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与市场经济研究综述--图书馆与市场经济研究综述--曹树金张菁_市场经济论文

图书馆与市场经济研究综述--图书馆与市场经济研究综述--曹树金张菁_市场经济论文

图书馆与市场经济研究综述——IIA Review of the Studies of Library and Market Economy——Cao Shujin amp; Zhang Jing,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研究论文,图书馆论文,市场论文,Review论文,Studies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伟大决策给图书馆界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1992~1997年间,图书馆界有100余篇文献对“图书馆与市场经济”课题进行了探讨。本文拟对讨论中的主要观点予以总结和分析,以便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一、市场经济给图书馆带来的影响与挑战

(一)市场经济给图书馆带来的影响

1.积极影响

是指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活力和动力。

具体表现在:

(1) 市场经济建设对图书馆既是机遇,又有挑战。它迫使图书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求得新形势下的生存与发展。

(2)市场经济带来了竞争机制、营销观念、效益观念、信息观念等新观念新事物。它们的介入极大地激活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机制,促进图书馆重构服务观念、内容、方法和手段。

(3)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图书馆服务拓宽了新的领域。市场经济要求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咨询业、信息业、技术服务业等的发展将促使图书馆的服务向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发展。

2.消极影响

这是指市场经济间接或直接给图书馆带来的发展障碍。具体表现在:

(1)图书馆的自身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差异,使二者产生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如忽视图书馆自身规律,盲目地将图书馆的目的和活动过程置于商品关系和市场行为的支配下,影响图书馆全面履行职能。

(2)市场经济最大的负面作用就是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片面强调商品观念,导致图书馆工作人员价值观念倾斜,心理失衡,使队伍缺乏理想和敬业精神。

(3)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影响到图书馆整体效益的发挥,产生种种短期行为。

经济是文化的重要动因,社会运行机制的转换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市场经济对图书馆的影响是双重的,我们应该看准方向,树立信心,抓住机遇,深化图书馆的改革,使图书馆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只要采取适当的对策,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并不可怕。既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图书馆事业能够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图书

馆事业应该可以有更大的发展。

(二)市场经济对图书馆事业提出的挑战

面对市场经济大潮,图书馆事业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强烈的挑战,主要表现为:

1.对传统的图书馆理论和工作观念提出了挑战

体制环境的变迁,使得原来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理论和观念陈旧过时。图书馆不但要继续改变藏书楼观念和封闭式方式,而且要改变传统的图书馆信息传递方法。

2.对图书馆组织机构及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

市场经济对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相应地提高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的运转效率。如果图书馆的管理思想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之上:管理目标不明,岗位责任不分,奖惩不力,不能形成有力的约束机制,就无法适应新的需要。

3.对图书馆的工作手段、工作内容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挑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图书馆服务提出了更快、更精、更准、更全、更优的要求。而图书馆的工作手段过于陈旧落后,工作内容死板单一而被动,服务质量更是不尽人意。

4.图书馆面临如何树立自身形象而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巨大挑战

信息行业的兴起,使图书馆处于各种信息机构的竞争环境之中。信息市场的逐步形成,各种信息公司的兴起,打破了过去由图书馆、档案馆、情报所垄断文献信息的局面。图书馆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必须重视自身形象。

5.对图书馆的法制建设提出了要求

市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法律为规范的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经济活动都将更加普遍地依靠法律和有关政策来约束和规范。但我国至今没有正式的图书馆法出台,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缺乏有力的法律依据和保障。

此外,对图书馆的人员素质提出了挑战。这些挑战确实不可避免,也不能避免。当我们意识到这些挑战之后,需要的是迎难而上,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化挑战为机遇,使图书馆事业越上一个新台阶。

二、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对图书馆进行再认识

(一)关于图书馆性质与职能的争议

围绕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的性质与职能,图书馆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众说纷纭。下面对两种主要观点的讨论给以评介。

1.“经济实体论”的提出与异议

“经济实体论”的观点认为,市场经济体制下,图书馆应适应时代潮流,将图书馆由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转变为经营性的经济实体。主张断绝对图书馆的政府拨款,把图书馆推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市场经济中寻求自我生存之路。

但是,这些观点的提出也受到很多人的反驳。争论的焦点在于:图书馆有没有商品?要搞清图书馆在新形势下的性质与职能,这是一个需要首先回答的问题。上述观点的持有者认为藏书具有商品的两重属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且图书馆提供的经过馆员劳动开发出来的信息,具有新的价值。因此,图书馆的藏书和服务是商品。反驳者则认为,藏书和服务虽然具有商品的两重属性,但在藏书被图书馆购买和馆员领取工资以后,它的交换价值已经实现。而图书馆是用国家的财政拨款来支付购书费用和馆员报酬的,即用社会的财富来行使其社会职能。原则上只能是对社会成员无偿提供服务。至于图书馆从事的信息开发蕴含了智

力劳动,不同于一般性的服务,可以视之为商品并投入市场。但从总体上来讲,图书馆的藏书和服务不是商品,图书馆也不是一个商品生产部门。因此,图书馆不是一个经营实体,它的性质只能是一种社会文化机构。

2.坚守“精英文化论”的呼声

“经济实体论”的反驳者竖起了另一面旗帜——“精英文化论”。它认为文化具有两种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与这两属性相对应的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即非市场文化与市场文化。市场文化是指大众化、商业化的娱乐消闲文化。此类文化受市场规律驱动,缺乏力度和持久性,但是人民生活不可缺少。非市场文化又称精英文化,它是整个社会的支柱文化。此类文化不受市场经济规律制约,但关系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

“精英文化论”的倡导者强调图书馆属于非市场文化,不受市场驱动,有其自身独有的发展规律。市场经济并非万能,它有力所不及的盲区和负面作用。市场主要着眼于机制、效率、功能,倾向于当前的短期效益。利益机制使它出现一些力所不及的盲区,如国防、教育、文化、福利等事业,只能由政府承担。

(二)对图书馆的性质与职能的再认识

不少人认为图书馆仍然是一种公益性事业机构。因为,图书馆是人类记忆功能的社会化,主要职能应是传播人类知识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图书馆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它提供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关系到全民族的素质问题;图书馆是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政府拨款支持的社会文化机构。图书馆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社会文化机构,作为一种公益事业,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是近代图书馆的主要内涵。作为一种文化主体而存在的图书馆,通过文化间接作用于经济。市场经济是我国社会目前发展的主调,但它不能涵盖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必须保持自身的公益性特征。当然,坚持图书馆的社会公益性,决不等于说对这种经济转轨的变革无动于衷,而是吸收利用市场经济的一些有利机制、有用的理论来发展我国的图书馆事业。

另一些人则认为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是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演化而成的,具有多层次的特点。不仅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型图书馆也有不同的侧重点。现代图书馆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信息、开发智力资源的职能。但现阶段而言,图书馆应面向市场经济,信息职能应成为当前图书馆的主要职能。

应当承认,这两种观点都有合理的成分。就目前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和传统图书馆信息职能发展的薄弱状况,信息职能有必要大力加强。但是,从我国文化教育事业较为落后的现实来说,对众多图书馆来讲,教育职能仍然是最为重要的社会职能,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职能也不能削弱,只能加强。图书馆必须承担自己的职能,不能放弃图书馆的基础工作。否则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值得指出的是,各个具体的图书馆职能的侧重点要依据自身类型、读者构成、藏书状况、地区特点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来决定。应各有侧重,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点,尽可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

三、图书馆如何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

(一)图书馆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1.适应形势,更新观念

为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观念上必须进行一场革命。我们需要树立一些新观念。

(1)竞争观念: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特征,它是一种自动创新机制,竞争机制的引人有益于激发图书馆事业的活力。

(2)市场观念:指运用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原理,优化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合理配置,力求建立起一种网络性的开放系统。

(3)信息观念:信息已成为三大社会支柱之一。图书馆是信息产业中的重要部门,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满足用户需求。

(4)效益观念: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是图书馆深化改革的最终目标。必须改变图书馆管理僵化,人浮于事的现状,最大限度地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2.加速图书馆事业的立法进程

市场经济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法制经济。我国图书馆的法制建设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至今尚无一部正式的图书馆法问世。作为国家图书馆政策的定型化、具体化的图书馆法,应从图书馆的性质、职能、社会地位以及图书馆的经费来源、管理体制、组织结构、资源布局与共享等宏观层面对这些问题加以规范。只有加快图书馆事业的立法步伐,充分利用法律武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才有保障和依据。

3.改革僵化的管理体制

长期以来,我国图书馆事业实行的是前苏联式的行政控制为主的高度集中型宏观管理模式。彻底由国家包办,导致既高度集中属于各级各部门所有,又各自为政,分散多头。宏观调控无力,资源重复建设,浪费惊人,微观管理完全采用行政手段,统得过多,管得过死,图书馆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和自我完善机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应按照宏观管理,微观搞活的原则,以宏观指导、统筹规划、政策调控为主要职能,特别要采用法律手段,下放权力。既要保持多层次多部门投资体制和隶属的框架,又要增强图书馆的自主权,解决好政府与图书馆的关系。

4.改革服务手段与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市场经济的高效运作,使读者对图书馆的服务提出了更精、更快、更新的要求,图书馆必须改变传统的被动服务方式,采用现代化的先进设备与技术,主动热情地为读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应大力开展特色服务、定题服务、追踪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服务。

5.树立新的图书馆形象

长期以来,图书馆在事实上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甚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轻视。这一方面是由于事业本身发展落后和人们观念上的倾斜,但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公关意识,没有在社会上有意识地树立合适的形象。公关活动是西方图书馆在市场经济中得以生存的三大法宝之一。公关活动不仅可以赢得声誉,还可以赢得资金,更重要的是赢得读者。

此外,还必须加强队伍建设,培养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环境需要的图书馆事业人才。

(二)图书馆改革的路向

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的改革势在必行。但在改革的路向上,出现了不同的观点。

1.图书馆要不要实行“产业化”和“产业化经营”

“产业化”及“产业化经营”的提出者认为“图书馆应作为经营实体,变事业型为经营型,实现信息成果商品化、管理机构企业化”;认为“产业化是图书馆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最佳模式”“不对图书馆进行产业化管理,就无法与整个大市场相协调,就失去了当代图书馆应有的功能,就将被社会所抛弃”;认为“产业化是图书馆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主要理由是“图书馆属于第三产业,本身具有产业属性”;“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促使图书馆必须朝着产业化的方向渐进”。

相反的观点则认为,产业是指各种生产经营事业,一般特指工业,而图书馆是一种事业。产业属于经济基础,而图书馆属于上层建筑,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理论范畴。图书馆事业不同于信息产业,信息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一部分,图书馆是信息系统的一部分,二者有重叠交叉,但不能混为一谈。将图书馆的信息产业化与图书馆产业化之间划上等号是不恰当的,因为信息职能只是图书馆的众多职能之一,而不是唯一职能。

2.图书馆要不要实行“市场化”和“市场化经营”

“市场化”与“市场化经营”观点主张断绝国家对图书馆的经费提供,认为图书馆应作为经济实体,以经营为手段,采用市场调节方针建立图书馆市场。

我们认为,虽然市场经济是我国目前发展的主调,但要防止有意无意地把市场经济与社会某一方面的关系加以夸大。市场经济体制并没有给图书馆注入变成市场的必然性,西方国家的图书馆事业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图书馆有信息职能,信息可以商品化。同时,市场经营的模式与机制,可以作为一种补充、一种借鉴,但如果用它涵盖图书馆事业的全部,则是违背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律的。换言之,图书馆可以一定程度上采用市场化的管理方法,如已广泛应用于服务领域的“市场营销”,同时也可以把图书馆的某些活动(如信息开发等)市场化并实行产业化经营。但作为一个整体来讲,图书馆不能搞“市场化”和“市场化经营”。

3.关于“信息商品化”的问题

一些人认为在社会公益性事业和文化教育机构的框架内,不利于真正实行信息商品化,应该提高到“信息产业化”的发展高度;另一些人则认为,图书馆开发信息资源,实行信息产业化只是整个信息服务业的一个方面,而信息业及其产业化是另外一个更大的系统。信息职能只是图书馆的职能之一,不能以偏概全。“一馆两制”就是此类论点最具代表性的实施。

看来,承认信息商品化的合理性,强调现阶段需要加强图书馆信息职能的同时,也应认识到信息商品化是针对信息产业,而不是整个图书馆事业而言。图书馆不应忽视商品化的信息服务,但应把握好信息商品化的范围;不应忽视经济效益,但也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图书馆应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把握好自己的定位,坚持公益性质的同时,利用市场经济提供的有利条件和各种有益机制,以公藏公用,有偿开发的原则来实现自身职能的拓展和管理上的改革。市场经济给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应该把握好这个契机,发展壮大自己的事业。

标签:;  ;  ;  ;  ;  ;  

图书馆与市场经济研究综述--图书馆与市场经济研究综述--曹树金张菁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