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杆菌VT噬菌体的特征及其受体研究

大肠杆菌VT噬菌体的特征及其受体研究

严亚贤[1]2003年在《大肠杆菌VT噬菌体的特征及其受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肠杆菌O157:H7是一种致病力很强的肠道致病菌,主要引起人和动物的出血性肠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而致较高的死亡率,已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关注。尽管O157的高致病力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已确定该菌的重要毒力因子之一是志贺毒素(Shiga toxin,ST),也称为Vero毒素(VT)。编码VT的基因位于噬菌体(VT噬菌体)的染色体上。VT噬菌体的毒粒特征、VT噬菌体是否进行毒力基因的水平转移、基因水平转移的条件、VT噬菌体的溶源转换与细菌毒力的相关性,均直接关系到病原菌的致病力。因此对VT噬菌体的研究,有助于对大肠杆菌O157:H7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为掌握日常肉品中大肠杆菌O157的污染情况,本实验对超市和农贸市场的生牛肉进行大肠杆菌O157的调查。利用鉴别分离培养、形态特征观察,API 20E生化特性鉴定,玻片凝集试验、快速检测试剂盒等,对上海某地区5家超市及3个菜市场的生牛肉进行大肠杆菌O157的检测,并测定分离菌株对小鼠的致病力。结果从120份样本中检测出3株大肠杆菌O157:H7和2株大肠杆菌O157:NM。3株大肠杆菌O157:H7均能致死试验小鼠,表明超市、菜市场生牛肉中存在高致病力的大肠杆菌O157:H7的污染。 高致病力的大肠杆菌O157的存在,提示与该菌相关的VT噬菌体的存在。本试验利用敏感指示菌MC1061,经双层琼脂法纯化和PCR扩增VT2基因,分别从大肠杆菌O157菌株、牛粪、鸡粪和污水中分离到了5株VT2噬菌体。这些噬菌体蚀斑透明,直径为0.5-2mm,对指示菌的感染效价均在10_9PFU/mL以上。电镜下可见头部为六边形、尾部短而硬。对氯仿和56℃30min抵抗。噬菌体分离株SHφW1感染MC1061后产生溶源菌(MC1061/SHφW1),经检测谊溶源菌具有VT2基因,而亲本MC1061中不含VT2基因。分离到VT2噬菌体的菌株及溶源菌株的滤液均对Vero细胞产生病变效应。表明环境中普遍存在含有VT2基因的噬菌体,VT2噬菌体通过溶源可将毒力基因水平传递,证实了VT2基因与细菌毒力的相关。 大肠杆菌O157菌株、牛粪、鸡粪和污水中VT噬菌体的存在,造成了土壤的污染。本试验利用重组标记有Kan~r基因的VT噬菌体,壤土、粘土和砂土叁种不同的土质建立了土壤模型,以检测土壤中噬菌体对土壤的吸附力以及在土壤中存活的差异,并测定VT噬菌体对不同菌株的敏感性。结果显示噬菌体在3种土质中的吸附能力不同,噬菌体能较好地吸附到粘土和壤土,但在砂土中的吸附力较差。在上述叁种土质中,室温条件下 30d仍有一部分感染性的噬菌体粒子存在.M k土壤是 VT噬菌体存活的重要场所。噬菌体对不同菌株的敏感性不同,能使15株大肠杆菌中12株溶源或裂解,2株福氏痢疾杆菌溶源,但不能感染肠中的3株沙门氏菌,在溶源菌株中均检测到VTZ基因。可见VT噬菌体的感染具有宿主特异性,敏感菌由于获得了VT基因而增强了毒力。 VT噬菌体能感染多种宿主菌,简种属特异性,这种特异性与宿主菌表面的蛋白受体有关,噬菌体与特异性受体的结合是噬菌体感染的第一步。本试验对已克隆的但尚未明确功能的vpr基因进行了功能检测.利用含有卡那霉素抗性(Kan门基困的自杀性质粒 pJP5603和含 vpP全长基因的 pUC19phiOlllD质粒,分别采用粘性末端及平末端两种连接法。pJP5603用 Hn 11和 Xmal消化,回收 3kb的载体质粒,PUC中m用m。11和dg6I消化,回收778咖w目的基因。通过粘性末端连接,转化到感受态细菌 CClls人pir,利用 Kanr’进行筛选,获得的克隆经 ACC切鉴定和 PCR检测,确定得到重组质粒,RP pYYvp。将重组质粒的 DNA转化到含有全长叩r基因的感受态细胞 MC 06,筛选到的克隆经 PCR检测,得到一株克隆既扩增出 vpr基因,又扩增出 Kan’基困,进一步经 Southers blot狮,获得一个可靠的 MC1061的叩厂同源基因突变株,即MCm61 ovpr。该突变株与亲本MCm61具有相似的生长特征。噬菌体裂解试验表明,突变株对VTZ噬菌体C43b不敏感,而 MC1061敏感,表明 vpr基因与VTZ噬菌体的裂解敏感性有关。 在获得 IW同源基因突变株 MC 06 IW的基础上,通过基因转化获得了突变株的回复株。并采用6-His标于己的方法;纯化了Vpr蛋白,制备了兔的抗VPr抗体。噬菌体裂解试验显示,回复株和亲本株对*D噬菌体的裂解敏感,而突变株*C106]a vpr能抵抗 VTZ噬菌体的裂解。噬菌体吸附细胞壁试验中;93%以上的噬菌体能与亲本MC 06和回复株MC1061c 的细胞壁不可逆性结合,但85.4o的噬菌体不能与突变株MC1061 Lw的细胞壁结合.在蛋白表达中,Western blot的结果显示,@复株和亲本株均能转印出特异性 90 000主带,而突变株没有,因此可以确定分子量为90 000的 Vpr蛋白为 VTZ噬菌体的受体。

严亚贤, 孙建和, 陆承平, Heather, E, Allison[2]2002年在《大肠杆菌VT噬菌体受体(vpr)基因突变株的鉴定》文中指出大肠杆菌VT噬菌体的特征及其受体研究

严亚贤, 陆承平, Heather, E, Allison[3]2003年在《大肠杆菌vpr基因突变株的构建及其特性鉴定》文中研究指明将重组自杀性质粒 p YYvpr转化到含全 vpr基因的 E.coli MC10 6 1感受态细胞中 ,利用卡那霉素抗性筛选到 6个菌落 ,经 PCR和 Southern blot进一步验证 ,得到一个可靠的 vpr同源基因突变株 ,即 MC10 6 1△ vpr。该突变株与亲本 MC10 6 1具有相似的生长特征。噬菌体裂解试验表明 ,突变株对 VT2噬菌体 C43b不敏感 ,而 MC10 6 1敏感 ,可见大量的蚀菌斑。噬菌体溶原试验表明 ,MC10 6 1和突变株 MC10 6 1△vpr对噬菌体的敏感性无差别。所有这些表明 ,vpr基因与 VT2噬菌体的裂解性有关 ,可能是编码 VT2噬菌体受体蛋白的基因。

孙建和, 严亚贤, 陆承平[4]2006年在《大肠杆菌vpr基因突变株的蛋白表达及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进一步确定vpr基因及相关蛋白的功能。方法在获得vpr同源基因突变株MC1061△vpr的基础上,构建了vpr基因突变株的回复株MC1061-C,并进行了噬菌体裂解试验、细胞壁吸附试验、蛋白表达和印迹试验。结果亲本株MC1061和回复株MC1061-C对VT2噬菌体C43b的裂解敏感,突变株MC1061△vpr抵抗噬菌体C43d的裂解。噬菌体吸附细胞壁试验中,吸附30min后,亲本株和回复株的上清液中分别存在6.4%和5.2%的游离噬菌体,吸附到90min时未有大量的游离噬菌体释放。噬菌体与突变株的细胞壁吸附30min后,上清液中有85.4%的游离噬菌体存在,表明VT2噬菌体能与亲本MC1061和回复株MC1061-C的细胞壁不可逆吸附,但不能与突变株MC1061△vpr的细胞壁发生不可逆吸附。在蛋白表达中,Westernblot显示回复株和亲本株均能转印出特异性90000蛋白主带,而突变株没有。结论vpr基因表达的分子量为90000的Vpr蛋白与VT2噬菌体的裂解敏感性有关,可能是VT2噬菌体的裂解受体。

梁文娟[5]2017年在《基于CRISPRs的大肠埃希菌分型方法及其与耐药和毒力关系》文中提出致病大肠埃希菌引起人类或动物腹泻、出血性肠炎、溶血性尿毒综合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脑膜炎和败血症等疾病,甚至导致死亡,给公众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可移动元件的水平转移在高毒力、强耐药和新型大肠埃希菌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CRISPR/Cas系统,广泛存在于古细菌和细菌中,基于CRISPRs间隔序列的高度多态性,可作为细菌分子分型和进化的靶标;CRISPR/Cas系统参与古生菌和细菌的适应性免疫,可特异性抵抗噬菌体感染及质粒接合转移,从而限制外源遗传物质的水平基因转移。目的1分析不同致病类型大肠埃希菌CRISPR/Cas及其侧翼序列的结构特征,探讨CRISPRs间隔序列能否作为大肠埃希菌分子分型的靶标,评价分型效果。2建立大肠埃希菌CRISPRs的方法,根据CRISPRs型别预测血清型,评价其实际运用和预测血清型效果。3分析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higa toxin-producing E.coli,STEC)的CRISPRs型别与分离时间、地点的关系,探讨CRISPRs型别在STEC菌株感染暴发时的流行病学意义。4探讨CRISPR/Cas与噬菌体、质粒及其介导的可获得毒力和耐药基因的关系,为大肠埃希菌CRISPR/Cas调控耐药和毒力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1通过BLAST重复序列识别并获得203株全基因组测序大肠埃希菌CRISPRs,选取前后2000bp作为CRISPRs候选范围;通过CRISPRs finder和BLAST分析CRISPRs的重复序列和间隔序列,使用ClustalX对间隔序列、cas和侧翼序列进行比对,使用SeroTypeFinder和MLST获取菌株的血清型和ST型。2 PCR扩增并测349株大肠埃希菌CRISPRs,CRISPRs finder和BLAST分析大肠埃希菌CRISPRs型别,用血清抗体鉴定菌株血清型。3分析记录GenBank中705株鸟枪法测序STEC菌株的分离时间和地点,使用SeroTypeFinder和CRISPRs finder获取血清型和CRISPRs型别。4利用PHAST获取203株全基因组测序大肠埃希菌噬菌体,通过GenBank获取其质粒信息,通过VirulenceFinder和ResFinder获取染色体和质粒上的可获得的毒力和耐药基因信息。卡方检验分析CRISPR/Cas与质粒和可获得耐药基因的分布;Pearson相关分析CRISPR/Cas与噬菌体和可获得毒力基因的关系。结果1 CRISPR/Cas在大肠埃希菌中的分布全基因测序203株大肠埃希菌中,73.4%含有I-E CRISPR/Cas,其中,1株O177:H21菌株仅有cas2和cas1,菌株1303仅有cas2和cas3,12株完全没有cas;8.4%含有I-F CRISPR/Cas,均含有完整cas;B7A和Co6114菌株同时存在I-E和I-F CRISPR/Cas;17.2%仅有CRISPR3-4(无CRISPR/Cas)。在cas或者CRISPR2中间发现插入序列IS4,IS66和IS30。I-F CRISPR/Cas和无CRISPR/Cas的大肠埃希菌均属于B2种系。2基于CRISPR1上游序列鉴定大肠埃希菌和志贺菌在大肠埃希菌和志贺菌CRISPR1上游侧翼序列有99%一致性,且有种属特异性,PCR扩增此区域鉴定大肠埃希菌和志贺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大于91%。3建立基于CRISPRs大肠埃希菌分型方法CRISPR1,CRISPR2,CRISPR3,CRISPR4和CRISPR3-4的间隔序列数目的范围分别是1-25,1-27,4-7,2-22和1-2;独特间隔序列数目分别是339,346,57,66和6,且出现1-72次不等。将I-E CRISPR/Cas,I-F CRISPR/Cas和仅有CRISPR3-4分别命名CT I型,CT II型和CT III型。根据CRISPRs中间隔序列数目、构成和排列顺序进行分型。203株大肠埃希菌被分为79个CT型别(CT I型64个,CT II型9个和CT III型6个);76个血清型和66个ST型。CRISPRs型别能将相同血清(ST)型STEC菌株分成2类,将O157:H7(ST11),O104:H4(ST678)和O26:H11(ST21)分别分成CT I 4和CT I 5,CT I 11和CT I 12,CT I 15和CT I 16。扩增实验室菌株的CRISPR1,CRISPR2,CRISPR3,CRISPR4和CRISPR3-4,检出率分别是81.1%,94.5%,1.4%,1.4%和4.6%;根据CRISPRs间隔序列分布预测O157:H7准确率是95.0%。4建立CRISPRs STEC菌株的分型方法705株(含13种血清型)STEC菌株中,O157:H7,O26:H11,O111:H8菌株构成比占前叁位,分别是44.0%,16.3%,9.8%;时间分布显示STEC菌株于2010年和2011年呈现一个高峰;地区分布显示分离株最多是美国,其次是荷兰,分别占50.9%和7.2%。根据CRISPRs间隔序列可将相同血清型STEC菌株分为不同亚型。O157:H7的A型、O104:H4的B型和O111:H8的A型分别占其菌株的89.0%,87.9%和91.3%;O145:H28的A型和B型分布欧洲,北美主要是C型,D型,E型和G型;O26:H11的H型在欧洲,Z型在美国,而B型和C型在北美和欧洲均有;O69:H11的A型和B型均分离于美国,C型分离于荷兰;O118:H16的C型均来源于美国;O45:H2的A型在北美,B型在中国。5 CRISPR/Cas与噬菌体、质粒和可获得的毒力、耐药基因的关系全基因测序203株大肠埃希菌中,99.5%(202/203)的大肠埃希菌的染色体中含有噬菌体,数目为1-22个;相关分析显示I-E CRISPR/Cas的间隔序列数目与噬菌体数目呈负相关线性关系(r=-0.450,P<0.001)。56.2%(114/203)大肠埃希菌含质粒,含I-E CRISPR/Cas和无CRISPR/Cas的两组细菌的质粒分布有统计学差异(χ~2=6.583,P=0.010)。53株大肠埃希菌含耐药质粒,无CRISPR/Cas和I-E CRISPR/Cas的两组细菌的耐药质粒分布有统计学差异(χ~2=19.756,P<0.001),无CRISPR/Cas和I-F CRISPR/Cas的两组细菌的耐药质粒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17,Fisher’s精确检验)。99.5%的大肠埃希菌的染色体中含有可获得毒力基因,数目为2-28个;相关分析显示I-E CRISPR/Cas间隔序列数目与染色体上可获得毒力基因数目呈负相关线性关系(r=-0.623,P<0.001)。30.01%(61/203)大肠埃希菌的染色体中含有可获得的耐药基因,数目1-21个;含I-E CRISPR/Cas和I-F CRISPR/Cas两组细菌的耐药基因分布有统计学差异(χ~2=9.206,P=0.002)。结论1大肠埃希菌CRISPR/Cas广泛分布,部分菌株存在cas缺失和IS序列。2 CRISPR1上游序列可用来鉴定大肠埃希菌和志贺菌。3建立CRISPRs大肠埃希菌分型方法,具有很好的效果。4 CRISPRs对相同血清型STEC菌株分型,在一定的程度上可识别高毒株型别和追溯菌株的分离地区。5 I-E CRISPR/Cas与噬菌体和毒力基因有关;I-F CRISPR/Cas可能能阻止其染色体获得耐药基因;无CRISPR/Cas大肠埃希菌更易存在质粒,且多为耐药质粒。

吕萌[6]2015年在《一株含新裂解酶的大肠杆菌噬菌体基因组测序及其裂解酶的活性检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日渐严重细菌抗生素耐药问题,已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造成了极大威胁。面对耐药菌不断的增多和耐药基因的广泛传播,噬菌体及其裂解酶再次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噬菌体及裂解酶相关分子,在抗菌治疗方面具有抗生素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为了提高药用噬菌体及裂解酶的安全性,不仅要分析它们的生物学特征,还要从基因水平分析它们的进化及是否含有有害基因,对于革兰氏阴性菌噬菌体的裂解酶更要研究从细胞外直接裂解细菌的方法,提高使用的方便性。本研究从自然界的污水分离到一株噬菌体vB_EcoM-ep3,并研究各项生物学特性:它的最佳MOI在0.1~0.001之间;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50℃以下,2小时内可以基本保持其原活性;潜伏期为20min,裂解期约40min,能裂解大肠杆菌O78及8株临床分离的鸡大肠杆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vB_EcoM-ep3形态学上属于肌尾噬菌体科,由此判断它是一株裂解性较强、裂解谱广的噬菌体。因此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软件预测、注释分析各个开放阅读框的功能,从基因组水平研究噬菌体的进化关系,由42351个核苷酸组成,GC含量为53.35%,52(48.1%)个ORF具有假定功能,与噬菌体vB_EcoM_ECO1230-10同源性很高。分析发现裂解酶Lysep3在基因水平上没有任何相似性,蛋白水平上与假单胞菌PPpW-3裂解酶具有较高相似性,达到58%。原核表达噬菌体裂解酶Lysep3,联合EDTA、柠檬酸和苹果酸能有效的裂解绿脓杆菌ATCC27853以及大肠杆菌DH5α,在蛋白浓度为3mg/mL、1.5mg/mL和0.75mg/mL时,2h分别降低细菌数量约5倍、4.7倍和2.1倍;3mg/mL和1.5mg/mL时,作用24h更能使细菌量降低两个数量级;为了使裂解酶能直接裂解细菌,构建了重组裂解酶Lysep3-D8,对大肠杆菌O78有极为明显的裂解活性。且裂解活性对酶浓度呈依赖性。通过以上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噬菌体vB_EcoM-ep3具有良好的裂解性能及生物学稳定性,其裂解酶与假单胞菌PPpW-3裂解酶具有较高同源性,且在EDTA、柠檬酸和苹果酸的协同下能有效的裂解细菌,改造的融合裂解酶更能直接裂解细菌,具有潜在的药用价值。

严亚贤, 华修国[7]2003年在《噬菌体介导的毒力基因的转移》文中提出随着分子细菌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焦点集中在病原菌的毒力因子上,包括细菌的毒素、粘附素、侵袭素、毒力岛等,目的为预防细菌性疾病寻求可靠的诊断方法和防疫措施,并从基因水平揭示致病的本质。众多研究表明细菌的毒力因子与噬菌体的转换有关,因此对噬菌体的转

严亚贤, 华修国[8]2003年在《大肠杆菌O157:H7的毒力因子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大肠杆菌O1 57:H7可产志贺毒素 ,主要引起人的出血性结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致较高的死亡率 ,是重要的肠道病原菌。本文综述了大肠杆菌O1 57的各种潜在的毒力因子的生物特性、与致病的关系 ,以及在非O1 57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中的发生率。探讨了O1 57高致病力的可能原因 ,以促进我国对O1 57的在人、畜研究与监控措施的实施

贝峰[9]2007年在《多重荧光PCR检测产vero毒素大肠杆菌(VTEC)方法的研究及初步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Vero毒素大肠埃希氏菌(Verocyto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 VTEC),又称产类志贺氏菌毒素大肠杆菌(Shiga-like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SLTEC),是指能够产生对Vero细胞和Hela细胞有毒性的VT1、VT2及VT1、VT2变异毒素的一群大肠埃希氏菌。该类菌主要通过食物传播,动物产品有可能是感染人类的主要来源。能引起任何动物的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US)、出血性结肠炎(HC)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严重疾病。目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发生过VTEC的暴发流行,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新加坡官方已明确要求,所有对新进口的肉食品必须检测VTEC,因此建立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已成为动物产品检疫的迫切要求。实时荧光PCR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核酸检测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已经用于细菌、病毒及遗传性疾病的检测,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中依据SYBR GreenⅠ能和双链DNA结合的特性,根据VT1和VT2毒素基因的保守性分别设计一对引物,进行多重荧光PCR反应,从而为出口肉食品检测和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依据。本课题分两部分进行研究。试验一产vero毒素大肠杆菌(VTEC)多重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该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比较Genbank中已发表的VT基因序列的同源性,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该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只有以VTEC的DNA为模板可以扩增出95bp和108bp的特异条带。利用SYBR GreenⅠ能和双链DNA结合的特性,通过对试验条件的优化,实现了对VTEC的实时荧光PCR检测。试验中能够检出液体样品中的VTEC细菌数量可达10cfu/mL。试验结果表明建立的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PCR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均达到试验设计要求。试验二VTEC多重荧光PCR法在VTEC快速检测中的应用应用试验一建立的方法检测样品,样品来源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模拟阳性样品,另一部分是实际采集样品。并且依此来验证该方法在实际检测中的灵敏度和适用性。结果表明,该方法采用6h的增菌培养后,进行荧光PCR检测,能够检测到原始样品中VTEC最低量可以达到10cfu/g,适合于出口肉食品检测和临床快速诊断。

孟宪梅[10]2005年在《食物中毒菌五联融合毒素基因的表达及免疫特性研究》文中认为以常见食物中毒菌O157∶H7 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肉毒梭菌所产毒素为研究对象,克隆了叁种细菌的五个毒素基因片段;将五个毒素基因片段采用一定的linker 序列(G-P-G-P-G)进行串联(Hc-VT1B-SEA-VT2B-SEB),通过PCR 逐步扩增出了融合毒素RHDS-5 基因全长序列2937bp,并定向克隆到表达载体pET-22b(+)的NcoI 和XhoI 位点之间,构建了重组质粒RHDS-5-22b,且在表达宿主菌E.coli BL21 中得到有效表达(9.90%),融合蛋白分子量112.369kDa;37℃诱导表达蛋白以可溶性(5.295%)和包涵体(4.694%)两种形式存在;25℃过夜诱导全部是可溶性表达;将两种形式的表达蛋白经过初步纯化,分别免疫吉戎獭兔制备血清抗体, ELISA 和琼脂扩散试验表明,融合毒素免疫吉戎獭兔后产生抗五种毒素的抗体,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对毒素的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证明融合毒素保留了五种天然毒素的抗原性,同样条件下进行多基因串联至少可达3000bp 能在原核载体表达,至少包含4 个linker 而不影响串联基因的抗原特性,表达产物可诱导机体产生抗多种毒素抗体。为融合毒素的进一步应用及建立食物中毒菌毒素广谱、快速的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大肠杆菌VT噬菌体的特征及其受体研究[D]. 严亚贤. 南京农业大学. 2003

[2]. 大肠杆菌VT噬菌体受体(vpr)基因突变株的鉴定[J]. 严亚贤, 孙建和, 陆承平, Heather, E, Allison. 微生物学报. 2002

[3]. 大肠杆菌vpr基因突变株的构建及其特性鉴定[J]. 严亚贤, 陆承平, Heather, E, Allison. 中国兽医学报. 2003

[4]. 大肠杆菌vpr基因突变株的蛋白表达及功能研究[J]. 孙建和, 严亚贤, 陆承平.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5]. 基于CRISPRs的大肠埃希菌分型方法及其与耐药和毒力关系[D]. 梁文娟. 郑州大学. 2017

[6]. 一株含新裂解酶的大肠杆菌噬菌体基因组测序及其裂解酶的活性检测[D]. 吕萌. 吉林大学. 2015

[7]. 噬菌体介导的毒力基因的转移[C]. 严亚贤, 华修国.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成立20周年庆典暨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 2003

[8]. 大肠杆菌O157:H7的毒力因子的研究进展[J]. 严亚贤, 华修国. 畜牧与兽医. 2003

[9]. 多重荧光PCR检测产vero毒素大肠杆菌(VTEC)方法的研究及初步应用[D]. 贝峰. 山东农业大学. 2007

[10]. 食物中毒菌五联融合毒素基因的表达及免疫特性研究[D]. 孟宪梅. 吉林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大肠杆菌VT噬菌体的特征及其受体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