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马克思的 “人力资本 ”概念
——兼与程承坪教授商榷*
罗先智
(黎明职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摘 要 :我国经济学界对“人力资本”有歧议,如10多年前吴宣恭教授在《经济学动态》发文提出“人力资本”悖论说,2015年程承坪教授就此发文提出异议。“人力资本”范畴滥觞于17世纪威廉·配第时代,已有300多年历史,马克思对当时的“人力资本”概念是持批判态度的。我国现在普遍使用当代西方的“人力资本”概念,这有助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因为人才是生产要素中唯一具有能动性的要素,只有转变人才培养方式,才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而有些学者把我国目前通用的“人力资本”概念视为剥削范畴,是不妥当的。
关键词 :“人力资本”;马克思;吴宣恭;程承坪
一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既是我们党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又是永葆我们党生机活力的战略任务。为此,笔者在重温马克思《资本论》的同时,拜读了吴宣恭教授《“人力资本”概念悖论分析》一文(以下简称《吴文》),也拜读了程承坪教授的一篇《“人力资本”概念一定是悖论吗?——兼与吴宣恭教授商榷》的文章(以下简称《程文》),笔者拟将《吴文》与《程文》进行比较,就“人力资本”问题提出几点个人看法。
二 、对 《程文 》和 《吴文 》中 “人力资本 ”概念的解读与评析
学术界历来崇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和而不同”中推进学术繁荣与发展,但当牵涉到与他人观点相左需要商榷和争鸣时,就要尽可能地使论据严谨和真实。学术的是非正误自有客观的判断标准,只是这客观标准往往不易被正确掌握,也就难免会有纰漏,所以,在学术界的百家争鸣中,学者应对事不对人,应尽可能地彼此包容。
(2)平均压溃载荷Pm(Mean crush force),定义为总吸能E与压溃位移δ的比值,见式(2):
《程文》首先对国内学术界已有的三种“人力资本”论作了评析,指出以史正富等为代表的第一种观点认为现在许多企业的高管获得企业的期权,与资本家共同分享了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因而也存在“人力资本”。《程文》认为该观点发现了新情况、新问题,然而,作者没有将其观点置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框架内来加以论证,只是停留于现象描述,因而说服力极其有限。
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生态哲学愈来愈得到人们的重视。曾繁仁的生态美学思想就是继承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实践存在论中的生态理论。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实践观的研究,证明了其是一种富有革命精神的生态人文主义,具有浓郁的生态内涵,因此我们把它作为现阶段建设生态观和生态审美观的理论基础是完全可行的。
以吴宣恭为代表的第三种观点认为“人力资本”概念存在悖论现象,因为“人力资本”不存在马克思所讲的成为资本的必备条件。对此,《程文》认为“人力并不必然可以资本化,但在一定条件下,人力也是可以资本化的”[1]。
于是,笔者的结论是:如果按《程文》要求的要系统地将自己的观点放“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体系内加以理论化论证”,那么,《吴文》“悖论”说的逻辑无疑是对的,完全符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因为在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中根本就否认“人力资本”有任何科学性。如果《程文》说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公有制企业内也可能存在人力的资本化现象”是自己的独立见解,那这就是他个人的一家之言了。
由此可见,《吴文》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资本论的逻辑来分析与判断“人力资本”概念纯粹是一种悖论的。
基于客户画像和GBDT算法的客户价值预测方法…………冯娟娟 辜丽川 饶海笛 史先章 焦 俊 王 超 陈 卫 (3-51)
《程文》说“劳动力并不都能成为资本,在一个企业内不可能所有的劳动力都同时可以转化为资本,但在一定条件下,某些劳动力可以成为资本”[1]。这里所说的“某些劳动力”是指企业高管,就是我们通常说的CEO。《程文》用两个简单的模型试图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框架内说明这种现实的可能性。如模型1说明价值在M =C A+V B+V C+m B+m C分配中有三种情况。
(1) 如果纯粹的也就是没有物质生产资料的劳动者B和劳动者C,劳动后都只能获取劳动力价值(V B、V C),他们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都归投入物质生产资料的资本家A拿走,那么,“这就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意义上的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1],这时劳动者B和C的劳动力都没有资本化。
(2) 如果劳动者B因为参加企业管理,除了取得劳动力价值外,还能获得由自己创造的剩余价值(m B),那么,此时B的劳动力也就“没有资本化”,该企业还是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只存在资本家剥削劳动者。此情形在资本主义早期是常见的,资本家不直接参与经营管理,具体的企业运作由职业经理人承担,但经理人与一般工人都受资本家剥削,只是经理人的境况好一些。
其实,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经济学已在我国影响深远,“人力资本”的应用屡见不鲜。厦门大学廖泉文教授主编的《人力资源发展系统》和浙江大学姚先国教授等主编的《中国人力资本与劳动力市场管理研究》,以及山西财经大学冯子标教授等著的《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受益分配研究》,里面都有“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等方面重要意义的专门章节,特别是姚先国教授等还开展了“中国健康人力资本”的相关研究。实际上,已不存在“人力资本”理论用与不用的问题。因此,我们已没有必要争论“人力资本”在我国经济理论中存在和应用的合理性问题,而是不妨从亚当·斯密和马克思将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比作生产人自身的固定资本的角度来接受“人力资本”。
于是《程文》作出如下结论:“如果劳动力只是获得自身劳动产生的部分或全部剩余价值的增殖并不足以资本化,只有在获得自己劳动产生的全部剩余价值的基础上还获得其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才能资本化。”[1]这种情况对应现代钱德勒说的“经理革命”即“经理资本主义”时期,这些经理“能够与资本家共同分享其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现代公司对高管“实施期权激励”,高管“收入畸高”,“远远超过了其创造的价值,因此也可以归为这种情况”[1]。
《程文》的模型2是:假定是公有制性质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或集体所有制企业,并且企业由劳动者A和B组成,物质生产资料由A和B共有或国家所有,再假设企业营运后价值M =C +V A+V B+m A+m B在分配中有两种情况。
(1) 如果A和B都能获取自己创造的剩余价值(m A+m B),则该企业不存在剥削,人力资本化当然也就不存在了。
(2) 如果A获得比自己创造的剩余价值还多,而B只能获得少于自己创造的剩余价值,则有A剥削B,A的人力资本化了。反之,亦然,就是B的人力资本化了。于是可以推断,即便在公有制企业内部也会出现人力的资本化。《程文》认为,我国一些国有企业中有高薪酬收入的高管,其高薪明显不能被理解为是他们具有较高的管理能力,因而存在人力资本化的现象。
铅被人体吸收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治疗慢性职业性铅中毒必须首先将患者脱离铅污染环境,进而使用有效的驱铅药物治疗。目前,我国临床常用的依地酸钙钠是一种氨羧络合剂,该络合物可与多种金属形成稳定的可溶性化合物,随尿液排泄,因此,依地酸钙钠可用于临床治疗某些金属中毒,包括无机铅中毒;DMSA是一种新型螯合剂,在国外常用于治疗铅中毒,其驱铅效果良好[13-14]。
分析结果显示,语码混杂原因部分KMO值为0.855,混杂偏好部分KMO值为0.895,混杂态度部分KMO值为0.807,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著(Sig.=0.000),问卷数据适宜进行因子分析。采用斜交旋转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其中语码混杂原因部分提取出2个因子,累计解释方差百分比为46.160%;语码混杂偏好部分提取出2个因子,累计解释方差百分比为54.830%;语码混杂态度部分提取出4个因子,累计解释方差百分比为56.523%。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概要如下:
至此,笔者可以做出《程文》与《吴文》相比较后的结论,究竟谁的观点符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首先要确立比较的标准或衡量的尺度。《程文》在“引言”中评析史正富的观点时指出,令人“遗憾的是他们没有系统地将自己的观点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体系内加以理论化论证”[1]。显然,《程文》对人对己的正误判断,都以是否“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体系内”来辨别的,既是这样,笔者就可以认定《程文》有如下遗憾。
第一,把马克思的资本范畴和当前我国通行的资本概念混同了。《程文》明明说“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里的资本概念通常与剥削概念相联系”[1]。剥削,即无偿占有劳动生产者剩余价值的行为。可《程文》不知是疏忽了还是忘却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党的重要文献里所确立的资本、劳动、管理和技术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中的“资本”,只是诸多生产要素中的一个物质要素,并不是历史上所说的那种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与剥削没有联系。所以,我们今天不能以马克思原著中的资本范畴,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资本概念。
综而言之,不管是夫妻关系还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其间均存在“敬”与“爱”两种情感,然而基于男权中心主义的社会建构以及制度设计上的考量,儒家多崇“敬”以申父权,从而使得对人伦而言极其重要的“爱”之情感遭到遮蔽与压抑。
第二,把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高管的高收入认定是人力资本化的剥削收入有失公允。《程文》一方面说现在物质生产资料资本的稀缺性比马克思时代“大大降低”,强调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掌握高科技人员通常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有更大影响,特别是在现代大型公司制企业中,不仅仅是高技术劳动者,企业高级管理层,同样因为他们的劳动会对企业产生重要影响,加之他们的劳动过程与劳动结果难以准确计算,因此,在西方发达国家,不少优秀员工都有机会获得企业期权,对于这一点大家似乎没有异议。
《程文》还说在我国像华为、海尔、阿里巴巴等大型科技知识型企业里,“员工凭借其出色的工作表现而获得企业的期权是司空见惯的现象”[1],而企业高管的高收入为什么就是人力资本化的剥削收入呢?既然高管“其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难以测算”,那么,他们的收入高出自己创造的价值又是怎么测算出来的呢?这里还必须指出,并非所有“资本化”就是剥削。如我国为了驱动和鼓励科技创新,在一些国有和集体高新企业开始实行科技成果资本化,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分红权,其薪酬丰厚,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人才智力的肯定,这能说是剥削吗?显然是不能的。
七是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政策力度向贫困宣战,脱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解决好脱贫问题的“最后一公里”,需要充分发挥政治和制度优势,精准施策,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将发展农业产业、易地扶贫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的举措做细做实,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赢这场具有决定意义的攻坚战。
第三,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企业的高管原本就不是出卖劳动力的普通员工,他们的劳动是“剥削的劳动”,与普通员工的“被剥削的劳动”相对。至于在股份制企业里的“一批董事和监事”,对他们来讲,“管理和监督实际不过是掠夺股东、发财致富的一个借口而已”[5]。所以,这些高管是在执行资本家职能,本属资本家范畴,不存在人力资本化的问题。
好的社交媒体营销离不开好的社交媒体营销人员。栾洁(2015)认为,一个好的社交媒体营销人员应具备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快节奏的网络世界中,时刻准备着迎接新的挑战。网络营销人员的另一个特征是诚实。在这个随时能获得大量信息的时代,任何形式的欺骗和误导都很容易被消费者发现。因此,这就要求社交媒体营销者在与消费者建立联系时,应始终坚持倾听和了解消费者的价值观和期望值,不搞欺骗,坚持追求质量而不是数量。因此,受到社交媒体使用者的喜爱才是成功的关键,这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声誉[3]。
这里我们不妨先把《吴文》与《程文》的观点做个比较。《吴文》先是根据《资本论》来引经据典,尔后再作结论,如在引用马克思原话“劳动力根本不是资本;工人不是资本家,虽然他把一种商品即他自己的皮带到市场上去。只有在劳动力已经出卖,并入生产过程之后……它才成为生产资本的组成部分:作为剩余价值的源泉”[2]231后,认定“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却是一个背离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沿袭西方的庸俗资本观,并错误地将其嫁接到我国经济学的悖论概念”[3],批评“国内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已经具有‘人力资本’的思想”[4],指出“只凭人力能够创造剩余价值就称之为‘人力资本’,是背离经济关系本质的肤浅观点,也是一种理论幻觉”[4]。
三 、马克思的 “人力资本 ”概念及其批判态度
从学说史看,“人力资本”概念早已有之,它滥觞于17世纪,不是现代的新概念,笔者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也看到了“人力资本”这个概念。
没错,方今即便不是“两节”,无论商场超市,都是节日一般。购物人拎大包小包结账,掏出手机一点即可,连我这老头子都会,价都不问。这等生活,先前哪里敢想,不是“三生有幸”又是什么!
其一,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5篇第29章在论述生息资本时,就连带评析了从17世纪以来,就已流行的把工人的工资收入资本化、将劳动力视同生息资本一般、工资是劳动力资本的利息收入这种观念。马克思写道:“我们现在来考察劳动力。在这里,工资被看成是利息。因而劳动力被看成是提供这种利息的资本。”[6]26“例如,一年的工资等于50镑,利息率等于5%,一年的劳动力就被认为是一个等于1 000镑的资本。资本主义思想方法的错乱在这里达到了顶点。资本的增殖不是用劳动力的被剥削来说明,相反,劳动力的生产性质却用劳动力本身这样一种神秘的东西即生息资本来说明。”[6]528“在十七世纪下半叶……还非常热衷于这个概念。在这里,不幸有两件事情不愉快地和这种轻率的观念交错着:第一,工人必须劳动,才能获得这种利息;第二,他不能通过转让的办法把他的劳动力的资本价值转化为货币。”[6]528
其二,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下册在谈论节约的意义及固定资本的内涵时,提到人本身及其科学技巧是固定资本。马克思写道:“真正的经济——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而这种节约就等于发展生产力。”“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从直接生产过程的角度来看,节约劳动时间可以看作生产固定资本,这种固定资本就是人本身。”[7]225“在固定资本中,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表现为资本固有的属性;它既包括科学的力量,又包括生产过程中社会力量的结合,最后还包括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即死的生产力上的技巧。”[7]229
单从以上两处的论述可见。
第一,“人力资本”或“劳动力的资本”概念或观念早在17世纪就流行了,内涵雷同,只是表述有所迥异罢了。联想到当今世界经济论坛可知,从古到今,无论是从配第到当代的皮凯蒂,“人力资本”概念的来源都一样是收入资本化思维逻辑的结果。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论述“奴隶资本与人力资本”时就说,某些经济学家包括世界银行“国家财富”系列报告的作者在内,都是“利用劳动收入资本化的办法来计算‘人力资本’的总价值”的[8]165。
第二,很明显,马克思对所谓的“人力资本”(“劳动力的资本”、人本身是“固定资本”)是持批判和否定态度的,斥其“资本主义思想方法的错乱在这里达到了顶点”“这种轻率的观念”。人力既是资本,为什么还必须靠劳动取得这个“利息”(工资)收入呢?马克思还说“劳动能力不卖出去,对工人就毫无用处”,并说这是西斯蒙第等的发现:“劳动能力……不卖出去,就等于零。”[9]196-197所以,笔者认为《程文》要把“人力资本”的分析放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框架里是值得商榷的。
四 、“人力资本 ”概念的当下应用
因为马克思明确否认“人力资本”,故而马克思主义者对“人力资本”一直以来都是持反对态度,更不能设想社会主义国家有“人力资本”的存在。
如此看来,“人力资本”的理论源远流长,前面说其产生、传播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而今其存续和发展已势不可挡。现阶段我国经济学界也已有众多的“学术粉丝”,在研发人力资源领域,“人力资本”范畴已成习惯用语,在社会生活中“人力资本”也是一个离不开的主题词与关键词。
亚当·斯密在分析固定资本时就把劳动力当作固定资本来看待,亚当·斯密认为,倘若人们要学习一种有用的才能,就得步入学校接受教育培训,而对人们的培训、教育和其他有关的开支,就是对智力技能开发的投资,这些花去的费用似乎已经固化在学习者身上。人们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才能,无论对其自身还是社会都是财富的一部分。亚当·斯密说:“个人增进的熟练程度,可和便利劳动、节省劳动的机器和工具同样看作是社会上的固定资本。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费一笔费用,但这种费用,可以得到偿还,赚取利润。”[10]257-258
以任洲鸿等为代表的第二种观点认为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亦能从逻辑上推论出“人力资本”概念,即人力绝对能够仰仗其所具备的“精神生产资料”而参与剩余价值分割,实现人力的资本化。《程文》认为该观点难以自圆其说,因为不管是谁从事生产劳动,无一例外地具备“精神生产资料”,倘若人人都参与剩余价值的分割,那么,劳动者就是自我剥削,故该观点不能成立[1]。
随后,19世纪马克思说的学习“可以看作生产固定资本,这种固定资本就是人本身”,似一脉相承,估计这可能是借鉴亚当·斯密之说。到20世纪50年代、60年代,西方出现的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更是风靡世界。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首创较为系统的“人力资本”理论,强调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的作用更为显著,主张提高人口质量,其中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核心组成部分。1979年舒尔茨还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诚如皮凯蒂所说“人力资本已经是21世纪多姿多彩世界中的主要资本形式”[8]165。
按照上述援引马克思的说法,把劳动力资本化、将工人工资视作劳动力资本的利息在17世纪配第时代就开始流行了,我们从18世纪亚当·斯密的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也可以看到有这方面的类似论述。
(3) 如果劳动者B进一步还分享劳动者C创造的剩余价值,那就存在B的“劳动力资本化现象”,B和A同时存在对C的剥削。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真理都有二重性,一方面真理是绝对的,另一方面真理又是相对的,故而绝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能搞教条主义。同样,学科术语也要不断推陈出新。
恩格斯在为《资本论》第1卷英文版写的序言中就说:“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着这门科学的术语革命。”“不言而喻,把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看作是人类经济史上一个暂时阶段的理论所使用的术语,和把这种生产方式看作是永恒的最终阶段的那些作者所惯用的术语,必然是不同的。”[11]34-35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就是同一个术语或范畴(如资本),在不同社会环境和不同历史条件下,只要有区别地对待,也是可以使用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所使用的资本范畴内涵,就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讲的资本范畴。现代“人力资本”范畴固然是西方经济学家创立的,但我们也不妨借鉴其合理内核。为此,笔者有如下几点建议求教于同仁。
一是国家和国民要增强对“人力资本”意义的共识,国家和国民都应恒久保持对国民教育资金投入的重视,使其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至少不低于世界平均数。同时,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进行教育改革,促使创新型人才能够大量涌现。人才是物质生产与经济增长诸多要素中唯一能动的主导要素,只有转变人才培养方式,才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二是要区别一般劳动要素和“人力资本”的不同点。有些学者的论著在阐述“人力资本”的历史时,虽然也提到17世纪的配第,但其所讲的内容只限于配第所说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和“有的人,由于他有技艺,就能够做许多没有本领的人所能做的许多工作”,却没有论及配第把个人劳动力视同生息资本、工资是这种劳动力资本的利息的见解,这就和一般的生产“三要素说”混同了。“人力资本”虽然也是生产要素的构成部分,但与一般的古已有之的劳动要素是有区别的,特别是现代的“人力资本”,其内涵的知识技巧之产能比一般的劳动要素要高强无比,应当分别评价,以增强“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有乘数功效的认识,从而大力推动我国的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
三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大环境下,不能把“人力资本”和剥削联系起来,不能说“人力资本”的存在是因为有剥削的结果。
那接下来就该检查输入控制部分。组合开关将前雾灯开启指令发给多路控制器MICU,MICU是否收到这个信息或者收到了但是没有执行,都有可能导致前雾灯不亮。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数据流来查看MICU是否收到了这个信息,此时发现前雾灯的数据流无论是开关处于什么状态,数据流的状态一直都是显示关闭,如图5所示。到底是组合开关出现了问题,还是MICU本身的故障呢?此时就要需要进一步检测和判断了。
《程文》之所以认为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存在人力资本化现象,就是因为这些高管可以凭借其具备的管理能力,能够取得超过自身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和分割一部分剩余价值,故认为存在剥削。
《程文》还认为,“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以为将生产资料公有制化了就可以实现消灭剥削的目的,实践证明这一观点是错误的,现在我们在理论上也证明了这一观点是错误的”[1]。
在《程文》看来,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人力资本”论就是剥削论,没有值得借鉴的任何意义。由此,笔者认为《程文》对“人力资本”所有者高收入的解释,还没有西方“人力资本”收入理论更有解释力。虽然西方“人力资本”理论荒唐地把“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工人)和生产资本的所有者(资本家)混同一体,一样都称为是资本家,如舒尔茨就说“在工人们获得了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和技能的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已经成为资本家了”,但西方“人力资本”理论还没有把“人力资本”论和剥削联系起来,其“人力资本家”的收入公式是:Y n=X o+rC n;即高收入(Y n)等于零度教育的普通工资(X o)+教育投资收益额(rC n)。
我们假设“人力资本”主体的普通工资是45 000元,教育投资是1 500 000元,教育投资收益率是5%,那么,该“人力资本”主体的收入就应是45 000+1 500 000×5%=120 000元。也就是说,其中没有剥削收入。另外,我们也实在没有理由认定“人力资本”的高收入就是剥削。因为“人力资本家”的收入,不纯粹来源于“人力资本”,其个人收入的厚薄最终取决于公司绩效总收入的盈亏丰歉,而这个总收入是由市场多种复杂因素决定的。
美国有些高管(CEO)年薪都是上亿美元,如2015年探索通讯公司的大卫·扎拉夫的薪酬高达1.561亿美元,其收入不只是“人力资本”可以说明的,与社会效益相联系的绩效挂鈎是主因。这就可以说明,“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同样付出会有不同绩效、不同薪酬的奥秘所在。
至于我国有些国有企业高管存在薪酬过高的不合理现象,这是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造成的,不能说成是剥削收入,只能通过收入分配体制的深化改革和必要的限薪来逐步加以解决。如果高管存在贪腐,也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剥削,而是犯罪,更与“人力资本”风马牛不相及。
五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可以作出这样的结论:吴宣恭教授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资本理论认定“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是一个背离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的“悖论”说,是符合马克思经济学说的,所以,他反对沿袭西方的庸俗资本观将其错误地嫁接到我国经济学中来。
程承坪教授也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资本理论却作出相反的结论,认为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存在“人力资本化现象”,因为有些拥有专利技术的高技术人才和具备管理能力的企业高管,获取了超过自己创造的劳动力价值,参与了剩余价值分割,实现了人力的资本化。
王国:① 以国王为国家元首的国家;② 借代指管辖的范围;③ 比喻某种境界;④ 比喻某种特色或事物占主导地位的领域。
吴宣恭和程承坪两位教授根据的都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资本理论,为什么却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呢?笔者认为问题在于对经典学说的理解往往因人而异,所以,重要的是理解马克思的理论必须尊重原著,要原汁原味,不能有任何添加剂。
促使农村初中英语课堂学困生的转化需要老师进行高效的备课,结合学生的实际实现因材施教。首先是备教材,初中英语教材所包含的教学内容丰富,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对其中的一部分内容不能够理解,所以老师要仔细研读教材,分别明确语法内容、阅读理解、写作练习等知识点的重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其次是备学生,每位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学习特点都不尽相同,尤其是学困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会更多,所以老师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根据学困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最大限度的挖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通过学习都能够有所收获。
步骤3 根据式(11)~式(13)计算各栖息地的在种群P中随机选择两个比赛栖息地Hα和Hβ,再随机抽取总规模的10%作为子种群S。如果Hα,Hβ中有一个不被子种群S中任何栖息地支配,而另一个被支配,则非支配栖息地获胜,并定义为H0;如果Hα,Hβ都不被支配或都被支配,则比较两者的和更优HSI个数多的栖息地获胜,定义为H0。将栖息地H0加入原本为空集的种群P0,重复上述操作,直到种群P0的规模和种群P的规模相同。用种群P0替换种群P。
参考文献 :
[1] 程承坪.“人力资本”概念一定是悖论吗?——兼与吴宣恭教授商榷[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5(1):112-118.
[2] 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 李连波,谢富胜.马克思有人力资本理论吗?——与顾婷婷、杨德才商榷[J].当代经济研究,2015(2):25-31.
[4] 吴宣恭.“人力资本”概念悖论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5(10):20-25.
[5] 吴易风.应该如何看待“资本家劳动”[J].理论参考,2001(1):26-27.
[6]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8] 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M].巴曙松,陈剑,余江,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11]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On Marx ’s Concept of “Human Capital ”:Discussion with Professor Cheng Chengping
LUO Xianzh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Lim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00, China)
Abstract : China’s economic circles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on “human capital”. For example, Professor Wu Xuangong put forward the paradox of “human capital” in his works of Economic Dynamics more than 10 years ago, and Professor Cheng Chengping raised his objection to this article in 2015. The category of “human capital” originated in the age of William Peddy in the 17th century and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300 years. Marx was critical of the concept of “human capital” at that time. The category of “human capital” in contemporary western countries is now widely used in our country, which help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in our country, because talent is the only active factor in production factors. Only by changing the way of talent cultivation can we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It is not appropriate for some scholars to regard the concept of “human capital” as a category of exploitation.
Key words : “human capital”; Marx; Wu Xuangong; Cheng Chengping
中图分类号 :A81;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33X(2019)02-0001-06
DOI: 10.3969/j.issn.2095-333X.2019.02.001
收稿日期 :2018-12-18;
修订日期: 2019-01-11
基金项目 :泉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课题(2014D05);黎明职业大学科研团队项目(LMTD2014112)
作者简介 :罗先智(1970-),男,湖北麻城人,黎明职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与经济管理方面的研究。
(责任编辑:刘晓春 实习编辑:李寅豪)
标签:“人力资本”论文; 马克思论文; 吴宣恭论文; 程承坪论文; 黎明职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