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论争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理论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以市场社会主义有关论争中的重点文献为中心,考察了该理论的发展进程和论争 的展开情况,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评述。
一、最初论争:关于社会主义合理配置资源问题的论争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合理地配置资源是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市场社会主义理 论的发展是从社会主义合理配置资源问题开始的。可以将研究市场社会主义的西方学者 分成两派。一派是持拥护社会主义的态度。以帕累托(pareto vilfredo,1848—1923)为 代表的法国洛桑学派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合理配置资源是可能的,可达到和资本主 义把市场机制运用到配置资源上取得的相同效果。另一派是持反对社会主义的态度。以 维克赛尔(Knut Wicksell,1851—1926)为代表的瑞典学派认为,社会主义根本不可能合 理地配置资源,也不可能实现有效率的生产组织。在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萌芽阶段 ,论争是在这两个学派之间展开的。(注:晏智杰主编《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史》商务印 书馆1999年版第187—193页,第95—96页。)帕累托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教程》第2卷 中,把“最优状态”原理运用到社会主义配置资源的理论中。他的基本观点是:(1)在 社会主义制度下,一个“社会主义生产部”可以实行资源的最佳配置。(2)社会主义计 划经济可以取得和资本主义市场竞争所创造的相同结果。即认为,若达到最优状态,则 可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3)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都能达到最优状态,这意味着配置 资源的效率和形式并不取决于社会经济制度的逻辑。(注:晏智杰主编《西方市场经济 理论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87—193页,第95—96页。)此外,奥地利学派的主要 人物、德国著名的经济学者维塞尔(Friedrich von Wieser1851—1926)于1889年发表了 《自然价值》,表明了和帕累托相似的观点,认为在经济行为的基本逻辑方面社会主义 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是相同的。(注:维塞尔《自然价值》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02— 103页,第108—112页。)他在价值论方面第一次使用了所谓边际效用术语。他反对马克 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坚决主张边际效用决定价值。他认为,假若某种产 品具有价值,那么它不仅必须是有效用的,而且必须是稀缺的,效用和稀缺的结合就是 边际效用,是形成价值的必要条件,并主张社会主义制度下供给的同一种产品的价值是 等于它总数加上边际效用。(注:维塞尔《自然价值》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02—103 页,第108—112页。)
因此可以把上述两位学者称为社会主义制度下配置资源理论的创始人。意大利学者巴 罗内(Erico Barone)是帕累托的学生,也是他的追随者。他论证帕累托的观点,主张在 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运用经济学的基本逻辑。他在其著作《集体主义国家的生产部》中 ,以逻辑方式批驳了正统派政治经济学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批判学说,这对于后来的 市场社会主义代表性人物泰勒(Fred Manville Taylor,1855—1932)和兰格(Oskar Lan ge,1904—1965)的学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注:参见晏智杰主编《西方市场经济理论 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29—230页;张宁《市场社会主义反思》北京出版社1999年 版第49页。)对于这种社会主义制度下合理配置资源的可能性,瑞典学派的初期代表人 物维克塞尔认为,价格理论可以代替价值理论。1889年他发表著作《价格理论大纲》, 批判了帕累托的理论,从而引起了一场论争。他的理论可归纳为如下三点:第一,经济 学在本质上是一种科学。它研究各种数量及其相互关系,研究以数量表现出的均衡条件 。因此经济学中的所谓价值,实际上是指两种东西的交换比例。(注:维克赛尔《经济 学之数量研究》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1页,第29页,第47页。)换句话说,它不具有“绝 对意义”。第二,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并不都是用价值来计算物品之间的交换,而是用 价格来计算。因此,经济学应当全盘抛弃所谓的“价值论”(注:维克赛尔《经济学之 数量研究》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1页,第29页,第47页。)。第三,人类社会有史以来, 不存在不使用货币进行交换的社会。货币使得一切产品用价格计算,实际上价格早就代 替了价值。(注:维克赛尔《经济学之数量研究》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1页,第29页,第 47页。)他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也是货币经济,他分析研究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要素的 价格、利率和工资的决定以及与决定价格有关的问题。他对比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价 格的决定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价格机制,坚持了明确反对社会主义的立场。他主张,社 会主义的基本缺陷是不可能用正确的价格决定生产要素,所以也就不可能合理地配置资 源,有效地组织生产。他的这些论点后来成了西方政治经济学反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武器 。许多西方政治经济学者根据这些论点否定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合理配置资源的可能性 。
二、激烈的论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计算问题
1917年十月革命成功,实现了人类最初的社会主义理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感到这是 对它的威胁,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利益,研究社会主义有了新的现实意义。 特别是随着俄国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迫切需要分析、探索俄国的现实状况和经验。 另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由于1929年开始的严重的经济危机陷入困境。相反苏联在 1929—1933年一五计划期间取得了辉煌成就,因而对社会主义的论争更加激烈起来。
论争的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可能性、效率以及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较有何 优势和劣势。所以论争的焦点自然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能否实行经济计算,是否可能合 理地配置资源。这样的争论就是被称为自由主义学派的奥地利学派米泽斯(Ludwig Edle r von Mises,1881—1973)、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1899—)、罗宾逊( Joan Robinson,1903—1983)和新古典学派迪金森(H.D.Dickinson)、美国的经济学家 泰勒(Taylor)、勒纳(A.Lerner)、波兰学者兰格(Oskar Lange)等之间的争论。经过他 们之间的激烈论争,逐渐地形成了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注:徐觉哉《社会主义流派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99页。)前者依据社会主义和中央计划不能替代在私有制 和自由竞争市场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这样的论点,否定了社会主义和中央计划。后者则 批判自由竞争市场,认为自由竞争市场不能实现完全雇用、公平的收入分配以及合理的 投资。论争的第一阶段是在米泽斯(Mises)和泰勒之间进行的。1920年米泽斯发表的《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计算》一文成了论争的直接导火线。米泽斯指出“市场是资本主 义制度的核心,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它才是可行的,在社会主 义制度下,它是不能被人为地仿制的,要么是社会主义,要么是市场经济,两者必居其 一”。(注:米泽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计算》,载于《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 第九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5—67页。)对此,泰勒把市场社会主义学说史中很重要 的一篇论文《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计算》发表在1929年美国经济学会上,反驳了米泽斯 。他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经过反复实验,纠正错误,找出正确的方法,是可以达到 目的的。这种方法称作“试错法(trial and error)”(注:这种方法是帕累托的弟子巴 罗内在他的著作《集体主义国家的生产部》中主张的方法。)。他还认为,计划经济条 件下,根据商品的实际供给情况能够不断地调整价格,直到找到供给与需求平衡的均衡 价值,则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合理计算。(注:巴罗内《集体主义国家的生产部》第4 95页。)这次论争到了30年代进入第二阶段,成了哈耶克和兰格之间的新的论争。1935 年哈耶克在论文《问题的性质和历史》、《辩论现状》中提出了与米泽斯相反的新观点 ,即尽管在理论逻辑上不能否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配置资源的可能性,然而否认社会主 义经济“试错法”实践的可能性。他的主张是,计划与市场是对立的,市场经济绝不可 能同私有制分离。与此相反,1936年兰格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文中论证了社会主 义条件下经济计算、合理地配置资源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兰格模式的关键是价格。他把 价格解释为两种可能的意思:一种是狭义上的价格,即市场中的两种商品的价格是指它 们的实际交换的比率。另一种是广义上的价格,即价格是指选择交换的条件。(注:张 宁《市场社会主义反思》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7页。)对于这样的兰格模式,以哈耶 克为首的自由主义学者们指出的弊端,归纳起来如下(注:参见Collectivist Economic Planning,Critical Studies the Possibility of Socialism Lond,Routlege,1935.) :第一,缺少动力机制,企业的管理者是被动的。第二,缺少生产资料市场,只有消费 品市场,这种市场机制很难发挥其功能。第三,没有跳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框架,即 公有制和计划模拟市场的二元机制。第四,消费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价格是反映中央 计划者的意志,并不能反映消费者的意愿。(注:参见Collectivist Economic Plannin g,Critical Studies the Possibility of Socialism Lond,Routlege,1935,第74页。 )第五,中央计划者根据全部消费品的需求和供给情况决定均衡价格,因此必须掌握全 面的市场商品流通过程的相关信息。然而中央计划局不可能全面地掌握实际市场上的信 息,并以此调整价格。尽管兰格的模式存在如自由主义者所批评的许多问题,但它在社 会主义理论史上第一次指明,只要克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社会主义就有可能存 在多种模式。这一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还在理论上表明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 济是可以相融合的;市场机制不仅可以和私有制分离,而且还有可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尽管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配置资源是不同的,然而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市场机 制在效率和公平这两个方面比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奥地利学派和继 承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的社会主义学者之间的这些论争,对西欧经济学产生了巨大的影 响,尤其是“对于比较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给予了深远的影响”。(注:A.埃克斯《经济 制度的比较:理论方法的趋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6页。)另外,还推动了市场社 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使得学者们对于相互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 共同点和在一种政治机制的体制中不可能出现的相互不同的资源配置形态引起了关注, 使实际经济体制的理论模型趋于成熟,尤其是在计划和市场、集权和分权的问题中突出 了资源最优配置。这个论争对于兰格最终创立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注:约翰·埃略特《经济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32页。)笔者认为,他们的 这些论争对于当代社会主义国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60—70年代的论争:社会主义和市场融合的可能性问题及融合方法论上的问题
社会主义国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于30年代,到了50年代初开始显露出体制 上的弊端。经济发展速度问题、经济效率问题、动力不足问题等使得东欧各社会主义国 家开始寻找改革的道路。于是社会主义体制问题不仅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而且也在资 本主义国家的学者们中间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这是因为结束于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得学 者们对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市场的作用产生了疑问,认为未来必须寻找出新的第三条道路 。从60年代开始,在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主要有两个问题成了论争的焦点:第一,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融合的可能性,这个问题是延续下来的论题。第二,社会主义和市 场经济如何结合的问题。这些论争推动了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这个时期的代表性 学者有布鲁斯(W.Brus)、锡克(Ota Sik)、科尔内(Janos Kornai)等。
布鲁斯首先提出“经济模式”理论。他研究了计划与市场、集权和分权的关系,提出 了著名的“计划市场分层协调理论”。他认为,“经济模式”就是“表示经济机制运行 的图式,它撇开复杂的细节,而提供经济运行的主要原则的抽象图式”。(注:布鲁斯 《社会经济运行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1984年版第2页,第1页,第2章。)布鲁斯 是把“经济模式”、“经济制度”、“经济体制”这三个概念区别开来使用的。经济制 度是根据相互不同的社会基本生产关系的差异区分,而经济模式只表示经济运行原则上 的区别,所以同一种社会经济体制可具有互不相同的经济模式。(注:布鲁斯《社会经 济运行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1984年版第2页,第1页,第2章。)经济模式是经济 运行的理论趋向,决不是具体的经济体制。布鲁斯根据经济决策方式区分社会主义经济 模式。他把各种经济决策分为三个层次,即宏观决策层次、企业决策层次和个人决策层 次。然后按照三个层次分别采用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来区分。(注:布鲁斯《社会经济 运行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1984年版第2页,第1页,第2章。)
可以认为,布鲁斯的理论比兰格的理论更具有实际应用的可能性。他提出的模式是以 包括他的祖国波兰在内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不同于兰格的模拟市 场,是真实意义上的市场。不过,他的模式中也存在若干问题:第一,把社会主义经济 仍然看作是计划经济,把价值规律当作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系统以外借来的力量。第二 ,市场是一种被严格控制的市场,价格是由国家机关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要适应市场 是非常难的。第三,不存在生产要素市场,生产要素的价格也是由国家统一管理的。第 四,尽管企业具有一定的微观决策权,但仍不能确保真正的自主经营权,市场经济不是 主体。所以可以认为布鲁斯的模式仍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
与此相比可以认为,捷克的政治经济学者锡克更加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他在1965年 发表《社会主义计划与市场》一文,提出了社会主义制度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体制模 式。他认为,社会主义计划所遵循的规律(注:参见奥塔·锡克《社会主义的计划和市 场》,载于余大章主编《苏联东欧经济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9—2 34页,第233页,第240—242页。)是长期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因此计划管理是必要的。 如果要实现计划管理,那就必须遵循规律。他主张在社会主义市场关系中进行宏观调整 的自由市场机制模式,并根据利益关系论证了市场关系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必要性。( 注:参见奥塔·锡克《社会主义的计划和市场》,载于余大章主编《苏联东欧经济学名 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9—234页,第233页,第240—242页。)此外,对 于如何使计划和市场结合的问题,他提出宏观地、微观地协调计划与市场的模式,主张 一定要用市场价格机制解决宏观不平等和微观不平等的问题,使得计划与市场能够协调 。(注:参见奥塔·锡克《社会主义的计划和市场》,载于余大章主编《苏联东欧经济 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9—234页,第233页,第240—242页。)对此 ,匈牙利著名学者科尔内·亚诺什于1980年出版《短缺经济学》一书,指出社会主义经 济运行最突出的特征是短缺,并具体地分为四种类型的短缺。即纵向短缺(生产企业所 生产的某种物资的供给量不及该物资的需求量)、横向短缺(买入者和卖出者之间的短缺 )、内部短缺(企业为完成计划所必需要采购的物资短缺)、社会生产力短缺(缺乏必要的 能力储备)等。(注:参见科尔内·亚诺什《短缺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这四种短缺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而且具有因果关系。科尔内认为 ,社会主义经济短缺有三个原因:直接的原因是磨擦(注:参见科尔内·亚诺什《短缺 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根本的原因是软性预算的制约性(注:参见科尔 内·亚诺什《短缺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最终的原因是“父爱主义”( 注:参见科尔内·亚诺什《短缺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科尔内的这种 短缺理论对于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即把改革的必要性理论化 ,通过分析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内在矛盾,寻找到了改革的“突破口”,提出了在改革 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即投资的枯竭、软性预算的制约、父爱主义等问题。科尔内以经 济协调机制方式作为标准,进行经济模式的分类,将经济体制分为官僚协调、市场协调 、自我管理协调、道德协调、家族协调等五种机制,把官僚协调再分为直接官僚协 调和间接官僚协调,还把市场协调分为缺乏控制的市场协调和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协调。 (注:参见Janos Kornai,The Socialist System-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s 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2,pp.91-128,《科尔内经济改革理论》湖南人民 出版社1987年版第4—6页,第101页。)他的基本着眼点在于把握官僚协调和市场协调是 相互竞争的这一点(注:参见Janos Kornai,The Socialist System-the Political Eco nomy of Communis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2,pp.91-128,《科尔内经济改 革理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6页,第101页。),使得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协调 模式在社会主义体制下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丢掉对竞争市场的完全性所抱有的 幻想。他对市场的基本观点是,市场是一种能够导致好的结果,也可能导致坏的结果的 调节机制,必须对市场进行有计划的引导。此外,在市场与计划的结合问题上,他认为 不能够简单地结合计划和市场,必须分层次地进行结合。即计划机制主要地在宏观领域 起作用,市场机制主要在微观层次上发挥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宏观价值。他的独特 见解是东欧国家在体制转换过程中取得的产物,成为试图实现体制转换的国家的指南。 不过,他的理论研究也未能触及国有制本身的改革,而不解决这个问题,谈论整个经济 运行的改革就是有限度的。50年代初开始至70年代为止的市场社会主义研究是伴随着东 欧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而进行的。他们研究市场社会主义的特征是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和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流派,理论研究的目的是论证改革,与传统理论不同的是实行体制 转换中的国家成了研究对象。六七十年代东欧的改革由于受到“左”的传统观念的束缚 ,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框架内未能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补充作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和范 围都受到很大的制约,因而遭到了失败。改革的失败使得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也未能发展 到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的程度。
四、80—90年代的新探索:市场联姻论和市场主导机制论
80年代以后,市场社会主义论争在美国和英国发生,这是二战以后最激烈的。在英国 ,以研究苏联问题而著名的亚历山大·诺夫发表其著作《可行的社会主义经济》一书, 因而引发了一场市场社会主义论争。与东欧经济学家的分析不同,诺夫描述社会主义经 济条件下的经济计量化、机会费用以及可以代替的资料选择问题等,不合理地分离使用 价值和价值,只是根据无差别的劳动时间确定价格,不能进行使用价值之间的比较。( 注:Alec.Nove,the Economics of Feasible Socialism,1983.)还认为,这就最终导致 政治上的集中官僚化,是背离劳动者的积极参与原则的。(注:A.Nove《可行的社会主 义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在此可以看出,他认为能够实现的社会主义 只有在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他的基本思想是,马克思所设想的社 会主义不可能实现,也没有第三条道路,而是实现比计划主导有效的、民主的市场主导 的组织形态。这种观点一提出,就引起了埃内斯特·芒德尔的反对。他主张,市场和计 划是互不相同的两种类型的配置资源的方式,两者相互排斥,肯定会发展成为矛盾。诺 夫和芒德尔在《新左派评论》杂志上分别发表《市场与社会主义》和《市场社会主义的 神话》,以论证自己的观点,从而使论争重新激烈起来。这样的论争,最后必然联系到 特定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如同水和油一样不可能融合的市场机制和社会主义政治目标 逐渐地融合起来。索尔·埃斯特林(Saul Estrin)和尤里安·勒·格兰德(Julian Le Gr and)于1983年撰写的《市场社会主义》,集中体现了以往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成果 。他们在著作中阐明,社会主义的目标是消灭剥削,实现平等,满足需要等,配置资源 的方式和交易方式(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数量信号与价格信号,政府决策和企业 决策。)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他们主张,在计划经济体制中也能出现市场,不管是合法 的还是不合法的需要补充分配的问题。(注:索尔·埃斯特林-尤里安·勒·格兰德《市 场社会主义》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第14页,第1页,第14页,第107页。)他还主张 ,市场是“中性机制”,不带有任何社会制度的色彩。这些观点创造了社会主义和市场 相结合的条件。和他们一起组织“社会主义哲学研究小组”,经常聚会,研究各种问题 的学者有D.米勒(David Miller)、R.普兰特(Ramond Plant)、P.阿贝尔(Peter Abell) 、D.漫特(David Witer)等。在他们的第一次会议上,米勒提出了“市场社会主义”概 念,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从而使“市场社会主义”第一次升级为有体系的理论学说。 这个学说由“市场联姻论”和“市 场主导机制论”两部分构成。“市场联姻论”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必需的特征, 资本主义依靠的是市场。然而“资本主义和市场的联姻可以分开理解,即尽管资本主义 完全脱离市场是不可能的,然而市场完全脱离资本主义是极为可能的。”(注:索尔· 埃斯特林-尤里安·勒·格兰德《市场社会主义》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第14页,第1 页,第14页,第107页。)这种市场的“中性机制论”和“配置资源手段论”批判了社会 主义和市场相结合是困难而且不能实现联姻的观点,批判的矛头涵盖了“左”的观点和 “右”的观点。市场主导机制论把市场看作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主导机制,解剖市场机 制和计划机制的优越性和弊端,认为两者有不完全的机制和形式。即市场存在的原因是 交易机制的作用,计划机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补充性机制,具有促进和引导市场 的作用。(注:索尔·埃斯特林-尤里安·勒·格兰德《市场社会主义》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3年版第14页,第1页,第14页,第107页。)这样的认识是对计划和市场之间关系的 新认识,成了市场社会主义运行机制理论的新的突破口。另一方面,美国在90年代以后 ,对应于先进自由主义理论的理论武器是市场社会主义,其代表性学者有罗默(John E.Roemer)和巴德汉(Pranab K.Bardhan)等自称第五代市场社会主义的学者。他们在与新 自由主义的论争中发展了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结合现实社会主义和市场的新的理 论模式。(注:参见Pranab.K Bardhan and John E.Reomer,Market Socialsm:the Curr ent Debat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pp.120-145。)自称为第五代市场社会主 义学者的核心观点是公有制绝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只是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一种手段 或者工具。(注:张宁《市场社会主义反思》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105页。)按照罗默 等的概括,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五个大的发展阶段。(注:参见John Roemer ,A Future for Socialism,Harrard University Press,1994,chap.4.)在第五代市场社 会主义理论中罗默和巴德汉把市场社会主义概括为:生产资料、消费品和劳动力通过市 场配置调节,面向市场的社会主义企业应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其方案是通过证券社 会主义形式平等分配的经济理论模式。罗默认为,如果平等分配证券,企业股份只有通 过证券才能交易,而且用制度强制不能用钱交换,那么不可能出现支配集团集中股份的 现象。(注: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编《当代国外社会主义理论与模式》中央 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300—302页。)罗默称,他提出的方案是社会主义“短期的目标 ”。(注: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编《当代国外社会主义理论与模式》中央编 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300—302页。)罗默的证券社会主义暴露出,如何防止证券市场的 黑市场化问题和这些非市场制度对经济的弱者(穷者)中立的问题。证券社会主义也照样 会发生剥削的问题。然而第五代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是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实践过 程中合乎逻辑的产物。前苏联的失败证明了在传统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基础上不能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是在所有制问题上必须进行市场化改革,在 这样的背景下80—90年代的新认识是,社会主义的有计划的市场和政治多元主义是以政 治民主作为基础,而这种政治民主是经济民主和按劳分配的政治民主。
五、结论:新的论题——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与社会主义和市场关系问题
进入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主义的新认识成了中国学术界经常讨论 的重要主题。其中,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目的还是手段成了论争的焦点。这个论争的关 键在于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如何看待公有制的问题 。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本质的定义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然而这不符 合市场经济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最大价值在于社会公平,然而市场经济的目标是最大限 度的效率。所谓的市场社会主义是通过市场的效率,达到作为社会主义目标的公平。即 市场社会主义追求的社会是由最大限度的效率和最大限度的公平共存的社会组织构成的 社会体制。这一点符合中国的改革目标,也是人类未来体制所追求的目标。关于市场, 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认为,市场和资本的私有制是不可分离的;然而市场社会主义 者认为,市场只不过是实现资源配置的工具,并不依特定的社会制度而存在。要重新认 识现实的社会主义,我们必须要解决几个疑问:第一,社会主义肯定不能与中央集权的 计划经济分离吗?第二,怎样区分社会主义的目的和手段?第三,与社会主义本质相关联 的问题。社会主义是超越资本主义的概念,因此资本主义的优点可以结合到社会主义中 。社会主义代表的是一种价值取向,从根本上否定一切不平等。不过,计划的内在实质 却并不意味着平等,而只是作为计划或者调节社会生产的一种手段而存在。如同在资本 主义国家存在多种所有制形态一样,社会主义国家的所有制也同样存在多种形式,计划 与市场两者都是配置资源的调节机制而已,并不是某种体制所独有的。21世纪政治经济 的趋向是效率优先主义。无视效率,任何计划也不能获得成功。尤其是因为经济效率是 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所以正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面临着如下问题:怎样合 理地配置资源的问题,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国有经济比重在减小而产生的社会主 义国家性质的变化问题,以及公有制形式的多样化等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相关的问题。 如同在上述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中已经提到的,当初讨论的问题是处于体制转换中的社 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计算问题,其论争研究的对象并不是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因而只带 有理论上的论争性质。然而那时论争的核心问题在今天仍然是核心问题,是现实中的社 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体制都存在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在兰格和米泽斯的论争中不只是经济 学的问题,而是已经成为政治经济学问题。这是因为兰格模式是接近于政治体制的问题 ,提供了市场机制和社会主义结合的可能性。论争由市场社会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继续 进行,推动了理论的发展。特别是90年代,新自由主义理论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支配逻 辑,因而市场的效率逻辑便带有最高的价值。这种情况的负面作用是伴随着贫富差别而 产生的阶级分化,只有强者才能生存的资本逻辑,竞争力至上主义,隶属于强国的经济 等,疏远了所谓平等的价值。因此笔者认为,所谓的平等和效率的价值在怎样的政治体 制中最能得到实现,这个问题成了21世纪人类的论题。对于这样的政治体制,包含着最 大可能性的体制是市场社会主义体制。如同没有政治学的发展不能提高实际政治水平一 样,没有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就不能成功地融合市场和社会主义。
标签:经济研究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政治经济学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经济学论文; 社会主义阵营论文; 经济学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经济论文; 决策能力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市场机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