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场:如何躲开“夹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商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赛特,你的价格是否太离谱?”这是“赛特”当年开业伊始,商场圈里议论热烈的一个话题。
然而,“赛特”并没有在一片指责声中止步。相反,它几年之间一步一个脚印,不仅在商界竞争中站稳了脚跟,而且跨入京城十大商场之列。据市统计局统计,该店去年销售收入近7亿元,比1995年增长19 %。今年1月至9月同比又有增长。“赛特”的人均销售额、人均利税都位居本市十大商场前茅。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当商业普遍迫于生存压力而不得不来来回回地调整经营定位、业态和商品结构时,“赛特”自开业以来却从未做过大变动,走高档路线不仅没有成为“赛特”的致命伤,反而有其成功经验可循。
“赛特”经营者介绍,他们的经营特色是荟萃世界名优,传播现代消费文化。从1992年开业以来,该店一直没改此初衷。进店看看,“赛特”经营的商品以中高档服装服饰为主,还有其它百货,大多是国际、国内名牌。
“赛特”的定位是精明的。统计表明,北京有150 多个驻华大使馆或国际组织和地区代表机构,外商企业代表机构已经超过7000家。北京还有每年200多万人次的入境旅游者,仅这些旅游者每年在京的商品消费折合人民币就达30多亿元。此外,北京收入较高的消费群约有30多万人,其收入高出全市职工平均收入的1倍左右。此外,据统计, 本市居民高消费层目前年消费约90亿元,其中商品消费近60亿元, 这相当于9个“赛特”全年的销售收入。再从北京已实现的商品购买力构成看,本市居民实现的只占60%多,而市外流入的购买力占到20%左右。本市有几家大商场看重这些数字?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赛特”可说是在吃高消费的“独食”。
追求高档定位“成就”了“赛特”。但是,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不同的消费层次,从没有一家商场能够满足所有消费层次的需求。更多的北京人,平时购物似乎更爱去“两市”,即早市和超市。另据市统计局北京社会商业普查资料显示,仅短短两三年时间,本市仓储式超市、连锁店已发展到217家。
而京城一些大商场的确正面临顾客减少、销售下降的困境。据有关统计,本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大商场销售额则是逐年下降。不仅如此,留意一些过去知名的商场,“海蓝云天”销声匿迹,“万惠双安”改成小商品批发市场,而漂洋过海的“丽晶”干脆摇身一变成了火锅城。再看如今遍布京城的大商场,有的为图一时之利而招商入店,有的吃穿用、中高低档商品“大杂烩”。商品经营结构多年不变,甚至混入了质量低劣的商品;商品种类几乎与超市等雷同;或只求与廉价商店、日用商店“叫板”,或干脆招商“撂地摊”。
京城大商场出路何在?商业与大都市的发展要相适应。我们注意到,如今热热闹闹的占路市场正被清理掉;杂乱无章的集贸市场也逐渐远离市区,商品质量和购物环境受到重视;超市、连锁店等也在悄悄地增加空调,安装自动扶梯,改善照明,购物环境开始大变样。当此形势,京城大商场或许应该在把握所处地域、消费环境特点的同时,把握家庭、消费者在京城的主流支出,并因势把握主流商品。据了解,在北京万元以上的支出项目正在日益增多,其中主要是区别于过去传统穿用商品的新兴现代商品。
当然,北京的商业不可能都走“赛特”的路,但大商场确实需要更多地从如何在市场上定位动动脑筋,从如何利用北京的大都市优势考虑,与当前日益增长的现代商品需求相适应。这样才可能摆脱超市、小商场的“夹击”,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
标签:赛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