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教育效果评估理论框架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框架论文,效果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19(2002)02-0055-10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留学政策已经有了二十多年的历史,需要我们总结其中的经验。由于经济的、文化的和意识形态的原因,在对留学现象的认识上存在着分歧,在留学政策上存在争议,这些需要辨析和论证;同时,留学现象发展快速,需要提供相对稳定和成熟的认识;最后,留学评估一直受到关注,并且已经有了一些研究与调查,但是从理论到程序都不够令人满意。因此,需要在科学的支撑下对留学现象进行评估。
一、理论性质与主要概念
从学理的角度讲,留学教育效果的研究性质应该是教育学的、经济学的、社会学的、政治学的、行政管理学的和历史学的跨学科研究,即留学教育效果的评估需要从教育活动、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政治活动和管理活动的规律进行综合考察。因为效果评估开始于和来自于经济学,留学教育中有经济活动的性质,如教育的投资活动和投资目的之一是为国民经济发展,但教育活动效果的评估要从教育性质入手,同时教育活动也产生一系列的社会后果,需要进行社会层面的分析。再者,留学教育涉及到不同国家以及国家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所以需要从政治学(特别是国际关系角度)和行政管理学角度进行考察。最后,留学教育效益涉及到积累的问题,也是需要以历史的和时间的眼光来研究的问题。许多研究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探讨留学生教育性质、特征、政策及其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影响,但是没有对各种影响进行性质上的系统分析,即没有系统的学科分析及跨学科相互关系的分析。
本研究涉及的主要概念有留学教育、效果评估、投入、产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理论框架及其应用。现分别定义如下:
留学教育:教育是指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广义上说,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注:萧浩辉主编.决策科学辞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1.)。留学是指留居外国学习或研究(注:张人杰主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274.),留学教育即是在国外接受教育的方式。
效果评估:效果是指由某种理论、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换言之,效果是指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所达到的状态。效果评估即是确定或判断事物发展结果的程度。一般的研究选用效益一词,但本研究者特别避开效益一词,因为效益是多指事物发展取得的好的结果,这就有了倾向性,从而可能忽略了事物发展的全部结果,尤其是负面的结果。研究者认为,科学的研究不能忽略了对全面结果的了解。因此,本论文中研究者采用效果一语。
投入-产出分析法:这种方法是以均衡理论为基础,以最终产品为经济活动目标,从经济系统的整体出发分析各部门之间产品流入与输出的数量关系,以确定达到平衡状态的条件(注:萧浩辉主编.决策科学辞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1.)。投入与产出分别是指投入资源和产出产品,资源与产品的类型包括实物与价值。对投入与产出的分析可以通过建立投入产出表来进行。本文把经济学中的投入-产出分析原理引申到留学教育活动中来,并且扩大投入-产出内容,以期对留学教育进行全面评估。
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狭义的资本是经济领域的概念,即经济资本是指可以货币化的、经营工商业的本钱,是获取利益的凭借。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是把经济学中资本的原理分别应用到文化领域和社会关系领域,确认出文化领域活动和人的社会关系中的资本性质,并以此解释文化领域和社会关系中的现象。后文将详细讨论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性质及其与经济资本的关系。
二、留学教育效果评估理论框架的建立
1.建立留学教育效果评估理论框架的必要性
关于建立留学教育效果评估理论框架的必要性可以从正负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负的方面是指从经济学和教育学角度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估产生的问题;正的方面是指从社会学角度(容纳了教育学的和经济学的角度)对教育效果进行全面和系统评估的可行性。
首先,研究者系统地分析经济学家和教育学者在分析教育效果上的贡献、做法和缺失。经济学家在考虑教育效果问题时的可贵之处在于明确提出了教育投资与经济投资的利润率之间的关系问题,但是,他们观点也存在着严重的局限。
第一,就性质而言,在对教育投入的理解上,经济学家明确的是物质资本和经济资本,而忽视了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投入。在对教育产出的理解上,他们明确的是物质利益和经济利益,未明确的是文化利益、社会利益及其与再生产和扩张的关系与意义。“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去系统地思考不同的利润的可能性的结构,…更主要的是,因为经济学家没有把学术投资策略与整体教育策略联系起来,没有把学术投资策略与再生产策略的体系联系起来,……况且,教育资格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收益也依赖于社会资本,而这种社会资本又是继承得来的,它又可以用来支持人们获得那种收益。”(注: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3.)
第二,就形式而言,职业或经济上的收益只是一类的效果,或许不是最重要的,还必须考虑到其他类的效果。教育还应有大量的心理的、行为的、认知的和情感的等方面的作用,而这些是难以识别的,就是识别了也是难于评估的。(注:索尔门和法纳诺,闵维方等译.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44;150.)
第三,教育家研究教育效果时,侧重教育所带来个人在性格和行为上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发生在各个领域,鲍温提出五种方法来评估个人变化所具有的价值,即教育费用、受教育者的反应、人的生命价值的增长、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教育收益率。(注:鲍温.1977.438.)教育研究者虽然提出了更广的教育收益方面,但是,内容仍然不够全面,即这里侧重的是教育的个体收益,而忽略了教育的公共收益。
第四,教育的经济收益还包括非市场化个体收益和外部非市场化(或公共)收益,但这两种形式的经济收益往往被省略掉了。“非市场化个体收益是指受教育者个人认为上学为其带来的效果,但不包含在与学习年限相关的收入差异中。社会收益或外部收益是指除受教育者自身及其直系亲属以外,社会成员所获得的收益。人们在决定接受学校教育的年限时,非市场化个体收益是人们考虑的因素;而外部收益不是。对教育的公共投入水平进行评估需要对学校教育的所有收益进行分析,包括外部收益。”(注:伍尔夫.教育的外部收益[A].闵维方等译.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98.)如受教育者的反应就是非市场化的个体收益。教育对家庭成员健康的影响、增加社会凝聚力、增加技术变革等则是教育的外部收益,所有这些收益具有一个共性,即它们可以同时使无数的个人获益,换言之,这些是大众化收益。然而,无论是在教育的个体收益中,还是在教育的外部收益中,研究者都没有揭示出这些收益的本质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总之,从经济学和教育学角度看,教育收益研究现状是,一方面是对教育的效果已经开展了相当数量的研究。然而所有研究都只是局限于某一方面的研究,要么是经济的和数量的,要么是个体的和外部的,每一种研究都是内容上不全面,性质上单一,关系上支离破碎,而且不同的教育效果之间,难以识别,难以剥离,难以测量。重要的是,虽然评估教育收益可能是困难的,但不应将它们排除在外;也不应就此得出结论,认为因为难以评估这些收益就没有价值。
其次,本研究者讨论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资本理论的特性及其解决经济学家和教育学家在研究教育效果中产生的问题的可能性。研究者从布尔迪厄理论的适切性和可行性角度进行阐述。布尔迪厄理论在研究教育效果上的适切性体现在他的理论中引入了资本的概念,具体来说,布尔迪厄是把资本的原理推广到对各类社会实践的解释上。他的理论是一门“关于人类实践的经济学的科学”。(注: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89-190.)(注:沃斯特.现代社会学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209,212,211,208.)根据布尔迪厄的理论,研究者把教育效果内容拓展到宽于经济效果的范畴,同时可以运用资本的原理衡量各种的教育效果。换言之,布尔迪厄理论可以帮助确定各种的教育效果都具有资本的性质,无论是个人收益,还是社会收益,有形的收益,还是无形的收益,货币化的收益,还是非货币化的收益,都可以运用资本的原理进行分析。从资本角度理解各种的教育效果,就是承认各种教育效果都具有资本的性质,即都需要积累、是种消费、可以转换等等。布尔迪厄理论在研究教育效果上的可行性体现在他把资本概念进行分类,提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划分。根据布尔迪厄理论,研究者可以把各种关于教育效果的内容进行性质上的分类,并且和布尔迪厄对资本的商数分类进行对位,进而阐述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2.新的理论框架中引入的主要概念类型
归纳起来,关于教育效果的几个问题包括:谁受益?受什么样的益?如何识别、评定、衡量和评估教育的收益?何时才能获得教育收益?什么是产生或阻碍教育收益的因素?根据这几个问题,研究者尝试建立留学教育效果评估的理论框架。通过这个框架,研究者一方面分别回答留学教育中的上述问题,同时回答留学教育中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问题。(1)关于谁受益的问题,研究者清理出留学教育效果的主体类别;(2)关于受什么样的益及如何识别、评定、衡量和评估教育的收益的问题,研究者清理出留学教育投入与效果内容类别及其性质的特征;关于什么是产生或阻碍教育收益的因素,研究者清理出各类教育效果性质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可以说明阻碍教育效果的因素;(3)关于何时才能获得教育收益的问题,研究者建立起投入与产出和时间的关系。
(1)在投入与获得留学教育效果的主体类别上,研究者引入留学教育中输出国和接受国概念和教育收益中主体类型的概念,并形成图1中的关系。留学教育是一国的学生到其他的国家接受教育,所以涉及到留学人员输出国和接受国的区别。根据布尔迪厄观点,“某个区域的利润必定是由另一区域的消耗来支付的”⑨,留学教育效果的评估不能忽略所涉及的不同国家。无论是接收国,还是输出国,在留学教育的主体上都包括个人、组织和社会。个人是指留学生个人,组织是指接收或派出留学人员的机构,社会是指接收或派出留学人员的国家。
图1 留学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
在探讨留学教育中谁将受益的问题时,我们不能否认,最明显和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学生,即学生受益的必然性。其次,除留学生本身外,也应考虑到在留学教育中的其他受益群体。留学生的个人受益是容易看到的,用经济术语说是“私人收益”。经济学家常区别“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后者是指受教育者以外的人们所得的收益,留学者个人并没有占有其所受留学教育的全部收益,相反整个社会因他所受的留学教育而受益,而且社会上的其他人获得的(社会)收益要远远超过他个人获得的利益(私人收益)。所以,重要的是应该看到留学教育不仅使留学生个人获益,而且使整个社会普遍受益,这样才能制定出有利于社会发展需要的留学教育政策。此外,还有从留学教育中受益的第三个重要的群体,即在教育机构从事教学行政管理和提供服务的人们。这类受益群体是以组织的身份出现的,以组织的名义受益的。所以至关重要的是,在评估留学教育政策时应了解其代表了什么人的利益,由此就会发现,留学教育政策对留学生个人、教育组织及其任职人员、整个社会有着极为不同的影响。
关于留学教育各主体之间的关系,这里有四种关系在研究留学教育效果时需要考虑,即输出国与接收国之间的国家关系、留学者与派出单位和接收单位之间的个人与组织关系、留学者与派出国和接收国之间的个人与社会关系以及派出单位或接收单位与派出国或接收国的组织与国家关系。任何一种关系都会影响到留学教育效果的发挥。第一,留学教育输出国和接收国之间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到留学教育的规模与延续;第二,留学生和所属单位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留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留学结束后的去留问题以及留学后的工作状况;第三,脱离留学生的个人收益,国家就无从收益,因为个人收益是教育效果的载体和特征,所以留学教育的成本和收益分析必须由个人自己来进行,但是只有社会收益才是公众在经济上支持教育的依据,是否处理好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直接关系到留学教育是否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第四,教育机构和国家的关系也直接关系到教育机构的留学规模和其对国家发展做出的贡献。在这四种关系中,任何一种关系都有相应的学科进行研究,如何处理留学教育中存在的这些关系,留学教育工作者和留学教育效果研究者可以从这些学科中寻求解答或借鉴。具体来说,国家间关系、个人与社会关系、个人与组织关系和组织与国家关系分别属于国际关系学、哲学、社会学和行政管理学研究的领域。
(2)在投入与获得的留学教育效果的内容类别上,研究者引入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概念,并形成图2中的关系。
在详细阐述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性质、特征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之前,研究者先从布尔迪厄的角度阐释清楚资本的性质和特征,即资本在性质上是种力量,是种规律;资本的特征是需要积累的,积累的先决条件是时间,资本是有各种形式的。正是基于对资本的这种透彻认识,布尔迪厄得出结论,“实践经济的一般科学必须努力掌握各种形式的资本和利润,必须努力证实某些法则,正是依靠这些法则,资本(或权力,这两者是同样的东西)的不同类型才能互相转化。”(注: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08.)
既然布尔迪厄得出上述关于“努力掌握各种形式资本”的结论,那么,如何才能划分不同类型的资本?各种资本从性质或形式上划分,可以有哪些形态?划分出不同类型资本有何意义?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布尔迪厄一一作了阐释。关于资本的不同形态,布尔迪厄提出,资本可以表现为三种基本形态:(1)经济资本是以财产权的形式被制度化的;(2)文化资本是以教育资格的形式被制度化的;(3)社会资本是以社会义务(“联系”)组成的,它是以某种高贵头衔的形式被制度化的。(注: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0.)关于布尔迪厄划分出不同类型资本的意义,有研究布尔迪厄理论的学者认为,“在当代社会形态中能够发挥效力的主要阶段维度就是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在社会位置空间中的个体流动轨迹不只是受到经济资本的继承或获得的限制,还受到文化资本的继承或获得的限制。”(注: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08.)而“总体的社会资本得以集中是团体存在的基础。”(注:沃斯特.现代社会学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209,212,211,208.)个体位置受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左右,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位置亦然。
为了如他自己所言“掌握各种形式的资本”,布尔迪厄具体而详细地阐述了经济资本之外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经济资本的性质与特征已经为众所周知,属于常识,布尔迪厄没有多言。关于文化资本的特征,布尔迪厄强调文化资本的个体性、耗时性和传递上的风险性。具体来说,布尔迪厄认为:第一,文化资本载体是个人,是与人身体的存在相联系的。文化资本是针对自身(自我进步)的一种努力,这种努力预先就假定了必须要有个人性的投入,这包括时间和努力所需要的品质;第二,因为文化资本累积需要时间,所以它(不像钱、财产权、甚至贵族头衔)无法通过礼物或馈赠购买或交换来即时性地传递,这样,所有委托性的效应就都被排除在外了,结果,如何运用和剥削文化资本,对那些经济或政治资本的拥有者来说,就成了一个特殊的问题,……这种资本与个人的联系是如此紧密,人们如何能做到只进行资本交易而完全撇开与之相关的个人?(注: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2.)第三,在传递方面,文化资本从属于比经济资本更具有掩盖性、但也更具风险性的传递;(注: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05.)第四,文化资本的意义主要不是体现在可以量化的经济资本的获得上,而是其对社会结构再生产的贡献,对于文化资本而言,获得和维护再生产能力就是收益。这是文化资本不同于经济资本的特殊性所在。
布尔迪厄进一步提出了“文化资本可以以三种形式存在:(1)具体的状态,即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情”的形式;(2)客观的状态,即文化商品的形式(图片、书籍、工具、机器等等),这些商品是理论留下的痕迹或理论的具体显现,或是对这些理论、问题的批判,等等;(3)体制的状态,即一种客观化的形式,这一形式必须被区别对待(就像我们在教育资格中观察到的那样),因为这种形式赋予文化资本一种完全是原始性的财产,而文化资本正是受到了这笔财产的庇护。(注: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4-196.)
关于社会资本,布尔迪厄指出,就性质而言,“社会资本是时间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是同对某种持久性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关系的网络,或换句话说,这一网络是同某个团体的会员制相联系的,它从集体性拥有的资本的角度为每个会员提供支持,…这些资本也许会通过运用一个共同的名字(如留学人员、留美人员)而在社会中得以体制化并得到保障的,…这种(资本被)确定和维持是建立在牢不可破的物质的和象征性的交换基础上的。(注: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00.)
与经济资本相比较,社会资本的特点之一,或者说具有社会资本的前提条件之一是耗时性,即社会资本在目标达成上存在着相当的时间差。用布尔迪厄的话来说,就是“一些商品和服务只有通过关系所产生的社会资本才能获得,这些关系无法在适当的时刻即时行动,除非它们被确立并被维持了很长时间,就像这些关系只是为了其自身的缘故而存在着,因而超越了实用的阶段,这也许是以对社交获得的投资为代价的,这种社交获得的投资必定是长期的,因为只有经过时间上的推延,纯粹的、简单的负债,才会转变为对非特殊债务的承认,这种非特殊债务也可以被称为感激。”(注: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10-211.)
除了时间之外,社会资本存在的前提条件之二是经济资本。所以布尔迪厄强调,社会资本的再生产预先假定了对社交活动的不间断的努力,假定了交换的连续系列,在那些交换中认同感被无休止地肯定和再肯定。这个工作包含了时间和精力的花费,并直接或间接地花费了经济资本,(注: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2-193.)既然社会资本既耗时,又耗钱,那么社会资本的价值何在?布尔迪厄认为,社会资本的目标是保护经济资本本身,并生产和再生产那种保证经济资本的关系。(注: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02.)
在详细阐述了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性质与特征之后,布尔迪厄仔细分析了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首先,在三种资本的性质上,布尔迪厄进行了辨析,本研究者总结并表述成图2中三种资本性质的比较。假设图2中下方的矩形空白图代表了资本某种性质的总量,对角线代表了资本某种对应性质在量上的分配比重,箭头横线代表了资本某种对应的性质,以横向箭头线为准,三种资本的位置反映了它们各自所具有的某种资本对应性质的比重。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位置最远,所分别具有的两极性的资本性质最强,文化资本处在中间位置,表明同时具有资本对应的性质。展开来说,经济资本具有很强的量化性、货币性、市场性、职业性、客观性、有形性、近期性、直接性、行为性、认知性、个人性和即时性,社会资本反之,更具有质化性、非货币性、非市场性、非职业性、主观性、无形性、长期性、间接性、心理性、情感性、社会性和持久性。文化资本的特性在二者中间,具有双重性。
图2 (效果)资本概念的扩大及其性质的比较与相互转化关系
其次,布尔迪厄分析了三种资本之间的支配关系。事实上,布尔迪厄的特殊贡献是,他确定了文化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之间的关联,即经济支配文化再生产,而文化再生产帮助完成社会再生产。经济资本的继承能够更为牢固地确保社会再生产的进行。这就是,“必须假定经济资本是所有其他资本类型的根源,同时那些改变了的、经过伪装的经济资本的形式,向来不能完全简化为经济资本的定义。”(注: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07-208.)
再者,布尔迪厄探讨了三种资本之间的转换关系。布尔迪厄指出,绝大多数的物质类型资本(从严格意义上说是经济资本类型),都可以表现出文化资本或社会资本的非物质形式;同样,非物质形式的资本(如文化资本)也可以表现出物质的形式。(注:沃斯特.现代社会学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209,212,211,208.)三种资本之间存在着复杂和多样的转换方式。首先是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向着经济资本的转换。布尔迪厄提到,经济资本可以立即并且直接转换成金钱,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在某些条件下都能转换成经济资本;其次是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以文化商品为中介的互相转换。布尔迪厄谈到,分别在物质方面和象征方面,文化商品预先假定了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注: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05.)第三是以学术资格为中介进行的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的转换。布尔迪厄指出,把经济资本转换成文化资本的策略,是导致正规学校交易爆炸和资格膨胀的短期因素之一(注: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03.);第四是经济和文化资本决定了社会资本的占有量;(注: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2.)第五,根据福山(注: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0-191.)(注:Fuk yama,Francis.Trust: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诚信:社会德性与繁荣的创造)[M].London:Hamish Hamilton Ltd,1995.)关于社会资本的道德内容(即信任力与合作力)观点和寇伯格(Kohlberg)关于道德推理理论,研究者补充布尔迪厄对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关系的理解。如果说文化资本是以认知和推理为基础、社会资本是以道德及人际关系性质为内容的话,我们可以推导出文化资本是社会资本的认知基础,即道德状况除了人性的原因,更有认识的原因。以一定的文化资本为基础,人们可以通过推理而认清社会资本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制约人性对社会资本的吞食。
最后,布尔迪厄分析了时间在三种资本转换中的作用与含义。前文提到过,每一种资本的积累都需要时间,不仅如此,资本之间的转换上也需要时间。所以,“如果在每一种情况中,都能同时思考以资本形式积累的劳动时间和把资本从一种类型转换成另一种类型所需的劳动时间,那么,就能在所有的转换中证实社会能源的确得到了保存。”(注: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8.)具体来说,布尔迪厄分别论述了经济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转化为文化资本中时间的花费及其意义。他说,“我们已经看到,将经济资本转变为社会资本,其实就已经假定了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劳动,即很明显地是无偿花费的时间、注意力、关心和关注,…从一种狭隘的经济观点来看,这种努力注定要被看作是纯粹的浪费,但从社会交换的逻辑角度看,这是一种坚实的投资,这种投资的利润在将来最终会以金钱或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同样地,对文化资本最好的衡量途径,不容质疑地是花在获取这种资本方面的时间的多少,这是因为把经济资本转变为文化资本,预先就假定了时间上的花费,…正是这两者(占有的文化资本的数量和能够用到文化资本上的社会用时间)保证了这种资本的传递。通过延长受教育时间和推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的确能带来某些收益,但是这种投资只有在很久以后才能得到回报。”(注: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01.)
总之,三种资本之间是相互依存和可以转化的,应用到留学教育效果研究上,就是需要在动态中和关联中而不是在孤立和静止中理解留学教育效益的评估。
图3 投入与产出和时间关系
(3)在投入与获得留学教育效果的过程类别上,研究者引入时间的概念,即无论是投入,还是产出,都是需要时间的,进行再生产的循环与持续过程也是需要时间的。关于时间概念的引入十分重要,它可以回答何时才能获得留学教育效果中的许多问题,比如对留学者个人和工作单位来说,如何判定其何时提职和提薪的合理性?如何在同龄人中对有留学经历和没留学经历的两类人进行能力与待遇的比较?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了解时间在留学教育效果中的作用。事实上,前文中关于时间在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之间的转换中的作用已经帮助回答了这个问题。如果说资本积累需要时间,资本之间的转换需要时间的话,那么留学教育的投入和产出也毫无疑问地都是需要时间的。根据图3中所示的投入与产出和时间的关系,第一,在起点上投入和产出就可以是同时的,即投入过程本身就有或就是收益,例如留学教育经历本身可以是种收益;第二,开始投入之后,投入与产出也是同时的,但内容上是错位的,即同一时间里的投入不是收益本身,其收益会在以后的阶段里出现,此时的产出是以前投入的结果;第三,为了得到相同的产出,与启动投入比较,以后的投入总是少于启动的投入;而与投入时的收益比较,以后的收益总是增加的,是多过开始时的收益的;第四,无论是投入还是产出,都因时间的运转而在总量上是累加的,或者说,在时间上都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第五,无论是投入还是产出,都是涉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间维度;第六,就留学教育效果而言,收益的时间点有三种,即接受留学教育的同时有收益,留学教育结束之后马上有收益和留学教育之后一定或相当长的时间之后有收益。任何留学教育也同时都有这三个时间点上的收益。仅仅评估其中一种或两重收益都是不全面的。
表1 留学教育成本投入与效果产出总的分析框架
3.组合成具体研究的宏观的整体理论框架
根据留学教育效果研究的特性,研究者从不同的学科中引入相关的几组概念,即留学教育效果主体类型、留学教育效果内容类型和留学教育效果过程类型。首先,研究者把留学教育效果的主体和时间结合起来构成表1中的横向框架,再把留学教育效果的内容类型作为表1中的纵向框架,以此作为各留学教育主体进行投入和获益的内容;其次,研究者需要根据各类资本的性质对过往关于留学教育和教育效果的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注: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02.)(注:张人杰主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M]中的“留学生教育”一章;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M]中的“教育与文化”一章;闵维方主编.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M]中“教育的收益”与“教育的外部收益”二文等.),从中找到关于各个留学教育主体进行留学教育投入和获得留学教育效果的具体内容,完成表1的构建。由于对于过往研究的清理是个相当大的工程,需要另一项研究和长篇幅的论文来完成,本文在此暂留空白。此外,分析框架中纵横主干内容的关系时可以采用前文已经讨论过的方面,关于图表四中具体内容的各部分,研究者可以运用具体有关的微观理论进行分析,例如,经济资本的投入部分可以采用成本分析方法(如平均成本分析和边际成本分析),所有类型资本的综合投入部分可以采用分析留学教育成因的推拉理论,不过以往的研究在使用推拉理论时只是罗列了留学教育的输出国和接收国的一些推拉因素,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推拉因素框架,在笔者主持的一项中美高等教育交流研究项目中,研究者(田玲和郑晓辉)建构了推拉理论的分析体系(注: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09.)(注:田玲.中国高等教育对外交流现象研究总报告[R].未发表,中港合作课题,1999-2001年完成.),可以用来全面分析投入的内容。对产出部分的内容,研究者可以分别从留学教育主体和产出资本的类型进行得与失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