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特点及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衍生品论文,趋势论文,国际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金融衍生品成为市场主导
近年来,虽然商品类衍生品交易的绝对量和相对量有增加的势头,但是金融类衍生品无疑是市场交易的主流,市场份额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
根据美国期货业协会(FIA)对58家衍生品交易所(含期货交易所、期权交易所、证券或股票交易所)的统计,2006年全球交易所交易的期货与期权交易量达118.59亿张,比2005年增长了19%。其中,期货交易量52.8亿张,同比增长30.85%;期权交易量65.8亿张,同比增长10.79%。其中,股指、利率、单只股票、外汇等金融类产品交易量为107.64亿手,占总交易量的90.76%。而2002~2005年,上述金融类产品所占的比率分别为91.61%、91.62%、92.19%和91.65%,可见,金融类产品始终保持着交易主流的市场地位。
此外,2002~2006年全球合约交易量前10名,全部为Kospi200期权、E-mini S&P 500期货、D J Euro Stoxx 50期货、欧洲美元期货及期权、美国10年期国债期货、Euribor期货、Euro-Bund期货、Euro-Bobl期货、Euro-Schatz期货等股指、利率金融类衍生品。即便考虑前20名的情况,除了2003年,大连商品交易所的黄大豆1号期货名列当年第18位外,全部为金融类衍生品。2002~2006年全球合约交易量绝对增长前10名,除了2003年大连商品交易所的黄大豆1号期货合约排名第5,2006大连商品交易所的玉米期货合约排名第7以外,其余均为金融类衍生品。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来全球流动性过剩,共同基金等主流机构投资者开始将商品视为新的投资领域,导致了商品类衍生品的交易量增长速度快于金融类,其所占的比例有一定的扩大。
二、科技进步对市场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深刻地改变了衍生品市场的格局。
传统的公开喊价交易方式,交易程序烦琐(客户打电话至经纪公司,经纪公司打电话至交易所场内,由跑手接到交易指令后交给交易池内的交易员,交易员完成交易后将交易指令交给跑手,由跑手打电话通知公司,经纪公司与客户确认成交),不但耗费时间长,而且交易效率较低。电子交易则直接省略了中间过程,由交易设备直接下单到交易主机,提高了交易的效率,同时大大节约了交易成本。据世界交易所联合会(WFE)估计上世纪90年代全球交易所总交易量增长了476%,营业收入增加216%,但每笔交易成本下降了约45%。因此,上世纪80年代后新成立的衍生品交易所,如德国期货交易所(DTB)、瑞士期权和金融期货交易所(SOFFEX),都采用了电子交易方式,而一些采用传统的公开喊价方式的交易所如伦敦国际金融期货及期权交易所(LIFFE),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纽约期货交易所(NYBOT)等也纷纷走上了电子化交易的发展道路。
电子交易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使得与交易系统相连的终端几乎没有地域和数量的限制,令期货交易打破了时空限制。一些国际主流的衍生品交易所如欧洲交易所(Eurex)、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等先后推出了全球接入、24小时的电子交易平台;而另一些交易所开始进行产品交叉上市,联网交易,甚至走向合并,形成了全球性的衍生品交易所。Eurex甚至认为:如果能广泛地应用电子金融新技术,在一个时区的资本市场上,只要一个证券交易所、一个期货交易所和一个结算银行就够了。
此外,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交易指令的发出、撮合、成交和信息反馈完全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构成的交易系统自动完成,无需场内会员充当交易中介,因此,出现了会员所有权和交易权相分离的趋势,而这直接导致了交易所会员制组织形式的衰落和公司化改制的兴起。
三、主流衍生品交易所相继完成公司化改制
长期以来,交易所基本上都采用会员制或实质上的会员制组织形式,其特点是:(1)会员的所有权和交易权是统一的。(2)声称是非营利性的。(3)追求会员利益最大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冲击下,交易所的自然垄断地位遭到挑战,各交易所主动或被动地采用电子化交易系统,公开喊价的交易方式逐渐走向没落,不少交易所在引入电子交易系统后,纷纷缩小或关闭了自己的交易大厅。这一趋势彻底改变了大厅交易的空间限制和市场进入限制(只有会员才能进入交易),动摇了会员制存在的制度基础。
而传统的会员制交易所治理结构存在着一些弊端,也制约了交易所的进一步发展。表现为:(1)会员出于既得利益的考虑,可能利用会员制组织形式阻挠、甚至破坏交易所拟采取的各种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竞争力的尝试(比如采用弱化中介服务功能的电子交易系统、寻求与其他交易所合并等)。此外,由于会员之间在资本规模、市场份额等方面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造成会员之间的实际贡献与投票权严重脱节。(2)技术的发展促使各交易所必须周期性地改进技术,在市场现代化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交易所在进行整合、并购时也需要充足的资金储备。而在会员制下,交易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会员缴纳的会员费,狭窄的资金来源严重制约了交易所的发展。(3)会员制交易所的会员资格和交易权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客户只有通过或成为会员才能进入交易所的交易系统,显然阻碍了交易所扩大投资者基础和市场接触能力,进而影响到交易所在全球市场中的交易份额和竞争地位。
交易所的公司化改制是以1993年斯德哥尔摩证券交易所为发端的,目前已经完成公司化改制的衍生品交易所主要有新加坡交易所(SGX)、悉尼期货交易所(SFE)、国际石油交易所(IPE)、CME、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HKEX)、伦敦金属交易所(LME)、CBOT、泛欧交易所(Euronext)、Eurex、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等,改制后的交易所绝大部分都已经公开上市。完成公司化改制交易所大多具有以下特点:(1)所有权和交易权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分离。(2)往往公开声明是营利性的。(3)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
公司化改制的积极作用表现为:(1)优化了交易所治理结构,股东利益最大化成为交易所的最高决策标准,决策变得快速而灵活,从而有利于交易所适应复杂多变的激烈竞争环境。(2)在公司制结构下,交易所能够通过交易权的发放、股票的募集以及股权并购来获得额外的资金渠道。(3)公司化交易所能够将面临的商业风险和收益重新分配给那些希望承受的人(包括新的投资者)。(4)在公司制的模式下,管理层可以参照相关的和相对的绩效标准(如净资产收益率、盈利增长率等)来获得激励,同时还会获得例如期权之类的股份,以便与股东的利益保持一致。此外,作为上市公司的交易所还将时刻处于公众监督之下。
不利方面主要表现在公司化交易所的营利性宗旨可能与其承担的自律监管公共职能发生冲突,可能会导致短期行为,产生道德风险。
为了兴利除弊,各国在推动交易所公司化改制的同时,还都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规范了交易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平衡有关利益方的利益,以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司制灵活优势的同时,消除过度的利益冲突。
四、衍生品市场整合、兼并势头凶猛
当前,国际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已进入成熟期,各交易品种都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全球定价中心(以商品为例,农产品在CBOT,畜产品在CME、软商品在NYBOT、有色金属在LME,能源在ICE和NYMEX等),后来者固然可以通过推出同样的产品争夺流动性、夺取定价权,但是成功的可能性并不大。因此,世界主流交易所更倾向于通过资本运作,直接收购或兼并现成的交易所,直接获得某类产品的定价权。
此外,公司化改制后,各交易所所有权和控制权的流动相对容易,交易所之间并购的可能性空前加大;各交易所灵活的决策机制和充足的资金实力,使得交易所也有足够的能力进行收购和整合。而一些被购并的交易所的股东,或者是为了获得更先进的电子交易平台(改造或改变传统的公开喊价交易方式),或者出于金钱方面的考虑(可以获得一笔相当可观的收购资金),因此在合并面前,往往投赞同票。
多年来,欧洲和美国的四大衍生品交易所基本主宰了全球衍生品的市场格局(参见表1)。欧洲市场基本形成双头垄断的格局:一方是连续多年排名世界1、2位的欧洲交易所(Eurex),另一方是排名世界第4位的泛欧交易所(Euronext)。美国市场则是以世界排名第1、2位的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和世界排名第3位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为主导。因此,这些交易所巨头之间的竞争态势,基本上反映了国际衍生品市场的竞争格局。但是,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一股整合、兼并风暴席卷了全球衍生品界,极大地改变了这一格局。
2006年6月1日,纽约股票交易所(NYSE)集团和Euronext宣布双方签署合并协议,根据协议,合并后的交易所名称为NYSE Euronext,NYSE拥有59%的股份,Euronext拥有41%,市值约为两百亿美元;2006年12月,NYSE和Euronext的合并提案在双方股东大会上获得通过;2007年4月4日,NYSE集团和Euronext历史性地合并成立NYSE Euronext,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合并,也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全球市场集团的诞生。
2006年10月17日,CME和CBOT宣布双方签署了两家交易所合并的最终协议。根据协议,合并后的交易所名称为CME集团,CME股东拥有69%的股份,CBOT股东拥有31%,同时CME还将发行1590万股新股。在合并的过程中,虽然有ICE(洲际交易所)对CBOT收购的干扰,但是2007年7月12日,CME最终以1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CBOT,成立了世界上交易规模最大、产品跨度最广的衍生品交易所CME集团。该集团拥有超过250年的交易历史,2150名雇员,2006年CME和CBOT的交易量合计达到22亿手,交易金额超过1000万亿美元。
2007年4月30日,Eurex和国际证券交易所(ISE)宣布他们已经签署了一份确定的协议,Eurex将以2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ISE。7月27日在ISE召开的特别股东会议上,99.7%的ISE股东赞成与欧洲期货交易所(Eurex)合并协议,但是合并还需征得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同意,ISE和Eurex预计2007年第四季度完成合并,届时又一个横跨大西洋的衍生品交易所将诞生。
除了这些国际交易所巨头之间的合并外,以洲际交易所(ICE)为代表的一些规模较小的交易所在兼并舞台上的表现也异常活跃。2000年5月ICE才成立,成立初衷是开展能源产品电子交易的OTC业务;2001年6月,ICE通过并购国际石油交易所(IPE,即现在的ICE Futures Europe)将其业务拓展到了能源期货和期权领域;2007年1月,ICE并购了纽约期货交易所(NYBOT,现更名为ICE Futures U.S.),借此获得了软商品(可可、咖啡、棉花、糖和冻浓缩桔汁)以及罗素指数系列、外汇系列的期货和期权产品;2007年7月,ICE并购整合了Chem Connect市场,将其并入OTC业务中;2007年8月,ICE又并购了加拿大温尼伯商品交易所(WCE),获得了饲料小麦,西部大麦和油菜籽产品,进一步完善其商品系列。
五、新兴市场发展迅猛
2006年全球期货交易所交易量前二十名中,属于新兴市场的就有墨西哥衍生品交易所、巴西商业及期货交易所、印度国家股票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印度国家商品和衍生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和印度多种商品交易所等8家,分别名列第5、6、8、9、16、17、18、19位。其中中国和印度的交易所各占6家。
出现这样的局面,并不偶然。事实上,近年来,以甲度为代表的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迅猛,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2003~2004年度,印度商品期货成交量、成交金额分别比上年增长56.77%、94.44%;2004~2005年度增长293.94%、341.97%,2005~2006年度又增长244.22%和276.81%。
印度的期货市场出现的很早,早在1875年,孟买棉花交易协会成立了印度第一家商品衍生品交易所,交易棉花期货。但是后来,由于战争(二战、印度内战)、商品短缺、风险事件、建国初期采用计划经济等原因,商品期权和期货交易先后被禁止。虽然此后有一些小规模的、正式或地下的期货交易,但是直到2003年才真正迎来新生。2003年4月1日,印度议会通过立法解除了对54种商品的期货交易的禁令。目前,印度政府允许在全国性交易所交易的期货品种大约有100种,涵盖能源、贵金属、农产品等全部系列。
目前,印度有3家全国性的交易所和21家地方性的交易所。3家全国性的交易所分别是印度多种商品交易所(MCX)、印度国家商品及衍生品交易所(NCDEX),位于Ahmedabad的印度国家多种商品交易所(NMCE)。这三家交易所都是2003年才成立,均采用公司制组织形式、股东多为印度各大银行。虽然上市时间短,但是发展快,到2006年底,上市的品种已达70多种,45种和64种。
印度期货市场发展迅速的原因是:(1)监管机构(远期市场委员会)对各交易所上市新品种限制很少,只要品种不在国家限制之列,三家国家级交易所都可以上市,至于各品种在哪家交易所活跃,认为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2)交易所采取公司制,股东既包括印度本国的大型商业银行、保险公司、IT公司、股票交易所外,还包括洲际交易所(ICE)、高盛等国外金融机构,因而在经营机制上灵活多变。(3)非流通股东获得化的影响,股才能够流通交往,进取心很强。印度凭借其英语优势,在国际衍生品界非常活跃,几乎成了新兴市场的代言人。例如:印度多商品交易所成立后,不但积极与国际各主要商品交易(包括郑商所)签订合作谅解备忘录,而且还走出国门,成为迪拜黄金和商品交易所(DGCX)三大股东之一。
六、新型衍生品层出不穷
随着衍生品交易实践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人们对衍生品市场机制和功能的认识也不断深化,权证上识到衍生品交易作为一种规范、成熟的风险管理工具,衍生品市场作为一种高效的信息汇集、加工和反映机制,其应用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商品和金融领域,而是可以应用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加之常规的可资利用的原生品资源基本被开发殆尽,因而国际衍生品市场上出现许多新型衍生品的交易实践和设想。
近几年新出现的商品类衍生品主要有塑料原料(聚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等)、化肥(磷酸氢二铵、尿素硝酸铵和尿素等)、纸浆、燃料乙醇等,目前的这些新产品的交易量都不大,未来发展前景如何,尚需时间的检验。
天气的变化(反常的气温、降水和风力等)往往会给能源、农业、保险业和旅游业等带来巨大的影响。为规避这一风险,CME等推出了包括美国、欧洲、加拿大、亚太地区的气温、霜冻日、降雪、飓风等天气指数期货和期权。
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京都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目前已经有超过一百七十个国家签署了该协议书。有些签约国家、有些企业无法实现减排指标或实施减排的成本太高,而有些国家、有些企业减排指标过剩。于是,就出现了一些国家或企业“花钱换减排”,通过温室气体排放期货交易来满足排放总量的要求。目前在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欧洲气候交易所、ICE等多家交易所已经上市了此类期货交易。
政治选举常规的预测方式是民意调查,但成本高、准确性较差。为了准确地预测选举结果,美国艾荷华州的电于市场(IEM)推出选举期权合约(这是一种二元的事件期权)。据爱荷华大学提佩商学院的罗伯特·佛赛计算,一般IEM对选举预测准确性的误差在1%以内,而传统的投票方式经常有3.5%到4%的误差。
房地产业不仅是一国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且还是社会及家庭的重要资产,而且融资高度依赖银行,因此,也蕴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CME推出了住房指数、美国商业房地产指数等期货和期权产品,为相关行业规避风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此外,还有更多的另类期货交易的设想,例如再生能源(风能、水能、太阳能等)、期货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宏观经济GDP等期货和期权产品等等。
标签:期货论文; cbot论文; 金融衍生品论文; 国际期货论文; 商品期货论文; 金融商品论文; 交易所论文; 金融工具论文; 期权论文; cme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