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视野下的数学文化行为研究_数学论文

课堂视角下的数学文化行动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课堂论文,数学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在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文化受到空前关注,越来越多的教师和研究者达成共识: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反映数学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数学的社会需求,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然而,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从理念到实践往往要走较长的路,许多教师还在困惑:既然高考不考,那我为什么还要教呢?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从2009年到2013年,湖北高考中连续出现了数学文化的相关试题,江苏高考也在2005年、2008年、2009年和2013年四度考查了数学历史上著名的阿波罗尼圆,其他省份的高考中也时常出现数学文化的相关试题.为了打消部分教师的顾虑,笔者在案例设计中,充分考虑到高考评价对数学文化的关注,在常态课堂中体现数学文化的实际教学功能,有意识、系统地渗透数学文化,应立足独特的数学文化背景.

      一、创设情境

      文化是一个整体.从时间上看,文化具有习得性;从空间上看,文化与人类实践和理论探索的方方面面有着深刻的联系,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广泛的外部联系,同时更有极强的内在逻辑性与历史发展的延续性.教师可以挖掘数学课程中许多模块的独特文化背景,利用问题、方法的背景或者产生的曲折历程,创设充满浓郁数学文化的问题情境,或展示,或让学生参与其中,帮助学生开阔数学视野,深化对数学学科本质和历史渊源的认识.

      案例1 复数的引入

      复数的学习使学生对数系的认识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许多学生对复数中的i特别感兴趣,因此,课堂伊始,笔者就和学生“穿越”到几百年前,一起回味复数的“身世”.

      

      而课本上是这样讲的,在求一元二次方程

+1=0的解的过程中,实数集不够用了需要进行扩张,扩张后的数集,使得一元二次方程

=-1有解,从而得到复数,课本上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为了和前面学习数系的扩充过程一致起来,而且学生容易接受.至此,学生脑海中的那个抽象枯燥的i已经变得栩栩如生,理解更加深刻了.从数学发展史来看;数学成果的流传主要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流传,所以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只有了解数学研究的历史背景,分析前人工作的方法,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到有益的启示,激发出思想的火花,并真正学会“像数学家那样思考”.

      数学课程通常给出的是一个系统的逻辑论述,好像从这一结论到那一个定理是很自然的事情.其实历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案例1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学科的发展是从点滴积累开始的,有的甚至需要几百年时间,通过数学文化的渗透,中外数学家刻苦钻研、严谨创新以及为了科学事业勇于献身的例子也成为很好的教育素材,学生从中能获得勇气,勇于面对学习中的挫折和困难.

      链接高考(2010四川理-16)设S为复数集C的非空子集.若对任意x,y∈S,都有x+y,x-y,xy∈S,则称S为封闭集.下列命题:①集合S={a+bi|(a,b为整数,i为虚数单位)}为封闭集;②若S为封闭集,则一定有0∈S;③封闭集一定是无限集;④若S为封闭集,则满足S

T

C的任意集合T也是封闭集,其中真命题是________(写出所有真命题的序号).

      类似的案例在新课程中有很多,如教学中经常提到的七桥问题、数列学习中遇到的印度国王重赏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等.无论是从培养兴趣还是从理解教材的角度看,数学文化在教学情境中的应用均是很好的范例,

      二、突破难点

      考虑到中学生认知的基本特征,从数学教育的视野来看,数学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等特点,在教学中单纯讲解定义、定理和公式,较难取得理想的效果,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是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进行教学的,如在高中函数概念教学中,如果采取先给出定义,再举例、练习强化的传统方式进行教学,效果往往不佳,尤其是学生常常将初中函数概念与高中函数概念混淆不清.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学生学习函数性质时,向其介绍著名的狄利克雷函数.

      案例2 狄利克雷函数

      狄利克雷(Lejeune Dirichlet,1805~1859),德国数学家,创立了现代函数的正式定义,狄利克雷函数可以简单地表示分段函数的形式D(x)=

.在中学范围内,学生可以理解的基本性质有:(1)定义域为整个实数域R;(2)值域为{0,1};(3)函数为偶函数;(4)无法画出函数图象,但是它的函数图象客观存在;(5)以任意正有理数为其周期.狄利克雷函数是周期函数,但是没有最小正周期,因为不存在最小正有理数,所以狄利克雷函数不存在最小正周期.

      通过案例2,学生对函数性质的认识可以有质的飞跃,再来看下面的问题,

      链接高考(2012福建理7)设函数D(x)=

,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D(x)的值域为{0,1}

      B.D(x)是偶函数

      C.D(x)不是周期函数

      D.D(x)不是单调函数

      此时再来品味这个问题,是不是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呢?狄利克雷函数为何可以帮助理解函数的本质?从数学文化视角来看,函数的演变是因为一些“怪”的函数的出现.比如常见的高斯函数,使人们对函数的性质认识不断深入,推动了数学学科的发展.合理应用这些素材,将使学生对学科的认识取得本质的提升.

      三、微型探究

      传统的数学教学一般只涉及数学的两个层面:数学的概念、命题,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新课程标准中的“数学文化”要求,是其第三个层面.在新课程中,数学文化与数学探究、数学建模一起,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当中.

      在新课程教学中,合作探究学习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但从实施的效果来看,脱离学生能力和学习方式实际的低效率和伪探究,在许多公开课中成为一种探究秀.微型探究学习作为探究学习的一种,可以为数学课堂探究学习找到一种有效的实施途径.结合目前高中数学课堂的实际情况,根据“再创造”理论和发现学习理论,结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应选择难度适宜的微型探究学习的内容进行探究.微型探究可以以自然课时为单位,一到两个课时系统分析一个核心问题,解决原本探究中几分钟时间没有效果、无有效引导和调控的一味讨论而浪费时间的弊病.一般来说,可以每个月安排一次,或者每学期系统开展三到五次,

      数学名题给数学微型探究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和思路来源,对于那些需要通过重复训练才能达到的目标,数学历史名题可以使这种枯燥乏味的过程变得富有趣味和探索意义,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生来说,历史上的问题是真实的,因而更为有趣;历史名题的提出一般来说都是非常自然的,它或者直接提供了相应数学内容的现实背景,或者揭示了实质性的数学思想方法,这对于学生理解数学内容和方法都是重要的.许多历史名题的提出与解决与大数学家有关,让学生感到自己正在探索一个曾经被大数学家探索过的问题,也会从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享受,这对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体验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最后,历史名题往往可以提供生动的人文背景,数学中有许多著名的反例,通常的教科书中很少会涉及它们.结合历史介绍一些数学中的反例,可以从反面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加深他们对相应问题的理解.通过对数学名题案例中问题的分析和自主探索,使学生有机会去理解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理解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其创新意识,开发适合中学数学教学的与数学名题有关的微型探究案例,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在解析几何的教学中,笔者围绕阿波罗尼圆开展了微型探究的尝试.

      案例3 阿波罗尼圆

      

      该小题为填空题的压轴题之一,从实际解答的情况来看,许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要确定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一般考虑将三角形面积表达式作为目标函数处理,其中的运算是有相当难度的,许多学生知道了方法而过不了运算关.

      探究1 问题的突破口在哪里?

      解答1:三角形面积的变化是由C点的位置变化引起的,找到了C点的轨迹也就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探究2 如何想到这种思路方法?

      解答1:源于课本.

      细心的师生会发现这是一道地地道道的课本改编题,原题如下.

      原题(苏教版选修2-1第2章“圆锥曲线和方程”P57例2)求平面内到两个定点A、B的距离之比等于2的动点M的轨迹方程.

      至此,坐标化的思路一目了然,难怪许多人在评价试题时常讲:过去是“考什么教什么”,而现在是典型的“教什么考什么”.

      解答2:源于历史.

      课本上的例题和高考的试题都源于历史上有名的阿波罗尼圆:平面内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比为常数(大于0且不为1)的点的轨迹是圆,这个圆称为阿波罗尼圆.问题的设计以数学历史上的名题为基础,体现了新课程中数学文化的重要基本理念,也显示出数学文化在选拔性考试中独特的“点石成金”的作用.

      据统计,阿波罗尼圆在近十年高考中,出现在12道考题中,其魅力体现得淋漓尽致.2009年的江苏高考中的解析几何问题,本质上也是阿波罗尼圆问题.热考十年,是否山穷水尽呢?答案是否定的.2013年江苏高考中,考生和阿波罗尼圆又不期而遇.

      链接高考(2013江苏17)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A(0,3),直线l:y=2x-4.设圆C的半径为1,圆心在l上.

      (1)若圆心C也在直线y=x-1上,过点A作圆C的切线,求切线的方程.

      (2)若圆C上存在点M,使MA=2MO,求圆心C的横坐标a的取值范围.

      

      点M的轨迹就是师生所熟悉的阿波罗尼圆.

      仔细回味一下,在解析几何中的定点或者比值问题中,是否均有阿波罗尼圆的影子?许多学生对解析几何的认识往往就是感觉运算很复杂.学生之所以想不到解析法,是因为他们对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还不理解,比如他们过分淡化了运动观点,淡化了平面几何问题的解析法证明.然而,在似乎没有解析几何方法的地方,看出运用解析几何,这才是真正掌握了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方法,这与教师平时的教学应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解析几何中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是该模块的核心思想方法,也是数学文化的内在范畴.

      在新课程中,利用著名的数学问题创设情境或者梳理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等,在目前的高考中已经多次出现,最典型的莫过于“四色原理”,高考中已经反复出现过其简化的版本.

      数学文化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进行数学文化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作用巨大,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与教学文化相关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值得重视.

标签:;  ;  ;  ;  

课堂视野下的数学文化行为研究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