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翟家所初级中学
科学探究型课程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设计的一种新的课程形式,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教师和学生成为探究课型开发与设计的主体。化学科学以其与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密切联系成为探究型课程开发排头兵。如何避免在探究性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中出现接脱离生产和生活实际的“空想探究”,或是所探究知识早已妇孺皆知,而沦为“明知故探”。围绕生活中真实的化学问题,结合教材实际需要进行探究型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日常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真实的、贴近学生实际的专题进行探究活动,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的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化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具体条件,围绕生活中真实的化学问题研究开发探究型课程,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探究性课程的学习与探究,达到培养学生化学素质的根本目的。
1、以经典化学科学的发展史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研究方法的探究课型开发与研究
在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在科学发现中有无数的故事,我们追寻科学家们的足迹,以经典的化学发展史为基础,设计与开发新的探究型课程,是培养学生化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化学科学思维和实践活动,必须以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基础,科学方法论的知识是探究性学习的基础内容。在中学化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论。特别是经典的化学科学史如空气的发现史,除了课本实验中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之外,我们可以结合生活中真实的问题进行探究:(1)鱼鳔中气体成份的探究;(2)竹子的竹筒里气体的成份的探究;(3)膨化食品充气包装中填充的气体是什么?
我们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先着重分析拉瓦锡是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如何提出假设和进行猜想,如何设计和完成实验并对假设进行验证,如何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如何对实验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和评价的。这样,学生就获得了科学研究方法的感性知识,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真实的化学问题进行探究,并归纳出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系统地介绍探究课题的选择与研究方法的确定,研究方案的设计与构想,信息资料的搜集(观察、实验、调查、咨询、查阅资料)、整理、分析和处理,研究报告与论文的撰写等方法,使学生从常识水平上升到科学水平,从经验方法上升到科学方法,为学生今后开展探究性学习找到金钥匙。
2、以化学学科知识的迁移为基础,针对生活中真实的化学问题展开的拓展性探究课型的开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化学学科教学中有意识地收集和寻找可以进行深化与拓展的知识点,并拓展成为新问题,是探究型课题的基本来源。这种选题方式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要善于思考、善于创新,而且要善于发现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3、以化学学科知识的应用为基础,密切联系实际的操作性课型的开发与研究,培养学生科学能力
化学学知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学习化学学知识后,学生往往有一种急于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热望,教师因势利导,就可以将相关问题做成研究性课题。
如在指导学生学完水的净化之后,可以选择多个切入点进行操作性强的探究性课型的开发:(1)明矾净水的机理探究;(2)吸附剂的种类与效果的探究;(3)过滤原理与工业滤布选择的关系探究。在学生学有余力的情况下,甚至还可以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对淡化海水、软化硬水等课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学习活动。
对这些生活中真实的化学问题进行研究,不但使学生获得了“做科学”的直接经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化学学科社会价值,培养了学生的科学能力。
4、以化学科学技术发展为对象的传媒信息研究,着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化学信息的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现代传媒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渗透越来越明显,教会学生充分利用这一现代工具收集化学信息,学习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技能、培养化学素质也是当今社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学生可以通过如下途径获得更多的化学信息:进图书馆、看电视、接收短信、上网等从书籍、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途径获得了大量的与化学学科有关的资料,并且能够学会了对资料进行筛选和分类。通过考查信息的来源、分析信息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培养了他们的质疑的能力。校园网络的利用,不仅拓宽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而且为探究性学习的个性化、自主性、交互式提供了舞台。许多学生能够利用网上资源围绕选题收集资料,下载并保存网上资源;能够通过上网与专家学者交流意见;能够通过上网请求帮助;能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网上发布,实现资源共享。
如电视和网络媒体经常报道某地河流污染严重,2009年11月8日在武汉召开第十三届国际湖泊会议等这些网络资源,都会引起同学们的广泛的兴趣,把学校里对同一课题感兴趣的同学组织起来、参与进来,通过座谈、讨论、交流、研究等活动,不断地丰富学生对此类问题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合作意识和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今后关注社会问题、参与实践活动、甚至确定学习研究方向打下基础。
5、以多学科横向联系为特征的综合性课程开发,着力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能力、形成科学素养。
自然科学在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有了分支,有了不同的学科门类,其实这些都是人为地划分的,自然科学本身是一致的。在人类的知识系统中,自然科学是一个大的模块,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共同发展的。而自然科学本身是整体的、综合的,我们在进行专题探究时,必然会很自然地涉及到多个学科。如我们在做“调查环境污染对化学的影响”这一课题时,选择了调查本地母亲河河水质污染。当学生亲临现场目睹了河水被污染的惨景时,他们的良知、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被激发,不满足于“调查”,而是要策划一个大型环保活动,列出了一系子课题,如(1)水体污染指标的分析;(2)水体污染的成因分析;(3)河边居民健康情况的调查;(4)母亲河60年的变迁;(5)学校周边使用一次性筷子的调查;(6)城市给排水情况调查等,这些都是生活中真实存在事实。
在学生做课题研究时,子课题必然涵盖物理、化学、生物等多门学科,策划的一系列的活动如:如演讲,出环保专刊,形成治理的可行报告等所用的知识又涉及数学、语文、英语、政治、历史等几大门类。
“从生活中来,到课堂中去。”通过选择生活中真实的化学问题,开发与设计探究型课程,必然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最终形成科学素养。
论文作者:路文娟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2/7
标签:化学论文; 学生论文; 科学论文; 知识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课程论文; 真实论文; 《文化研究》2017年1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