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构图与构图创新_高考论文

创新构图与构图创新_高考论文

创新的作文与作文的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可以说,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是在万众瞩目中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的。

说“万众瞩目”是因其命题背景的特殊。从单科背景看,近两年中学语文教学便屡遭批评,语文高考尤其是作文命题更是倍受指责,’98的高考作文还受到了钱理群、杨东平、孙绍振等著名学者的强烈批评(孙戏称为“炮轰”)。那么,'99高考作文题会怎样呢?从社会背景看,今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教育部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规划, 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21世纪教育框架。在这种大背景下,处于“过渡期”的’99高考作文题又应该怎样呢?

言其“崭新”是指今年的作文命题及时、灵活地适应学科、社会的要求,大胆创新,一改旧颜,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其创新意识不仅体现在题目的外部设置上,而且体现在题目的内核构成上,从中传递出一种新的、鲜活的回归写作本体的价值取向、思维取向,这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影响将是不同寻常的。

从限制条件上看,虽然今年仍为供材料作文,但考生写作的自由度大大增强了,题目更为开放,更为灵活。题目只划定“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的范围”,其余则很宽泛地规定为“写作时可以大胆想象,内容只要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关就符合要求,具体的角度和写法也可以多种多样,比如编述故事,发表见解,展望前景,等等”,这里面的“可以大胆想象”、“可以多种多样”,给了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而这在以往的高考题中是绝不可能出现的。在文体要求上,以前的高考是将小说等文学体裁排斥在外的,而今年则明确规定“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更利于不同爱好、不同程度的考生施展自己的才华。应当说,如此自由的写作能在高考中得到体现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真正体现了“淡化审题,淡化文体”的设想,避免了学生因审题而造成的写作失误,更为公正、客观。

题目外部设置的变化决不仅仅意味着题型的单纯的转换,它更是命题指导思想转变的结果。今年作文题的命题意图发生了质的改变,从试题提供的材料和写作的范围,到材料后的说明,都体现了一个全新的导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注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往年的高考题强调模式,强调同一,限制条件很多,学生往往不敢逾规越矩,不敢写有新意的文章。而今年的作文题却令考生获得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思维空间与表达领域,他们可以在写作中充分开掘自己的知识储备、经验积累,较大限度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倾向、审美情趣,自由地选取适于自己写作个性的文体形式。过去、现在与未来,个人与集体,世界与宇宙,现实与梦幻,几乎是生活与思维中有多少存在的可能,考生就有多少创造与想象的可能。有的考生写科幻小说,描写火星人的生活,描写人与动物的记忆互植,有的写散文,抒写要移植真、善、美的愿望,表达对余秋雨、三毛的“文化苦旅”的向往;有的写议论文,以“日本,听我对你说”为题,痛斥日本人的“记忆障碍症”;有的则写成了典范的科研论文,材料翔实,内容丰富,立论准确,……总之,今年的作文题放宽了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回避了政治热点,切合了科技热点,向重素质、重能力、重运用、重创造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也正因此,今年的作文佳作之多,为近年所少有。

然而,在阅卷中却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一方面我们为想象丰富奇幻,情节曲折而又合理的文章拍案叫绝,一方面又要为大量的如同“克隆”出来的似曾相识的模式化作文而大伤脑筋。相当数量的作文想象贫乏,三言两语破题后,就大写抗洪精神、北约轰炸中国驻南大使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利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优越性……林林总总,生拉硬扯,求大、求高,结尾还要加上“天晴了,很好的太阳”之类的‘光明”的句子,活脱脱“小孩说大人话”的样子;语言则干瘪泛味,大话、套话、假话连编,豪言、壮语、痴话不断,俨然一副发表社论的模样,全然没有中学生语言的清新、活泼、流畅、可爱,有的是“小老头”式的枯燥、僵化、陈腐。以致于许多老师一边阅卷一边纳闷地问:“这么灵活开放的题目怎么会写出这么呆板的文章?”

这个问题从表面看是学生的写作习惯问题,其本质却是高考作文命题的思维取向、价值取向问题。俗话说,有什么样的模具就有什么样的产品。同样,高考怎样指挥,就会造就怎样的人才。在这里,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我国高考作文命题走过的路。从1951年至1998年,我国统一高考共进行了36次,共命作文题62道(含副题)。在这些题目中,“文革”前的几乎均与当时的重大政治事件直接挂钩,政治第一;改革开放后的命题改变了与政治直接联系的模式,呈现了“不脱离时事,又不与时事直接挂钩,试题着眼于中学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它们的交结点”的特点(详见拙作《二十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回顾与思考》,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学》1998年第2期), 对“文革”政治挂帅的模式加以纠正及反叛。然而,这种努力却是有限的、表层的,并没有改变几十年来所形成的作文命题以道德、政治为着眼点的价值观,并没有改变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思维模式,并没有回归写作的本体,还写作以“清白”之体,政治依然是评判考生作文的首要标准,更有甚者,在相当一批阅卷人眼中竟成了唯一的标准。文学被放逐,真情被阉割,政治梦呓式的作文在高考阅卷中屡见不鲜,且屡得高分。在高考指挥棒的魔力下,中学作文教学的功利性日趋浓厚,许多教师热衷于“押宝”,穷察文题,甚而至于命题人的日常嗜好细节,并以甲推乙、由乙导丙、从丙及丁,寻踪觅变详加考究,并且不厌其烦的遍罗华章,根据形势的变化补删增减,然后一一刻印,人手一份,让学生闻鸡而诵、炳烛以读,企望烂熟于胸。不仅如此,老师还设立种种“八股文法”,设置若干模式,提供些材料,让学生“依瓢画葫芦”,譬如议论文,就摆出引论、本论、结论的框架,再给学生“凤冠”之典故、“猪肚”之实例、“豹尾”之警句,连接选择,相缀成文。这样一来,活泼泼的个性没有了,真切切的情感没有了,鲜活活的语言没有了,剩下的只是模式化的文字组合、文字游戏,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连第几段写几句话都严格遵从师嘱。长此以往,学生怎么会有想象力?怎么会有创造精神?学生不敢说真话,不敢抒真情,为了得保险分就只好编假话、说昏话。98年的一篇“战胜脆弱”闹出了多少学生丧父丧母、 身患残疾的笑话! 钱理群先生痛批98年高考作文题真可谓一针见血,大快人心!说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么灵活开放的题目怎么会写出这么呆板的文章”,因为考生只会这么写,因为老师只教他们这么写,因为以往的高考只允许他们这么教、这么写!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年考生面对这一作文题所表现出的不适应、不知所措,是正常的、必然的,因为他们受日常备考模式化的影响,思维僵化,放不开手脚。非但如此,面对这一作文题不少阅卷老师尤其是中学教师也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阅卷中时常为一篇作文的得分而争吵,评分标准差别很大,尤其是一些科幻作品的命运千差万别,判若云泥,有的人说:“这样的文章怎么能得高分呢?”,有的人则说:“这样的文章为什么不能得高分?”。最典型的是一篇写外星人登陆地球的文章,文中写到了DNA、互联网、星际航行、生命起源、 器官克隆等许多内容,想象奇特合理。一位老师看了后觉得乱七八糟,就给了30分,另一位老师则认为是难得之佳作,坚持给58分……这虽是个例,但其背后所隐含的价值观的巨大差异不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吗?

那么,作文评判的标准究竟应该是什么?写作教学又应该走怎样的路呢?我们认为,这些问题是由写作的本原与时代的发展共同决定的。

就写作本身来说,它固然具有社会功利性,但其本质却应是“我手写我口”,应是表达真情实感的媒介。我们从中看到的应是真情的坦露而不是虚情的矫饰,应是见解的真灼而不是鹦鹉学舌的聒噪,应是美丽的联想而不是死板的模仿,应是自然的流淌而不是生涩的硬挤,应是“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的构思而不是邯郸学步式的亦步亦趋……总之,写作的生命在于创新,写作的动力在于想象。一言以蔽之,写作应教会学生怎么写,使他们能准确、生动地表达,富有创造力地表达,表达自己的内心。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才能“唯陈言之去志”,才能还原写作的本来面目。回顾历史,“杨朔模式”所造成的危害犹历历在目。唯其如此,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倡导创新,倡导回归写作本体,其意义就更为重大。

时代的发展需要教育的创新,创新的动力来源于个性化的思考,一个抹杀了个性的民族不可能是有创造力的民族,一个泯灭了个性的人不可能是有创造性的个体,一篇缺少个性感悟的文章不可能给人以生命的启迪。作为对高考作文命题的一种纠正,1999年1 月《萌芽》杂志社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发起暨主办了“新概念作文大赛”。比赛沿用一般文学刊物征文的形式,不命题,不限定题材和体裁,不限制参赛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且聘请国内一流的文学家、编辑家和人文学者组成大赛评委会,保证了大赛的评分在开阔的学术视野中进行。这种将评价标准由单纯的中学教师的眼光扩展为学者的视野的做法,无疑是一质的根本的变化。大赛明确宣布“出发点就是探索一条还语文教学以应有的人文性和审美性之路,让充满崇高的理想情操,充满创造力、想象力的语文学科,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学科”(《萌芽》,1999年第1 期)。大赛收到了许多稿件,在这些作品中绝无套话、假话,一名名中学生尽情地抒写着自己的心声,如清泉冷冷流淌,清新、自然、流畅,发表于《小说月刊》第7期的《物理班》更是让人感到中学生的创造力。 高考阅卷中所常见的“千文一面”的“集体失语症”,在这次比赛中丝毫未见。这再次说明“没有笨学生只有笨老师”,学生写不好作文的病根还是在作文的命题。今日来看,“新概念作文大赛”与今年高考作文题的出现都不是偶然,而是高考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必然。因此,今年高考作文命题预示了发展的方向,也规定着中学作文教学的改革轨道。

高考作文命题的创新决定作文教学的创新。首先,应重新审视作文教学的价值观。作文教学不单单是技巧的传授,不仅仅是为了架起通往高等学府的桥梁,更重要的是个体素质的培养,即思想的锻炼、情操的陶冶,从而筑起达到崇高境界的坦途。换句话说,就是要弱化作文教学的功利性,淡化作文教学功利性的外在价值,强化其非功利性,注重个体人格和精神的内在价值,让学生以真、善、美为终极追求,以思维活跃为努力方向,以文质兼美为成功的标准。以往那种将学生纳入精心策划的思维模式中的作法,最终只会教给学生一些“屠龙之术”,学生不免落得——“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后果。许多大学生写思想汇报能够洋洋洒洒,但对一篇短小的散文却手足无措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因此正确的做法应是少教一点八股文法,多教一些文德文品,多教一些思维方法,要谈其文,知其人,论其世,诸如王仲任的破除陈言、宋景濂的勤学质理、杜子美的顾念寒士等,明确作文与做人的关系,让学生先知文品而后晓章法,彻底抛弃那种假、大、空的文风,彻底清除那种“拉大旗做虎皮”,用政治吓唬人的恶习痼疾,还中学生作文以清新、自然、率真的风格。

其次,要重新审视作文教学的目标,作文教学的对象是个性各不相同的学生,决不能用同一的、凝固不变的标准去束缚活生生的千差万别的人。应鼓励学生大胆求疑、大胆想象,给学生心灵以驰骋的空间,让其充分弘扬个性,以适应学生个体素质完善的需要。一句话,作文教学不应模式化,而要多样化,让学生各展其长。

最后,要重新审视作文教学的评价标准。长期以来,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支配,作文教学由培育人的审美情趣,培养人的个性思维,启迪人的生命感悟异化为获取分数的手段,且仅仅以获得分数的手段而存在着。很自然的,怎样能在高考及各类考试中获得高分便成为作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及唯一评价标准。因此,日常教学中教师大讲“模式”,学生大练“模式”;教师尽授“秘诀”,学生猛学“秘诀”;教师不允许学生自己“乱写”,学生不敢违背师训而各抒己见……久而久之,“模式”有了,“套路”有了,“写法”有了,然而,想象力没有了,个人见解没有了,创新没有了。在师生共同追求作文高分的“集体无意识”驱动下,学生的习作“千文一面”,“千人一腔”,整齐雷同,形若“克隆”,患了“集体失语症”,也就无怪乎在今年的作文中见到那么多模式化的缺少新意的卷子,也就无怪乎很多学生见到作文题后感到茫然,感到不适应,也应无怪乎很多中学教师对这个题目大加挞伐!

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转向使得作文教学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成为一种可能。我们应当适应这一变化,重新审视我们背离作文教学本原的种种做法,建立新的评价标准。从写作的本质讲,能够将自己独特的感受、见解生动、形象、准确地表现出来的文章就是好文章。我们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社会,应倡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美、创造美。教学中,要注重个性的培养,要注重感悟能力的培养,也就是创造性的培养,创造能力的培养。今年高考中出现的优秀作文无一不闪耀着个性的光芒,无一是模式化的产物。

创新教育是21世纪中国教育的主旋律,创新的实质是个性的张扬。面对新世纪的到来,中学作文教学应当抛弃抹杀个性的模式化,弘扬个性,注重创造,努力走出一条创新之路。这是1999年高考作文命题给我们的本质性的启示,更是时代发展对我们的要求。

标签:;  ;  ;  ;  

创新构图与构图创新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