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其在优化我国课堂教学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提高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数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一个人力量比较少,合作学习效果好”,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的合作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建立数学兴趣,树立数学自信,突破数学难点。当学生一旦在合作学习中找到了动力,相信初中数学课堂终将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探索的课堂,学生定可以在合作学习中建立数学思维,并在重难点知识的突破中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和素养。
1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不足
1.1课堂秩序易出现混乱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把班级根据学生的学习、性格特点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校内学习生活。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上,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小组交流讨论,再进行组别之间的学习交流,最后科任教师进行点评、小结等工作。这种课堂模式,在发挥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方面具有促进作用;但也不可否认,小组合作模式对课堂秩序的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小组讨论和小组成果展示等环节上,有些学生会利用“间歇”时间开小差,谈论与课堂无关的内容,有些学生可能因为对某个问题的不同观点而产生争执,因此教师要加强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使课堂保持良好的秩序[1]。
1.2学科知识消化不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的学习对学生的思维、习惯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初中生正处青春期,身心发育尚未完全,因此完全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有教师的合理引导。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可能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存在理解上的误区,侧重形式而忽视内容,课堂上把绝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盲目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导致学生在关键的课堂环节没有有效地掌握好学科知识[2]。
1.3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
在现有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分组多采用“优差”混合的方式,以达到整体的协调。“以优生带差生”的想法固然可取,但在实际中却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很多情况下,因为学生个性特点的差异,组内学生交流互动性差,“优生”“差生”常常是近在咫尺却不相往来,这导致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仍然不能得到帮助,学习的动力和自信心仍然缺乏[2]。
2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优化策略
2.1精心设计问题
解决问题是合作学习的核心,其主要的表现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分组讨论中解决问题,掌握数学知识。因此,在课前备课时,教师应当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首先, 要选取有探究意义且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般情况下,学生较为感兴趣的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知识,进而更好的保障当前问题的科学性、趣味性。比如在《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要求学生讨论这样的问题:不等式是什么? 一元一次不等式有什么特点?对于此种问题,教材上就可以直接找到答案,既不需要学生的讨论合作,也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是,如果教师为学生分别展示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三组式子,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总结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特点,那么就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其次,设计课堂问题要具备开放性。问题是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载体。但是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真正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探究、自主讨论的问题都是一些开放性相对较强的问题。当问题答案不固定时,不同逻辑推理、事实依据都可能得出正确答案。通过学生不断讨论分析,知识问题越来越清楚,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也更加深入。
最后,提出问题应当难度适中。在小组合作学习应用过程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个人基础。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学生很难找准入手点,就算是小组合作也毫无进展,既不能实现学习目的,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热情。但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不到有效激发,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合作的深度、广度,也就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也感受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因此,在问题设计时,该问题难度应当是学生个人解决难度较大,但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实现的[3]。
2.2相互启发,合作探究
单独的学生不管是知识面还是学习能力都是极为有限的,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只有通过互相讨论、启发才能顺利解决。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七年级下册课本中就有着很多探索性题目,如若教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难度相对较大。但如果要求学校小组合作完成,问题就可以得到又好又快的解决。
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当从多个方面分析合作学习的具体入手点。比如在解决重难点问题、学生意见不统一时,教师就必须要合理把握合作学习的深度、广度,进而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分解问题,让每个小组分析不同的问题,完成自主思考。在问题提出后,学生在问题引导下,去观察、探索、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在整个探索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不必要的引导。让学生在讨论分析过程中实现互助与提高[4]。
结束语
随着教育改革推行,中学数学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革新,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小组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学习、交流,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已经成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师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如何让它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取决于大多数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更为深入的探讨与尝试。教师必须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并为每个活动都做好准备时,才能减少小组合作学习效率低的现象,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荣军.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方法[J].学周刊,2019(04):83-84.
[2]潘溶溶.基于小组合作模式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8(24):111.
[3]赵修国.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化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02):3.
[4]孙柏德,唐晓红.善用小组合作 提高课堂效率———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8(26):150..
论文作者:王东明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合作学习论文; 小组论文; 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教师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数学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