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关联度与产业结构变化特征分析_投入产出表论文

我国产业关联和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1978~1996年GDP 平均每年增长9.9%。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加速, 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将利用1987年和1992年两个时点的投入产出表分析我国产业关联和产业结构变动规律和特点。

在利用不同时点的投入产出表进行比较分析时,要注意可比性。在我国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会影响投入产出表的可比性。一是部门分类问题。与其他转型经济国家类似,我国的统计制度由MPS逐步转换为SNA,与此同时部门分类和指标的涵盖范围也多次进行调整,例如1992年投入产出表同1987年投入产出表相比,在部门分类上增加了一个“废品废料部门”。另一方面,1992年我国进行了第三产业普查,使我国统计上一向比较薄弱的服务部门的数据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普查前的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为27.9%(1993年统计年鉴),普查后的比重为34.3%,两者相差6.4个百分点,1992 年的投入产出表是采用了第三产业普查的资料,因此1992年投入产出表与1987年表在部门划分和口径范围方面有不可比之处。二是价格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价格总水平与结构变化也很大。1992年与1987年相比,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指数分别上涨了39.59%和61.04%。因此,以不同年份的投入产出表进行比较时, 应剔除价格水平和价格结构的影响。 本文采用的1992年和1987年投入产出表是按1990年价格并按统一分类调整的30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表对各部门产值结构、关联程度、中间投入率、需求拉动的作用等方面来分析我国从1987年至1992年产业关联和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

一、我国主要产业部门的增加值比重变化趋势

在本文中,我们将1987年和1992年投入产出表进行了重新组合归类。按照中国投入产出表部门分类目录和代码,归类方法如下:01农业,02~05采掘业,06~24制造业,11公用事业(电力和供水部门),25建筑业,26~33服务业。其中制造业部门又按照其最终用途分为消费品(06~10)、中间投入品(12~16)和资本品(17~24)三类(详见附表1)。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我国主要产业部门的产值比重变化趋势, 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主要产业部门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变化趋势(%)

产业部门 19871992增长幅度

90年不

当年价 90年不 当年价 90年不

当年价

变价 变价变价

1 农业 28.8428.03

23.46 22 -5.38

-6.03

2 采掘业4.86 4.633.473.86 -1.39

-0.77

3 消费品 8.9 11.7

12.88

10.33 3.98

-1.37

4 中间投

10.8912.5915.1

12.82 4.210.23

入品

5 资本品6.2210.31

14.3210.61 8.1 0.3

制造业小计 26.02 34.642.333.7616.28

-0.84

6 公用事业 2.25 2.141.99 2.32-0.260.18

7 建筑业6.55 6.09 4.3 5.79-2.25 0.3

8 服务业31.524.52

24.4832.43-7.02 7.91

总计 100 100 100 100

注:由于四舍五入,可能总计数不等于100。

数据来源:根据1987年和1992年投入产出表(当年价和90年不变价)计算得出。

表1的数据表明,1987~1992年,以不变价计算, 农业和采掘业的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下降,制造业部门的增加值比重呈上升趋势,5年间共上升16.28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上升3.98个百分点, 中间投入品上升4.21个百分点,资本品上升8.1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部门增加值比重按不变价计算下降了7.02个百分点,而按现价计算上升了7.91个百分点。以现价和不变价计算所得出的结果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是由于第三产业的价格上升较快所致。以不变价计算的GDP构成, 更能反映变化趋势。近年来GDP的构成也呈现了相同的变化趋势。

制造业的比重上升是工业化过程中结构变化的典型特征。制造业的份额(即所谓“工业化率”)的迅速上升正说明了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而在制造业中,资本品部门的比重上升最多。 表2 的数据表明,1987~1992年制造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9.17%, 资本品工业的年均增长率高达27.74%。

表2 主要工业部门产值增长率比较 (%)

产业部门

总计 年均排序

1采崛业5.61 1.10 5

2消费品

113.9 16.42 2

3 中间投入品104.92 15.43 3

4 资本品 240.13 27.74 1

制造业小计 140.34 19.17

5 公用事业

30.77 5.51 4

数据来源:根据1987年和1992年投入产出表(不变价)计算得出。

二、产业关联的变化

产业关联分析是产业结构变动研究中重要内容之一。所谓产业关联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经济联系。产业关联分析主要是用定量的方法来研究上下游产业之间供给推动和需求拉动的相互影响,并常用来确定能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产业。

产业关联分为前向关联(Forward Linkage)和后向关联(BackwardLinkage),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定义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 在本文中我们采用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来分析产业间的关联关系。

1.感应度系数

感应度系数表示某一部门最初投入增加一个单位对其他部门的推动程度。

当某一部门感应度系数大于(小于)1时, 表示该部门的感应程度高于(低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即各部门的感应程度的平均值)。感应度系数越大,说明该部门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就越大。

1987年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产品部门有14 个(从大到小):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采选业、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其他工业、金融保险业、石油加工业、化学工业、炼焦、煤气及煤制品业、仪器仪表及其他计量器具制造业、其他非金属矿采选业、造纸及文教用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1992年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产品部门有12 个(从大到小):金属矿采选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金融保险业、石油加工业、煤炭采选业、仪器仪表及其他计量器具制造业、其他工业、化学工业、炼焦、煤气及煤制品业、其他非金属矿采选业。从变动趋势来看,农业、制造业中的消费品和中间投入品、建筑业等部门感应度系数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采掘业部门中除煤炭采选业外均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中除商业饮食业和行政机关下降外,其他部门的感应度系数上升,制造业中的资本品部分总的表现为上升趋势。

如果计算1987年和1992年的感应度系数的算术平均,可以看出感应度系数平均值大于1的有以下12 个部门(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金属矿采选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煤炭采选业、其他工业、金融保险业、石油加工业、仪器仪表及其他计量器具制造业、炼焦、煤气及煤制品业、化学工业和其他非金属矿采选业。这表明感应度系数较大的部门主要集中在原材料、能源等中间投入品部门。这一显著趋势说明这些部门对国民经济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在经济快速增长时,这些部门受到社会需求的压力最大,很容易形成供不应求的局面,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2.影响力系数

影响力系数表示某一部门单位最终需求对其他部门的拉动程度。

当某一部门影响力系数大于(小于)1时, 表示该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高于(低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即各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的平均值)。影响力系数越大,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就越大。

1987年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产品部门共有18 个(从大到小):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缝纫及皮革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他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机械工业、纺织业、机械设备修理业、造纸及文教用品制造业、建筑业、仪器仪表及其他计量器具制造业、化学工业、炼焦、煤气及煤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食品加工业。

1992年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产品部门共有18 个(从大到小):缝纫及皮革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建筑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商业饮食业、金属制品业、其他工业、炼焦、煤气及煤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机械工业、机械设备修理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造纸及文教用品制造业、化学工业、仪器仪表及其他计量器具制造业、煤炭采选业。

从变动趋势来看,农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略有下降,制造业中的消费品和资本品部分呈现出下降趋势,采掘业、制造业中的中间投入部分和服务业部门影响力系数呈现出上升趋势。

如果将1987年和1992年的影响力系数进行算术平均,可以看出影响力系数平均值大于1的有以下17 个部门(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缝纫及皮革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其他工业、金属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纺织业、机械工业、建筑业、机械设备修理业、造纸及文教用品制造业、建筑业、仪器仪表及其他计量器具制造业、化学工业、炼焦、煤气及煤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从大的分类上看影响力系数较大的主要是制造业部门。

3.按照产业关联度进行的产业划分

根据感应度和影响力的大小我们将经济部门划分为四类:Ⅰ类部门具有较高的感应度和影响力;Ⅱ类部门感应度低而影响力高;Ⅲ类部门感应度和影响力都较低;Ⅳ类部门感应度高而影响力低。有些学者将它们分别称为中间产品部门、最终产品部门、最终初级产品部门和中间初级产品部门。按照这种分类方法,我们根据1987年和1992年投入产出表计算结果的算术平均值将30个产业部门进行划分:所有的消费品部门属于第Ⅱ类部门;所有的资本品部门分布在第Ⅰ和第Ⅱ类部门,其中大部分属于第Ⅱ类部门,具有最终产品的性质;所有的采掘业属于第Ⅳ类部门;所有的服务业分布在第Ⅲ和第Ⅳ类部门,除金融以外都具有最终产品的性质;建筑业属第Ⅱ类部门;农业属第Ⅲ类部门;电力属第Ⅳ类部门。

根据1987年至1992年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的变化情况,所有的消费品部门感应度和影响力都有所下降;所有的资本品部门影响力都有所下降,其中机械工业(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机械修理业)的感应度有所上升;中间投入品部门的变化没有统一的规律;所有的服务业部门影响力都有所上升;农业部门感应度和影响力都有所下降;建筑业部门感应度下降,但影响力都有所上升;电力部门感应度和影响力都有所上升。

三、中间投入率

中间投入率是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投入和总投入之比,即各产业在自己的生产活动中,为生产单位产值的产品需从其他产业购进的原料和服务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它从各产业部门生产活动的技术特性的角度反映了它们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诱导作用。部门中间投入率实际上就是该部门的直接后向关联系数。

表3 的数据表明, 我国经济总体的中间投入率呈上升趋势, 由1987年的0.55上升到1992年的0.61,上升了6个百分点,变动幅度为10.91%。从中间投入率的定义可以看出, 中间投入率的变化是由部门的结构、各部门的中间投入率的变化等因素决定的。

总体中间投入率的变化=∑(各部门基年中间投入率×各部门比重的变化)

+∑(各部门中间投入率的变化×各部门基年的比重)

+∑(各部门中间投入率的变化×各部门比重的变化)

其中第一项反映了部门比重变化的影响,第二项反映了各部门中间投入率变化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部门结构变化对总体的中间投入率上升的贡献为73%,这主要是由于中间投入率较高的制造业部门的比重上升所致。

从部门的中间投入率变化来看,中间投入率上升的产业部门有:采掘业、公用事业、服务业、农业、中间投入品、建筑业,其增长幅度分别为52.94%、30.77%、25.64%、16.13%、4.41%、1.45%;中间投入率下降的部门是制造业中的消费品和资本品,分别下降了5.13%和 3.95%。统计局用1981、1983、1987、1990、1992 年的可比投入产出表计算了主要部门的中间投入率(见表4)也呈现同样的规律。 也就是说,上节所述的分类中的第二类部门(最终产品部门)的中间投入率有所上升,其他部门的中间投入率呈下降趋势。

表3 1987年和1992年主要产业部门的中间投入率

产业部门 1987(A) 1992(B) B-A (B-A)/(%)

1农业 0.31 0.36+0.05 16.13

2

采掘业 0.34 0.52+0.18 52.94

3

消费品 0.78 0.74-0.04 -5.13

4中间投入品0.68 0.71+0.03

4.41

5

资本品 0.76 0.73-0.03 -3.95

6 公用事业 0.39 0.51+0.12 30.77

7

建筑业 0.69 0.70+0.01

1.45

8

服务业 0.39 0.49+0.10 25.64

合计

0.55 0.61+0.06 10.91

为了进一步分析各部门中间投入率的变化规律,下面我们选取了七个有代表性的部门:农业、煤炭采选业(采掘业)、食品制造业(消费品业)、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工业(中间投入品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资本品业)和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利用1987年和1992年投入产出表进行对比,分析它们中间投入率的变动。数据表明,这些部门的中间投入率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首先,所有部门对农业的中间使用率都下降,除了煤炭采选业、食品制造业对采掘业和中间投入品的中间使用略有上升外,其他部门对这两个产业的中间使用也都下降;其次,几乎所有的部门对资本品的中间使用率都上升;第三,从附表中的数据看,这些部门对服务业各部门的中间使用没有明显的规律,但是统计局利用5个投入产出表计算结果表明, 服务投入率(服务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由1981年的8.22%上升到1992年的11.97%。从附表中也可以看出,几乎所有部门对金融保险业的中间使用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表4

各主要产业部门的中间投入率

1981年

1983年

1987年

1990年

1992年

农业

0.2683

0.2864

0.3079

0.3429

0.3495

冶金工业

0.5957

0.5763

0.6367

0.7241

0.7189

电力工业

0.3334

0.4987

0.3941

0.5230

0.5161

煤炭及炼焦工业 0.3623

0.3616

0.4324

0.5766

0.6469

石油天然气工业 0.4218

0.4419

0.4572

0.5389

0.6033

化学工业

0.7567

0.7534

0.7090

0.7046

0.6556

机械工业

0.8246

0.7975

0.7577

0.7089

0.6727

建筑材料及其他

非金属矿工业

0.5771

0.5786

0.5893

0.6164

0.5949

木材加工及

家具制造业0.6397

0.6676

0.7995

0.7063

0.6907

食品工业

0.8597

0.7963

0.7914

0.7227

0.7388

纺织工业

0.7800

0.7637

0.7566

0.7668

0.7395

缝纫皮革工业

0.9192

0.8414

0.8374

0.7436

0.7616

造纸及文教

用品工业 0.7545

0.7362

0.7327

0.7027

0.6765

其他工业

0.9152

0.8893

0.7998

0.7427

0.6984

建筑业 0.6392

0.6948

0.6892

0.7147

0.7598

运输邮电业 0.2533

0.2318

0.2915

0.4054

0.4056

商业饮食业 0.4364

0.6115

0.5003

0.5858

0.7772

其他非物质

生产部门

0.3087

0.3098

0.3369

0.3682

0.4910

部门合计

0.5191

0.5272

0.5545

0.5835

0.6134

综上所述,我国产业部门中间投入率的上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1)在工业化初级阶段中间投入率的上升是一个普遍的规律。 在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特别是低收入国家的产业结构经历着由劳动密集型结构向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结构的转变,由此而导致中间投入的增加。从我国产业内部结构来看,制造业比重的上升表明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结构变化,这种结构变化导致中间投入率的上升。

(2 )生产的再加工程度深化所引致的最终产品生产中的中间产品对初级产品的替代程度的增加,也会使社会生产中中间产品的使用大量增加。

(3)技术进步导致中间投入率的上升。技术进步使得资本、 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程度大大增强,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也越发紧密。这种部门内的技术变化使资本品投入的使用量增加。生产初级产品的产业(如农业部门)中间投入率的上升证明了这一点。

(4 )影响产业部门中间投入率的水平和变化同资源利用的效率有较大关系。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的能耗水平远远高于国际先进水平。管理体制、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上的差异使得资源与资金得不到有效的利用,这种状况无疑加大了投入成本,使得中间投入率处于较高的水平,这是我国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率与其他国家相比较高的原因之一。影响产业部门中间投入率的水平和变化还有其他因素,例如,生产过程中生产单位的细化和核算规模缩小也会使中间投入率上升。

从工业化过程的一般规律来看,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中间投入率呈不断增加的趋势。钱纳里等人的研究认为,这一阶段中间投入率的上升这一现象可以分解为两部分,一是产出混合的变化转向制造业和其他使用较多中间投入的部门,二是部门内的技术变化使中间投入的使用量增加了。工业化模式表明,在结构转变的整个时期,国内总需求中中间使用的平均份额将由33%增加至45%,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同这一变动模式相当接近,而收入水平较低的国家变动的速度则更快一些(注: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2月版,第83页。)。通过对我国的分析表明, 现阶段我国中间投入率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在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四、最终需求生产诱发系数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主要是由供给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的进程,需求对生产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很多文章都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需求结构的变化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本节将利用最终需求生产诱发系数来分析需求对部门增长的影响。

最终需求生产诱发系数表示一个单位最终需求对某一部门生产的诱发额。某部门最终需求生产诱发系数越大,最终需求对它的生产波及效果也越大。显然,各产业部门的最终需求生产诱发系数的大小,除了取决于各产业部门在技术上的相互联系之外,还取决于其最终需求结构。

1987年和1992年最终需求生产诱发系数较大的前10位是:农业、建筑业、商业饮食业、食品制造业、化学工业、纺织工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机械工业、运输邮电业。其中农业、建筑业、商业饮食业的最终需求诱发系数有所下降。另外煤炭采选业、 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和石油加工业的最终需求诱发系数的值较小, 但1992年也比1987年有所下降。

我们进一步分析消费需求诱发系数和投资需求诱发系数的变化。1987年和1992年消费需求诱发系数较大的是:农业、食品制造业、商业饮食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化学工业、纺织工业、运输邮电业、行政机关、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造纸及文教用品制造业、金融保险业和机械工业。农业的消费需求诱发系数在0.5左右, 大大高于其他部门,但是1992年比1987年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受到我国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下降的影响。化学工业的消费需求诱发系数由0.15上升到0.23,由1987年居第五位上升至第二位。商业饮食业、建筑业和煤炭采选业的消费需求诱发系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资本品和中间投入品部门的消费需求诱发系数都上升,特别是资本品部门的上升幅度都比较大。除商业饮食业外其他服务业部门的消费需求诱发系数也都有所上升。

1987年和1992年的投资需求诱发系数较大的是:建筑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机械工业、商业饮食业、化学工业、农业、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具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纺织工业。其中建筑业的投资需求诱发系数最大,约为0.5左右, 但1992年比1987年有所下降。机械工业的投资需求诱发系数由0.26(第三位)上升至0.38(第二位)。农业、煤炭采选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食品制造业、木材加工业、电力工业、石油加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及商业饮食业等部门的投资需求诱发系数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所有的资本品部门的投资需求诱发系数都呈上升趋势,其中其他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机械工业的投资需求诱发系数上升幅度最大,分别为283%、83%、61%和47%。 由此可见,投资需求对资本品工业的拉动作用增大,说明了投资结构的高度化。

五、总结

综上所述,从以上四个方面的计算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工业化进程加速。按不变价计算,从1987年到1992我国的工业化系数(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从26.02%上升为42.3%,上升了16.28个百分点。由于统计年鉴中没有提供制造业增加值的数据,我们无法进行历史比较,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工业化系数变动还是很快的。从目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中间投入率的变化更多地是由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决定的。中间投入率呈上升趋势,一方面是制造业部门比重上升所致,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各部门的中间投入中资本品对中间产品、中间产品对初级产品的替代,这也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变化趋势。

2.制造业内部资本品工业产值比重上升,资本品工业关联度上升,其他部门对资本品产业中间使用率上升,以及消费和投资对资本品部门的诱发系数的上升,都反映了资本品的部门在经济中的作用增大,因此加强我国资本品工业,提高其本身技术水平及产品质量和技术等级是提高我国经济总体素质的关键。

3.通过按产业关联度进行部门的划分,对依据关联关系选择支柱产业提供了参考。

4.在进行长期预测与分析时,一个关键的技术性问题是如何对投入产出表的系数进行动态调整。本文对中间投入率变动规律的分析,为进行投入产出系数调整提供了依据。

5.进一步的工作。在本文中我们采用两个年度的投入产出表进行比较,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产业结构变动的规律,但是这种比较又往往受到基年与终止年选择的影响。例如建筑业与固定资产投资密切相关,按我国高投资率、高储蓄率支持的高增长的特点,本应建筑业的需求诱发系数比较高,而我们所做的比较中,建筑业的变动某些特点与上述规律不相符。这主要是因为1987~1992年间,由于受到治理整顿的影响,投资增长较慢,因而建筑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也较低。如果我们利用更多年份的投入产出表进行比较就可以更清楚地找出变动的规律。就业问题是我国目前及今后若干年内所面临的挑战之一,利用投入产出表可以进行就业系数的分析,但这次由于数据的限制,我们没有涉及。

附注

1.前向关联

前向关联是以投入产出表中的产出系数矩阵(B)为基础, 主要研究各产业初始投入的推动效果。根据投入产出列模型,可得出

i’T+V’=X’

设 B= [-1]T(为以X中各元素为对角元素的对角矩阵)

则 X’=BX’+V’

X’=EV’[E=(I-B)[-1]]

式中,T为投入产出表中的中间矩阵,i为单位列向量,V 为增加值列向量,X为总产出列向量,I为单位矩阵。在此基础上可以计算出直接前向关联系数(Direct Forward

Linkage )和完全前向关联系数(Total Forward Linkage)。

直接前向关联系数表示i 部门为增加一个单位总产出需要提供中间需求部分的总和。它反映了一个部门对全社会各部门生产的直接感应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n

DF[,i]=∑b[,ij](b[,ij]为矩阵B中第i行第j列元素)

j=1

完全前向关联系数是反映当i 部门初始投入每增加一个单位将推动国民经济总产出的增长量。完全前向关联系数越大,这一部门的生产变化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就越大。

其计算公式为:

n

TF[,i]=∑e[,ij](e[,ij]为矩阵E中第i行第j列元素)

j=1

后向关联是以投入产出表中的投入系数矩阵(A)为基础, 主要研究各产业最终需求的拉动效果。根据投入产出行模型,可得出:

Ti+Y=X

令 A=T [-1](为以X中各元素为对角元素的对角矩阵)

则 AX+Y=X

X=DY [D=(I-A)[-1]]

式中,Y为最终需求列向量,其他字母含义同前。 在此基础上可以计算出直接后向关联系数(Direct Backward Linkage )和完全后向关联系数(Total Backward Linkage)。

直接后向关联系数表示每生产单位j 部门的产品将直接要求所有部门增加的中间投入的总和,它反映了一个部门对所有部门的直接依存关系。其计算公式为:

n

DB[,j]=∑a[,ij](a[,ij]为矩阵A中第i行第j列元素)

i=1

完全后向关联系数表示当j 部门的最终需求改变一个单位时整个国民经济总产出的变化量。它反映j 部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完全后向关联系数越大,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其计算公式为:

n

TB[,j]=∑d[,ij](d[,ij]为矩阵D中第i行第j列元素)

i=1

将完全前向关联系数标准化,就得到感应度系数。计算公式为:

n _

1 n

n __

E[,i]=∑ e[,ij]/— ∑ ∑ e[,ij] (e[,ij]为矩阵E中的i行j列元素)

j=1 n i=1 j=1

从公式的意义上看,它表示i 部门最初投入增加一个单位对其部门的推动程度。

将完全后向关联系数标准化,就得到影响力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n _

1

n

n _

F[,j]=∑ d[,ij]/─ ∑ ∑ d[,ij]

i=1n i=1 j=1

MI[,j]为j部门的中间投入率,其计算公式为:

n

MI[,j]=T[,ij]/X[,j]=∑a[,ij]

i=1

对照前文的产业关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某一部门的中间投入率实际上就是该部门的直接后向关联系数DB[,j],即投入系数矩阵A 中第j列的列和。

最终需求各项的生产诱发系数计算公式为:

nn

IE[,Ei]=∑d[,ij]Y[,Ej]/Y[,E] Y[,E]=∑Y[,Ei]

j=1 j=1

其中:IE[,Ei]-i部门的某项最终需求生产诱发系数

Y[,Ej]-j部门产品的某项最终需求额

Y[,E]-某项最终需求总额

显然,各产业部门的最终需求生产诱发系数的大小,除了取决于各产业部门在技术上的相互联系(d[,ij])之外,还取决于其最终需求结构(Y[,Ej]/Y[,E])。

附表 中国投入产出表产业分类划分

三次产业 产业详细分类(前面数字为中国投入产

出表分类代码)

第一产业 1农业1农业

第二产业 2采掘业 2煤炭采选业;3石油和天然气采业;4

金属矿采业;5其他非金属采选业

工业

3制造业 6食品加工业;7纺织业;8 缝纫及皮革制

品业;9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1)消费品10造纸及文教用品制造业

(2)中间投入品12石油加工业;13炼焦、煤气及煤制品业

14化学工业;

15建筑材材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6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资本品17金属制品业;18机械工业19交通运输设

备制造业;20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21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22仪器仪表及

其他计量器具制造业;

23机械设备修理业;24其他工业

4公用事业

11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

建筑业 25建筑业

第三产业 5服务业 26运输邮电业;27商业饮食业;28公用事业

及居民服务业;

29金融保险业;30行政机关

标签:;  ;  ;  ;  ;  ;  ;  ;  

中国产业关联度与产业结构变化特征分析_投入产出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