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强化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实效性若干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若干问题论文,实效性论文,政治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12)11-0219-04
政治信仰是对既定政治形态的价值认同,是国家长治久安和政治稳定发展的基本要求。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信仰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任何时候都丝毫不能动摇的。”[1](P361)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改进加强发展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使他们形成正确而坚定的政治信仰,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要想有效开展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必须客观分析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现状,找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讨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有效对策,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一、关于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大学阶段是青年大学生政治信仰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提升大学生政治素养,实现人生目标和自我价值的重要前提。胡锦涛同志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2]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问题关系到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确立,关系到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关系到我国以后的发展方向和社会的稳定。
首先,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就是要立足于中国的实际,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来看待和解决中国问题。政治信仰教育的目的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科学思想武器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促进他们成长成才。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说的做的能不能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得是不是正确,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联系实际,是否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客观现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3](P113)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结合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回应时代难题。江泽民同志也指出:“确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我们党一贯的科学方法论。看我们是否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键看是否运用它来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推进党的事业发展。”[4](P339)大学生的政治信仰问题一直存在,但是在现阶段表现得尤其突出尖锐,是时代向马克思主义工作者提出的难题和挑战,能否解决好这一难题,关系到社会的主力一代能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共同理想,研究大学生政治信仰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要“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4](P483)即理论教育只有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二者缺一不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大众认可理论,接受理论,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科学思想武器武装大众的头脑,进而改造大众、改造中国、改造世界。“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P9)大学生是大众中的骨干,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是社会活动的核心要素,而且也是最具社会影响力的一代,他们有无信仰,信仰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激励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并且带动和影响其他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引领社会的正确信仰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
其次,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佳方式。理论教育在于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大学生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促进形成科学的政治信仰。社会实践在于让大学生有机会将自己所学理论应用到实际当中,接受实践的检验,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使理论更具有说服力,同时促进大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将政治信仰教育延伸至社会,社会实践中融入专业实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创新创业,形成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实践育人体系,促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觉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科学的政治信仰,保证理论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的方式,在理论的旗帜作用的引导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的基本政治理论来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使学生在“理论-实践-理论”的循环中,完成对理论教育的升华。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能有机会与社会接触,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国情民意,有机会使得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得到运用,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彰显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巨大成果,才能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提高坚持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保持一致的自觉性。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才能发现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地认识我国的现实国情,认识到改革的艰巨性以及党和政府为解决改革和发展中遇到问题而采取的种种努力与措施,从而坚定自己的信仰,坚定自己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理想。
二、关于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问题
显性教育是指教育者把道理、观点和要求直接、正面的形式开诚布公地向受教育者“灌输”的过程。主要形式有:课堂教育、报告会、大众传媒教育;隐性教育是指通过间接的、隐蔽的、潜在的形式将教育意图向受教育者“渗透”的一种自然习得过程。主要形式有:学校的文化特征、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规章制度、人际关系等方面。在教育过程中,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合,可以集合两者优点,补充各自不足,以增强教育效果。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和独立意识,在面对生硬说教和纯学科化德育时,他们很难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且易引起逆反心理,使得显性教导陷入窘境而显得苍白无力,最终导致教育效果不尽人意。而隐性教育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它往往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营造高雅的育人环境或文化氛围来影响学生,通过启迪、诱导和激励等手段,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使政治信仰教育更具趣味性,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真正让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入耳、入眼、入脑、入心。因此,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要搞好显性教育,同时要重视隐性教育,将先进的思想政治理论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思想中,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坚持正面灌输,理论面对面。正面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高校的正面教育是以理服人,充分依靠科学理论、思想的力量、充分调动积极因素、使大学生信服并自觉运用它指导行动,以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善于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通过坚持对大学生进行正面教育,调动和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从而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6](P1081)正面教育内容有很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基本国情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等等,这些都是正面教育的理论基础。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观,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要时刻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推陈出新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政治信仰正面教育的主战场,在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对于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教师是正面理论的直接传播者,他将自己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理解,融合自身的经历,传授给学生。因此,要提高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就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使之能坚持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方式,当好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因此,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教导学生坚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就能使其对马克思主义及社会主义的信念更加清醒,更加坚定。辅导员对正面理论的传播也起着直接表率的作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相比,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接触更频繁,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和掌握得更加清楚。辅导员经常与学生打成一片,辅导员的一言一举都会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提高辅导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对于提高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实效性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应当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己的素养,完善自己的人格。
第二,坚持形式多样,方法上创新。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在带来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冲击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出现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而这与当前高校政治信仰教育中存在内容单薄、途径单一、方法简单等不足有着重要关系,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对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教育的形式,如有报告式教育、讨论式教育、对话式教育、读书式教育、演讲式教育、调查式教育、实践式教育。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7](P139)这很好地说明了方法的重要性。因此,要使思想政治理论真正进大学生头脑,必须要在政治信仰教育的方法上开拓创新。而要在政治信仰教育的方法上开拓创新,就不能拘泥于过去老一套的仅仅在课堂上强调政治信仰,而应当采用多种形式,不断扩充隐性教育的覆盖面,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构建结合起来,运用多种形式来开展隐性教育。人不是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中的,人的思想活动必然受到社会的影响。对大学生进行政治信仰教育,不能忽视社会整体价值体系对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巨大影响。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也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重视校园政治文化建设,重视校园社团的作用,将政治信仰教育与学校的教育理念融合到各种校园活动中,对大学生的思想起到教育引导的积极作用。大学生是社会中思想较为活跃的群体,其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为突出。当前,绝大部分的大学生较为热衷于通过网络来获取资讯,进行人际交往。网络传播具有覆盖面大、影响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由于当前我国对网络言论的监管还处于正在完善的阶段,网络上的思想存在着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局面。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利用各种手段来鼓吹自由主义,推销自己的思想体系,对我国进行西化和分化。我们应当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对网络言论进行规范管理。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对我们的监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网络传播即时性的特点对我们的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实时监控舆情,针对不实言论进行解释、说明与驳斥。结合大学生思想的特点,我们在运用微博等网络新媒介进行隐性思想教育时,应注意正确引领舆论的发展,使用较为活泼的语言来进行阐述,避免引起大学生的抵触心理。
三、关于整体教育与层次教育相结合的问题
当前,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相互交融、冲突、碰撞,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使得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面临着很多问题与严峻的挑战。国内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多元化的分配模式正在逐步形成,国内的贫富差距在逐步拉大,这就导致了在社会思潮方面产生了多种声音。国际方面,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西方国家越来越希望通过对年轻一代大学生思想的腐蚀,将其价值观和民主观等一整套的理论传播到中国来,利用民主与人权等问题频频对中国发难,以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为诱饵,为其和平演变中国做思想上的储备。要应对国内与国际的双重压力,我们必须要做好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教育,使其坚定社会主义信仰,防止其思想出现大的波动。做好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微观上要关注大学生个体,使其清楚地认识到政治信仰对于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并自觉地改变自身无信仰或无正确信仰的现状;中观上要关注政治信仰对大学生群体的功能,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宏观上要关注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确立,对整个社会发展的价值,探寻一条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引领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可行路径。
一是关注大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差别。思维活跃、崇尚自由、追求时尚是当代大学生的共性,但他们在性格、兴趣、成长背景、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别,因而在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上会有所不同。在教育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根据大学生的差异开展教育,改变以往的“一刀切”,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以充分发挥每个大学生的能动性。使大学生个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理性地对待党的政治理论、政治学说、政治目标和政治制度,并身体力行的精神支撑或榜样坚定不移地遵循与执行。
二是注重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相结合。当前,学校对大学进行政治信仰教育基本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报告会、专题讲座、党团活动等集体教育形式,这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解决大学生共性政治思想问题。但是,大学生当中还存在很多“个性”问题和特殊问题。尤其是受外在复杂环境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还存在较多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和需求,因此,教师要对他们开展个体教育,帮助他们解决思想疑惑。
三是同步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家庭贫困问题、就业难问题、贫富悬殊问题、资源分配不公问题等,这些社会问题与大学生的生活和发展密切相关,并给他们带来了许多困扰,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产生抱怨和忧郁情绪,降低对国家和政党的认同和信任。因此,当前的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要立足于社会实际和大学生实际,解决好扶贫帮困、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实际问题,既要解决思想问题,更要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和老师应当真正关心爱护学生,通过合理有效的情感沟通方式,为学生在学校找到归属感,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学校对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
提高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实效性的根本目标在于提高学生对理想信念,坚定其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人生不断向上追寻成功的动力源泉。通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政治信仰教育。通过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整体教育与层次教育相结合,透过学校、社会、家庭三方的共同努力,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实效性,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而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