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区长春村“三变”改革试点的调研思考论文

黔江区长春村“三变”改革试点的调研思考论文

黔江区长春村“三变”改革试点的调研思考

田 富

(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党校,重庆 409000)

[摘 要] 长春村作为重庆市“三变”改革的试点村,在集体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村民自治以及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风险防控、利益分配、产业收益等方面。本文将从发展“三个一批”、把握“三个关键”、抓住“三大建设”3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长春村;“三变”改革;集体经济;利益联结机制

1 长春村“三变”改革概况

1.1 基本情况

2017年8月,长春村在黔江区率先启动农村“三变”改革,借鉴贵州“塘约道路”,引入市场机制和资本运作模式,有序推行“七权同确”工作;动员农民把耕地折价入股成立股份合作社,实行抱团发展。探索试行“村社合股联营”,按党支部引领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先后成立露菲等5个合作社,357户农户(含45户贫困户)将192.3 hm2土地通过入股或流转方式注入合作社;耕地入股率达65.93%,入股流转率达81.19%,镇党委政府将各级财政投入到农村的发展类、扶持类资金共计658万元,量化为村集体和农民持有的股金投入经营主体,成功实现了“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2018年3月,长春村被确定为重庆市“三变”改革试点村。试点一年多来,长春村成功盘活了沉睡资源,整合了分散资金,改变了传统低效的生产方式。依托合作社发展“蚕桑+”产业,2018年底蚕桑面积将达到166.67 hm2,羊肚菌面积达20 hm2,改变了以前存在的“小、散、杂”的现状。目前,长春村成为黔江区实现粮经比1∶9的村,全村2017年人均纯收入仅7826元,2018年人均纯收入增长1000余元。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零”突破,达到20余万元,成为黔江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最好的村,并逐步实现了产业优、群众富、集体强,极大助推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1.2 主要做法

1.2.1 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完备的“三变”改革指挥体系。由区委分管三农工作的领导任组长,区政府、区组织部相关领导任副组长,区级各部门和金溪镇党委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农委,由区农委主要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区农委分管负责人负责日常工作。抽调相关人员形成专班开展工作,对各成员单位进行任务划分,明晰“三变”主要任务和实施步骤。金溪镇成立长春村“三变”改革工作组,工作组下设规划协调组、项目建设组、综合组、产业发展组、确权确股组以及组织保障组,与区级领导小组相互配合开展工作。

1.2.2 层层宣传发动,提高老百姓参与度。召开专题会专题研究“七权同确”,充分走访调研及外出考察学习;镇村分别召开“三变”改革专题培训会,分小组召开村民动员会,充分动员老百姓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形成“靠前思维,抱团发展,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思想理念,强调“积极向前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用发展的手段解决问题,强调敢闯敢试、奋发图强的思维模式。

节水增粮行动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由于存在审批时间紧迫、审批任务繁重、工作经费落实困难等问题,同时受基础资料匮乏、个别设计单位能力有限等客观因素影响,审批后不排除仍存在着部分项目区水资源支持能力与项目规模不协调的风险。审批机关要定期对已实施项目开展水资源论证后评估,对水资源论证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评估,项目实施对生态环境以及第三方用水产生的不利影响及水资源保护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利用水资源论证后评估工作提供“纠错”机会,对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处理、整改,使水资源支持能力与项目规模相协调。

1.2.3 科学谋划产业。重点打造蚕桑、蔬菜和无抗生猪3大产业,规划发展蚕桑166.67 hm2,套种特色蔬菜,形成“蚕桑+”亩产万元立体农业发展示范带;拟建设10万头无抗生猪养殖场和渝东南最大优质种蜂场。目前,已建成桑园167.8 hm2,套种羊肚菌20 hm2、生姜7.33 hm2、蔬菜38.8 hm2、辣椒 33.67 hm2和水果25.8 hm2

1.2.4 探索不同模式发展。在“三变”改革过程中,为确保农户、合作社和村集体实现共同增收,因地制宜地探索出了多种经营模式,如“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村集体+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以及村集体自办企业模式等。其中,村集体自己创办企业可延伸产业链,实现农业“接二连三”。

2 长春村“三变”改革的3大风险

2.1 把控亏损的风险

2.1.1 致富产业难选择。长春产业重点以蚕桑和羊肚菌为主。蚕桑产业较为稳定但利润较低,且前期投入较大;羊肚菌目前价格形势较好,但易受天气、温度以及技术的影响,产量极为不稳定。当前,长春村羊肚菌的产量不太可观。老百姓把资源、资金和人力投入合作社,目的是保值获取收益,但大部分农产品过剩、农产品价格低迷。经营什么项目才能赚钱,是目前农村“三变”改革的头等难题。

2.1.2 技术和管理人才难觅。村集体经济要形成良性循环的长期发展,必须有懂管理、善经营、能捕捉市场的人才,尤其是合作社理事长等岗位。真正把农村集体经济的资源、资产、资金和人力资源经营好、管理好十分艰难。如何说服农民达成共识,需要高超的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如何让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需要非凡的经营能力。长春推行村干部入驻合作社履职,繁杂琐事缠身,时间和精力有限,在筹谋集体经济发展方面存在局限性。

2.2 老百姓利益平衡和权益保障的风险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直线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各指标间关系。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2 利益分摊难均衡。“三变”改革推动下的合作社和集体经济,农民有自由加入和自由退出的权利。分配好,老百姓愿意继续入股;分配不好,他们会把投入到集体经济中的资源、资产、资金和人力全部撤出。寻求一个公平公正均衡的分配方式,让绝大部分农民满意有一定难度。加上集体经济中每个农民贡献的方式不同,有的投入资产多,有的投入资金多,有的投入人力多,但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要素回报高。所以,集体经济即使赚到钱,如何合理分配是一道难题。

2.3 资源破坏风险

3.2.1 把握一条主线。以打造股份农民为核心,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传统身份、传统观念、传统习惯,使农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从工人变为主人,有效破解合作社与农户“两张皮”的问题。这需要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既要防止集体资产“一分了之”,又要防止内部少数人控制和外部资本吞并。要坚持走民主程序,真正把改革选择权交给农民。成功往往需要通过几十次会议商讨和博弈后确定改革方案。

3 长春村“三变”改革的3大建议

3.1 积极培育“三个一批”

3.2.2 把握一把尺子。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做到公平公正,才能赢得百姓信任。一是政策要通,原则要强。只有学懂弄通相关政策,与农户交流时才能有据可依、有规可循。二是情况要明,工作要实。建立详细的一户一档资料。三是待人要诚,方法要活。针对每家每户的不同情况,动员参与及工作开展应精准施策。四是耐心要足,毅力要坚。工作要有毅力有恒心,用坚持和努力去解决问题。

2.2.1 折价入股难均衡。由于老百姓大多文化程度较低,自身维权能力普遍较差,村集体和农民的有关资产权利权益在折价入股过程中可能存在被低估的现象,导致农民变股东后,自身力量较弱,维权能力不强。实际运行中,生产经营知情权、参与决策权难以保障,是盈是亏、收多收少只能老板说了算,容易出现股市中“大户”套“散户”的现象。

3.1.3 引进一批。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自身资源禀赋,包装一批“三变”发展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农业龙头企业参与“三变”改革。

3.1.2 新建一批。积极支持村级组织和本镇本村外出务工人员、党员、经商办企业人员、退伍军人、产业带头人、致富能人以及返乡创业大学生等领头创办生产型、加工型、商贸型、物流型以及乡村旅游型等经营主体,让农民群众从情感上接受并参与“三变”改革。

3.2.3 把握一套规划。一套统一合理的规划是全村发展的前提,也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开展“三变”改革的前提。乡村规划管理应做到“五个落实”,即落实一套规划设计、落实一套法规制度、落实一套审批程序、落实一套保障机制和落实一套议事机构,做到管控有度、规划可行、审批有效、议事民主、保障得力,从而正确处理好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关系,实现产业经济、社会文化、空间环境“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

3.2 牢牢把握“三个关键”

农村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发展不可避免会开渠修路,在土地流转或入股后必然会导致边界不清,有的可能被改变用途将耕地“非农化”。一些山坪塘水库等属于部分村民共有,由于没有产权交易平台,农户要退出几乎不可能。部分引进企业为追求最大利润,不可避免地存在过度使用、不当使用生产资源等情况,导致农业生产资源被破坏,即使将来企业退出,部分也难以得到恢复或进行农业生产。

3.1.1 壮大一批。引导现有的集体经济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组成大企业、大公司、大集团,延长服务链条,作为“三变”改革的先锋,建立长效发展思路,搭建入股分配体制机制。

需要注意的是,“杀口得”也不能和“多”、“寒”等搭配使用,与“病”相搭配时不表示“病得很重”,而直接表示“病死了”或“病故了”。

由图9a所示,截割头从中间位置向下运动,当截割轨迹超出模拟的巷道边框时,报警的指示灯发生变化,以此引起操作人员警示。由图9b所示,截割头的位置实时显示在可视化界面中,掘进机根据界面中规划好的截割路径和移动截割头,截割轨迹显示正常。

3.3 紧紧抓住“三大建设”

3.3.1 带头人建设。“三变”改革中需挖掘和培养“领头雁”人才,从党性修养、从业经验、管理能力以及群众口碑等方面入手,选拔充实致富带头人队伍。通过立体培训,激发潜能,造就能人,管奖并举,推动自主创新能力、集约集聚发展水平,最大限度发挥致富带头人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田间管理的目的在于运用科学、综合的农业技术,为马铃薯植株创造良好的生长发育条件,是促早熟高产高效栽培的重要环节。追肥宜早不宜晚,苗出齐80%后,进行第1次追肥,施碳酸氢铵600~750 kg/hm2(或尿素 225 kg/hm2)左右,追肥后要及时灌水,现蕾期进行培土、浇水。开花初期薯块进入迅速膨大期,结合除草进行第2次培土、浇水,植株封垄前培完土,防止块茎外露变绿,可视植株长势决定第2次追肥,一般不追肥,若需要,可少量追施尿素,约150 kg/hm2。

3.3.2 制度机制建设。建立集体资产监管机制,建立机构,明确人员,搭建平台,实现公开监管,确保集体资产安全不流失。实行民主决策机制,充分体现农民意愿,民主程序贯穿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始终。建立问题处置机制,党委政府统筹多部门力量,提前介入,破除障碍,处置问题,为改革保驾护航。搭建利益联结机制,明晰集体资产权能改革范畴的内部利益联结机制和集体经济发展经营环节的外部利益联结机制。

3.3.3 风险防控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增强农业和农户的抗风险能力。合理设置股份,最大股份占比不超过10%,防止一股独大把控集体经济而损害他人利益。对“三变”覆盖的产业实行乡镇评审、区报备的“风评”机制,制定“三变”明细意见、行动方案、合同文本等规范性配套文件,由区提供示范样本,统一制作文本,扎实推进合同书、股权证、分红单“三个到户”全落实。探索建立政府性风险补偿保障金和村集体风险担保赔偿基金,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股份联结和合作机制。探索建立灵活多样的股权收益分配机制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保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居民履行股东职责、行使股东权利和参与重大决策。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9)26-33-2

作者简介: 田富(1990—),男,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标签:;  ;  ;  ;  ;  

黔江区长春村“三变”改革试点的调研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