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方式转型初探
谭 放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广东 深圳 518000)
[摘要] 在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服务方式将不可避免地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提升,尤其在读者阅读与学科建设这两个方面。它们不仅是高校图书馆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也是它们的终极使命与追求。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大数据;读者阅读服务;学科建设服务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大数据”时代,数据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最早提出“大数据”这一概念的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1]我们知道,“大数据”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全新的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它通过高效、准确而全面地对各类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后能迅速将其转化为直观可见的简明信息决策方案。由于“大数据”所呈现出来的时效性、精准性以及全面性等基本特征非常符合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要求,它很快被社会各个领域加以迅速利用,从而掀起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社会革命。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加里·金说:“这是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无论学术界、商界还是政府,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2]
在图书信息领域,“数据”技术也被广泛使用。自2012年始,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引入大数据服务,很快,包括美国国会图书馆、德国国家图书馆和大英图书馆等在内的一些著名图书馆相继将图书馆大数据向读者公布,这些数据包括书目数据、地图、手稿、音频与视频等,并提供下载服务。在我国,上海图书馆于 2015 年也开始全面推出了一系列大数据的应用。[3]如今,运用大数据来丰富并提升图书馆服务的国内图书馆更是遍地开花,尤其在高校图书馆,运用大数据技术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不仅是图书馆自身建设的需要,也是符合并满足高校高水平建设和读者期待的需求。
我们知道,高校图书馆不仅有社会图书馆所具备的基本属性,而且因其所服务的对象不同而与普通图书馆又有着不一样的特性。它是作为高校的教学辅助部门,服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运用图书馆资源来满足特定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其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就是为教学科研人员以及在校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要。因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而且院系设置、专业方向都十分明确,这就使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都围绕专业的构成与发展来展开,因此,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目的性,这也是它与包罗万象的社会图书馆不一样的地方。也正因为如此,在大数据技术面前,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服务方式也将不可避免地作出相应的调整,尤其在读者阅读与学科建设这两个方面,我们认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图书馆服务方面的工作必将大有作为并带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 读者阅读服务
与传统数据挖掘技术不同,大数据聚焦于对海量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并及时展示数据分析结果。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库的主要特点在于其收集的资源广泛而又相对集中,并且能够随时被调取利用。读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登陆数字图书馆所留下的数据痕迹都可以被数字资源库的监控程序所记录。图书馆可以利用数字图书馆建设所采用的自动化管理平台进行读者阅读行为基础数据的采集,能够完整地记录用户在检索、浏览、下载数字阅读资源过程中所发生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图书馆可以基本了解本校师生的阅读习惯和兴趣、阅读诉求、以及阅读变化,从而可以制定出精准、高效、智慧、并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推广活动方案来。
混合青贮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不同营养特性的牧草按一定比例混合,达到成功青贮或提高营养价值的一种青贮方法。由于甜高粱富含可溶性糖而蛋白质含量偏低,而苜蓿富含蛋白质而可溶性糖含量偏低,因此选择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更具优势,二者混合青贮不仅可以解决苜蓿单一青贮不易成功的缺陷,而且还可以解决甜高粱青贮蛋白质含量偏低的问题,可以达到互补的优势效果。
近年来,“微阅读”已成为一种新型的阅读模式,尽管人们对其褒贬不一,更有人将其斥之为“浅阅读”、“垃圾阅读”、“无意义阅读”等。但不可否认,“微阅读”已深入我们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毫不夸张地说,它已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谓“微阅读”,就是人们借助方便快捷的电脑、手机、电子阅览器等电子终端设备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阅读行为,它契合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需要,也与现代人“开机化生存”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我们知道,否定“微阅读”大都是因为微阅读的材料,的确,微阅读的材料大都是任意的,主题参差不一,语言质量良莠不齐。普通读者大多以获取信息、交流沟通、浅表娱乐、甚至消磨时间为主要阅读目的。对于在高校工作与学习的师生来说,微阅读也时刻都在发生,相比而言,高校师生的微阅读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不仅在主题上有倾向性而且在品质上有更为挑剔的诉求。正因为如此,高校图书馆可以抓住这一良机,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和其他信息手段,提高学校师生的微阅读品质,从而进一步推动现代图书馆的阅读服务。譬如,图书馆可以利用数据存储的方式,储备丰富的电子图书资源,对广大师生开放,供在线下载阅读。其次,利用数据传输方式,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建立微阅读会,并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组织各类微阅读会等活动。另外,通过数据挖掘与分析,分析师生的阅读行为,总结个体的阅读习惯,根据阅读习惯与爱好进行阅读行为分类。搜集阅读行为信息,包括结构化、半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数据,然后分析,定向地为读者推荐相关阅读咨询。实际上,国内各高校图书馆都普遍组织与微阅读有关的读书活动,如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于 2014年创办微读书会,“已经形成以文本精读、焦点研读、读书观影、文化参观、经验交流为一体的精读模式。此外,图书馆也积极邀请读者参与评价读书会活动,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微评’、‘一句话书评’,从而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5]
众所周知,古籍资源因其自身的特殊性而使阅读的受众面变得相对狭小,无论对高校读者还是社会上的普通读者来说都是如此。但是四川大学图书馆的古籍特藏中心则充分抓住“大数据”时代这一契机,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对读者借阅古籍图书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进而追踪了解,然后针对性地利用自媒体等手段搭建古籍微信公众平台,通过有成效的摸索与推广,该公众平台逐渐产生了一定的品牌效应,据相关研究成果,“自2015 年 11 月创建以来,用户稳定增长至千位数,成为颇具口碑的古籍阅读推广平台。”[4]
2 学科建设服务
③空气弹簧压力较小时的压缩过程:活塞被向下压,阻尼力由底阀和油液流过该阀的阻力所决定。活塞杆压出的油液一部分经底阀流入储油腔。另一部分油液经工作腔1内的孔流向PDC阀。由于控制压力(空气弹簧压力)及油液流过PDC阀的阻力变小,因而减振器阻尼力就减小。如图15所示。
最近几年,许多高校图书馆为配合学科建设,化被动为主动,不仅开设“学科服务”栏目,还专门设置“学科馆员”一职,其目的就是为了利用图书馆的现代技术手段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科发展。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这些国内一流大学的图书馆都为了学校学科的建设而不遗余力地提供最有效的服务。复旦大学图书馆在“学科服务内容”里不仅包含“教学与学习支持”平台,还有“学科数据与评估”等。同样,清华大学图书馆也开设“学科服务”平台,其中“学科馆员”被委以重任,他不仅是图书信息与管理方面的行家,在专业学科上也是业务娴熟,这样在与学科方面的沟通上更能有的放矢,工作上开展起来游刃有余。而在美国、英国、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更是从国家政策层面要求高校图书馆为教学服务制定专门的方针政策。如美国于2005年由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颁布了《大学图书馆为本科生服务的指导方针》,并于2013年进行修订。2016年,美国图书馆协会还专门发布《2016年美国图书馆状态报告》,要求“高校图书馆要在五个关键领域对学生的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提高一年级新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帮助学生更多地使用图书馆;记录学生惯常使用的图书馆工具;证明图书馆在支持学生学术协作方面的贡献;利用图书馆的咨询研究服务促进学生学习”,认为高校图书馆要“通过资源与服务转型来满足21世纪数字化世界的需求,要能够为学生、教师和工作人员的学习、教学和研究提供支持”。[7]
众所周知,高校建设的重点之一就是学科的建设。某种程度上说,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重要的辅助部门,其职能之一就是配合学校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过去,图书馆传统的学科服务形式相对单一,通常由图书馆根据教学部门提供学科建设所需图书书目来进行采购。在与教学部门的配合过程中,图书馆的工作较为被动,效率不仅不高而且质量令人生疑。但在大数据时代,这种被动的局面将大为改观。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图书馆与教学部门的配合将由被动的角色转变为平等甚至更为主动的地位上来,它可以利用自己独特的信息手段,对学科发展所需的图书资料相关信息进行全面收集与系统分析,然后提供出最前沿与最优质的资料来。除图书资料外,教学中的辅助材料如参考书目、教案、讲义等都可以根据“大数据”技术手段的分类分析来进行优质整合、保存、传播、共享等,从而使相关资料得以最大化合理利用。
2.1.2 预防术后感染的相关准备 ①加强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饮食,提高机体免疫力。②术前严格备皮,术前1 d即可应用抗生素,选择对葡萄球菌有效的抗生素,如β-内酰胺类、头孢类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我们知道,学科建设的发展除了教学与人才培养外,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科研工作。而在这一领域,图书馆更是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一展身手,提供更好更精准的服务。具体说来,图书馆可以从科研项目、科研过程、科研团队、科研个体等几个维度上给予“嵌入式服务”(embedded service)。所谓“嵌入式”,邓中华等学者的解释是“根据目标科研用户的研究情景和需求特点”,“形成与科研用户稳定协同互动的关系,及时了解和跟踪用户在科研过程中的知识需求和瓶颈问题,主动并适时地组织和提供知识服务”[6]如在科研团队方面,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就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它通过开展一线知识化服务项目,为科研团组搭建各种信息服务平台,一方面用来存储科研团组个性化的资源,另一方面通过情报分析与学科馆员的个人专业知识,给科研团队提供全面而有限的相关信息,并将其作为长期的知识资产。在科研项目的申报上,图书馆可以在文献检索、文献计量分析、创新性分析、协助制定科研数据管理计划、文献跟踪检索、成果深度挖掘分析、知识产权相关服务提供查新报告、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科研成果宣推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度参与,另外,无论针对实验室的建设还是科研个体,图书馆还可以进行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领域的热点信息推送、领域期刊的自动检测及统计等相关方面的服务,这样,可以第一时间为科研工作提供最直接的信息。当然,科研工作者自己可以借助强大无比的网络搜索能力和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料以及电子资源来满足自己的相关文献需求,但相比而言,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更方便的信息手段和工具,可以更为迅速地在浩繁的数据中找到准确的具体信息。
3 结语
读者阅读服务与学科建设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的中心,也是它的使命与职责。在大数据时代,如何利用现代数据技术来提升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工作都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高校图书馆工作上的重要命题。与时俱进,愿景十分美好。但是,如何真正有效地利用现代技术并切实执行于具体工作之中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无论对于图书馆自身还是高校管理来说都责任重大,但意义却隽永深远。
【参考文献】
[1]Manyika J,Chui M,Brown B,et al. Big data: 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 competition,and productivity[J].Mc Kinsey Glob-al Institute,2011:1- 137.
[2]转引自:http://www.thebigdata.cn/YeJieDongTai/8470.html,2019-01-20.
[3]段梅,韩叶.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阅读推广微服务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8(6):89.
[4]吴诺曼,张黎俐.新媒体环境下的古籍阅读推广实践与启示[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8(6):87.
[5]段 梅,韩 叶.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阅读推广微服务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8(6):89-90.
[6]邓仲华,李立睿.面向科研的嵌入式知识推送服务研究( 上)——产生、环节与内涵[J].图书馆杂志,2015( 7):19-23.
[7]黄晓斌,杨敏.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为本科教学服务的做法与启示[J].图书馆论坛,2019:2.
[中图分类号] C28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6-1995(2019)20-0139-02
作者简介: 谭放(1974.9-),女,湖南省洞口县人,本科,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
标签:高校图书馆论文; 大数据论文; 读者阅读服务论文; 学科建设服务论文;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