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构建_科学论文

论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构建_科学论文

论科学发展理论体系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体系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529(2007)02-0036-05

科学发展理论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推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它是在总结人类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当代中国国情总结概括出来的规律性认识。科学发展理论除了包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外,还包括了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和战略举措,科学发展理论经过十六大以来的实践检验,已经被证明是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并已形成为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相对完整的科学体系。

一、科学发展观是科学发展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作为世界观组成部分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我们党对当今世界和时代主题的深刻把握、对发展问题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揭示了发展的本质和内涵。科学发展观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基本观点。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证发展的持续性,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同时,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相互联系的整体,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地域、各个方面以及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等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是科学发展理论的观念形态,不仅从世界观的层面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从方法论的层面为我们认识和处理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导和基本方法。科学发展观在工作方法上突出体现为统筹兼顾。强调统筹兼顾,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来妥善处理和解决我国的发展问题。在统筹兼顾中,“统筹”指的是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兼顾”则强调照顾各个方面,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解决好方方面面的利益矛盾,防止顾此失彼。统筹兼顾,要求我们把发展看作是各方面共同推进、彼此协调的过程,在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和矛盾时坚持“两点论”,而不能只顾一头不及其他;必须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即要把握重点和非重点的辩证关系,而不能平分秋色、不分主次。

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统筹兼顾,不能搞“单打一”,不能搞片面性、绝对化。然而,由于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和谐、不够平衡,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抓住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矛盾,有重点地求得突破,防止搞“一线平推”。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立足国情,把统筹兼顾与重点突破更好地统一起来,正确处理中心与全面、重点与非重点、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努力实现发展的均衡和协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集中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和一般方法。

二、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理论的思想路线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其自身规律的,正是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出发,胡锦涛同志提出要“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求真务实,是始终必须坚持的政治品格,更是引导党的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思想路线。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这就是十六大党章明确指出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求真务实,涵盖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丰富内容,准确地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点。求真务实是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认识真理、实践真理与发展真理的辩证统一,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

求真务实根本准则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最紧要的。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党的领导、党的一切工作,都要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汲取人民的智慧,尊重人民的创造,接受人民的监督。

求真务实根本准则的提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就必须坚决克服和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理论的核心价值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最高境界,是人类社会科学发展理论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这是人与物的关系的本质。把现实的人作为科学发展理论的核心,也就体现了对人与物关系的正确认识。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论,才能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使人成为自己的和社会的主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人作为历史主体,不仅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最终意义上影响和决定着社会基本矛盾的走势,而且还直接参与推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所以尊重人的历史主体地位,就必须包括尊重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显示的智慧、所进行的创造、所发挥的作用等等。以人为本实际上就是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理论有机地统一起来。

坚持以人为本,一方面需要通过经济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物质文明的成果;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民主政治建设,尊重和保障人权,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造人民平等发展和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

四、发展是科学发展理论的第一要义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始终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始终牢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这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坚持科学发展理论的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经济增长的质量、速度、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科学发展理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无论是以人为本,还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后都要落实到“发展”上。没有发展就谈不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理论的精神实质,就是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不发展就没有出路。新阶段强调的发展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科学发展理论的第一要义。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归根到底是因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很大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所以说,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要靠发展;增强国防实力,维护国家安全,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要靠发展;履行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责任,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也要靠发展。总之,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进一步说:发展是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客观基础;发展是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发展是增强综合国力,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现实必要。

五、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理论的基本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全面发展,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发展;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是指社会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以及社会系统与自然、人等其他系统之间在发展的速度、比例、顺序等方面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安排,既要有侧重点,又要兼顾各方,做到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要体现,更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我们要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从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矛盾和国际发展经验来看,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至关重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而不可回避,必须逐步解决而不可任其发展。还要看到,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元,按既定的部署和现行汇率计算,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在这一阶段,有可能出现两种发展结果:一种是搞得好,经济社会继续向前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另一种是搞得不好,往往出现贫富悬殊、失业人口增多、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这个重要阶段,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六、改革创新是科学发展理论的源泉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前进的。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的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也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改革是建立促进发展机制的根本动力。只有改革才能建立起推动发展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并且,改革还是激发发展活力的根本动力,改革能破除人们头脑中旧的思想观念,是激发群众加快发展的思想活力。发展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要务,然而,发展的任务是繁重的,道路是曲折的。当前发展正在顺利推进,但是也还受着一些因素的制约,其中深层次的、关键的因素是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实现发展,关键要看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解放的程度、广度和深度。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以及经济市场化和周边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国内大气候,我们要实现超常规、跳跃式发展,更必须从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入手。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才能促使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和谐。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也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有效地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需求以及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国力,对我国科技发展作出总体部署,统筹当前和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确定若干重点领域,抓住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实施若干重大专项活动,建设一批创新基地,培育大批创新企业,扎实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培育新兴产业,不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理论的战略目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更是科学发展理论的战略目标。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的历史使命是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完成这样的历史使命,需要全党同志的齐心协力,需要全国人民的同心同德,需要长期不懈的艰苦奋斗。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凝聚各方面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举措。

应当看到,尽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应清醒地看到,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国家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和谐的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必须认真把握的新趋势、新特点。例如,人民收入增长不协调,贫富差距在不断拉大,一些社会群体为改革发展作出的贡献与应得到的补偿不对等。利益失衡导致心理失衡是当前社会情绪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素;资源能源紧缺的压力增大,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已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比较突出,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日趋多样化。各阶层、各方面的利益矛盾在社会经济转型期纵横交织,异常复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触及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等等。这一系列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如何既解决好过去积淀下来的不和谐问题,又应对好出现的新趋势、新问题。

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执政目标提出来,并强调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这正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作出的正确选择。表明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生活变化特点及发展趋势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八、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实践科学发展理论的根本保障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理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关键在党的执政能力和党的先进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时代要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我们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只有不断解决好这一课题,才能保证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八十多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保持党的先进性,总是把党的先进性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我们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南。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出全面部署,要求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民主集中制,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目的是为实践科学发展理论提供根本保障。

九、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科学发展理论的道德基础

任何理论的创设都需要一定的道德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对于培养公民的高尚品质,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为科学发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荣辱观别于旧的荣辱观。历史表明,“荣辱观”是有阶级性的。剥削阶级以财富和不劳而获为荣,视劳动和贫困为耻;以位高为荣,以位卑为耻。这种以歪曲的形式所表现的荣辱观,丧失了它应有的道德内涵,致使一些人虽然做着最可耻的事,却昧着良心说着最荣耀的话。应该看到,剥削阶级荣辱观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为此,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抵制形形色色的剥削阶级荣辱观,从而正确发挥荣辱观的道德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的,是社会主义道德核心内涵的体现。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看来,靠剥削和压迫人民所建立起来的财富、权势和门第,不是荣誉而是耻辱;靠投机钻营所求得的荣誉,也不是真正的荣誉,而是虚荣和耻辱;只有忠实地履行自己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义务,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从而得到人民的赞誉和尊敬,才是真正的荣誉。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这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一切旧的荣辱观的本质区别,也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理论的社会主义道德属性。

社会主义荣辱观重在践行,重在把遵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要求逐步转化为广大公民的道德行为,重在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机制保证科学发展理论的贯彻落实。

十、和平发展是科学发展理论的路径选择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时代大势的宏观驾驭及对历史和现实的准确把握,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和自强精神,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理论的战略选择。

在风云变幻的世界大局中,中国实现了政治稳定和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国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整个世界都在关注。对此,中国政府以多种形式与实际行动明确地向世界表明,中国选择了并将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是传承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逻辑使然,是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的世界主体潮流的必然选择。

科学发展理论作为推动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顺应了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要求,从根本上彰显了我国的发展道路是和平发展的道路。

科学发展理论把以人为本,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作为衡量是否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标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包括各个方面,但最为紧要的是享有生存权和发展权。以人为本,蕴涵着“贵和修睦”的价值观念。和平是实现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是促进和平的重要基础。和平与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息息相关,与人民群众的富裕和幸福息息相关。实现科学发展,首先要维护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和平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理论造福人民的根本目的,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根本愿望、根本需要、根本利益。中国近代饱受外来侵略和内部战乱的磨难,人民最懂得珍惜和平发展;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实现民族振兴是一个长期过程,最需要谋求和平发展;我们所追求的发展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证和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也离不开和平发展。科学发展理论所揭示的发展目的、所追求的发展目标、所体现的发展内涵、所指明的发展途径,都充分说明了在科学发展理论指导下的发展一定是、也只能是和平发展,而绝不会是掠夺式的发展,绝不该对他人造成威胁。

标签:;  ;  ;  ;  ;  ;  ;  ;  ;  ;  ;  ;  ;  ;  ;  

论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构建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