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例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病理及诊治探讨论文_夷泽君

37例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病理及诊治探讨论文_夷泽君

(四川省夹江县妇幼保健院外科 四川 乐山 614100)

【摘要】目的:探讨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诊治,提高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近5年来诊治的非哺乳期乳腺炎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确诊为非哺乳期乳腺炎37例中,初诊时误诊为乳腺纤维瘤3例、乳腺癌2例、乳腺囊性增生病2例,误诊率为18.92%。全部采取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1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8.9个月,复发3例,再次手术治愈。结论: 乳腺导管内分泌物潴留和淤积、乳管扩张、乳管炎和慢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等,是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病理特点,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关键词】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病理;诊断;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7-0012-02

An analysis of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37 cases of nonpuerperal mastitis

Zejun Yi, Department of Surgery,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Hospital of Jiajiang County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nonpuerperal mastitis, to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to improve the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level.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37 patients diagnosed as nonpuerperal mastitis in our hospital in recent five year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Among 37 cases of nonpuerperal mastitis, preliminarily misdiagnosed as mammary gland fibroma (3 cases), breast cancer (2 cases) and breast cystic hyperplasia (2 cases); the misdiagnosis rate was 18.92%. All the patients took surgical treatments, with a follow-up of 6 to 15 months (median: 8.90 months) postoperatively. 3 cases recurred and were cured by reoperation. Conclusion Breast intraductal secretion retention and sedimentation, galactophore expansion, galactophoritis and chronic granulomatous mastitis are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onpuerperal mastitis; surgery is the main treatment.

【Key words】Nonpuerperal Mastitis; Clinicopathological; Diagnosis; Surgical Treatment

所谓非哺乳期乳腺炎指包括婴儿期、青春期、绝经期和老年期等各个生理时期均可发生乳腺炎症。这里所指的非哺乳期乳腺炎则是指成人非哺乳期的乳腺炎过程,由E-wing于1925年首先提出,是一种以非周期性乳房疼痛、乳头溢液、乳头凹陷、乳晕区肿块、非哺乳期乳房脓肿、乳房瘘管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良性乳房疾病[1]。近年来在临床工作,非哺乳期乳腺炎并不罕见,呈逐年增长趋势,其发病率占乳腺良性疾病的4%~5%,发病高峰年龄在20~40岁。由于非哺乳期乳腺炎病因不确切,临床病理多样性,无特征性,难与乳腺癌、乳房纤维瘤等疾病区别,处理不当会导致乳管瘘,甚至经久不愈。笔者对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7例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病理特点和诊治进行回归分析,现分析探讨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近5年来诊治的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资料共37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1.1 一般资料

非哺乳期乳腺炎37例,均为女性,年龄23~49岁,平均35.5岁。已婚34例,其中已婚已育、有哺乳史31例,已婚未育3例;未婚3例。有哺乳期乳腺炎史4例。病变位于左侧16例,右侧19例,双侧2例。

1.2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乳房瘘管和乳头溢液等。本组以乳房肿块伴局部皮肤红肿和压痛为主要表现17例,全身炎性反应轻;以乳房肿块为主要表现14例,其中肿块位于乳头下方或乳晕周围9例,位于乳房各象限5例,直径约1~6cm,微痛或无痛,皮肤无红肿,肿块边界尚清楚,无发热;以乳房慢性瘘管为主要表现6例。同时伴有乳头凹陷7例,乳头溢液3例,腋窝淋巴结肿大9例。

2.结果

2.1 诊断

一般根据病史、临床表现、B超检查、钼靶X光检查能够作出临床初步诊断,结合针吸细胞学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本组所有病例都做B超和钼靶X光检查,B超提示乳腺片状不均质低回声团块,钼靶X光提示乳腺不对称性致密团块影。对伴有乳头凹陷并疑为乳腺癌的,作细针细胞学检查7例,主要见淋巴细胞、多核细胞等炎性细胞。本组非哺乳期乳腺炎37例中,临床初诊时误诊为乳腺纤维瘤3例、乳腺癌2例、乳腺囊性增生病2例,误诊率为18.92%,进一步结合B超、钼靶X光和针吸细胞学检查,得以明确诊断。

2.2 治疗

本组37例全部采取手术治疗。具体手术方式如下。

2.2.1病灶切除术:本组采用此法16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于单纯的、无痛性的肿块,或炎性肿块经抗炎治疗、病灶局限的,采取病灶切除,病灶周围部分正常乳腺组织连同病灶一并切除,创面Ⅰ期缝合。

2.2.2瘘管切除术:本组采用此法6例。对于单纯的、无痛性的瘘管,或炎性瘘管经抗炎治疗、病灶局限的,采取瘘管切除,瘘管周围部分正常乳腺组织连同瘘管一并切除,创面Ⅰ期缝合。

2.2.3脓肿切开引流、病变导管切除+Ⅱ期手术:本组采用此法10例。对于脓肿性肿块采用此法,先切开脓肿引流,同时切除病变乳腺导管,为了引流充分,有的需一并切开乳晕或和乳头,待病灶逐渐缩小、炎症控制后再行Ⅱ期手术缝合。

2.2.4乳房区段切除术:本组采用此法5例。对于病变范围较大,与乳腺正常组织分界模糊的采取乳房区段切除,为保证完整切除病灶有点需扩大切除乳房区段,Ⅰ期缝合。

2.3 组织病理改变

切除病灶观察:没有包膜,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有的切面呈实性、色灰白、质硬,可见扩张的导管及囊腔,散在烂肉馅状的坏死病灶,多发大小不等的脓肿,米汤样或黄白色稠脓。低倍镜下观察:组织纤维化,有肉芽肿性增生,有的相互融合;高倍镜下观察:多有大量浆细胞、异型多核巨细胞、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等侵润。

2.4 随访

术后随访6~1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8.9个月,复发3例,再次手术治愈。

3.讨论

3.1 对本病的认识与研究

非哺乳期乳腺炎主要发生在非妊娠、非哺乳期的中青年妇女,按照临床病理特点,目前比较明确且具代表性的为浆细胞性乳腺炎和肉芽肿性炎乳腺炎。对这两种炎症的定义存在争议,这两种炎症是一种疾病的不同阶段吗?是否是由某种细菌引起?即便是教科书也未给出明确的鉴别诊断,这对临床诊治疾病来说有很大的的疑点和难点,让临床医生深感困惑。所以,建议国内成立多中心临床研究,形成统一的诊治指南,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和指导。

3.2 病因

本病病因不明,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①乳腺导管扩张:正常状态下,仅于乳腺导管开口处覆盖鳞状上皮,导管扩张的鳞状上皮可覆盖于导管内壁,其角化碎屑及脂质分泌物可以阻塞管腔,刺激管壁产生炎症反应;②乳头内陷或畸形;因导管开口的异常、狭长或扩张,继发炎症感染;③外伤性脂肪坏死也有可能;④厌氧菌的特殊感染:可能是重要病因之一。

3.3 诊断与鉴别诊断

凡青、中年人在非哺乳期出现乳房急性脓肿、炎性肿块及慢性反复发作的瘘管,经久不愈,即可诊断。但临床上该病易误诊为乳腺癌,本组有2例,易与非哺乳期乳腺炎中的肿块型混淆。非哺乳期乳腺炎表现为非周期性乳房疼痛、乳头溢液、乳晕区肿块、非哺乳期乳房脓肿、乳房瘘管等。但乳腺癌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病程呈进展性,肿块坚实,边界不清,常有皮肤粘连及乳头内陷,易有腋淋巴结转移,乳腺癌转移的腋下淋巴结质地硬、粘连固定,肿块局部皮肤无红肿及疼痛,不发生脓肿。以乳头溢液为主要表现的需与乳管内乳头状瘤鉴别,前者乳头溢液为透明或黄色浆液,后者溢液多为血性。常辅助钼靶X光、B超检查,可提供帮助,但个别病例,仍需依赖病理切片作最后确诊。

3.4 病因与治疗

有研究认为浆细胞性乳腺炎与自身免疫、吸烟、异常刺激、厌氧菌感染及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等有关[2],肉芽肿性乳腺炎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棒状杆菌、真菌感染及乳汁刺激等因素有关[3]。有学者强调组织学检查的诊断一旦成立,皮质激素的应用是首选,但其副作用也不容忽视,激素的使用时间较长可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柯兴氏综合征等应予注意[4]。鉴于非哺乳期乳腺炎不经治疗很少自愈,而针对病因的治疗仍是难题,保守治疗效果欠佳,复发率较高,给患者身体和精神上带来较大痛苦,所以,笔者认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包括脓肿切开引流、部分乳腺切除、乳房重建等,选择何种手术方式, 根据临床主要表现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本组37例非哺乳期乳腺炎全部采用手术治疗获愈。

3.4.1脓肿切开引流术:适用于急性脓肿型。应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行脓肿引流术。单纯切开引流易复发,因此术中如见扩张的导管内有脓液流出,应作适度搔刮,刮除病变的导管,Ⅱ期缝合。笔者体会,对于局部有红肿、疼痛,局部有波动感或皮肤破溃者,及时切开引流,术后换药,待局部水肿消退后根据情况行Ⅱ期缝合手术。

3.4.2病灶切除术:适用于炎性肿块型,直径在3cm内。只要炎症局部良好,即使有中央脓肿形成,还应力争切除肿块、炎性组织及周围的扩张导管,Ⅰ期缝合。

3.4.3瘘管切除术:适用于慢性瘘管型。可作瘘管切开,扩大引流,或彻底切除瘘管及周围炎症组织和扩张的导管。切口可I期缝合或延期缝合。尽量保留乳房。笔者体会,用美篮从瘘管外口注入,定位瘘管的走行和病灶范围,便于术中辨认和切除。

3.4.4乳腺区段切除或乳腺再造术:笔者对肿块直径在3cm以上,肿块边界清楚,局部无炎症,采用乳房区段切除,效果好。对于经久治不愈的瘘管或继发瘘管伴乳房严重变形者,可以考虑作皮下乳房切除术或全乳切除术。部分年轻患者可同期或择期作乳房再造术。

3.5 预防复发

不论何种术式,术后复发率达9%以上,本组复发3例,复发率为8.11%。为了减少术后复发,术中彻底清除病灶是关键,辅以双氧水、甲硝唑冲洗术野,可有效降低术后复发。

【参考文献】

[1] Dixon JM.Periductal mastitis/Dudtectasia[J].World J Surg,1989,13(6):715-722.

[2] Lacambra M,Thai TA,Lam CC,et al.Granulomatous mastitis;the histological differentials[J].J Clin Pathol,2011,64(5):405-411

[3]李新,赵坤,李祖彬.肉芽肿性炎乳腺炎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1):3243-3245.

论文作者:夷泽君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6月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2

标签:;  ;  ;  ;  ;  ;  ;  ;  

37例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病理及诊治探讨论文_夷泽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