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护理干预;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应用效果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特指儿童时期的一种行为障碍,是常见的心理问题。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较多、冲动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该疾病在学龄前儿童中不易发现,直到接受学校教育后,会表现出学习困难、坐立不安等情况,严重影响儿童的学习成绩和心理发育[1]。本次研究对我院收治的100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患儿进行分组对比,旨在探究护理干预在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患儿中的应用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患儿,时间为2018年6月~2019年6月,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9~12)岁,均数(10.5±1.50)岁;实验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8~12)岁,均数(10±2)岁。所有患儿家属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排除依从性较差及智力障碍患儿,均符合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诊断标准,两组患儿基本资料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实验组行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法如下:(1)健康教育:嘱咐患儿家属尽可能为患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指导家长和学校如何与患儿相处,纠正其不良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患儿社交技能的培训,多促进其与周围小孩交流,从而帮助患儿自我情绪的控制。(2)心理护理:由于多动症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自控能力较差,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儿沟通,多采用鼓励、安慰的语言,以增强其治疗信心,尽可能的满足其生理、心理需求,使患者切身感受到护理人员对其的关爱与关心,从而提高患者护理的依从性。(3)行为干预:护理人员要对患儿行为进行科学的指导,尽可能的为患儿提供集中注意力、减少小动作等针对性训练。另外,患儿在日常学习中,嘱咐家长要多与学校老师沟通,时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让老师给予孩子正确的行为干预,避免出现其他同学排斥的现象[2]。
1.3观察指标
采用康奈尔多动症诊断行为量表对两组患儿护理前后多动症行为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共10个维度,每个3分,评分越高多动症行为越严重。采用持续性注意力测试软件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以百分制计,90~100分为无障碍,80~89分轻度障碍,70~79为中度障碍,小于70分为重度障碍。有效率为无障碍与轻度障碍相加。
1.4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所得全部数据录入spss21.0中进行分析处理,设定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多动症行为改善情况对比
护理前,两组多动症行为改善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均有所改善,且实验组多动症行为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3.讨论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致病原因较多,生理、社会、遗传、脑组织损伤等多种因素均会导致该疾病的发生。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在学龄前儿童中不易表现出来,往往被家长所忽视,直到学校教育后,真正影响孩子身心健康时才会得到家长的重视,但此时已经错过了治疗的黄金时期,因此,对于多动症患儿来说要早发现早治疗[3]。目前临床上对于多动症患儿多采用药物治疗,且配以有效的护理干预更能促进患儿尽快康复。本文通过对患儿及家属实施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及行为干预等护理措施,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患儿的负性情绪,提高了治疗效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理后行为改善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综上所述,将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应用于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患儿的护理中能有效改善患儿的多动症行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影. 护理干预在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患儿中的临床应用[J]. 心理医生, 2017(32).
[2]罗抗, 胡小玲, 刘芳. 护理干预模式对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患儿的临床效果[J].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6(11).
[3]朱群飞, 吴爱惜.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患儿实施综合干预的效果评价[J]. 中国医院统计, 2017(5).
论文作者:杨家云
论文发表刊物:《护理前沿》2019年第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7
标签:患儿论文; 多动症论文; 注意力论文; 实验组论文; 缺陷论文; 对照组论文; 情况论文; 《护理前沿》2019年第0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