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性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爱国主义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0)03-0079-05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爱祖国”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首要要求。在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在此,笔者就当前加强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方式等谈几点看法。
一、当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创新
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社会、民众思想等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如此,爱国主义教育的着力点也要根据这些情况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不断完善,从而使得爱国主义教育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认为,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在以下几方面着力。
第一,民族、国家自豪感教育。民族、国家自豪感是增强民族自信、激发爱国热情的重要因素。对民族和国家缺乏自豪感的人,是难以充满民族和国家自信、自尊的。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培育出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等。这些精神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光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每个公民都应该以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自豪,以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而骄傲。我们要以展示建国60年以来的成就为契机,加强民族、国家自豪感教育,使人民群众进一步强化作为中华民族一员、作为共和国公民的自豪意识,进一步增强民族、国家自豪感、自信心,振奋人民群众进一步开创未来、再创新的辉煌的决心和信心。
第二,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责任感、使命感教育。公民既是权利主体,也是责任义务主体,要做到权利与责任义务的统一。建国60年来,我们国家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要看到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达到全面小康社会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还有不小的距离,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国家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体公民以及所有中华民族成员的努力。坐享其成不是一个合格的公民所应有的道德品质。每个公民、每个中华民族的成员,都应该把个人的幸福、命运与国家的发展进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起来。只有实现国家和整个民族的繁荣发展富强,才会有公民个人的根本幸福。因此,加强公民的责任感、使命感教育极为重要。
第三,加强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就是指要正确处理好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当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先,必要时宁可牺牲个人利益。在社会主义中国,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一致的。江泽民曾经指出:“在我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的。”[1]应该说,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全过程的,要始终不懈地坚持下去。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强调正确对待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关系。国家关心个人利益,个人利益要尊重国家和集体利益。当它们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国家是最大的集体,国家利益也可以说是最大的集体利益。强调集体主义教育有助于防止自私自利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对人们思想的侵蚀,有助于人们树立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价值观念,促进人们抵制损害国家、民族利益的行为。因此,强调集体主义也就是强调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也是一致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会主张它的国民应该爱国,都会强调爱国主义。“爱祖国”是一个民族对世代所居住、生养他们的大地万物的依恋,对民族悠久历史、优秀文化的钟情,对本民族骨肉同胞的天然的亲近感,对祖国不同历史时期取得的成就的自豪,对民族国家未来的自信,等等。祖国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总是与民族、国家发展的特定阶段相联系。祖国不是抽象的,爱祖国离不开对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社会制度的热爱。因为爱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如果让广大人民群众爱国,那么,势必要与这个国家的社会制度相联系。邓小平曾经指出:“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港澳、台湾、海外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祖国呢?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下的每一个公民,每一个青年,我们的要求当然要更高一些。”[2]在当代中国,爱国就是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爱改革开放的中国。
第四,加强遵纪守法教育。法制和纪律都是社会制度层面的规范约束,它们与道德有着密切联系。法律是最起码、最基本的道德,人们常常称之为底线道德。社会主义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它是国家权力机关颁布的、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规范、要求,公民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行事,否则,犯法必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自觉守法,体现了公民的法制自觉理性精神,是公民道德觉悟的一种表现。因此,守法也属于公民道德的内涵。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公民道德20字规范中,第一个规范就是“爱国守法”。胡锦涛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之一就是“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因此,爱国就要遵守国家的法律,守法是公民的基本道德。纪律是单位、组织等制定的规章制度,是维持正常生产、工作、社会秩序的必要规范。任何公民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组织之中,都要受到纪律的约束。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任何公民只有按照法纪行事,才有资格作为一个现代法制社会和国家的公民。
第五,加强中华民族归属感和国格意识教育。随着全球化以及对外交往日益扩大,人员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国人到国外学习、旅游、就业、定居,文化、商贸往来日益频繁,人们的空间感日益缩小,世界似乎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这一方面体现了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和变化,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全球化过程中,某些人在融入国际化文化氛围的同时,民族归属感、国格意识有所淡化。有的人对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推崇备至,而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却淡然处之;有的人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不甚理解,甚至抱有一定的成见;还有的人在对外交往和旅游活动中,做出了有损国格的行为举止;等等。以上这些都是与爱国主义道德要求不相符合的。因此,加强中华民族归属感、国格意识教育是当前爱国主义教育不可忽视的内容。
中华民族归属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根之归属的情感寄托。加强中华民族归属感教育就是要使56个民族中的每个人都深深懂得自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少数民族青少年中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弘扬中华民族归属感,也是加强海外华人心系祖国的重要手段。一些长期生活在外国的华人侨胞,他们常常心系祖国,时刻牢记自己是一位中国人。他们对民族之根的依恋、认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强烈。而弘扬中华民族归属感对于年轻一代的海外华人、特别是二代、三代等海外华人也将起到凝聚作用,使他们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尽可能为祖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应有的努力。
国格是民族国家存在的资格,具体体现为民族国家所具有的基本权利、地位和尊严[3]。尊重国格是国家间交往中所应秉持的国际交往伦理。在公民个体的社会生活中,也要尊重交往方国家的国格,这表现为对交往方人格的尊重,因为一个国家公民的人格是与其国家的国格联系在一起的。每个公民都是特定国家的公民,是其国家国格的个体拟人化代表。同时,每个公民更要维护自己国家的国格自尊,维护本国的国格形象。维护自己国家国格的自尊,这也是公民道德应该包括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在对外交往中,既要尊重交往方的人格及其国格尊严,更要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格尊严和民族形象,这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第六,民族团结教育。爱国就要爱祖国的各族人民群众,各族人民之间也要互相关爱。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这56个民族同属于祖国大家庭中的成员。民族团结对于祖国的繁荣富强、稳定发展极为重要。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重要内容。任何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言行都是对祖国、民族、子孙后代不利的。要反对破坏祖国统一、破坏民族团结的活动,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同各种分裂势力和破坏分子作斗争。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观念。
第七,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教育。我们强调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爱国主义,这种爱国主义是与国际主义相统一的。《共产党宣言》曾经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我们是国际主义者,我们又是爱国主义者”[4]。这不仅是对共产党员的政治原则、政治伦理要求,也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公民所应努力践行的公民的社会(国际交往)伦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我们时代的主题,我们要重视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团结友爱。全球化时代的世界需要中国,改革开放的中国也需要世界。我们不仅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我们也希望以和谐世界的理念,同世界人民加强友好合作关系,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在汶川地震中,一些国家、组织、志愿者积极参与救灾活动,给以款物支援。而我们国家也一直奉行着国际主义原则,在其他国家和人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国政府以及民间人士等也尽其所能支援需要支持的国家和人民。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互相支援与关爱,体现了我们的国际主义精神。
二、当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的创新
我们党历来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在教育方式、方法、途径方面有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比如中国近现代史、党史教育,主体实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紧密结合人民生产、工作实际,注重实践特色,贯彻“三贴近”原则,等等。我们要继续坚持这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并把这些好的做法与前面提到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进一步结合。在此,本文不想面面俱到地谈爱国主义教育方法,也不想完全针对前述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一一对应列出各自的做法,而是从当前特别需要加强和进一步补充、完善方法的角度谈几点看法。
第一,知、情、意、行的统一,抽象与具体的统一。“知”属于理智、理性、理解、知识的范畴,“情”即是情感,“意”指意志,“行”指行为、实践。从个体心理发生的角度看,只有理解了的,才能产生更深厚的情感,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深厚的情感,并逐渐形成较为稳固的意志,才能产生主动自觉的、坚定的爱国行动。这里所说的“抽象”主要是指个体或者公民对爱国的理解、理智、知识的抽象认识,而“具体”则主要指个体爱国的具体感受、行为、实践。对公民的爱国主义教育应重视知、情、意、行的统一,抽象与具体的统一。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涌现了无数爱国奉献的模范人物。然而,在时代、社会、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教育理念和方法等日益变化的今天,我们仍有必要在继承以往成功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更加适应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理念、方法、模式,使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深入和发展。
从目前的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看,我们并不是没有问题。比如,在中小学的教育中,我们强调大道理和概念性的东西仍较多,而且常常以考试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江苏省有学者曾经对未成年人的爱国教育情况进行过问卷调查,结果有20%的学生知道什么是爱国,68.1%的学生对这个概念感到模糊,11.9%的同学不知道什么是爱国[5]。该调查也反映出,学校德育中关于爱国主义的教学内容多空洞,少实际,脱离了中小学生的思想现实。其实,恐怕不仅未成年人,即使在成年公民中,对爱国的认识模糊也是可能的,或者理解上也是有偏差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现在的爱国主义教育仍存在有待改进的方面。
应该说,青少年时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时期。要根据青少年不同年龄段的智力、心理等特点,加强对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注重把爱国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和教育统一起来,把对爱国的抽象认知与具体的感受、做法结合起来,使其对爱国的理解、情感、意志、行为不断增强。比如在知的教育方面,不能停留在只讲爱国就是不损害国家利益、奉献于祖国、忠诚于祖国等大道理上,因为未成年人的行为实践与这些“高大”的行为、原则并不发生经常性联系,而是要和具体的爱家乡、爱集体、爱他人、爱家庭、爱社会和自然、遵守社会秩序等日常社会生活、言行等紧密联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认为,教育孩子们爱祖国要从爱自己的母亲做起。一个连自己母亲都不爱的人,长大后是不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的。当然,对成年公民的爱国主义教育也要注意这些问题。
此外,在未成年人的爱国教育中,要善于把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在语文、历史、地理、美术、音乐、社会实践等课程中适当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努力把爱国主义教育融于智育、德育、美育、社会实践的相互结合中[6]。
第二,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做好本职工作,与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爱国不是抽象的,每个公民都要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利益,反对国家分裂、民族分裂,遇有外敌入侵时,每个公民都要为保卫祖国而战,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同时,要努力为国家统一而奋斗,等等。另外,在公民的普通日常工作生活中,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也是爱国的表现。公民的职业活动是与国家的各项事业紧密相关的。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离不开每个公民的辛勤工作的。因此,做好本职工作,按照各自职业道德的要求尽职尽责,为国家、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尽自己的职责,这也就是做到了爱国。同时,爱国就要守法,职业行为也与法纪有着密切联系。现实中,许多责任事故都是与法纪观念的淡薄相关的。还有,爱国就应该爱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爱国主义也要和社会公德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此外,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爱祖国要从爱自己的母亲做起。爱国与家庭美德有关,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总之,应使人们把爱国和普通日常生活、交往等紧密结合起来。因此,把爱国道德要求与加强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等紧密结合起来,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客观要求。
第三,爱国主义活动有关仪式、仪礼等的创设、开发和运用。仪式、仪礼在培养和强化人们的特定感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现代人们感知、情感需求表达方式极为多样、丰富、深刻的情况下,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应该更加重视爱国主义活动的仪式、仪礼的创设、开发、运用。以往我们有过一些做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少先队的升国旗举手礼,人们参观各种形式的革命英雄、伟人纪念馆、堂、碑时的鞠躬活动,祭黄帝陵仪式,等等,都很好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激发了民族凝聚力。我们在爱国主义活动仪式、仪礼方面还应该多开动脑筋,加大创设、开发和运用的力度。这些仪式、仪礼不是我们的主观硬性强求,而是现时代人们情感表达的客观需求。比如,我们的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上,取得奖牌、升起国旗的时刻,一些运动员除了流出热泪、注目国旗升起和随唱国歌外就没有其他规范性的表达方式。此外,我们升国旗的活动也不是很经常,中小学多些,而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则很少,与升国旗配套的仪式更显不足。而美国是很重视这方面仪式的,重大场合都会升国旗宣誓。在国家庆典、节日里,人人都背诵“我爱这个国家,保卫这个国家”的誓词。在国旗纪念日里,人人都背诵忠于国旗的誓言。移民在人美国国籍时也要参加移民局组织的考试,内容多为美国的历史、制度等,而且他们在家门口处等悬挂国旗也是经常的事情。
我们应该在爱国主义活动的仪式、仪礼方面制定一些符合我们中国特点的、能贴切表达广大人民群众内心思想情感的礼仪规范,以使人们有章可循,且统一而规范。在重要的场合、活动中人人都要按照规范进行,这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爱国情感表达的一个重要的方式。
第四,加强爱国名誉表彰制度建设。对在爱国主义实践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和集体给予一定的爱国名誉表彰,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有益举措。中央有关部门联合组织开展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引起了很好的反响,是非常有创意、有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不仅使人民群众再一次回望、铭记这些英雄模范、做出突出成绩的人物,而且也促使人们以他们为楷模,奋发有为,为国家、民族的发展努力工作。今后,这类的活动、做法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坚持和发扬光大。在条件成熟时,也可以形成制度性做法,表彰各行各业为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第五,大力创作、生产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文学艺术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将其纳入我国文化发展战略,更好地规划、落实。寓教于乐在现代教育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它把思想教育和欣赏体验、理智提升和情感融入、审美愉悦和德性培养等紧密联系起来。爱国主义教育应该高度重视寓教于乐的方式,在这方面,文学艺术特别是电影、电视剧等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此,笔者主要结合影视作品来着重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当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发挥影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作用,多生产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电视剧等形式的作品。把爱国主义题材的影视等文化产品纳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凝聚各方面力量创作精品力作,利用政策导向积极推动以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同时,加大国家、政府投资、扶持力度。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爱国主义题材的影视作品无疑属于重要的、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题材,同时,它也能带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在爱国主义影视产品创作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涌现了不少人民群众喜爱的影视作品,美国大片已经不是人们唯一津津乐道的话题。有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的国产优秀爱国主义题材的影视作品越来越成为人们钟情的艺术佳作。但现有爱国主义题材作品的数量与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的需求期待相比,我们拥有的许许多多的爱国主义事件、人物题材与现有的挖掘、展示、创作数量相比,作品的大量生产仍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我们相信,随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爱国主义题材的影视作品定会获得不断发展,在日益满足人们文化审美需求的同时,深刻陶冶和培育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与道德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