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要素_马克思主义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要素_马克思主义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要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要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主义发展150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作为普遍真理,要在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中充分发挥重要作用,必须不断民族化和当代化。所谓“民族化”就是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谓“当代化”就是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告诉我们,要使马克思主义成功地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三大因素必须始终得到高度关注:一是到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我们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何马克思主义?二是与中国结合的“具体实际”到底是指什么?三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时”到底如何把握?历史经验表明,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对这三大要素中的任何一个发生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都会导致理论创新上的失误,从而导致实践发生错误。

一、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首先弄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邓小平认为,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1](P63)特别是“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1](P291)因此,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弄清楚我们要实现中国化的究竟是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

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80多年的奋斗历史反复证明,无论是战争与革命年代还是在建设与改革时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都十分重要。什么时候我们正确理解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会产生重大理论创新,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就会取得胜利;什么时候我们没有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会走弯路,革命和建设就会遭遇挫折和失败。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正是正确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才制定了正确的中国革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党正是因为正确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才创造性地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和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比较好地完成了过渡时期的历史任务,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正是因为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才制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才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有了今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良好局面。而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内之所以会犯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和王明的“左”倾错误,恰恰是因为没有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精髓,没有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之所以先后发生了“大跃进”、特别是“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重大失误,原因固然很复杂,但最根本的还是没有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提出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继续革命理论,等等。实践证明,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实质,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理论创新的根本前提。

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学术界并未完全达成共识。随着中央正在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开展,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更加激烈。[2] 导致这种争论的原因极为复杂,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作过全面系统的论述,包括我们党的领导人也只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过一些简单的概括,如邓小平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共产主义的科学,等等;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内容十分丰富,要完整、准确、简要地概括并不十分容易;三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解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并不十分深入,还有许多尚待研究的空白;四是在马克思主义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形态一直在发生变化,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与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如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差异,让人们更难确切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正因为如此,我们一直缺少权威的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答案,也缺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准确概括。

其实,要给马克思主义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并不难,很多学者曾作过这样的努力,因而至今已出现了多种表述不同但内容大致相同的定义。难点主要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对此,我们并不十分清楚。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诞生150多年来,人们在不断追问到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哪些观点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3] 冷战结束后,虽然马克思主义再次受到诘难,但东西方思想界仍有不少学者在着力探索这一问题,我国正在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也正在着力解决这一问题。

回顾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我们认为:要弄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当前应侧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第一,要在加强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研究的基础上,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领域,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研究。为此,要“重读马克思”,通过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弄清楚哪些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理;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文本解读,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纠正人们思想中的错误认识,澄清人们思想中的模糊认识。要通过“走近马克思”,深入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那个时代,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了解哪些是马克思主义的带有规律性的科学结论,哪些是针对当时情况提出但现在已经过时的个别论断。要通过“走进马克思”,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通过“反思马克思”,了解哪些是我们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超越的理论判断。

第二,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尤其是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形态的比较研究,即加强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马克思主义形态的比较研究。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考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历史阶段,总结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和指导实践的历史经验,揭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在不同历史阶段上发展的特殊规律,特别是与各国实际相结合而不断发展的规律。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发展形态的比较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不同理论形态的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三,要加强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马克思主义自产生以来,经历了从理论形态到实践形态、再到制度形态的转变,也经历了从部分地区向全世界传播发展的过程,在世界上形成了许多马克思主义流派。弄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必须加强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思潮与流派的发生、演进及基本思想的研究,包括国外共产党的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创新,国外学者、特别是左翼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阐释,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要了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动态,迎接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挑战,吸收和借鉴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科学分析各种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学说和思潮,并在比较鉴别中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从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第四,要加强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主线,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重点,密切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所进行的艰苦实践和理论总结,深入研究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基本规律。

以上研究内容恰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内容。因此,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平台,通过加强学科建设,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水平,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研究,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

二、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必须准确把握中国实际

马克思主义从实践中产生,又服务于实践,它始终与实践保持最紧密的联系,在群众的实践中不断吸取营养;它的一切理论观点都以实践为最终依据,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和实际相结合才有生命力。毛泽东早在1938年10月就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4](P534)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这一思想,他认为:“一个国家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不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如何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5](P258)邓小平告诫我们: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只知道照抄照搬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原话,“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6](P143)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也表明,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要取得胜利,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各国共产党应该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找出自己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俄国十月革命之所以能够胜利,就是因为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俄国具体实际,准确地把握了俄国革命的形势,找到了适合俄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之所以取得胜利,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国情,认清了中国社会的性质,进而认清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从而找到了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道路、形式和方法。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就是因为我们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而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中,之所以时常出现“左”和右的错误倾向,其根本原因在于对中国国情、中国实际没有准确把握。中国革命时期出现的教条式地照搬国外经验是如此,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大跃进”等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错误也是如此。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强调:“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1](P213)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里的“实际”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与中国的历史实际相结合。毛泽东曾经说过:“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4](P534)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大国,积淀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把这些历史经验加以认真的概括和提炼,使马克思主义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发展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包含了对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二是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使马克思主义这种原本由欧洲人创立、主要是用欧洲文字表达、具体说到中国的事情并不多的思想,通过中国化而使其融入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之中,变成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东西,使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从而得以生长和繁荣起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包含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和发展。三是与中国的现实实际结合,将中国的实践经验加以马克思主义的总结和提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流动,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化的不断双向结合的过程。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开了中国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概括,就不可能不断充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也就没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就是这种理论与实践双向流动的结果。

在新世纪新阶段,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必须进一步分析中国的实际。今天的中国,其基本国情与诞生马克思主义的西方社会、与诞生列宁主义的俄国的情况大不相同。现在中国的基本国情与50多年前、20多年前的中国也大不相同。因此,认清中国实际,必须将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纳入人类社会和整个世界的发展潮流之中,放在整个世界变化和时代变化的全景中加以考量,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中的中国。

一个国家的实际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性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状况、政治结构、文化传统、发展趋势等方面。但最大的实际则是本国的历史方位,即本国的社会发展阶段。我们认为,在当前应从多维视角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不仅从社会发展形态角度来界定社会发展阶段,而且还从社会技术形态、社会交往形态、社会主体形态来界定社会发展阶段。我们认为:

从社会形态方面看,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前中国最大的实际。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实际相结合。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也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从社会技术形态看,我国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阶段,工业化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必须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建立创新型国家作为我们的重要战略任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必须紧密结合这一实际。

从社会交往形态看,我国处于从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转变阶段。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难得历史机遇和巨大挑战。在国际竞争中,我们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保持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和安全,任务将更为艰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必须面对这一事实,结合这一实际。

从社会主体形态看,我们还处在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初始转变阶段。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巨大挑战,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任务也十分艰巨。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面对的实际。

必须承认,上述每一个社会形态的转变都是漫长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实现这些转变更是漫长的。而在漫长的历史转变过程中,我们还将经历若干小的发展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又会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因此,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考查、研究不断变化的实际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必须准确把握时代性质和时代主题

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任何理论的发展都是时代推动的结果。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7](P121)不了解这个时代,就不了解这个时代的哲学。时代是任何哲学、思潮和思想体系由以形成和发展的根据。列宁曾指出:“只有首先分析从一个时代转变到另一个时代的客观条件,才能理解我们面前发生的各种重大的历史事件。”“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即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8](P142—143)因此,时代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俱进,就必须站在时代前列,从时代特点出发,顺应时代潮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为此,必须弄清楚“时”的特征和性质。

马克思主义就是在时代进步的潮流中应运而生的,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孕育、形成、成熟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大传播、大发展于世界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就必须了解马克思所处时代提出的时代课题,以及人们先后对这些课题的思考和解决。揭开人类历史发展之谜,揭开资本主义历史发展之谜,揭开无产阶级历史命运之谜,回答人类社会通向何方,资本主义走向何处、无产阶级该承担何种使命等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的生长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持续发展的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在解决时代课题中提出创建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学说,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因此,马克思主义既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又是时代的旗帜、时代的指针。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告诉我们,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必须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直都是着眼于实际,着眼于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早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9](P248)这就告诉我们,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放在其创始人所处的那个时代,结合那个时代的特点。同时,我们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放在变化了的时代条件下考察,从他们逝世一百多年后世界的重大变化出发,从时代变化和总体国际形势出发,来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警示我们,要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时代课题,必须结合时代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正是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才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列宁、毛泽东处于世界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他们正是准确把握了20世纪上半期“战争与革命”的时代特征,分析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才创立了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邓小平和江泽民正是准确把握了20世纪下半期“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特征,抓住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才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中所犯的错误,恰恰又与没能准确把握时代的变化有关。苏联共产党就是因为没有把握20世纪下半期时代主题的变化,及时进行理论创新,及时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因而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中国之所以发生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错误,之所以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当做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当时对时代主题的变化没有认识清楚,对时代主题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昭示我们,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首先把握时代性,即把握时代的性质和演变趋势。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要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而向前发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表明,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如果自己不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紧跟时代的步伐,按照实际的发展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前进,让马克思主义停留在几十年或一百多年前的个别论断的水平上,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只知道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话,讲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就成了一句空话。邓小平曾指出:在当代,“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1](P291—292)

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深刻变化,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与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主义诞生时的情况已大不相同。因此,时代问题再次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国外不少学者认为,当今时代的性质已经改变,或需要重新加以界定。我国一些研究者也认为,随着世界的发展和变化,需要重新研究和界定当今时代的性质,并提出了诸如“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由对抗转向缓和的时代”、“从两极转向多极的时代”、“经济全球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时代”、“信息时代”、“后工业社会时代”、“数字化时代”之类的众多新概念。因此,关于时代问题现已成为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认真解决的认识问题。如何认识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一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向是否已经逆转?十月革命开始的世界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过程是否已经终结?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当今时代的性质?这无疑是世界共产党人面临的迫切需要回答的新课题,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必须解决的新课题。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要素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成功,必须以弄清楚我们要中国化的是何马克思主义为前提,以弄清楚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为基础。只有弄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我们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才能对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有比较准确的把握。只有对中国实际有准确的把握,我们才能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积累实践经验,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而只有弄清楚时代的性质和特征,我们才能把握时代进程中的马克思主义,才能认清时代进程中的中国实际的历史方位,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当然,决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决不只是上述三个要素,但我们认为这三大要素是最为关键的。这是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

标签:;  ;  ;  ;  ;  ;  ;  ;  ;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要素_马克思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