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业化和现代化_信息社会论文

信息、工业化和现代化_信息社会论文

信息化、工业化和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的信息化是信息时代必然导致的一个过程或结果,是信息革命、信息经济、信息社会在社会的一般层面上所引出的某种综合效应。当我们考察社会的信息化的问题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信息化与现代化、工业化等诸多社会发展目标间的关系。认真把握这诸多发展目标间的异同,对恰当规划我国的未来社会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一 信息化与现代化

信息化与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最多提到的关于社会发展目标的两个概念。在某些文献中,这两个概念往往是不加区别地混用着。然而,这两个概念却具有十分不同的内涵与外延,并且,由这两个概念分别所指的社会发展目标也并不总是具有一致性。

现代化是一个相对指谓的概念,它强调的是使社会发展的水平达到社会所处时代的先进程度。现代化并不是一个特定的、不变的社会发展目标,它仅仅和一定时代的科技、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生活、教育等等社会发展面貌、状态、水平和程度相关联。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作为社会发展目标的现代化将具有十分不同的具体内容。

基于工业时代的标准之上提出的现代化,主要是指社会的产业结构从以农业为中心的状态向以工业为中心的状态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实现社会生产方式、人民生活方式的广泛机械化(曾经经历过的这种机械化发展过程包括:蒸汽机械化、电气机械化和自动化机械化等不同阶段)。所以,在工业时代,谈论现代化便更多具有工业化或机械化的含义。

基于信息时代的标准之上提出的现代化,则首先应当与信息化相关联。在当今这个信息革命突飞猛进,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广泛普及应用,西方发达国家已进入信息社会的初级阶段的时代,谈论现代化,其最基本的含义最起码也应当是使社会发展的目标达到雏型信息社会的水平。并且,这个水平的达到还应该有一个时间界限,即是说必须在短期内达到,且与发达国家届时发展的水平相当。如果在若干年后(或10年,20后)才达到这个水平,现今的发达国家又发展了许多,那么,那个按照10年前或20年前的标准建立起来的现代化便不再是现代化了。

信息化概念则并不是一个相对指谓的概念,它并不具有在所有时代都能成立的性质。具体讲来,在人类发展的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化的问题是不可能提到社会发展的日程上来的。信息化是随着人类信息时代的到来而提出的一个社会发展目标,它的实质是要在人类信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信息化和信息的社会化,从而建立一种超越旧的人类时代的新的文明——信息社会文明。信息化起码具有三个方面的指标,第一个是信息处理和传播方式的巨大进步,第二个是先进的信息处理和传播方式的广泛普及化应用,第三个是由此对社会面貌、社会状态、社会结构和体制的全方位、综合性和全息性的改造。这一改造所包括的内容是极为广泛的,如,科学的信息化、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为普及化、经济的信息化、政治的信息化、军事的信息化、社会生活的信息化、文化与教育的信息化,乃至人本身发展的信息化等等。

就当今时代而论,人类社会的信息化过程才刚刚起步,莫说是欠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水平很低,或者还根本未提到发展的实际日程上来,就是少数宣称已进入了信息社会的西方发达国家,也只是达到了初级信息化的水平,其所形成的信息社会也只是某种雏型状态,离成熟的高度发展相去还甚远。在当今时代,信息化概念还更多具有某种未来目标的含义,它根本还不能算是一个已经达到了的既成状态,而只能算作是一个正在建构、不断进展着的过程。这是因为,第一,现代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仍处在迅速发展之中,其所展示的深远前景和未来宏图,科学界还未能全面把握;第二,发达国家所提出的种种使社会信息化的方案和措施,许多还都处于研制和布署阶段,要完全建成还尚待时日;第三,信息化、信息社会文明的建成并不仅仅是某一国家或某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事情,信息化、信息社会文明就其本质而言是全球性、全人类的事业,因为信息活动在本质上是开放性的,信息化的发展本身就意味着信息传播和共享的全球化、全人类化。如此看来,只有少数发达国家的信息化还不能算是人类社会的信息化,而人类社会的信息化未曾实现之前,任何个别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化也一定会是一种畸型的、不完善的信息化模式,这类模式无疑会具有封闭性和狭隘性的缺陷。而事实上,目前各发达国家所提出的各类信息化目标,除了国度性的之外,还有许多是区域性和全球性的。从这一情景来看,信息化的全球性发展乃是信息社会文明的必然趋势。

在当代,处于欠发达状态的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一个尽快发达起来,即尽快现代化的问题。现在,现代化要以世界上最发达的现代生产力和现代经济、现代社会生活和文化教育、现代民主体制和现代人的知识素养等方面作为衡量标准,就是要尽快达到现代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然而,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各方面的原因,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无论在经济、政治方面,还是在文化教育、人的知识素养方面,差距都是十分巨大的。一般说来,发展中国家还基本上处于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的建设时期,关于信息文明的问题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没有能力摆到议事日程上来,要实现现代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十分艰巨的课题,他们必须在短期内走完发达国家已经走了上百年的路。

实现现代化的第一个考虑是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然而,缩小差距并不等于就已经现代化了,因为现代化的标准是达到最发达状态,而不是接近最发达状态。现代化的到来只能是在消除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之时,亦即是使自身转变为发达国家之时。由于起步条件的缺乏,在某些方面或领域缩小差距是较为容易的,而要在整个社会发展的全局上消除差距则是困难的。这就是发展中国家寻求现代化所面临的第一个大的难题。

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所面临的另一个大的难题还在于发展目标的滞后性。一般说来,现代化的标准是以当前发达国家和地区所达到的社会发展状态为尺度的。然而,发展中国家如果仅以此为其发展之目标,那么,当这个目标实现了之后,发达国家已经发展的更发达了。这样,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状态仍然是不发达的。因为现代化与非现代化、发达与不发达都还只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都还只是在相比较的尺度上成立的。要解决这样一个难题,发展中国家在寻求通向现代化之路的时候,就必须具有实现目标的超前性,否则发展效应的滞后性将会使发展中国家永远成为历史的落伍者。

要解决上述的两大难题并非轻而易举之事,这就决定了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历程必然是长期而艰难的。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样面临着现代化的问题。要实现现代化同样要合理解决上述两个难题。毫无疑问,我国的现代化历程同样会是长期而艰难的。我国的一些科学技术专家认为,到本世纪末,中国总的科学技术水平,将相当于本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的世界先进水平,即是说,到本世纪末,中国总的科学技术水平和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还有10~20年。这种情况表明,中国在2000年时,科学技术水平还不可能达到当时的现代化水平。从经济方面来看,中国人均国民收入的未来发展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800~1000美元;到下个世纪中叶,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如果上述目标得以实现,那么就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入方面来说,中国在这方面的差距,到半个多世纪以后的21世纪中叶,也未能完全消除,它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从落后的经济状态变为世界先进的经济状态,实现未来的经济现代化。至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人的知识素质,乃至政治民主和文明程度等方面的现代化,比较起科技、经济方面的现代化来说则一定会存在某些滞后性的方面。所以,社会发展的全方位的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比起经济现代化的目标的实现,则可能需要更为长久一些的时间。

二 工业化与信息化

随着信息革命、信息经济、信息社会的出现,西方的某些未来科学家们为世界的发展问题开出了种种新的诱人药方。一个颇具影响力的方案是,信息革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发展中国家可以超越工业化的阶段,直接利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信息经济,从而跃入信息社会文明。这一方案的设计者们声称,无论是穷国还是富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他们在步入信息社会文明时都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工业化高度发展的国家由于旧的体制的包袱背得过重,反而会阻碍其迅速发展信息文明体制,而工业化尚未实现的不发达国家,由于没有工业化旧体制的束缚,反而较易直接发展出信息文明体制。

看来,西方的某些未来学家们所设计的上述方案是过分天真和理想化了。现实世界的发展并没有为上述方案的合理性作出证明。世界发展的事实是,少数发达国家正在迅速走上全面信息化之路,而不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却有日益扩大之趋势。问题的要害也许在于历史的发展阶段是不可能简单超越的,后续社会文明体制的出现须以前期社会文明体制的充分发展所准备好了的条件为前提。人类的信息社会文明体制并不是凭空构建的空中楼阁,社会的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和趋势的出现,是工业自动化机械化程度发展到高级阶段时自然引出的一个结果,并且,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还必须借助于相应先进的工业化技术手段来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正确关系应当是一个前提和发展、基础和对基础之改造的关系。工业化的发展导致信息化的出现,信息化的发展又须借助于工业化的手段,发展了的信息化体制又反过来改造了工业化的体制,从而使传统的工业领域也走上了工业信息化之路。

回顾信息技术兴起和发展的历程,我们可清晰地看到我们发表的上述观点的合理性。人类工业时代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蒸汽机械化、电气机械化和自动化机械化的三大发展阶段。工业的自动机械化阶段的发展必须通过相应信息的反馈调控和信息处理技术的进步来实现。正是工业自动化发展的需要导致了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诸多学科的出现,以及与这诸多学科相关的一系列信息处理和传播技术的发展。而对数据进行处理的计算机则正是在这一工业自动化机械化发展的潮流推动下应运而生的。在工业化过程中培育起来的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快捷、准确地传递和交流信息,尤其是各类商品市场的社会化、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更加强了对信息流通的质和量上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一要求,电话、电报、广播、影视、出版、印刷等项信息传播、复制事业也便不断被研制成功,被普遍利用和发展了起来,之后便是更为先进的卫星通迅、光纤通迅、多媒体技术、高速信息公路网络通迅等现代信息传播和复制技术的出现和发展。

不仅是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而且工业化的发展还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条件。现代化的工业是建立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能力之上的。信息产品需借助于特定结构的特定材料来作为它的构件载体,而能够为之提供这一构件载体的则正是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和能力。如新闻、出版、印刷、复制的纸张是由造纸工业生产的;电子计算机的主机、外围设备、外存装置、有线和无线电通讯设备、广播电视设备、通讯卫星机体等等也都是由相应的电子工业和机械制造业生产的;各类信息产品的生产、使用和流通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动力等等也都需要相应的负责能源生产和运输流通的工业部门来提供。可见,离开了现代化工业,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社会的信息化和信息的社会化都将是难以发展的。

当然,信息化对于现代工业并不仅仅是一种依赖性并系,而更是一种改造的关系。首先,信息化是在工业化高度发展的推动和支持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次,信息化一旦出现和发展起来,便会反过来改造传统工业领域,使现代工业加速自动化、信息化的过程,最终可能将传统的工业生产改造成信息化工业生产。

我们虽然强调了信息化必须以工业化为其发展前提和基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只能是亦步亦趋地按照僵死的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路子走过来。如果说,西方某些未来学家所开的药方在总体上是失之偏颇了的话,那么,开列这一药方所依据的某些思想则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就是,发展中国家没有必要等到走完了传统的工业化道路之后,再去着手发展信息化的问题。他们完全可以尽量多地通过信息化的方式去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并且,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就着手实现信息化。这就是工业化和信息化两步并作一步走的战略。这一战略实施的可行性是因为发展中国家所而对的已不是传统工业化的世界了,发达国家已实现的初步信息化的榜样可能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新的参照系。不是不要工业化,而是怎样一开始就利用已有的先进信息技术来建立信息化的工业化体制,并将这一体制纳入到信息文明的整体体制的设计之中。

三 我国的工业化、现代化与信息化

我国目前已基本上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无论是轻工业还是重工业,无论是传统工业还是新兴工业,国际通用的分类法中的500多个工业部门,我国都已具备,并且,在一些主要能源和原材料,如煤炭、石油、电力、水泥等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前三位。我国工业化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国也是少见的,近年来的平均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3%以上,并出现21.4%(1985年)、20.7%(1988年)的超高速度,名列世界第一。虽然,我国的工业化已有相当之基础,但是,在整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中,农业部门所占的比重还相当大。目前,我国80%的人口在农村,农业基本上处于手工劳动阶段,西方发达国家早在100~200多年前已经实现了的农业工业化的任务,我们还远远未能完成。从一些相关统计数字来看,8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在我国的劳动职业结构比例的变化中,农业劳动力从1965年的81%、1980年的74%的高比例,下降到了1991年的59.8%、1993年的57.4%;工业劳动力从1965年的8%、1980年的14%,上升到了1991年的21.4%、1993年的22.4%。在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比例的变化中,农业生产的产值从1965年的39%、1985年的33%,下降到了1992年的23.9%、1993年的21.2%;工业生产的产值从1965的38%、1985年的47%,上升到了1992年的48.1%、1993年的52.3%。从这些数字的变化来看,我国目前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时期,也就是说,我国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虽然,我国的工业产值已有较大幅度之提高,但是,我国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却很低,基本建设投资的投入-产出比低,能源、材料消耗定额高,出口商品的品种结构单调(以初级产品为主),市场竞争力小、产品花色品种少、质量差。这一切都表明我国工业生产的数量水平和质量水平是不相符的,我们的高速度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为前提的。这就造成我国社会发展的真实速度并不象某些统计数字所显示的速度那样高。比如,我国的能源、物资总产量虽然已居世界第3、第4位,但工业生产的总值却仅居世界的第12位。我国用同样的能源消耗只能生产出相当于发达国家1/2~1/6的价值。造成如此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工业产品的信息含量低,即加工深度和生产的技术水平低。增加工业的产值,提高工业发展的速度,更多采用了增加产量、提高能源和原材料投入等方式来进行,而不是更多考虑应用现代高水平的科学技术手段来改变生产过程本身的工艺程度、方式,以及生产产品的种类、性能等等。这样,为了保持较高的工业增长速度就不得不以高于一般发达国家三倍以上的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来维持庞大的工业体系,并且,为了保持较高的工业产值还不得不容忍环境污染的蔓延。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与世界上其它发展中国家一样,正同时面临着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双重任务。为了在较短时期内赶上世界发达国家,并实现我国的现代化,中国的工业化便理应通过信息化的方式来实现,即是说在进行工业化的构想的时候便要站在现代科技、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制高点上来提高所构建的工业化体制的信息化水平和程度。在当今时代,信息化是一种全方位改变社会面貌和状态的催化剂,离开信息化去谈论什么工业化,去谈论什么发展问题、现代化问题都是短见之举。社会的发展就其实质而言,并不只在于其生产的产品的量的增长上,而更在于通过什么方式去生产的质的进步上。当生产的方式未曾改变的时候,仅以生产产品的量的增长所呈现出来的社会变化,只能是某种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社会变化状态。而信息化恰恰是在生产的方式上的一种进步,这一进步无论是体现在农业生产上,还是体现在工业生产上,还是体现在社会事务的管理上,还是体现在一般社会生活、社会教育和人们的观念、行为上,都是某种全方位改造的质的进化。

我国早在30多年前就提出了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然而,由于对世界上兴起的信息化的问题还所知甚少,所以,当时所提出的这一现代化的目标还基本上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目标、机械化目标。关于这一点可以从我们当时的领导人周恩来在1974年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段话中清晰地体现出来:“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1]

如今看来,我国当年提出的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存在两方面的局限性:一 方面是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范围的狭隘,只指出了四个方面的现代化,未能在综合的水平和层次上对社会发展问题作出全方位的全面透视,如,教育的现代化、通讯领域的现代化、社会事务和政治事务管理的现代化、文化领域的现代化、人本身的现代化等问题都未能给以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是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途径和方式上的欠明确性,这里主要是指未能充分考虑到通过信息化的方式,通过发展信息产业的方式来实现现代化。从当时把科技现代化摆在四个现代化的最后一位的情景来看,这第二个方面的局限也是十分明显的。

由于存在上述两个方面的局限,加之其它一些政治、文化上的原因,所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直是曲折又曲折,缓慢再缓慢的,并且还失去了多次好的发展机会。其中失去的最大的发展机会有三次;第一次是60年代,美国调整经济结构,给亚洲国家提供了迅速发展的机会,日本就是在这次机会中迅速发展了他的某些重工业部门,并将产品打入了美国市场,实现了连续两年平均年工业增长速度14%,GNP平均增长11%的世界纪录;第二次机会是70年代,美、日工业调整经济结构,资金外流,亚洲“四小龙”乘机发展出口贸易工业,仅仅用10年,一跃而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第三次机会是80年代,日元、台币和南朝鲜货币升值,日本和“四小龙”资金外流,调整出口结构,在世界市场上留下空缺,东盟四国——泰、马、菲、印尼步“四小龙”后尘,采取优惠政策引进资金,发展出口贸易,振兴民族经济。

由于信息意识淡薄、社会发展的信息化程度低,我国在以往的发展中很难全面合理地把握世界发展的格局和趋势,也便很难恰当捕捉住自我发展的良好时机。直到80年代初,我国的一些领导人和相关机构才开始对信息革命、信息经济、信息社会的问题有所关注,并在政界和学术界展开了多方面的讨论,虽然在相关讨论中还存在着许多否定性的意见,但是,从总体上看,信息化的问题已经开始逐步地提到了中国事务决策者们的议事日程上来了。中国领导人开始意识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的生产力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新的技术革命对我们今后的发展“既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20世纪进入了80年代中叶,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信息革命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大约20个年头之后,我国的政界和知识界才开始掀起了一场学习、介绍、评价信息革命、信息经济、信息社会的启蒙运动。(开始这一启蒙运动的标志是1983年10月9日,当时任我国总理的赵紫阳亲自主持召开了一个座谈会,在会上布置任务,研究西方所谓的新技术革命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系问题。)而一直到199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才成立了我国的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并以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建设国家经济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三金工程”为其近期实现之目标。

姗姗来迟的信息革命、信息经济、信息社会的信息,缓缓起步的社会信息化的步伐,这一切都显得与我们这个正处于改革开放背景中的,为实现现代化发展而努力拼搏的泱泱大国极不相称。在今天这个人类已经跨入信息时代的世界背景下,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实现信息化,只有实现了信息化才能实现现代化;要改革开放就必须关注世界性的信息化潮流,并尽快加入到全球信息化的阵营中去。

按照目前已有的一些全球性信息化的规划,根据我国的发展潜力和状况,如果不再出现更大波折,那么,渴望在21世纪下半叶赶上发达国家当时信息化的程度,从而实现现代化将是有可能的。形势不容乐观,机会确实存在,艰苦而漫长的路,美好而光明的前景。面对这一切,就看我们如何运筹规划、怎样全方位变革、怎样奋斗拼搏了。

本文1995年8月15日收到。

标签:;  ;  ;  ;  ;  ;  ;  ;  ;  ;  ;  ;  ;  ;  

信息、工业化和现代化_信息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