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兆恩九序功法的哲理意涵再探论文

林兆恩九序功法的哲理意涵再探论文

林兆恩九序功法的哲理意涵再探

詹石窗,袁方明

(四川大学 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老子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65 )

摘 要 :林兆恩是明代三一教的创始人,是唐宋以来三教合一思潮的集大成者。林兆恩创立的九序功法奠基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基础之上,主要体现在阴阳相成、虚实相生、形神俱炼、天人合一四个方面。其中,阴阳相成是修炼基础,虚实相生是思想内核,形神俱炼是具体途径,天人合一是终极目标。

关键词 :林兆恩;九序功法;阴阳相成;天人合一

在中国文化史上,出生于福建莆田的明末人林兆恩,无疑是个奇才,也是具有开拓精神的学者。说他是奇才,是因为他在历史上的确留下了不少传奇故事;说他具有开拓精神,是因为他本是个乡间教书先生,却不甘寂寞,发奋著书立说。在修行法门上,林兆恩创立了“九序功法”;在思想大旨上,他改变元明之际的福建那种以朱熹为宗的儒学格局,大胆承续王阳明心学,并且充分吸纳道教与佛教的理论元素,经过了精心构制,形成了统合儒释道思想文脉的“三一教”,实现了中国传统上“立功、立言、立德”的人生三不朽境界。

正是因为林兆恩善于开创并且留下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其独树一帜的文化现象引起了后人关注。20世纪80年代初,马西沙先生发表长文《林兆恩三教合一思想与三一教》[1],有力推动了该领域的学术研究。此后,林国平等学者相继展开对林兆恩思想的研究,有关林兆恩与三一教研究逐渐成为一个新的学术文化领域。就思想史而论,有关三一教学术源流的专属课题基本上都有学者撰写了论文。相比之下,林兆恩所发明的九序功法的哲理意蕴问题,其成果较少,解读空间也较大。鉴于此,本文拟在这个方面略作展开① 关于林兆恩的“九序功法”,较早进行研究的是林国平,他所撰写的《试释林兆恩的“九序”气功理论》,发表于《宗教学研究》1985年第1期。拙文《论三一教的道教色彩》,发表于《世界宗教研究》,1989年第3期。 。

一 、阴阳相成 ,水火相济

林兆恩九序功法分为九个阶次,分别对应修炼的九个不同阶段和境界:“其一曰艮背,以念止念以求心。其二曰周天,效乾法坤以立极。其三曰通关,支窍光达以炼形。其四安土敦仁,以结阴丹。其五曰採取天地,以收药物。其六凝神气穴,以媾阳丹。其七曰脱离生死,以身天地。其八曰超出天地,以身太虚。其九曰虚空粉碎,以证极则。”[2]146-147这段文字向来为研究林兆恩的学者们所注意。如何把握其思想脉络、核心精神,由于切入点不同,其诠释的结果也有较大差别。笔者以为,如果从传统哲学上来考察,那么“阴阳”的概念便是无法绕开的。

通过长期与企业合作沟通,结合专业教学经验以及与学生沟通。想要真正形成长效的校企合作,将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落到实处,就要解决企业、学生、教师参与积极性的问题。而从上面的经验分析来看,最终需要的是找到各方的共同利益点。通过不断调研与走访本专业最终梳理出各方需求对形成多方共赢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进行实践,目前已取得一些效果。

《周易》说“一阴一阳之谓道”[3]503;而老子则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478的命题,他以“道”为宇宙起源论的基石,视阴阳二气为万物生成演化的两大因素,将阴阳提到形而上的哲学高度。阴阳观念深刻影响了传统医学和道教内丹学。传统医学认为:“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5]照此而论,则天地之间,日为阳,月为阴;一天之中,白昼为阳,夜晚为阴,阳阴二气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化消长;一身之中,背为阳,腹为阴,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两性之中,男为阳,女为阴;世间万物都可以分为阴阳两个部分,并且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还可细分为阳中之阴,阴中之阳。道教内丹宗师钟离权指出:“人之心肾,上下相远八寸四分,阴阳升降与天地无二等。气中生液,液中生气。气液相生,与日月可同途。”[6]62他认为阴阳与人体相对应,人体心肾的升降与天地运行之理相同,体内气血的运行与日月运行之理相通。在这个问题上,《黄帝内经》早有论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7]所以,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顺理阴阳,也就是要与外在的宇宙自然节律相协调。

钟吕内丹派认为,五行与人体一一对应。“惟人也,头圆足方,有天地之象。阴降阳升,又有天地之机。而肾为水,心为火,肝为木,肺为金,脾为土。”[6]64“五行归原,一气接引。元阳升举而生真水,真水造化而生真气,真气造化而生阳神。”[6]65“肾者,气之根,根不深则叶不茂矣。心者,液之源,源不清则流不长矣。”[6]77林兆恩继承了道教内丹学的人体五行观念,认为人身亦有水火[注] 人体水火的判分是道教内丹修炼的核心理论之一。按照《钟吕传道集》的说法,除肾水心火外,还有“三火八水”的区分,即膀胱民火、肾臣火、心民火;真水、神水、法水等。除《钟吕传道集》外,《西山群仙会真记》也有相关论述:“肾,水也,水中生炁,炁为火矣;心,火也,火中生液,液为水矣。”见[北宋]施肩吾著:《西山群仙会真记·真水火》,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206页。 :“人之始生也,一点真水在上,水性润下,由少而壮,由壮而老,而水反居下矣,所以人老目眩而耳聋。人之始生也,一点真火在下,火性炎上,由少而壮,由壮而老,而火反居上矣,所以人老便数而脚冷。故常人顺其水火之性,道人复其天地之初。”[2]43通过对人体真火真水消长易位的辨析,林兆恩强调养生就是要保存好人体内的真水真火,顺应水火之性,才能健康长寿。他认为,“背”字从北从肉,北方属水;心在南方,属火,“结阴丹”就是要把“心一点之仁”安置于中央之土中以敦养之,以达到水火既济,即取坎水之阳填补离火之阴,取坎填离,也就是说取坎卦九二爻来填换离卦的六二爻,以九二阳爻济六二阴爻,坎水离火相济,变火水“未济”为水火“既济”,将因年老而渐居下位的“坎水”恢复到先天的上位,将因年老而渐居上位的“真火”恢复到先天的下位。由此,真水上升,真火下降,保持其先天固有之体之位,达到祛病炼养的目的。

林兆恩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尤其是道教的内丹学说。他认为:“神者阳也,鬼者阴也;为善者阳也,为不善者阴也。阳则气清而属天,阴则气浊而属地。”[2]89“太极者,一也。天以一而阴阳之,一阴一阳者,天之夫妇也;地以一而刚柔之,一刚一柔者,地之夫妇也;至于人则以一而仁义之,而仁义之大,莫大于三纲……人之仁义,固天之阴阳,地之刚柔也。”[2]21-22“易者,日月也;日月者,阴阳也。一天一地,一男一女,一雌一雄,夫是之谓日月,夫是之谓阴阳。如此而周之,则能生,故曰生生之谓易;如此而周之,则能变,故曰易者变也;如此而周之,则谓神之不测,故曰阴阳不测之谓神。分则阴阳歧而为二,交则阴阳合二为一,一者太极也。”[2]35-36

从林兆恩的论说来看,“虚实”实在是九序功法理论体系的极为重要的范畴。林兆恩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有无虚实”观,通过对心与太虚的比较分析,认为天之虚包容万物,心之虚妙应万物,虚实相互生成和作用,由此共同构成九序功法的理论基础。

就九序功法而言,第四阶次的“阴丹”和第六阶次的“阳丹”分别以阴阳而命名,体现了林兆恩的阴阳观念。对于“阴丹”,他的解释是:“天之极上处,距地之极下处,相去八万四千里,而天地之间适当四万二千里之中处也。若人身一小天地也,而心脐相去,亦有八寸四分,而天地之间适当四寸二分之中处也。其曰土者何也?东木,西金,南火,北水,而中央土也。苟能以吾心一点之仁,而安于土中以敦养之,水火既济,乃结阴丹。”[2]146这种说法在道教钟吕内丹学中也可以找到源头。

组合框架节点试件的骨架曲线如图6所示。表4为节点骨架曲线不同阶段特征点的实测值。从整体来看,在屈服荷载前,各试件骨架曲线上升段基本重合,没有明显的拐点,并保持一定的弹性直线段,试件刚度较大;随着荷载的增大,试件的骨架曲线逐渐向横坐标靠拢,出现一定的刚度退化现象;达到峰值荷载后,试件刚度退化越发明显,此时骨架曲线开始下降,其后期曲线下降段较为平缓,表明节点具有较好的变形能力。

对于“阳丹”,他的解释是:“两肾之间,名为气穴,窍中之窍,玄之又玄。老子曰:‘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若能以心脐之间之所凝结者,而下藏之气穴焉,送归土釜,以牢封固,盖以俟夫真阳之丹自外而来也。然神即丹也,移丹于土釜,即凝神于气穴也。”[2]147经过前五个阶次的修炼,念已止,心已求,极已立,关窍已通,阴丹已结,药物已收,接下来就是凝媾阳丹。这里所谓的“丹”特指“神”;换一句话来说,“神即丹”,也就是经过第五阶次已取天地、收药物的“阴丹”。如何变“阴丹”为“阳丹”呢?他认为“阳丹”凝结于“心脐之间”,所谓“媾阳丹”就是要“送归土釜,以牢封固”,即把第五阶次修炼成的“阴丹”放置在位于“两肾之间”的“窍中之窍,玄之又玄”的气穴中,放置在中央土之中并且封藏好,“凝神(阴丹)于气穴”,促使体外的阳气与体内的阴气(“阴丹”)相互交融化醇,氤氲交媾,最终结成阳丹圣胎。

于是蒲琳快速和自己的不悦不服不放心的情绪和解。这么多年,难道张盈盈不该有爱情?她喜欢就好。其实这点是张盈盈从小就想灌注到蒲琳脑子里的概念。只是蒲琳一直不得要领不会灵活运用。

形神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管子》《庄子》《荀子》《淮南子》《黄帝内经》等都有关于形神关系问题的阐释。在这些经典文献中,哲人们或主张神在形先、形在神先,或主张形神统一、形神俱妙,或主张形神相即、形质神用。《太平经》《抱朴子》《西升经》《神仙可学论》等道经对形神关系也作了独到的阐释,将形神纳入宗教的概念范畴。

二 、虚实相生 ,神妙万物

在道教内丹派看来,人是形神的统一体。因为形神相依,所以应该形神俱炼。钟吕内丹学认为“炼形之功,亦不为小”[6]102,将炼形分为金液炼形和玉液炼形,“以玉液炼形,仗甲龙以升飞,而白雪满于尘肌;以金液炼形,逐雷车而下降,则金光盈于卧室”[6]102。虽以金液、玉液命名,究其实质,都是通过调节体内的阴阳之气与外在的阴阳之气,通过体内精气神的保持调摄来强身健体。

(2) 硫化铜浮选时采用Z200和丁基黄药为组合捕收剂,氧化铜浮选时采用Na2S为调整剂、羟肟酸钠与丁基黄药为组合捕收剂,可使铜矿物得到有效回收。

林兆恩吸收了道教有无相生、虚实相生论和佛教的空无论,从虚实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入手来阐发其丹道法门。在他看来,天之虚包容万物,心之虚妙应万物。心既在人身之中又在天地之外,身既在天地之内又在天地之外,天地既在虚空之内又在虚空之外,心、身和天地都处于虚空之中又在虚空之外。这是因为,从气的物质形态而言,天地人都是实的;从心的神妙万物而言,心又是虚的,是“虚而灵”[2]881的。心一方面是肉团心,一方面是虚灵心,“心不着物,则虚而不实;心着于物,则实而不虚”[2]881,心是虚实的统一体。

在九序功法中,虚实观主要体现在第八阶次和第九阶次。对于第八阶次“超出天地,以身太虚”,如上所述,作为个体的“我”是虚与实的结合体,我之虚即太虚之虚,太虚之虚亦我之虚,通过超出天地与我之界限,我之身最终“与太虚之虚为同体”,太虚即我,我即太虚,也就是天人合一,作为小宇宙的我与作为大宇宙的天地合二为一[2]147。这是修炼九序功法的至高境界。但达到这个境界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修炼。对于第九阶次“空虚粉碎,以证极则”,他认为在达到我与太虚同体以后,还要破除我与太虚本身,在认识到我与太虚的虚空本质后,还要进一步忘记之粉碎之,最终不执于我,不执于太虚,也不执于我与太虚的虚空本性,忘记了虚空本性[2]147。这是修炼九序功法的终极境界。在林兆恩看来,他的“空虚粉碎”与儒家的“天人合一”、佛教的“涅槃无我”、道教的“炼神还虚”的实质是一样的。

美国容量市场和备用服务市场均运行多年,在供需平衡的情况下,容量市场的价格等于发电成本减去在能量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中已补偿的成本。目前多数国家的容量市场与美国的设计理念一致,即系统装机容量将平衡在基准峰荷机组成本刚好回收的点上。

林兆恩的九序修炼思想主要受到道士卓晚春的影响,与钟吕内丹派和张三丰的内丹思想一脉相承。他认为阳神阴鬼,阳天阴地,这与钟吕内丹派“纯阴而无阳者,鬼也;纯阳而无阴者,仙也;阴阳相杂者,人也”[5]44等论述对神、仙、鬼、人的判分是一致的。他认为太极分为阴阳二体,并且把人的仁义与天之阴阳和地之柔刚对应起来。除此之外,林兆恩还认为日月即阴阳,天地、男女、雌雄等也与阴阳一一对应,从而认为阴阳相互相成,不可分割。

三 、形神俱炼 ,与道合真

“人人本有长生药,自是迷徒枉摆抛。甘露降时天地合,黄芽生处坎离交。”[8]道人所谓的“长生药”,即人体内先天的精气神。在这里,也可以引申为以精气神为质料所炼成的阴丹阳丹。林兆恩借助阴丹阳丹以祛病养生的思想,就是要通过一定程序的修炼,使人体自备自有的精气神合成阴阳之丹。林兆恩通过对阴阳二气及由此关联的万物的辨析,以及阴丹阳丹的凝结交媾及其转化生成来阐述其九序功法。故而,阴-阳、阴阳相生、水火相济的观念贯穿在他的九序功法之中。

由于受到道教内丹学理论的深刻影响,林兆恩也非常注重形神概念的意义诠释。他认为,“神者阳也”,阳属天[2]89,形是人的肉体凡身[2]175,气充塞于形体之中,因此,应该“直而养之”,以通畅四肢[2]457-458。在九序功法的第三阶次“通关,支窍光达以炼形”和第六阶次“凝神气穴,以媾阳丹”中,林兆恩分别提到了形和神的概念。对于第三阶次,他的解释是“能知所以通关以炼形矣,而所谓七窍相通,窍窍光明,与夫形神俱妙,与道合真者,其不由此而入乎?”[2]146

(2)受优质烃源岩分布、储层物性及油藏动力控制的影响,东营凹陷中带沙三中、下亚段岩性圈闭具有良好的含油性,其中2 500m以下,孔隙度大于12%的砂体含油充满度高,具有非油即干的特点,岩性油藏横向互不连通、平面叠合连片。

2.3 左右耳不同鼓室图构成比较 左右耳异常鼓室导抗图的发生经统计学处理分析,两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6,P>0.05)。见表2。

虚实也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道家尤其重视。老子主张“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4]474。“致虚极,守静笃。”[4]475认为道的本性是虚是静,是空是无,心只有达到虚静空无的状态,才能契道悟道。庄子主张:“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9]147他认为道即虚,虚是道的属性,以无生有,有生万物;庄子还主张,“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9]150,认为虚则生道,万有皆空,皆虚皆寂,且有无相生,空能生道。道教吸收了道家的虚实观,将之作为理论基础,以此指导修行炼养。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区别于西方哲学的一大特质。西方哲学强调主客二分,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天人同构,天人合一,主张人与天地大自然合为一体,相融为一。在古代中国哲学家看来,天人合一不仅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价值观和人生境界。如庄子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9]79,主张万物一体,天我并生;再如张载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11]以天人合一为目标,达到一种至上至高的人生境界。在道教尤其是钟吕内丹派看来,天人合一也是一种修行方法,以天人一气为基础,以天人合一为终极目标。

林兆恩在第三阶次中所说的“关”一般是指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而所谓“通关”[注] “夫修仙者,以炼丹为主;其修炼功夫,先须养精筑基。仙家修丹筑基,使丹来有盛奠之地;凿开关窍,使丹来无阻碍之途。”见[清]玄阳子撰《长生立命篇》,萧天石主编《道藏精华》(第四集之三),自由出版社1956年版,第161页。 就是要使关窍从后天的状态回复到先天状态;“通关以炼形”就是畅通四肢百窍,让天地之气在体内畅通无阻,一气贯通,尤其是要打通任督二脉,让身体处于通畅和谐的自如自适状态,“七窍相通,窍窍光明”,最终达到“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至境。在这里,“通关”是炼形的途径,“七窍相通,窍窍光明”是炼形的曼妙状态,“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是炼形的目标,其最终指向是祛病强身。

四 、天人合一 ,一气化生

道教吸收了中国哲学“通天下一气”[9]733的元气一元论,认为人在气中,气在人中。林兆恩继承了道教气本论和人体关窍思想,认为“天人相与之微,一气之感通”[2]436,“我之气通母之气,母之气通天地之气,天地之气通太虚之气,窍窍相通,无有隔阂”[10]。阴阳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人体的四肢百窍中也充满着气。“七窍也者,所以通乎其虚,达乎其气,而周流于一身之内焉;一或有所蔽塞,则为瘀痰,为壅血,而一身之内,不相联属矣。”[2]140人之所以生病,是因为体内的气血不通不畅,奇经八脉受到瘀滞阻塞,气逆而神驰。通过炼形以畅通体内之气,身体自然健康无碍,所谓“窍以虚而开,虚以窍而达,而气气为之相贯,则自有真呼吸者存焉”[2]140,“神定而气自顺,气顺而病自除”[2]40

关于天人一气和天人合一,林兆恩承续了先哲的观念,同样主张“人之一身,一小天地”[2]176。他认为:“天地万物,莫非己也。”[2]162“宇宙之内,天地之间,皆我之身也。皆我之身,则皆我之气也。”[2]409“天人之际,惟一气之相为阖辟,相为联属已尔,而非有二也……天人相与之微,一气之感通者然也……天地即我,我即天地。”[2]456-457在林兆恩看来,充塞于宇宙天地和我之间的都是气。正所谓“一气感通”,天地会我,我融天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天地与我异构而同质,故而能够使一气往来,阴阳感通化育。

这种天人一气、天人合一的观念也体现在林兆恩的九序功法之中。从他对第二阶次“周天,效乾法坤以立极”、第四阶次“安土敦仁,以结阴丹”、第五阶次“採取天地,以收药物”和第七阶次“脱离生死,以身天地”的解释[2]146-147中可以发现,万物一体论和天人合一观贯通其中。他认为“吾身一小天地”,自我的身体就是一个小天地、小宇宙,虽然人身至小,天地宇宙至大,但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两者都是一气所化生。天人合一观念的基础,一方面在于“天人一气”,即“我之气,天地之气”,这种“气”为天人所共有,融通同流于天人之间;另一方面在于他继承了董仲舒的天人同构观,认为人体的结构和宇宙天地的结构是一样的,认为人体“内气的运行形式和乾坤围绕着太极作春夏秋冬四时变化一样,它围绕着‘心’这一太极,沿着经络在人体内作自然循环。”[12]

毋庸讳言,天人合一观不是道家道教的专属,而是儒道所共有的,但儒家更多地是强调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而道家道教则进一步将天人合一作为思想原则贯彻于具体的修炼过程中,把理论与践履紧密地结合起来。沿着道家与道教的思路,林兆恩对天人合一的理念进行了多层面的阐发。天人合一既是“虚空极则”的一种操作法度,也是九序功法的终极目标。

五 、儒道结合 ,安土敦仁

以上内容是对林兆恩九序功法的哲理意涵的分析阐释。下面,笔者再从“安土敦仁”出发,略述儒家的仁及仁学在修炼九序中的重要意义,这也是林兆恩九序功法的理论创新之处,体现了他的开拓精神。

首先是仁。如上文所述,第四阶次中的“结阴丹”就是要把“心一点之仁”安置于中央之土中以敦养孕育之,以达到水火既济,蕴结内丹。在儒道两家看来,坤于阴阳属阴,于五行属土,于五常属仁,于天干属戊己,于地支属未申。在五行方位中,土位于中央,故曰“中央之土”。“仁”的本义是“亲也,从人从二”[13]159,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以仁为本体,视仁为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主张仁者爱人,同时,仁也是一种修养功夫和人生境界。林兆恩则认为“果植之仁,中有一点者,太极也。而抱之以两者,一阴一阳也”[2]179。他将“仁”界定为植物果实之仁,果实的核心即太极,也就是宋儒所说的无极而太极,果实的两瓣即阴阳二体,即太极所化生的阴阳。他认为天地之间相距八万四千里,中间的四万二千里处即其“中”;人身心脐之间相距八寸四分,中间的四分二分处即其“中”。天人同构,人身一小天地,“心肾之间,乃天地之间,中心之中者,庭之中也。而一点灵光,元在乎其中者,天地生人之初也”[2]177。这“中”既是儒家《周易》的“黄中”、“行庭”,也是道教《黄庭经》的“中黄”、“黄庭”。在林兆恩看来,四者的本质其实都是一样的。九序功法的第四阶次就是将体内的精气神聚集在心脐之间,也就是黄庭的中央土中,结为阴丹,即所谓“乾坤交媾罢,一点落黄庭”[14]。由此可见,林兆恩将儒家的“仁”引申为“果植之仁”,果仁的核心就是太极,果仁的两瓣即阴阳,无极而太极,其“安土敦仁”法将儒家的“黄中”、“行庭”与道教的“中黄”、“黄庭”合一而论,将儒道兼收并蓄并加以改造发挥,把儒家的仁与道教的内丹修炼结合起来。

①溃坝数量最多的为云南省61座,其次为吉林、广东、湖南、广西、新疆等省(自治区),均在20座以上。从时间分布看,主要集中于20世纪90年代,10年间共溃坝246座,最多年份为1994年,溃坝54座。进入2000年以后,溃坝数量明显减少,统计为60座。

其次是仁学。儒家即仁学,主张仁义礼智信,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和行为准则,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林兆恩主张道一教三,合释道而归儒宗孔,集三教之大成以建立夏教。林兆恩虽然非非三教,但正如他所言“以非三教者流,合而一之以孔子之儒”[2]1007,从其论述来看,他是倾向于儒家的,主张“以三纲五常为日用,入孝出弟为实履,士农工商为常业,修之于家,行之于天下,以为明体适用之学”[2]148。林兆恩门人卢子继承了他的思想,认为“孔门传授心法,以求仁也;林子九序心法亦以求仁也”[2]151,认为整个九序功法就是追求仁的:“始而艮背者,止念以求仁也;次而行庭者,立极以求仁也;又次而通关者,炼形以求仁也;至于安土,则以其艮背行庭通关之所得者,安于真土之中以敦养之,敦养此仁也。犹未也,复採取天地之气以敦养之,而吾心一点之仁,内与外合矣;犹未也,复凝神气穴之中以敦养之,而吾心一点之仁,阴与阳姤矣……吾心之仁与天地同用……吾心之仁,与太虚同体……其殆仁而未始仁,未始仁而复仁之,生生化化,无穷无尽,盖有不可得而拟议,不可得而测识者矣。”[2]151可见,整个九序功法,从艮背、行庭到通关、安土,从採取天地之气到凝神气穴之中,从与天地同用到与太虚同体,仁都贯穿于其中。这也是林兆恩三教合一思想的立本之处,即先修儒家人道,作为立教之基。

从九序功法的第一阶次“以念止念”到第四阶次的“安土敦仁”再到第九阶次的“虚空粉碎,以证极则”,我们发现,儒道思想贯穿于始终并且二者紧密结合,互为体用,这是他三教合一思想的直接体现,反映了林兆恩的学术思想创新性,也是其思想魅力之所在。这对于今天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和进行学术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六 、结语

众所周知,中国哲学自古就有道与器、道与术、体与用的论题。在林兆恩看来,九序功法只是他为了推行大道而所行的小技、方便法门和权宜之计而已,目的是为了吸引信众,扩大影响。他的目标是通过三教合一而建立“夏教”。从九序功法的实际效果来看,林兆恩的设想是行之有验的。他大行善举,救人无数。他积极参与抗倭斗争,大量收尸瘗骨,超度亡魂,广获赞誉。林兆恩九序功法的实效和抗倭拒敌、施棺掩骸的义举,极大地扩大了三一教的影响,赢得了无数信众。因而,三一教也由原来的学术团体演变成为名噪一时、影响深远的民间宗教组织,这个文化现象本身就很值得深思。

参考文献 :

[1] 马西沙. 林兆恩三教合一思想与三一教[J].世界宗教研究,1984(3).

[2] 林兆恩.林子三教正宗统论[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6.

[3]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503.

[4] 老子.道德经[M]//道藏:第11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5] 王冰.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生气通天论[M]//道藏:第11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16.

[6] 钟离权,吕洞宾. 钟吕传道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5.

[7] 王冰.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四气调神大论[M]//道藏:第21册. 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12.

[8] 张伯端.悟真篇浅解[M].王沐浅,解.北京:中华书局,1990:11.

[9] 郭庆藩.庄子集释[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

[10] 尹真人高弟.性命圭旨·退藏沐浴工夫[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93.

[11] 张载.正蒙·乾称篇[M]//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下).北京:中华书局,1981:37.

[12] 林国平.试释林兆恩的“九序”气功理论[J].宗教学研究,1985(2).

[13] 许慎.说文解字[M].徐铉,校定.北京:中华书局,2013.

[14] 林兆恩.九序图·内药图[M].清末刻本.

中图分类号 :B2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33X(2019)01-0090-05

收稿日期 :2018-05-10

作者简介 :詹石窗,男,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道教与宗教文化。

(责任编辑 何海涛 )

标签:;  ;  ;  ;  ;  ;  

林兆恩九序功法的哲理意涵再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