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探索--顾明远教育现代化思想探析_教育现代化论文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探索--顾明远教育现代化思想探析_教育现代化论文

关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探索——顾明远的教育现代化思想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中国教育论文,理论论文,思想论文,顾明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各样的西方教育思想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并对中国的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教育思想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解释中国的教育现实,又在多大程度上能促进中国教育实践的发展;中国的教育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中国教育又面临着哪些问题和挑战,等等。顾明远先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思考这些问题。他从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出发,结合中国的教育实际,首次明确地提出了“现代教育”这个学术概念,并在随后的二十余年中不断发展,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教育现代化”思想。顾明远先生的“教育现代化”思想对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顾明远的“教育现代化”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顾明远先生的“教育现代化”思想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从“现代教育”概念的确立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使命”的提出,顾明远先生的“教育现代化”思想先后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而每向前发展一个阶段,顾明远先生对“教育现代化”这一问题的思考都更加深入。

(一)产生的背景

顾明远先生对“教育现代化”问题的思考源于改革开放后教育社会功能观的转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党的工作中心从“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教育的重心也随之转变。这一转变促使诸多教育工作者开始思考教育如何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一时代主题,顾明远先生在其口述史中就回忆了这段历史。“‘文革’以后,在1978年4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重新解释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含义。他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要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我就在思考,长期以来我国只提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教育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教育有没有其他功能,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什么?过去我们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只是简单看作能够参加生产劳动而已,根本不去思考如何结合的问题。”[1]

与此同时,教育理论界也展开了关于“教育本质”的激烈讨论。在这一背景下,顾明远先生提出“现代教育”的概念。他在《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与教育》一文中提出:“今天我们看一看工业化国家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情况,给我们教育理论工作者打开了眼界。教育范畴有一部分是属于上层建筑,但它不完全是上层建筑,它与生产在许多方面有着直接的联系。在现代科技发展的时代里,劳动力的再生产要依靠教育,把科学技术的成果转移到生产过程中去要依靠教育。教育已经作为潜在生产力在起作用”[2]。既然教育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那么就可以尝试按照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重新划分教育的发展阶段。顾明远先生提出人类教育的发展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现代教育”的概念也由此孕育而生。此后,顾明远先生有关“教育现代化”一系列的思考都是建立在“现代教育”这一概念基础之上的。

(二)发展过程

1.“现代教育”概念的确立——以《现代生产与现代教育》为代表

除了以上社会背景和学界背景外,还有一个偶然的事件催生了“现代教育”这一概念。1980年,中国教育学会和北京市教育局为普及教育科学理论,举办了一次面向高校领导的高等教育讲座,顾明远先生负责讲授“现代生产与现代教育”这一专题。为此,顾明远先生查阅了大量资料,研究什么是现代生产,现代生产的特点是什么,并结合此前有关主要工业化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①提出了以下两个观点:“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1981年,顾明远先生在《外国教育动态》第1期上发表了《现代生产与现代教育》一文,系统地阐述了现代生产的基本特征、现代生产对教育的要求以及战后世界教育的概况。该文的发表受到了各界的重视,不仅《红旗》②和《百科知识》这样一些重要杂志刊登了其主要内容,而且各地都请顾明远先生去讲学,仅在20世纪80年代就这个题目讲了约40场,听众上万人。[3]尽管文中并未对“现代教育”这一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但作为文章标题的关键词之一,“现代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概念。此后,1984年顾明远先生的《新的科技革命和教育的现代化》[4]一文实际上也是有关“现代教育”思想的延伸和深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现代生产与现代教育》,还是《新的科技革命和教育的现代化》,其中大量有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的普及化”等内容的论述都为此后有关“教育现代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教育现代化”的本体思考——以《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几个问题》为代表

顾明远先生再次关注“教育现代化”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接踵而来的问题是这些地区的教育下一步该如何发展。1993年,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并第一次提出了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因此,各地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尽管当时各个城市都热衷于建构教育现代化的各类指标体系,但究竟什么是教育现代化,教育理论界并没有给出清晰的解释。这就促使顾明远先生再次思考并进一步探索“教育现代化”的本质。

要理解什么是“教育现代化”,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现代化”。事实上,早在1980年,顾明远先生在给高等教育硕士研究生讲课时就给出了一个定义,③1995年,顾明远先生在与高益民博士合写的《现代化与中国文化传统教育》[5]一文中又进一步系统地界定了“现代化”的概念。此后,顾明远先生开始探索什么是“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或者说“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具体内容等一系列问题。1996年,顾明远先生发表的《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6]一文初步探讨了“现代教育”的基本特性。1997年,顾明远先生在中国教育学会第十一届年会④上做了题为“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几个问题”的主题发言,系统并清晰地阐述了“什么叫教育的现代化”、“现代教育的基本特性是什么”和“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此发言内容后来发表在《中国教育学刊》上。[7]该文的发表标志着顾明远先生有关“教育现代化”的本体思考已经达到了比较成熟的水平,此后,《21世纪的中国教育——教育观念的现代化》[8]一文也基本是该文的深化和延续。

3.“教育现代化”的因素分析——以《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为代表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国际化问题也日益浮出水面,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后,顾明远先生开始思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有哪些因素推动或阻碍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顾明远先生的“教育现代化”思想进入了“因素分析”的发展阶段。事实上,在顾明远先生早期有关“现代教育”的论述中或多或少地涉及了这方面的研究,如《现代生产与现代教育》一文以及《新的科技革命和教育的现代化》一文都涉及了科技发展对“现代教育”产生的影响。但顾明远先生对于“教育现代化”影响因素的分析本身也经历了一个从科技、经济到文化的过程。顾明远先生早期的研究和1995年的《教育与需求——现代教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一文阐述的都是人口、科技、经济和社会对“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9]然而,这些因素仍不足以解释经济发展程度相当、社会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其教育体制却为何各具特色,中国推行素质教育为何困难重重,因此,顾明远先生试图从民族文化传统中寻求答案。1995年,顾明远先生与高益民博士在《现代化与中国文化传统教育》一文中系统地探讨了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10]1998年,顾明远先生主持编写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一书则更为详细地论述了中、日、美、英、德、俄六个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现代化”的影响。[11]顾明远先生2001年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的现代转化》[12]一文和2004年的《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13]一书也是这一思想的延续。

4.“教育现代化”与中国教育的发展——以《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为代表

20世纪90年代末,顾明远先生开始关注“教育现代化”与中国教育的发展。如顾明远先生1997年的《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现代化》一文结合苏州市的教育实践,论述了如何利用教育科学研究,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14]《卫星电视教育与教育现代化》一文论述了卫星电视教育在“教育现代化”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保障卫星电视教育;[15]1998年的《教育现代化与素质教育》一文阐明了“教育现代化”与中国开展的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16]2001年的《关于北京教育现代化的几点思考》一文则专门针对北京地区的教育发展提出了诸多宝贵的建议;[17]2007年的《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及实施策略》一文再次为发达地区如何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出谋划策[18]。此外,顾明远先生还特别强调从宏观层面把握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整体发展,并多次做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使命”的主题报告(现已整理成文并将于近期发表)。

二、顾明远的“教育现代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现代化”

1.概念界定

顾明远先生认为,“所谓现代化,是指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控制自然(包括人类自身)的能力空前提高的历史过程,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领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其目的是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19]。然而,对于“现代化”历程开始的标志,人们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以文艺复兴为标志;一种以产业革命为标志。顾明远先生明确表示倾向于第二种观点,“文艺复兴固然是一次伟大的思想革命,但它只是‘现代化’开始的先兆,是思想的准备阶段”[20]。“18世纪中叶发生于英国的产业革命可以看作现代化的正式开端。产业革命打碎了保守的生产基础,把科学技术与生产结合起来,使人类利用、控制自然的能力有了空前的提高,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21]

2.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关于“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及各个发展阶段所呈现的特征,顾明远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它始于西方,大体上包括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和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这两个阶段”[22]。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工业化、城市化、社会结构的分化与集中化,⑤以及世俗化和理性化。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信息化、智能化、国际化和未来化。如果说,产业革命时代“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是机器代替了人的体力,那么20世纪中叶以来的“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则是电脑代替了人的部分脑力,社会生产趋于智能化。[23]

(二)关于“现代教育”

1.概念界定

顾明远先生认为“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他说:“现代教育是和现代生产联系在一起的”[24]。他强调,“所谓现代教育,就是建立在先进科学技术基础上的,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能够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需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25]。

2.“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关于“现代教育”基本特征的论述是顾明远先生的“教育现代化”思想的重中之重,也是最能反映顾明远先生的“现代教育”思想发展的部分。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里所说的“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并不是量化的指标体系,而是指教育观念层面的特征。此外,尽管顾明远先生有时会采用“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这样的表述,但“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也就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时应观照的基本标准,其内容实际上就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顾明远先生最早论及“现代教育”基本特征的是在其《现代生产与现代教育》一文中。他说,“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现代生产对现代教育提出的普遍规律”[26]。这实际上论述的就是“现代教育”的生产性特征。随后,顾明远先生分析了战后世界教育的发展,概括出以下几个方面:教育的普及化、教育结构的多样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教育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27]这些都蕴含了“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1984年,顾明远先生在《新的科技革命和教育的现代化》一文中强调,“加强教育同现代生产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即强调“现代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⑥指出“教育的概念需要扩大”,即强调“现代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继续进行教学改革,进一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也包括了教学内容和手段的现代化。[28]1996年,顾明远先生在《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一文中更为清晰地分析了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中“现代教育”的不同特征。他认为,工业社会中“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学校教育的制度化、体系化以及学校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信息社会中“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表现为:教育民主化、教育个性化、教育终身化、教育国际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内容和手段的现代化。⑦此后,有关“现代教育”基本特征的思想都是在这一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的。

到目前为止,顾明远先生认为“现代教育”应具有以下特征。⑧

第一,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普及教育是现代工业的产物,要实现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就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入学机会,对不同的群体和个人施以不同的教育,对有天赋有才能的学生和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

第二,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终身教育思潮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潮,也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特征。“教育现代化”需要有全时空的大教育观,所谓教育的全时空性,是指教育已经不限于学校,也没有年龄的限制,而是全民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终身教育强调教育应该贯穿人的一生,主张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统一起来,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三,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工业生产要求与科学技术相结合,要求教育为它培养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信息社会尤其如此。因此,“现代教育”只有打开大门,与企业和社会各种团体相联系,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教育自身也才能得到发展。

第四,教育的个性性和创造性。人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工业社会强调标准化、统一化,个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信息社会为个别学习提供了可能,也为个性发展提供了条件。个性的核心是创造性,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上的激烈竞争要求教育培养具有个性、具有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

第五,教育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教育的多样性表现在教育目标的复杂性和多样化上。现代社会不仅需要一批高水平的管理者,而且需要一大批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专业人才,需要高素质的熟练工人和农民。从个体来讲,人是有差异的,教育要为每一个人的发展提供条件,重视差异教育,培养特殊人才。公平而有差异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

第六,教育的信息化和创新性。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引起了教育观念、教育过程、教育模式、教师角色等一系列变革。教育要不断变革和创新,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第七,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表现在国家间的人员交流、财力支援、信息交换(包括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教育机构的国际合作和跨国的教育活动等方面。只有坚持开放,才能更好地吸收一切世界优秀文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关心和了解国际形势和发展,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教育国际化的另一个重要内涵是将国内优秀的文化传播给世界,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八,教育的科学性和法制性。“现代教育”是建立在高度理性的基础上的,反映了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规律。“现代教育”不是凭经验,而更多地是依赖于科学的决策。因此,“现代教育”必须重视教育研究,重视教育的科学决策。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现代教育”也是法制的教育,教育行为要有国家的立法来规范。

(三)关于“教育现代化”思想

1.概念界定

顾明远先生认为,“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29]“是指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过程。所谓转化,并不是把传统教育抛弃掉,在空中楼阁中构建一个现代教育,而是通过对传统教育的选择、改造、发展和继承来实现的。传统教育中有许多优秀的东西,要继承和发扬。但它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有不少与现时代不相适应的东西,这就要扬弃或改造,使它符合时代的要求,成为现代教育的传统。所以说,教育现代化是一个传统教育转化为现代教育的过程”[30]。

2.“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内涵

顾明远先生认为,“教育现代化”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等。这些内容错综复杂,相互制约、互相促进。顾明远先生特别强调教育观念现代化的重要性,他说:“教育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即教育思想的现代转化,使它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31]。2001年,顾明远先生在《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的现代转化》一文中提出“现代教育”观念应具有变革性、开放性、动态性、未来性和超前性。[32]尽管此前,顾明远先生也分析过现代化教育思想的特性,⑨但这次更强调教育要主动地适应社会的变革。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对教育本质、教育价值和教育功能的认识上。顾明远先生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人之所以要受教育是因为要传承文化。但究竟要培养什么人是有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现代教育”就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二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

3.“教育现代化”的影响因素

顾明远先生先后分析过以下影响“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因素。

科技和经济 顾明远先生多次指出,“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而现代生产又是建立在科技和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基础之上的。1984年,顾明远先生在《新的科技革命和教育的现代化》一文中详细论述了新科技革命对“现代教育”产生的影响。他认为新科技革命要求:一是增加智力投资,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培养适应新的科技革命的人才;二是加强教育同现代生产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三是教育的概念需要扩大;四是继续进行教学改革,进一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五是重视对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培养;六是提高师资的水平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保证。[33]1995年,顾明远先生在《教育与需求——现代教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一文中再次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最大的变革就是生产工艺的变化。新的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使生产不断变革,造成产业结构的变化,行业的变化和工人的全面流动。这就对教育从制度上、目标上、内容上、方法上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教育的要求。”[34]

人口 人口的增长、流动和结构的变化也影响了“现代教育”的发展。“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人口不断增长,并由此而带来的教育需求的沉重压力”;发达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富裕程度的提高,对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高等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成为这个地区的主要教育需求”;而二战后,“大批农民涌向城市,为了适应城市生活就需要学习……这些需要光靠正规教育是完成不了的,就需要发展非正规教育”;此外,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的公共福利费用与年轻一代的教育费用的矛盾日益加剧”。[35]

文化传统 顾明远先生认为,“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化存在着相矛盾、相冲突和相对立的一面,这是人所共知的。一方面,现代化急速地消解文化传统的固有体系,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传统剥离开来;另一方面,文化传统的某些内容又阻碍了现代化进程。造成两者对立的原因,是它们总体上代表了不同的时代……但必须看到,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的对立只是相对的,两者之间还有相适应、相协调和相促进的一面。从民族文化传统的角度说,第一,民族文化传统是现代化的基础、前提、立足点和出发点……第二,民族文化传统的合理内核能促进现代化进程。民族文化传统中既有反映时代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性和人类性的内容,后者代表了这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方向,它们虽然存在于旧文化当中,但却不属于旧质文化,相反,它们能在现代化潮流的冲刷下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第三,民族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它能形成一种民族精神,激发民族活力,从而使民族在复杂曲折的现代化道路中获得新生。”[36]

教育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总是受整个文化传统的影响。“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统交织成了一个十分错综复杂的关系。第一,教育要发挥选择、传播、发现、创造文化的功能……第二,为了创造新文化就要认真吸收世界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对西方文化传统也有一个选择和创造的过程……第三,教育传统作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其本身也具有进步的一面和保守的一面。教育现代化就是教育传统向现代化转化的过程。”[37]顾明远先生特别强调,今天存在的教育传统已经不是过去教育传统的简单重复,而是经过改造了的;我们不能简单地抛弃教育传统,而需说明它在今天得以存在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影响。[38]

此外,顾明远先生还特别关注如何将“教育现代化”理论与中国教育的发展实际相联系。近来,顾明远先生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上升到历史使命的高度,强调探索中国的教育现代化之路,有两个问题需要正确处理:一是正确处理“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二是正确对待外国教育思想和经验。

三、顾明远的“教育现代化”思想的贡献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许美德教授曾这样评价,“顾明远先生对中国教育和经济转型的首要贡献是将教育与西方的现代化经验联系起来,为中国初期的改革开放提供了经验和教训”[39]。许美德教授将顾明远先生定位于“中国比较教育学者和现代化理论家”。

(一)首次明确提出并界定了“现代教育”这一学术概念,将“生产力”引入了教育本质的思考范围

尽管此前有人提出了“现代教育”这一说法,但未将其作为一个明确的学术概念给出清晰界定。更为重要的是,顾明远先生所提出的“现代教育”是基于“现代生产”的一个教育概念,也就是说,“现代教育”是建立在与经济领域密切相关的生产基础之上的。这就不同于以往意识形态的基础,因为这意味着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教育的本质属性究竟是上层建筑还是生产力,抑或二者兼具,顾明远先生用“现代教育”这一概念作了诠释。“现代教育”这个概念将生产力的因素引入了教育本质的思考范围,这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对我国教育的功能从强调政治走向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系统阐述了“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为我国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参考

顾明远先生是在“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现代教育”的界定,同时还结合社会的时代特征,不断发展和充实“现代教育”的基本特性,这些基本特征构成了一个有逻辑的“现代教育”系统。首先,教育的广泛性、平等性、终身性和全时空性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奠定了“现代教育”发展的基础,只有人人都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且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才是“现代教育”的基础。其次,“现代教育”的个性性、创造性、生产性、社会性、多样性、差异性都是在人人教育权利得以保障的基础之上,对“现代教育”核心内容的高质量要求,是“现代教育”落实到每个人身上的具体体现。其中“现代教育”的生产性必然要求教育与社会紧密联系,具有社会性;而“现代教育”的创造性也必须要求培养人的个性,为多样文化的发展提供宽容的社会环境。再次,“现代教育”的国际性、开放性、信息化和创新性恰恰为“现代教育”所要求的环境提供了一个开放、宽容、透明又不乏活力的社会空间。最后,“现代教育”的科学性和法制性则从制度上保证了“现代教育”的发展。因此,顾明远先生对“现代教育”基本特征的阐述是系统的、有逻辑的。顾明远先生对“现代教育”基本特征的系统梳理使得原本抽象的“现代教育”具有了更为丰富、更为具体、更为鲜活的内容。其价值不仅在于教育理论本身的丰富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为我国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参考。

(三)将“现代教育”与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相结合,建构了中国本土的“教育现代化”思想体系

“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是顾明远先生对比较教育学者们的勉励,同时也是顾明远先生对自身研究的要求。事实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就产生了一种现代化理论,试图论证西方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和合理性。但这种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理论并没有给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带来真正的发展,各国急需建构既能适应国际需求,又能适应本土文化的新型现代化理论。顾明远先生跳出“西方中心主义”的理论框架,从我国改革开放后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全球的视野探索和发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规律。从早期对发达工业国家现代教育的研究到后来对世界多国民族文化的研究,无不体现出顾明远先生的全球视野和世界胸怀。同样,尽管身为比较教育学者,顾明远先生又始终关注中国社会的变迁,对中国的文化传统情有独钟,不断思考“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使命”。

从知识本体的生成角度看,“现代化”的界定可以说是顾明远先生的“教育现代化”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从这个概念出发,顾明远先生在关注教育发展的同时也观照教育的外部环境——社会。“现代化”与“社会背景”相结合生成了“社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这一“教育现代化”的社会背景;“现代化”与教育发展问题相结合则生成了“现代教育”这一“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本体。在“现代化”的概念基础上,顾明远先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现代教育”界定,并将其与外部社会背景即社会现代化的各个发展阶段相结合,深入系统地分析了“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在完成“现代教育”的本体思考之后,顾明远先生再次将“现代教育”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建立起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即“教育现代化”这一“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历史过程”,一方面根据“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研究和发展“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内涵”,另一方面结合外部的社会环境分析“教育现代化的影响因素”。当然,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中国教育自身的发展。

由此可见,顾明远先生有关“教育现代化”问题的认识事实上已经构成了一个不同于西方中心主义的中国本土的“教育现代化”发展框架。它不仅对中国本土教育理论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贡献,对整个世界教育的多元发展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四)试图从文化的视角解释并解决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瓶颈问题,开辟了“教育现代化”研究的新天地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在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教育现代化”似乎遇到了发展的瓶颈,迟迟不能前进。究竟是什么因素抑制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是经济、科技还是人口?尽管顾明远先生早期的著作中分析了这些因素对“教育现代化”的影响,但这些似乎都不能让他满意。因此,顾明远先生大胆地引入了“文化”这一研究视角,并展开了大量有关“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关系的研究,试图从“文化传统”中找到抑制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原因。这就为“教育现代化”的研究以至整个教育研究开创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顾明远先生有关“文化传统”的研究从来不是静态的、孤立的,他一再强调应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考察“文化传统”,而不是将“文化传统”放回几千年前的“古墓”内。此外,顾明远先生绝非为了文化而研究文化,笔者认为,顾明远先生所有有关“文化传统”的研究都是为了进一步促进和深化中国的“教育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说,顾明远先生仍然是一个教育学家,而不是一个文化学家。尽管“文化传统”这个概念的提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解释并解决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所遇到的瓶颈问题还有待实践的检验,但毋庸置疑的是,顾明远先生敏锐地感知并提出了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问题,并试图解决这一问题,这已经为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五)直面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推动“教育现代化”思想体系的不断深化

某种思想在当代社会有多强的生命力,主要取决于这一思想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解释或解决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尽管今天人们主要关注的是“教育公平”、“教育质量”等教育问题,但事实上,这些问题从未脱离“教育现代化”的范畴。因为尽管中国有少数发达城市出现了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迹象,但大部分地区仍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发展阶段,中国所面临的教育问题仍然是如何建立“现代教育”体系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十七大报告再三强调要建立和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原因之一。顾明远先生的“教育现代化”思想恰恰是建立在这一社会基础之上的,他当时的很多观点在今天看来不仅仍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而且仍然能触动我们的心灵。

注释:

①有关研究主要指1979年《外国教育动态》第19期发表的《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与教育》和1980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期发表的《当代工业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

②《红旗》1980年第19期以《现代生产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为题目发表。

③当时顾明远先生认为,“所谓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反映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以及由此引起的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观念上的一系列的变革”。

④当时全国有关“教育现代化”的讨论如火如荼,本次年会的主题就是“教育现代化”。

⑤这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人角色和社会角色趋于专门化,社会资源的配置渠道趋于多样化;另一方面,社会协作与流动又在不断深化和加强。

⑥顾明远先生在《中国高等教育》1991年第1期发表的《论社会主义条件下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一文和1994年第5期发表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文又一次强调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

⑦具体见顾明远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发表的《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一文。

⑧具体见顾明远先生撰写的《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初稿)。

⑨顾明远先生在《中国教育学刊》1997年第3期发表的《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应具备以下四个特征:教育价值的全面性、教育观念的开放性、教育观念的民主性和教育观念的未来性。

*本文为祝贺顾明远先生执教60周年而作。

标签:;  ;  ;  ;  ;  ;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探索--顾明远教育现代化思想探析_教育现代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