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荣成市石岛实验中学 264309
现今的学生大多聪明好动,具有很强的理解力、创造力和想象力,但这些开展教学工作的有利条件一旦遇上了叛逆的个性,就会让所有的学校和老师头疼。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这一点,一直以来都把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推进,希望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意识出发,促进学校其他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形成了“教师主导、师生互动”的德育模式。实践证明,成效显著。
一、“教师主导”:多种渠道,提高教师德育素质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各种问题却是层出不穷。如我们经常听到有教师发牢骚说:某某学生太没礼貌了,见了老师连招呼都不打;某某学生课堂上就是不发言,怎么启发也不举手;某某学生的课堂纪律太差了,怎么教育也不行;某某学生成天上网,真拿他没办法;某某学生“早恋”,家长都找了好几次了,就是不听话……总之就是学生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最后导致教师放任其自流,学生也丧失了信心,甚至个别学生破罐子破摔,不能自拔,最终使教师和学生都陷入了困境。其实,这些教师本身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因工作方法不当造成了德育失误,从而显示出教育的苍白无力,对学生出现问题的无助和无奈。
围绕这一问题,我们意识到,当务之急就是要让大家认识到德育方法和艺术的重要性。为此,学校号召大家做了这样的实验:每位教师在自己所任教的班级找两名成绩相当、表现相当的待优生,对A同学进行文化知识补习,而对B同学不要补课,而是和他探讨学习的重要性,对其进行耐心的思想教育。要利用课余时间,时间可长可短,但两者要求相当。经过了一个月后,我们要求大家谈谈体会,大部分老师表示,成绩相差不明显,但大部分老师更看好B同学。这时候,让大家停止实验,再过一个月,让大家再一次谈谈他们的变化,大家已经明显感觉到了B同学的进步,而且时间越长越明显。最后,开展一次全校范围的大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大家最终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学生思想上的重视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也是一切教学工作成功的保障。
达成了共识以后,不少原来不舍得浪费时间做思想工作的老师都变了,他们或上网浏览,或翻阅各种资料,教学中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课堂变得生动了,教学成绩也提高了。看到大家高涨的工作热情,我们知道,德育意识已经在老师们的心中扎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师生互动”:数措并举,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我们想方设法提高教师的德育素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所犯的错误的确叫人气愤,教师在处理的时候确实感到棘手,但我们却不能因为这样就无计可施、任其发展。要知道,学生犯错误是正常的,教师出现德育失误后果却是非常严重的。多年来,我们经过摸索,总结了以下几个行之有效的“师生互动”的德育阵地:
1.“目标、过程、结果”贯穿始终的主题教育活动。
主题教育是我们开展德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其具体做法是:结合当前社会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及学校实际,确定活动主题,要求全校师生人人参与,以一个月为一个阶段,结合学生实际,制订具体的实施细则要求,每日检查,每周汇总,每月小结。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分解为贴近生活的小的组成部分,把握学生的兴奋点,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让全体学生100%地参与其中,多年来,我们一直保持这一优良传统,并在原有基础上加以创新,加入了“目标、过程、结果”三位一体的评价机制。
2.健康向上、主题鲜明的校园氛围。
近几年来,学校加大投入,软硬环境建设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校风校貌健康向上。所谓“潜移默化”,学校在坚持“硬环境”方面要做到整洁有序的基础上,还特别加强了“软环境”的建设,做到了“让墙壁说话”,让校训、校风、班训等要求和学校的主题教育内容随处可见,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宣传栏内容不断更新,校园广播深入人心。尤其是学校还大力地加强了和谐师生关系和开发校本课程这两个方面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人文关怀精神和课程文化资源。师生精神面貌好,扎实工作,使思想道德行为偏常学生的转化率高。
3.有声有色、卓有实效的德育基地。
当然,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它不是单方面可以完成的工作,而是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努力营造教育社会化的氛围。为了提高同学们的法制安全意识水平,我们和威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共建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维权基地”,与派出所确立了警民共建关系。同时,我们还与社区教育机构密切联系,建有校外德育基地,建成了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各项教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深受家长的欢迎,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教育网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孔子曾经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说的是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习久成性,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一旦习惯养成,就会“不虑而行”,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学生的生活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实践证明,只有从点滴入手,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做起,使德育工作渗透到学生生活中的每一个地方,才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德育内容“随风潜入夜”,让德育对象在“润物细无声”中发生悄然的变化。
论文作者:徐昊 孔晓婷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2月总第2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8
标签:学生论文; 德育论文; 教师论文; 学校论文; 师生论文; 互动论文; 思想道德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2月总第2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