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技术在药物研究复杂体系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技术在药物研究复杂体系中的应用

杨春[1]2001年在《核磁共振技术在药物研究复杂体系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应用核磁共振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NMR)技术对药物研究的复杂体系中药物及其代谢物进行研究,包括以下叁个部分: 一、对体内样品中药物及其代谢产物进行简便、快速研究的方法学探讨。 1、以司伊康等人发表的用NMR法对溴莫普林代谢产物研究结果为基础,深入探讨这一方法能否具有扩大应用的前景。 以固相萃取—核磁共振谱(solid phase extraction chromatography-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SPEC-NMR)为主要技术方法,以服药大鼠尿液、血液及微粒体温孵液为样品,对具有不同结构特点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研究中发现了许多新现象与新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中使SPEC-NMR法得到了完善,并可在普通实验室中推广使用。 生物样品经过固相萃取柱处理,大部分内源性物质被除去,药物及其代谢物被浓缩、富集后直接经~1H NMR谱测定,可提高NMR检测的灵敏度;将除去内源性物质的生物样品经固相萃取柱分离,经梯度洗脱后代谢物被分配到若干组分中,将这些组分进行NMR测定,可进行多种方式的代谢物结构分析。研究的药物有:氨丁苯酞,美洛昔康,曲美布汀,乙哌立松等,它们在大鼠尿液中的代谢物的研究结果如下: (1)在大鼠服用氨丁苯酞的尿液中发现六个体内代谢产物:乙酰氨丁苯酞、12-羟基-氨丁苯酞葡萄糖醛酸结合物、3-羟基-6-乙酰基-氨丁苯酞开环化合物、6-乙酰基-12-羟基-氨丁苯酞、11-羟基-氨丁苯酞及其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并通过化学合成法对乙酰氨丁苯酞进行了证实。 (2)在美洛昔康的研究中,在大鼠尿液中发现4个代谢物:5’-甲基的羟基化、5’-甲基的羧基化、2个噻唑环开环代谢物。 (3)在大鼠服用曲美布汀后,在尿液中发现没食子酸叁甲醚、2-二甲氨基-2-苯基-丁醇、2-甲氨基-2-苯基-丁醇和2-氨基-2-苯基-丁醇四个代谢物。 (4)在大鼠尿液中发现了乙哌立松3个主要代谢产物和一个代谢片段:ω-1羟基化、ω羟基化和2种氮脱烷基化产物。其中ω羟基化代谢物和一个氮脱烷基化代谢物为首次报道。 由于此方法提供的样品均为含(或不含)少量内源性物质的代谢产物混合物,而要完全去除内源性物质,则需要在分离阶段花费较多的时间与人力、物力,因此,深入探讨混合物样品的~1H NMR谱的解析方法,是这一部分工作的研究重点。在完成以上药物的体内代谢产物结构研究后,将有关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混合物~1H NMR谱的解析方法总结如下: (1)由于代谢物多是在原型药的基础上发生诸如ω-1羟基化、氮脱烷基化、酯水解、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等氧化、还原、消除以及结合等反应,必然导致某些活泼基团的变化。因此,无需获得代谢产物的标准品,以原型药的~1H NMR谱为参照,根据核磁共振谱中特征峰的变化可发现代谢位点,解析代谢物的结构。如药物发生Ⅱ相代谢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田冶, 李进, 胡昌勤[2]2018年在《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在固态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固态核磁共振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研究手段,在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和材料化学等许多研究领域都有广泛的用途。本文结合具体实验方法和实例,重点介绍了该技术在固态药物分析技术的应用。

金力超, 范玉明, 侯晓蓉, 单伟光, 粟晓黎[3]2015年在《色谱联用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特点和新趋势》文中研究表明色谱联用技术是将色谱分离装置与各种检测装置通过接口技术连接后而成的一种新型的仪器分析技术。随着药物分析学科及生命科学、精准医药学的发展,色谱联用技术对药物的检测分析,逐渐在疾病诊断治疗过程控制中凸显出更加重要的作用。本文查阅近年色谱联用技术的相关文献,从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的分离,与质谱、核磁共振检测分析相结合等方面,梳理联用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特点及最新的发展趋势。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从应用于小分子、热稳定、易挥发药物的分析,向药物代谢组学和生物标记物分析方向发展;多维气相色谱联用技术在分析复杂基质样品方面愈加具有优势;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从应用于极性、热不稳定等药物的分析向单克隆抗体、生物类似药和疾病相关生物标记物的分析方向发展;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已应用于新生儿遗传性疾病的筛选、药物代谢途径及生物样品中难于辨别的痕量组分和代谢产物等分析;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开创了生物质谱新领域,更适于多肽、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药物的分析;液相色谱-核磁共振联用技术实现了代谢组学复杂成分同步分析;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技术在疾病治疗与代谢生物标记物分析等方面显露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赵丹[4]2016年在《利用核磁技术对胡椒碱、布洛芬和苯二酚异构体的定量分析研究》文中指出核磁共振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得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中在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时,核磁共振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然而由于核磁共振仪灵敏度的不断提高,让核磁共振定量方法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定量核磁方法正引起越来越高的重视。药物质量控制是药物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运化学、生物学、物理化学等方法,研究药物成分的化学结构及其含量。药物质量的严格控制是对人体健康的基本保证。而药物中往往含有异构现象,对药物异构体的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核磁共振技术在药物分析领域起重要的作用,能在分析药物结构的同时进行定量分析。为了探究核磁共振技术在对药物异构体中的分析应用,我们选择了叁种含有异构体的药物进行分析研究,分别是具有顺反异构体的胡椒碱、具有手性异构体的布洛芬和具有位置异构体的苯二酚。利用核磁共振一维和二维技术对胡椒碱进行了结构解析,并利用核磁共振氢谱定量分析胡椒碱的含量。在此基础上研究新的定量方法,经过对比实验证明,新方法操作简单、可行。对胡椒碱进行紫外照射,利用核磁技术对胡椒碱异构体进行结构分析,研究不同辐射时间下胡椒碱异构体的相对含量。利用核磁共振一维和二维技术对布洛芬进行了结构确定,以手性硫脲为手性溶剂化试剂(CSA 1),在4-二甲氨基吡啶(DMAP)的作用下识别布洛芬对映体。研究左旋布洛芬对映体和右旋布洛芬对映体在核磁图谱中的归属情况,并以甲酸胺为外标同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以核磁共振定量测定技术为依据,建立同时定量测定苯二酚叁种同分异构体含量的方法。结果得到邻、间、对苯二酚均在测试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本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方法简单、重现性好等优点,可作为苯二酚叁种同分异构体定量测定的方法。

张舒[5]2016年在《盐酸丁卡因制剂的杂质和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盐酸丁卡因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长效酯类局部麻醉药。本论文对盐酸丁卡因系列制剂的杂质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注射用盐酸丁卡因、盐酸丁卡因注射液的有关物质测定方法,建立了同时测定盐酸丁卡因胶浆的有关物质与防腐剂醋酸氯已定的含量的测定方法。对盐酸丁卡因胶浆和盐酸丁卡因注射液中含量大于0.1%的未知杂质的结构进行了鉴定,分析了杂质的可能降解途径,进而通过增加对该杂质的控制进一步优化有关物质测定方法,为制剂工艺的改进和质量控制提供了方向。同时还进行了盐酸丁卡因胶浆稳定性试验,为重新制定盐酸丁卡因胶浆贮藏条件和有效期提供了依据。论文第一部分建立了注射用盐酸丁卡因、盐酸丁卡因注射液有关物质的测定方法,并进行了方法学验证。该方法为:色谱柱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150 mm×4.6mm,5μm),流动相以磷酸盐缓冲液(取磷酸二氢钾1.36 g和磷酸0.5 ml,加水至1000 m1)-乙腈进行梯度洗脱,柱温35℃,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为300 nm。上述色谱条件可有效检测出注射用盐酸丁卡因、盐酸丁卡因注射液中所含的各种杂质。在此基础上调整梯度洗脱条件,建立了HPLC法同时测定盐酸丁卡因胶浆中的有关物质和醋酸氯已定含量,其中醋酸氯已定检测波长为258 nm,并进行了方法学验证。论文第二部分开展了盐酸丁卡因中主要未知杂质的制备、鉴定及其来源分析的研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对盐酸丁卡因胶浆中的有关物质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存在一个含量较大的未知杂质(杂质A)。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研究了盐酸丁卡因和杂质A的质谱裂解行为,推断杂质A为4-氨基苯甲酸-2-(二甲氨基)乙酯。对杂质A的降解途径进行了摸索,利用制备液相从盐酸丁卡因酸降解溶液加热后提取得到杂质A,通过核磁共振对杂质的结构进行了确证。并通过增加对杂质A的控制,优化了有关物质测定方法。该研究为制剂工艺改进提供技术支撑,以提高产品质量。论文第叁部分进行了盐酸丁卡因胶浆稳定性试验,包括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稳定性试验,以性状、有关物质及含量作为控制指标,结果显示,盐酸丁卡因胶浆对热、光不稳定,为盐酸丁卡因胶浆的贮藏条件和有效期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李泽运[6]2015年在《核磁共振技术在中药品质与活性评价中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核磁共振技术在中药品质与活性评价中应用为研究内容,开展了如下研究:1.核磁定量技术应用于环烯醚萜与人参皂苷的纯度测定建立了评价环烯醚萜、人参皂苷类天然产物纯度的核磁定量方法,并分别以5种环烯醚萜苷、6种人参皂苷为例进行了纯度测定。两类天然产物核磁定量方法均以3位质子为定量质子,分别以对二硝基苯、对氯苯甲醛为内标,以氘代甲醇、氘代吡啶为溶剂,经过系统的方法学验证。实验结果进一步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验证,表明所建立的核磁定量方法准确可行。2.核磁共振技术应用于中药秦艽的品质评价以秦艽药材为例,自建龙胆苦苷、马钱苷酸、獐牙菜苦苷与獐芽菜苷标准核磁共振氢谱数据库,采用靶向轮廓分析核磁定量法,测定了秦艽中以上4种环烯醚萜的含量。实验测定结果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表明:所建立的核磁定量法可用于秦艽中龙胆苦苷和马钱苷酸成分的含量测定;但并不适合于秦艽中獐牙菜苦苷和獐芽菜苷成分含量测定,推测可能该化合物含量较低,去卷积过程中引入较大误差。将核磁共振技术与模式识别技术相结合,建立了区分秦艽、粗茎秦艽、麻花艽和小秦艽四种秦艽药材的核磁共振方法,并对未知秦艽药材进行判别。所建立的方法准确可行,可用于秦艽药材的种间鉴别。3.核磁共振代谢组学方法应用于姜黄素与京尼平苷酸的降脂活性评价以高脂饲料连续喂养12周诱导小鼠高血脂模型,以洛伐他汀为阳性药,诱导期内小鼠同时口服给予洛伐他汀(30 mg/kg)、姜黄素(40,80 mg/kg)或京尼平苷酸(100, 300 mg/kg),第12周末收集小鼠血清与尿液。对血清进行TC、TG、LDL-c与HDL-c等生化指标检测,以初步评价姜黄素或京尼平苷酸的降脂活性。同时对小鼠尿液展开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分析,评价姜黄素或京尼平苷酸的降脂作用,并就二化合物对机体的代谢调节作用进行探讨。在核磁共振代谢组学实验的基础上,对小鼠尿液展开基于TOF/MS的代谢组学辅助分析,正负离子模式下均验证了核磁共振代谢组学实验结果,并进一步补充揭示了姜黄素或京尼平苷酸对高脂状态下脂肪酸氧化的调控信息。实验结果表明:姜黄素(40,80mg/kg)、京尼平苷酸(300mg/kg)与洛伐他汀(30mg/kg)具有相似的降脂活性,且其对高脂机体代谢调节作用与洛伐他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主要通过抑制胆固醇生成、改善叁羧酸循环、改善脂肪酸氧化等途径部分恢复了机体的代谢异常。

王桂芳, 马廷灿, 刘买利[7]2012年在《核磁共振波谱在分析化学领域应用的新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发展检测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其变化的新方法、新技术是分析化学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波谱分析(光谱、质谱及核磁共振)是分析化学中常用的主要仪器分析手段.核磁共振能在液态、固态和气态条件下提供复杂体系中分子组成、原子分辨的叁维结构、相互作用和动态过程等丰富信息,在生物分析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综合阐述核磁共振技术在生物大分子体系、复杂体系以及与其他分析手段联用的进展情况.

孟强[8]2017年在《核磁共振波谱在分析化学领域应用的新进展》文中认为波谱分析(质谱及核磁共振)是分析化学中常用的检测手段之一,也是研究物质的化学成分、结构和性质的新型技术。核磁共振技术能够在液态、气态及固态叁种不同的条件下提供化学物质的叁维结构及作用信息,在物质分析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就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在分析化学当中应用的最新进展情况展开研究。

胡扬, 薛佳, 陈奇, 韩雪[9]2009年在《核磁共振及其联用技术在药物代谢研究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简要介绍了核磁共振(NMR)技术,并结合具体实例阐述了核磁共振技术在药物代谢研究领域的应用及进展。核磁共振技术凭借其简便、无损伤性、无偏向性、信息量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尿液、血液及其他体液中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同时也可与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质谱等技术联用,成为药物代谢研究中最重要的分析手段之一。

王丹艳[10]2009年在《瓜环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药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癌症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我们发现酪氨酸激酶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肿瘤的化疗抗性密切相关。因此,以酪氨酸激酶为靶点进行药物研发成为国际上抗肿瘤药物研究的热点。超分子化学是目前化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瓜环作为大环化合物的新成员,在药物(医药、农药)分子的识别、分子自组装以及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方面还是一个崭新领域。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药物为研究对象,以多种瓜环为主体分子,用核磁共振技术、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吸收光谱等多种技术和方法,系统地研究了瓜环对以甲磺酸伊马替尼、马来酸苏尼替尼、盐酸埃罗替尼为代表的酪氨酸抑制剂类药物的分子识别性能和主客体相互作用,测定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化学计量比、测定并计算各主客体系作用的稳定常数、探讨影响相互作用模式及作用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影响形成包结配合物作用化学计量比与体系的酸度以及与客体本身的结构的关系。利用~1HNMR及紫外光谱法或荧光光谱法、热分析方法,考察了伊马替尼与七、八元瓜环的相互作用,在pH=3.0时,都形成化学计量比是1:1的稳定包结配合物,包结常数分别是1.80×10~7mol/L,1.01×10~6mol/L。苏尼替尼和埃罗替尼只与八元瓜环有相互作用,前者形成化学计量比是2:1的稳定包结配合物,后者随着pH值的变化,其包结比也不同。同时,也讨论了上述主客体包结配合物的作用模式。利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方法研究瓜环与药物分子相互作用的性质、作用机理:对体系分析性能的测定,以及建立性能优越的分析方法,对于扩大瓜环在药物制剂、药物分离、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考察了pH对主客体体系作用的影响,提供了瓜环对药物分子包结释放可控性研究的启示,对今后的进一步应用研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核磁共振技术在药物研究复杂体系中的应用[D]. 杨春.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1

[2]. 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在固态药物分析中的应用[J]. 田冶, 李进, 胡昌勤.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8

[3]. 色谱联用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特点和新趋势[J]. 金力超, 范玉明, 侯晓蓉, 单伟光, 粟晓黎. 药物分析杂志. 2015

[4]. 利用核磁技术对胡椒碱、布洛芬和苯二酚异构体的定量分析研究[D]. 赵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

[5]. 盐酸丁卡因制剂的杂质和稳定性研究[D]. 张舒. 浙江大学. 2016

[6]. 核磁共振技术在中药品质与活性评价中应用研究[D]. 李泽运. 沈阳药科大学. 2015

[7]. 核磁共振波谱在分析化学领域应用的新进展[J]. 王桂芳, 马廷灿, 刘买利. 化学学报. 2012

[8]. 核磁共振波谱在分析化学领域应用的新进展[J]. 孟强. 当代化工研究. 2017

[9]. 核磁共振及其联用技术在药物代谢研究中的应用[C]. 胡扬, 薛佳, 陈奇, 韩雪. 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 2009

[10]. 瓜环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药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研究[D]. 王丹艳. 贵州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  ;  ;  

核磁共振技术在药物研究复杂体系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