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动力问题研究综述
张晋龙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 动力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深入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来源、动力机制、动力效率等问题展开了探讨,形成矛盾动力论、需求动力论、合力动力论、社会动力论以及内生动力论等多种代表性观点。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方法论、历史与发生学等论域中也隐见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动力问题的探究,并形成多视角、多样态的观点。总体上,当前学界在该论域的研究既深化和纵深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动力问题的认识,也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动力问题;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以经济结构改革为中心的国家整体性改革时期,在此期间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皆进行重要改革,各领域在改革的进程中都绕不开其领域得以推动发展的动力所在。同时,经济改革的快速发展也牵动国家其他领域改革的步伐,其中,政治改革的动力问题与发展问题彰显,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政治存在结构的重要组成,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动力问题的讨论也随之显现。据此,动力问题研究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学化发展进程之本体性要求,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生存结构时间规定性的内在要求。
东营市支持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和创客空间,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低成本运营场地和综合性创业服务,使他们敢创业、能创业、创成业。对评估认定的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创业示范园区,给予每处最高20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对直接购买或租赁已开发闲置房地产楼盘作为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的,认定为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创业示范园区的,最高给予40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3]“十二五”期间,东营市建成省级创业示范载体5家、市级创业示范载体14家,拨付市级创业载体奖补资金2 400万元。创业载体的健康发展,在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的同时,也为东营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延伸优势产业链提供了有力帮助。
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动力问题的几类观点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动力问题的显性直接研究最早见于李成飞在1992年发表的《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一文,其从机制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动力问题进行探讨;而后,李海林1994年所作《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动力探源》一文针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问题进行讨论。随后,学界涌现出一些学者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问题从各个维度展开研究,其中包括吴晓敏、张雯、刘居安、杨媚、冯刚等学者对于该问题从动力结构、动力机制、内生动力等向度的理论探源。至此,思想政治教育动力问题研究粗具数量规模,为后续理论发展提供了前期研究基础。纵观既往相关研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动力问题的直接关注度仍显不足,整体研究仍然薄弱,研究的视域广度仍较不足,理论深度有待进一步深入。整体上,既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动力问题研究的视角多元、观点多样,学界对之探讨审视尚处于讨论阶段,尚未形成普遍共识性认知,总结各视角与观点可分为以下五类。
1.矛盾动力视角的论点与论述。当前,学界从矛盾视角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问题,多数将马克思主义中的社会矛盾动力理论作为逻辑奇点和基石理论加以阐发和论述。纵观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动力问题研究成果之样态,持矛盾视角探源动力机制的成果在整个论域内数量相对较少、研究也不够集中。从该视角切入,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动力问题的论点归因多归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外部矛盾与内部矛盾。早在1999年,王礼湛和余潇枫就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社会要求和教育对象为逻辑主线,提出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所体现的社会发展对思想内涵、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要求,与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现状之间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依据和动力所在。而后,在2006年郑永廷、张耀灿所著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两位学者提出社会对人们思想品德要求与人们实际思想品德状况之间的矛盾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动力之源。上述观点的抛出,就启发学者从各微观领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细分之处的动力源展开讨论,姚红波和许悦联在《求实》杂志上的撰文《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自我教育的动力机制研究》,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出发,提出自我教育动力假说,认为“应然自我与实然自我之间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的根本动力”[1],回归个体自我之本体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动力来源,体现了哲思蕴意的流动。
2.需求动力视角的论点与论述。需求既是人类各学科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各学科展开研究的概念基础。其多见于经济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学科,从需求的视角审视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来源,亦是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动力问题展开审视的重要路径。纵观动力论域之研究成果,从需求视角出发的相关研究论点相对多样,其多生发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人学理论之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并以此为逻辑奇点和基石理论展开观点之论证。范树成在其《德育过程论》一书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动力之所在。邵献平在《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新论》一文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动力源于人的需要。持有需求动力假说的还有学者李合亮,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其起源及本质的研究》一书中,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本质等本体问题的探究出发,从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学的角度认为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后,马奇柯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一文中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源于需要,并提出需要具有永不满足的属性。
PALOMA-1 [4]是一项Ⅱ期、开放的临床研究,入组的165例HR+和HER2-绝经后不适合手术的转移或局部复发乳腺癌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来曲唑单药(2.5 mg/d,持续给药)和来曲唑联合palbociclib(125 mg/d,连续3周停1周,4周为1个周期)2组。结果显示,联合组对比单药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mPFS)为20.2个月和10.2个月[风险比(hazard ratio,HR)=0.48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319~0.748,P<0.001]。
在排球比赛场地的一侧看台上设置一台高速数码摄像机,为了采集全场数据,摄像机架设在一个离水平地面5m高平台上的三脚架上,拍摄测试队的整个比赛过程,整个比赛共打了四局,比赛结果为测试队3∶1战胜对手,然后利用芬兰产的计算机软件(AS-4)对拍摄的比赛录像进行解析,从而获得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有关弹跳的生物力学参数。该软件的优点是不需要明确摄像机三维空间位置和参数就可以进行分析。该程序可以直接得到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起跳与落地、弹跳高度以及动作时间的坐标关系。另外,还可以计算出实时弹跳高度与实验室测得最大高度的百分比。
1.潜隐于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研究中的相关成果。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研究,实则就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体的考察与深究。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研究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底层理论体系构建的内容来源与方法路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得以设立的前提之一。动力问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体研究之重要因素,虽然在当前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研究中较少直接显性地呈现,但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研究、属性研究甚至功能研究的隙缝之间隐见学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动力因之追思。从1984年至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精进发展的路径中,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类著述几经迭代,其间,陆庆壬、张耀灿、郑永廷、邱伟光、王礼湛、刘书林、陈立思、陈秉公、罗洪铁等学者就思想政治教育之原理基础著书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构建夯实了底层理论之基础。其中,能见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动力问题探源之思的相关讨论,典型性观点包括邱伟光与张耀灿于2002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所提出的动力决定观点,此二位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天然是一种具备自我运行、自我调节能力的系统,而动力是维持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稳定向前发展的基础。离开动力,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活动将无法进行,从思想政治教育本体出发阐释了动力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存在的真实性与重要性。2006年,陈秉公在《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一书中,将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来源。同年,张耀灿、郑永廷两位学者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出发,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的动力源于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之间的矛盾。以上隐见于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研究中的观点,大都深触思想政治教育本体层,然而又皆受原理之系统框架局限,对动力问题不过只言片语带过,而缺乏系统论述。
自1984年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体的探究不断涌现,其中可隐见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方法论、历史等方面展开论述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动力问题的讨论。相关研究成果虽然处于散落态纷见于各类理论研究中,但为思想政治教育动力问题的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参照。整体上,该论域的隐性研究成果可以分为如下四个类别。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动力问题研究的隐性研究成果述略
5.内生动力视角的论点与论述。外部动力与内生动力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系统的两维重要向度,本质上所谓外部动力与内生动力就是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得以衍存的外部规定性与内部规定性。学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论域的讨论实属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动力论域的后发产物。随着学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发展外部规定性讨论视角的纷纭,部分学者将视角回归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对其内生动力展开研究,其中的代表人物包括冯刚与厉晓妮两位学者。冯刚在其所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一书中,明确了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首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把握中国发展大势,以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外部规定性,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一致性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动力提供了理论与现实基础,指出“正视、重视、理解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是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的重要内容”[3],并据此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供给也要与需求相适应,这不仅仅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4],提出将科学理解、构建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结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并衍生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结构、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文化蕴含和借助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等方法论启示。厉晓妮以冯刚前述研究为基础,认为“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并论述了人的需要的理论蕴含,旨在说明人的需要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动力和人的需要是促进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之论点,并以此出发警示人的需要不被满足而生的种种问题,最后提出“正确引导‘人的需要’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5]的方法论。
3.合力动力视角的论点与论述。合力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动力问题的探究,更类似于“对思想政治教育衍存各结构要素进行解构,逐一从动力逻辑论之,而后再次结构”的研究路径。相对于矛盾视角与需求视角对动力问题的讨论,学界从动力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动力问题的剖析获得更多的关注。纵观合力动力视角一脉之研究成果,其多数以马克思唯物历史主义中关于历史发展是由社会各要素合力推动之理论作为逻辑奇点和基石理论,进而展开多样态之合力分析。刘先进在所撰《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探析》一文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多因论”的综合过程,并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方向力、客体内驱力、介体传递力、环体支撑力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模型。杨媚则从静力学的角度反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她在《从静力学角度纵向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系统》并分三个层面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的最深层是主体之需要,中间层之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动力与实践矛盾,浅表层之动力是包括国际、国内环境等在内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各种外部因素。廖志诚在《论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系统的构成》一文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动力是各种作用力构成的合力系统,是一个多类型、多层次、多方面构成的有机结构体系”[2],并指出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动力,学校、家庭、农村、社区等因素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中观动力,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产生的诸多矛盾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动力,最终三种动力合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4.社会动力视角的论点与论述。从社会视角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问题,实则将视角置于社会的生发现场以探究社会衍存与思想政治教育衍动之间的动力联结机制,以属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得以衍动的外在规定性之求索。当前,学界以社会视角切入动力系统研究作文之学者,代表学者是徐菲、戴锐,此二位学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迁的社会动力研究》一文中,将视角聚焦于思想政治教育之内容变迁,并将社会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迁的动力所在,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迁之动力可以分为主体方向力、客体驱动力、中介传导力和环境支持力等四个层面,并以此结构要素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动力变迁的社会动力模型。此文之探究,虽然仅对思想政治教育之内容变迁做了动力发生讨论,但将思想政治教育动力论域的视角拉入更为广阔的社会中,以期从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存在的社会背景出发探究动力模型。
按照WHO关于药物评价的推荐意见,ICER小于1倍人均GDP时,可认为增加的成本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根据本研究的结论,采用阿司匹林进行CVD一级预防的ICER仅为3 401.686元/QALY,远低于我国的人均GDP。因此,采用阿司匹林进行CVD一级预防是具有药物经济学优势的。
2.潜隐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中的相关成果。方法论为本体论之后衍,是任何一个系统的运动机理的方法形态之表达。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构建与发展的基石理论属域之一,与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研究一并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之整体结构。隐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中的动力问题探究,如前文原理研究中的呈现甚为相像,同样以碎片之样态散落于各类方法论研究成果中。从1984年至今,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衍动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逐渐丰富、成熟,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重要支脉。其间,郑永廷、陈华洲、孙爱春、牛余凤、邹绍清等学者从各维度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展开研究。其中,隐见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动力问题之讨论,代表性论点来自陈华洲所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一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历史发展”一章,陈华洲通过梳理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于各自所属历史主线上的发展,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社会化和现代化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因,既是对历史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所在的探讨,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发展走势的启示。相较于原理类研究,方法论研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动力问题的探源虽然显得较为间接,但也表征着学界以方法之维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动力问题的关注。
3.潜隐于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研究中的相关研究成果。历史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要构成,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动力之探究也常隐现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叙事之间。当前,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研究,集中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和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史,其间包括论著多部,主要有王树荫所著《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王新山等著《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论》、张耀灿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程浩等著《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史论》、高峰所著《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史》等,在此中西二维的史学论域下,可见学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动力之考察,其中代表性著作有王树荫所著《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和高峰所著《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史》。通览王树荫所著《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可隐见作者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动力之观点:其一,认为“党的决议和纲领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6],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为贯彻党的路线、纲领服务”[7],并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等不同历史时期之史料为支撑加以佐证,暗隐党的思想、政策与决议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得以生发的动力来源之其一;其二,作者以历史为主线梳理论述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其隐藏脉络为“时代发展乃思想政治教育衍动之重要动因”,如第九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从市场经济之实践衍动之变化论述其所导动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之发展。纵观高峰所著《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史》,亦可隐约探得作者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衍存动因之所见,作者以西方思想史重要政治、教育等重要思想人物与重要思想为主线串联起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衍动历史,可见作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之底层政治思想、教育思想等发展是牵引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因,并于全书横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至中世纪阿奎那等人,又至现代西方思想家斯宾塞、杜威等人的政治与教育思想,以思想主线之发展叙述思想政治教育之发展,正如作者所述“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史以什么范畴为主干?它是一部‘教育史’……它是一部‘思想史’……它是一部‘政治史’”[8],故而可见作者将西方思想之衍动作为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发展的重要动因。
4.潜隐于思想政治教育其他论域研究中的相关成果。除了前述学界就思想政治教育本体、方法与历史的研究以外,学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因探究也可隐见于其他论域中,较为典型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学研究、有效性研究以及精神动力论研究。主要成果为杨威所著《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论》、沈壮海所著《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和骆郁廷所著《精神动力论》,此三论著分别从发生学视角、有效性视角和精神动力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衍动动因有所考察与洞见。杨威在其《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论》一书中,以发生学为逻辑理路,做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缘起与发生机制之探源,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内含主体要素、客体要素与中介要素等三层基本要素,并以此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介体—客体等三者相互联系作用的“三元结构”,并以需求与满足为逻辑奇点,提出“社会需求与社会满足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社会机制,个体需求与个体满足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个体机制,物质交往机制、精神交往机制、政治交往机制等三个维度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交往机制”。由此可知,作者将需求与满足之间的二元结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发生的动力原因。沈壮海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一书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何以有效展开论究,从有效要素、有效过程、有效结果等层次对之展开论述,就其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之隐见,由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实现的几个规律性问题”[9]中的合力构成问题可知,作者以合力论视角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有效作为考察向度之其一,而思想政治教育之各要素效能的发挥并形成合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动力之来源。骆郁廷作《精神动力论》一书,虽然是探究人的精神动力之来源与机制问题,但在其泼墨行文中仍可见作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来源之思绪,作者认为实践既是精神动力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也是精神动力研究的起点和终点,即实践活动—实践主体—实践主体的精神动力—实践主体的精神动力开发—实践活动,作者于“实践主体的精神动力开发”部分的论述中可隐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的认识,可析解为实践主体全部精神之开发的需求,包括精神动力开发的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生发的动力来源,即将思想政治教育之动因归于人的精神之需求与满足。
参考文献:
[1]姚红波,许悦联.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自我教育的动力机制研究[J].求实,2006(1):80-82.
[2]廖志诚.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动力系统的构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6):194-196.
[3][4]冯 刚.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19,221-222.
[5]厉晓妮.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9):39-42.
[6][7]王树荫.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6,16.
[8]高 峰.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7.
[9]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140.
中图分类号: G40-0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4156(2019)04-078-05
【基金项目: 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的阶段成果】
【张晋龙: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标签: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动力问题论文; 研究综述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