味化和寓教于乐,吸引学习者模拟、操练,促进动作与知觉的结合及身体的积极参与。“释放学习者的身体,促进学习者与环境之间的具身交互,而这种交互,更强调学习者身体的深度参与和融合”。[31]学习者在身体各感知器官的参与过程中,熟悉技能,领会隐藏在传统工艺艺术中的匠心匠艺和精神内涵。
3.从“帮带”中学:强化教育的协作性
“传帮带”不仅仅是传授技艺的一种方式,更包含着一方人“抱团发展”“帮扶授艺”的精神,在地域文化的传承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师徒相带,亲邻相帮”不仅带出一项工艺,走出一种民生,还传播了一种文化和精神。老工匠、老艺人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身上承载着独到、精湛的传统技艺。在老匠人和老艺人的讲解、指导、示范下进行学习,可以亲眼目睹老师傅的娴熟技术,零距离地汲取老匠人身上的工匠精神;也可以让技艺上手较快的同伴当“老师”,同伴往往能带来特有的易交流的学习经验,这样的经验更容易被学习者接受和模仿。对作为“老师”的同伴来说,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在互动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修正、完善,在“做老师”的体验中加深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升华,这是一个相互学习、深入认知、提高技艺的阶段。
4.从交互中学:凸显教育的社会化
对移动学习(M-Learning)的研究始于1994年卡内基梅隆的研究项目,该项目开创了移动教育的先河。随后E-Learning提供商借鉴E-Learning的相关经验,将移动学习引入高校和企业培训。由教育机构发起的针对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改革,则试图通过新技术改善教学、学习和管理。
知识的互动、与同伴的合作与协商、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反思与评价等教学因素对学习有更为直接的影响。[32]通过设计教育环节,给学习者创造相互交流、探讨、品鉴的机会。在学习者通过自己的语言对先前的感知学习进行表达、展示的基础上,学习伙伴之间通过“头脑风暴”进行讨论、交流、反馈,既可增进学习伙伴之间的情感,又可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带动身心参与并浸润其中,促进不同思维碰撞并擦出新的“火花”,产生新的认知。对传统工艺艺术、技能等隐性知识通过语言文字进行具体化、显性化的表达、记录,并按一定的方式(如作品、图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是一个对感性知识进行比较、组织、内化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及激发新思维的过程,是一个对知识进行主动组织、解释、重构的具身学习及认知提高的过程。
微带线之间间隙的具体位置如图3所示,不同间隙的宽度分别表示为G1,G2和G3。本文运用HFSS软件进行了计算机全波电磁仿真,如图5(a)所示,当G1的值增加时,滤波器第1、第2和第三通带的带宽同步减小,而第4通带的带宽几乎保持恒定。由图5(b)可知,当G2增加时,滤波器4个通带的带宽全部变窄。从图5(c)可以看出,G3的数值只影响第3通带的带宽,而对其他通带几乎没有影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改变G3的值来调节第3通带的带宽,然后调整G1和G2的值,来设定其他通带的带宽。应当注意,当G1或G2的值增加时,对应通带的插入损耗也将相应增加,这在设计滤波器时应当予以考虑。
当然,这种交互是多方位和社会化的。民间剧团、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陈列馆、古建筑等是地域文化重要的聚集地和教育场所,置身其中就是一种学习与感知。老匠人、老艺人、非遗传承人等自带地域文化光芒,是地域文化教育重要的师资力量,能提供潜在的、极其丰富的教育环境及人力、智力和支持。他们是重要的学习伙伴和“朋友圈”,与他们协作交流,有利于学习者直接获得学习资源、学习体验和学习经验,获得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
(四)设计激励性的教育评价策略:激励参与教育
地域文化教育是潜在的、潜移默化的,但是具有自身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教育评价策略不仅要倡导多元化、多角度、个性化、协商式和激励性的积极评价,还要注重价值意义。发挥学分银行对社区教育及其地域文化传承教育的服务作用,应通过建立良好的评价、协商和激励机制,对参与地域文化传承的教育者以学分或终身学习奖品的形式予以奖励,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并激励社会参与地域文化的传承教育,激励传承创新。
1.激励社会参与
联合社会建立地域文化教育参与激励机制,激励社会参与构建具身学习环境,激励学习者参与地域文化的具身学习和传承教育。如与社会联盟,建立学分奖励、荣誉徽章和终身学习奖励机制。学习者个人通过工作生活、生产劳动、娱乐休闲汲取优秀文化精神以提高自身素养(升级价值观、产生获得感、成就感等)的过程很难“量化”和被“证书”记载,但却能对一个人产生积极“影响”。学分银行是以“学分”的形式记录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的一种新型表述方式,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等方面具有开放性、多样化、个性化和随时性的特点。学分银行记录学习者通过非正式学习、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学习提高“过程”。[33]通过学分记录参与具身学习资源建设、学习空间打造的建设者和贡献者的成果,记录学习者参与具身学习的“过程”和“成果”。如参与地域文化传承教育的地域文化专家、工匠、社会团体、志愿者、非遗传承人、传统古老物件的收集者珍藏者、地域文化资料的整理编撰者及主题文化馆、文化公园的建设者,可通过学分记录或奖励他们参与具身学习环境构建、参与地域文化传承教育的过程和结果。
2.激励传承创新
DES都是通过氢键受体和氢键供体通过氢键连接成的混合盐溶液。最常用的氢键受体是季铵盐类的氯化胆碱,氯化胆碱价格低廉、可生物溶解、安全无毒,可以从生物质能源或者化石能源中提取。氯化胆碱可以与尿素、丙三醇、多元醇等安全廉价的氢键供体结合形成DES(见图5)。
优秀地域文化滋养着一代代人的心灵,丰富着一代代人的思想内涵,且在祖祖辈辈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持续地创造、认同和累积,并不断被传承、创造和创新。地域文化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培根铸魂”的教育,是价值提升的教育。
通过立足于本土的地域文化教育,让学习者通过身心感受、感悟、感知前人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培养尊重、敬畏、善待的“天人合一”的生活心态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进取精神,形成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理念和习惯,使地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得到加强。一方面,培养居民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给心灵提供终身的庇护和滋养,形成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唤醒居民内心深处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新优秀地域文化传承方式(见表1)。如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策略创新传统文化传承方式,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语言的、文字的、建筑的、工艺的宝贵文化遗产中提取鲜明特色的“文化元素”,将传统文化元素植入旅游新产品,将淳朴民风、道德精神、传统美德等传统文化融入“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传统文化的融合、彰显。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时代精神,赋予地域文化新的内涵和新的价值。
五、总结与思考
影响认知的因素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本研究主张把认知放到实际生活中去考察,从身体与环境因素对学习的影响角度展开研究,但对一个人的能力因素、大脑、心智等因素对认知的影响作用并未做深入的研究。库伯的体验学习和杜威的“做中学”都强调“身心合一”,强调身体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但并不否定“心智”等因素对认知的影响。心智、大脑、身体和环境(世界)交互作用,构成一个一体的自组织的动力系统。[34]
表 1具身学习视野下的社区教育策略及运用举例
传统的社区教育方式不能一味地加以否定,并不是所有的社区教育都排斥“讲授式”。由于社区教育对象的差异性,需要多种教育方式的协调、配合,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必要的调整,如主题场馆的参观、现场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和动觉等感知系统参与学习;传统技能实操课程,同样需要理论的指导和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创新学习环境和教育方式,让身体产生沉浸式的参与,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教育设计过程中应注意适时性、科学性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教育环境等外部情境因素为具身学习、互动提供支持服务。但是,具身学习环境具有复杂性、互动性和再生性等特点,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机器人等智能技术和“具身技术”[35]的运用,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具身参与程度。教育工作者、志愿者的教育引导的科学性、艺术性是影响学习者的深度参与不可忽视的因素。
激励机制注重参与教育学习的“过程”“结果”和对传播优秀地域文化所做的成绩、贡献,能提升参与感、获得感和成就感。学分银行或按“个人需求”进行奖励,是激励社会参与地域文化传承教育的有效途径。但是,学分银行等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联动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支持、联盟。通过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建设身体深度嵌入式的具身学习环境,有利于学习者的身心参与,在感知、体验中接受地域文化的熏陶,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强。
【参考文献】
[1][9][31][35]李志河,李鹏媛,周娜娜,等.具身认知学习环境设计:特征、要素、应用及发展趋势[J].远程教育杂志,2018(5):81—90.
[2][3][4][34]袁小婷,叶浩生.具身认知一体论:二元还是一元?[J].心理研究,2018,11(2):99—105.
[5]叶浩生.身体与学习:具身认知及其对传统教育观的挑战[J].教育研究.2015(4):104—114.
[6][22]温恒福,杨丽.过程哲学与中国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7]Eskildsen S.W, wagner J. Embodied L2 construction learning[J].Language Learning, 2015,65(2):268—297.
[8]郑旭东,王美倩.从静态预设到动态生成:具身认知视角下学习环境构建的新系统观[J].电化教育研究,2016(1):18—24.
[10][12]Wilson.M. Six views of embodied cogni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and Review[J].2002,9(4):625—636.
[11][15]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J].心理科学发展,2010,18(5):705—710.
[13]李恒威,肖家燕.认知的具身观[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1):29—34.
[14]李海峰,王炜.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教育游戏设计研究:从EGEC框架构建到“环卫斗士”游戏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5(5):50—57.
[16]李娟.当代媒介文化视野下的地域文化传播与话语建构[J].广西社会科学,2012(1):173—177.
[17]夏志芳.地域文化课程开发[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18]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9]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EB/OL].[2018-06-22].http://www.gov.cn/zwgk/2006-06/02/content_297946.htm.
[20]厉以贤.社区教育的理念[J].教育研究,1999(3):20—24.
[21]厉以贤.社区发展社区服务社区教育[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3):1—5.
[23]Jeffrey Anderson. Edgar Dale’s cone of experience[EB/OL].(2013-02-25)[2016-05-25].http://arstechnica.
[24]陈巍,郭本禹.具身—生成的认知科学:走出“战国时代”[J].心理学探新,2014(2):111—116.
[25]Hotton S, Yoshimi J. Extending dynamical systems theory to model embodied cognition[J].Cognitive Science, 2011,35(3):444—479.
[26]殷明,刘电芝.身心融合学习:具身认知及其教育意蕴[J].课程·教材·教法,2015(7):58—65.
[27]方素文.社区教育与e-Learning融合策略探索[J].成人教育,2014(1):76—78.
[28]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2.
[29]温恒福,杨丽.过程哲学与中国教育改革:探索中国教育改革的另一种可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376—385.
[30]刘鹏.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教学活动设计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4):89—94.
[32]王美,任有群.从教学设计走向学习环境设计:学习科学视角下的教学变革[J].上海教育,2013(6).
[33]方素文.学分银行服务于农村社区教育的逻辑起点与路径探究:兼及农村社区教育学分的分类与应用途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8(6):101—110.
Research on the Community Education Strategies under the Version of Embodied Learning ——The Inheritance of Education Based on the Regional Culture
FANG Su-wen
(Jinyun Branch School, Zhejiang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Lishui 321400, China)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cognition is a physical experience. It engages to put the cognition into daily life. Moreover, the idea of embodied leaning suggests that physical and mental conditions, as well as the community environment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learning. Therefore, strategies such as open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life-based content, experiential education methods, and stimulating evaluations are proposed to engage the deep participation of learners in community education. Since the community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promoting regional cultur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is new method can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ulture, as well as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local cultural and developing economy.
【Key words 】community education; embodied cognition; embodied learning; regional culture; educatio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 G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8794(2019)07-0041-10
doi: 10.3969/j.issn.1001-8794.2019.07.008
【收稿日期】 2019- 04- 23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第二批)“具身学习视域下的社区教育策略探究——基于地域文化的传承教育”,项目编号为2019STZX17N;2017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具身学习视野下的地域文化建设——以缙云烧饼为例”,项目编号为Y201737683;2018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农民培训模式创新研究——以‘缙云烧饼师傅’培训为例”,项目编号为18NDJC085YB
【作者简介】 方素文(1964—),女,浙江龙游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和终身教育。
(编辑/乔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