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词语,关注语言,品味情感论文_黄发萍

聚焦词语,关注语言,品味情感论文_黄发萍

黄发萍(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龙华爱和小学 福建 莆田 351264)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9)09-085-01

词语教学要以学习范文的语言为起点,关注文本的表达与形式。它不仅能提升学生听、说的能力,还能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材,不乏名篇佳作,好词佳句朗朗上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时时关注优美词语的教学、时时关注文中优美句子的运用。有些语言现象,尤其体现在名篇佳作之中,作者的炼字造句可谓是匠心独运。针对这样特定的语言现象,教师在处理教学时就应该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嚼”出隐含在语文背后的情味、意味、韵味,‘嚼’出言外之音,言外之意,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情感。文本中重点语段的关键词语,大多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不能小觑:有的对故事情节有推波助澜的功效,有的是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有的还蕴含作者浓厚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要着眼于重点句中的重点词带领学生品读,赏析,以点带面,辐射全文,让学生既能了解语言特点,体悟、涵咏感情,又能学习表达方法。

一、捕捉寻常词语,探寻情感奥秘

看似寻常最奇崛。有些教师往往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优美的语言,华丽的辞藻以及带有修辞手法的词句上,却忽略了寻常词语的教学。其实,文本的表达内核常常蕴藏在一些寻常词语之中。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一课,虽然课文记叙的故事可歌可泣,感人至深,但毕竟是历史题材,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因此,如何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成了我们亟待解决的事情。

教学中,一位教师着眼于重点段中的重点词,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构建支架体系。采用了如下的设计:

1.走进离别场面,播放课件,给学生直观的画面感受。质疑:默读第1自然段,哪个画面最让你感动?哪个字眼触动了你的心?

2.挖掘“丢”,感受“丢”的痛不欲生。

(1)“丢下唯一”: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用来形容小孙孙词语,并把它圈起来。

(2)感受“唯一”:小组讨论,平时,爷爷奶奶都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小孙孙?文中却用“唯一”这个词,合理吗?生:合理。同学们带着你们的感受再读这个句子,好好体会下“唯一”在文中的特殊含义。

(3)深入“唯一”:小组讨论,在你眼中,“唯一”都有哪些意思,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吗?

(4)感悟“唯一”:如果你是文中的大娘,你会不会狠心丢下这个“唯一”的小孙孙,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你之后的生活又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3.朗读感悟:原本,大娘以为先救伤员接着再去救小孙子,结果,却因为救伤员而错失时间,永远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好一个痛不欲生的“丢”啊!好一个肝肠寸断的“丢”啊!这就是文字所传递的温情和厚重啊!

这样的教学设计立足细微处,于寻常处进行了不寻常的延伸拓展,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娘为志愿军战士所付出的种种感人举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与后面的“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的“背”字形成强烈的对比,更鲜明地诠释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浓厚情感。看似漫不经心的一个“丢”字,聚焦了情感,凸显了词语的表达特色,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同时训练了学生对寻常词语的敏感度。

二、聚焦陌生感词语,领会情感表达

所谓的陌生感词语,它是常用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独特使用,常常带有很强的形象性、模糊性、概括性,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好素材。

就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荷花》一颗为例,本篇文章词汇丰富,句式灵活,语言鲜活,不仅写出了荷花的风姿绰约,还写出了荷花的风情韵致。

其中那个“冒”字格外的引人注目,王崧舟老师的解读及教学建构让学生在陌生感词语中诗意地走个来回。

1.换字法:文中除了 “冒”字,你还可以用别的什么字来代替?

生:长、伸、吐、钻、露……

2.探究妙用:文中作者用了这些字没有?没有!尽管意思相近,但作者偏偏就用这个“冒” 字,为什么呢?这个“冒”字,好在哪里?

3.深入文本内核:同学们再细读这段话,好好体会荷花是怎样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冒出来。

4.体验心情:荷花朵朵,这一朵急着要长出来,那一朵也急着要长出来,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生:高兴、激动、迫切、快乐……

5.体味情感:是啊,作者不用“长、伸、吐、钻、露……”等字眼。有何用心?生:因为“冒”字让我们嚼出了荷花的心花怒放,荷花的迫不及待。

6. 走进诗意,引导想象说话: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自己当作一朵白荷花。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请把它写下来。

有些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以直观的呈现替代学生思维的过程;有的教师仅仅采用了“比较换词的方法”,这仅仅是一种解读模式,却没有深入探究文本内核:怎样“长”才是“冒”?王老师紧紧抓住“冒”字,值得我们引导学生好好品味。

三、透过情境感知词语,破解表达密码

情境感知词语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上,通过创造具体形象、图画诠释、故事、设置生活情境等,帮助学生感知词语。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王二小》这一课时,在第一自然段中提到:“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放哨。”而这一句的重点词是“放哨”。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放哨”是比较抽象的。教师可以借助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重点观察王二小的神态。学生自然而然就懂得:“放哨”即是用眼睛认真警惕地观察远方的情况。从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七岁的孩子为了掩护九千名老乡和干部安全撤离的担当,看到一个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几千名父老乡亲生命安全的英雄形象。在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了解人物形象,升华情感。

词语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文本中的语言素材,敏于发现,善于利用,巧于牵引,精于组织,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意蕴,用好词语,让词语深入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去,以此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点亮课堂。

论文作者:黄发萍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9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5

标签:;  ;  ;  ;  ;  ;  ;  ;  

聚焦词语,关注语言,品味情感论文_黄发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