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意识研究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民族理论研究综述之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论文,理论研究论文,之四论文,改革开放以来论文,意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正如许多研究者指出的那样,尽管民族意识是民族理论研究中不容回避的领域,却一度成为新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禁区,直到80年代民族意识研究才开始起步,但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注:熊锡元《“民族意识”初探》,《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3期第29页。)进入90年代民族意识研究才得以充分展开并成为民族理论研究中的热点之一。据统计,整个80年代所发表的有关民族意识的文章只有十几篇,而1990年至今所发表的有关文章已达近百篇。研究者从民族理论、民族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多种角度展开探讨,而进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是空前的。中国民族理论学会还就此组织了全国第一次专门研讨会。1990年在哈尔滨召开的民族理论专题讨论会为促进这一问题的研究开了先河。1990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青年民族理论工作者专题研讨会”以民族意识为中心议题,有60余人参加,收到论文或发言提纲30余篇,极大地促进了民族意识研究工作。
80年代以来散见于各种学术刊物的有关民族意识研究的文章,大致可分为八类:(1)对民族意识进行全面探讨的文章。如金炳镐《论民族意识》(黑龙江民族丛刊1991年2期)等文,就民族意识概念的内涵和实质、结构和层次、表现形式和社会功能、发展趋势等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2)就某一侧面对民族意识进行探讨的文章。如金炳镐《民族分界意识和民族认同意识》(黑龙江民族丛刊1988年3期)等文。(3)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民族意识的探讨。如刘绍川《社会主义时期民族意识发展的特点》(云南民院学报1984年3期)等文。(4)关于民族意识与其它相关概念关系的探讨,如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心理、民族感情、民族情绪、民族主义等。如贺国安《刘克甫谈共同心理素质与民族自我意识问题》(民族研究1989年2期),熊锡元《民族意识通信录——关于民族意识与民族主义》(黑龙江民族丛刊1992年1期)等文。(5)关于中华民族意识的探讨。如严学*《中华民族三千年来的民族意识》(中南民院学报1990年3期)等文。(6)关于具体某一民族的民族意识的探讨。如徐杰舜、覃乃昌《壮民族意识浅论》(学术论坛1989年6期)等文。(7)关于民族意识的调控。如龚永辉《民族意识的调控方略》(广西民院学报1995年4期)等文。(8)关于民族意识研究的综论性文章。如吴应辉《十年来我国民族意识问题研究述评》(民族理论研究1996年2期)等文。
80年代以来民族意识研究的深入开展是有其原因的。首先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学术研究提供了良好环境。而随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民族理论研究也正在进入一个深化的新阶段,若干理论问题,需要进行再认识、再探讨。”(注:熊锡元《“民族意识”初探》,《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3期第29页。)其次是当今世界上民族问题再次成为热点,诸如苏联解体、波黑内战、非洲的部族仇杀、欧美的多元文化政策等无一不与民族意识的高涨有关。再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的民族意识和祖国意识呈上升趋势,而且还存在与民族分裂主义的斗争。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现实中,民族意识研究的开展和深入都有其必然性。而随着一系列论文的发表,对民族意识的研究也正在向纵深发展。1994年中央民族大学金炳镐教授所著《民族理论通论》一书中,已把民族意识列有专章加以论述,标志着有关民族意识的理论已被纳入我国民族理论的体系之中。但总的看来,目前民族意识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很多方面尚未取得一致的结论,仍需进一步开展研究和讨论。
2
80年代以来的民族意识研究,首先是从各个侧面入手对民族意识概念本身做了详细的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民族意识”一词的使用情况
关于马、恩、列、斯对“民族意识”一词的使用,何晓芳《民族意识与民族心理素质辨析》(黑龙江民族丛刊1986年3期)和吴治清《关于民族意识若干争论问题之管见》(中央民院学报1993年5期)中做了详细阐述。吴文指出,1844年恩格斯《英国状况、十八世纪》一文中首先使用“民族意识”一词,但还不是做为一个科学概念提出来的。1845-1846年马、恩《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其中提到“……在该民族的意识和实践之间,亦即某一民族的民族意识和一般意识之间出现了矛盾”。(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三第36页。)吴文认为此处所说的即是民族自我意识,而何文认为马、恩的论述是泛指民族的思想意识。此外斯大林1913年《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中也多次使用“民族意识”一词,同时还提出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概念,何文据此指出这两个概念不能等同。总之,马、恩、列、斯著作中虽然使用了“民族意识”一词,但实际上并未作为一个单独的概念提出和加以论述。
关于我国“民族意识”一词的使用情况,李瑞、何群《民族意识初探》(民族研究1991年2期)中作了详细总结。1904年8月31日孙中山在《中国问题的真正解决》一文中率先使用了“民族意识”一词。1922年梁启超在《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中指出:“何谓民族意识?谓对他而自觉为我。”(注:《梁任公近著》第一辑下卷第43页,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被视为我国历史上民族意识定义的拓荒之作。1980年费孝通教授在《关于民族识别》(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1期)一文中所说的“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被认为是关于民族意识的论述,许多研究者加以引用。李、何文中认为,梁启超论述的是民族分界意识,费孝通论述的是民族认同意识,综合这两个方面就是民族意识。而最早把民族意识分成这两部分加以论述的是1988年金炳镐(黎岩)《民族分界意识和民族认同意识》(黑龙江民族丛刊1988年3期)一文。(注:李瑞、何群《民族意识初探》,《民族研究》1991年2期第1页。)80年代末以来,民族意识研究逐渐升温,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民族意识的内涵和实质
对民族意识内涵的不同理解体现在不同的民族意识定义中。1990年北京青年民族理论工作者研讨会上与会者提出了8种不同的民族意识定义。(注:金炳镐、杜发春《有关“民族意识”的理论探索(会议综述)》,《民族理论研究》1991年1期第8页。)1996年吴应辉撰文评述十年来我国民族意识研究状况时归纳列举了11种民族意识定义。(注:吴应辉《关于民族意识的定义问题》,《黑龙江民族丛刊》1996年1期第22页。)很多定义只是措辞和表达上的差别,所表述的内涵上十分相似。从其所表述的内涵上,这些定义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民族意识是综合反映民族生存、交往和发展的社会意识。很多研究者的论述虽然各不相同,但对民族意识内涵的表述中基本都包含有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如熊锡元认为“民族意识的内涵,首先表现为人们对自己归属于某个民族共同体的意识,亦即认同;其次是在国家生活中,在与不同民族交往的关系,人们对本民族生存发展兴衰荣辱、权利与得失、利害与安危等等的认识、关切和维护。”(注:熊锡元《民族意识与祖国意识》,《民族研究》1992年1期第14页。)金炳镐认为“民族意识,概括说来,就是综合反映和认识民族生存、交往、发展及其特点的一种社会群体意识。这里包括:对自身民族特征、特点、历史及传统的反映和认识;对自身民族与他民族交往的环境、条件、及状况的反映和认识;对自身民族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反映和认识。”(注:金炳镐《论民族意识》,《黑龙江民族丛刊》1991年2期第25页。)
2.民族意识等同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这是早期出现的一种观点。具有代表性的是牙含章的论述:“共同心理素质大概就是汉语中常用的民族意识,也就是一个民族不同于另一个民族的心理倾向。”(注:《民族特征论集·序》,熊锡元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民族意识等同于民族自我意识。如徐杰舜认为“民族自我意识,即民族意识”,“是一个民族对于自己以及对自己和周围关系的意识。”“其基本内容由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三方面构成。”(注:《从原始群到民族·附录》,徐杰舜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周星认为民族意识大体上相当于民族认同意识、族属意识、民族自我意识、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识性等概念。(注:周星《试论民族认同意识》,《民族理论研究》1991年1期第37页。)顾肇基也认为“民族意识,本来就是指民族群体的自我意识,或者说一个民族对自我环境、自我生活,自我与非我的关系等等的意识。所谓民族意识、民族自我意识和民族主体意识,这三个概念的涵义是完全相同的。”(注:顾肇基《民族意识若干问题探索》,《民族研究》1993年4期第1页。)
4.民族意识是民族的一切具有民族特点的各种观念形态的总和。如齐经轩即持这种观点,并认为“民族心理素质只是它的一个分支。”(注:乔经轩:民族意识的结构、功能和特点,《民族理论研究》1991年1期第29页。)杨志强认为民族意识“属于民族社会的客观存在的观念反映或观念形态,是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具有民族性的社会意识形态或观念形态,它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哲学、艺术、宗教等形式,是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注:杨志强《也谈民族意识》,《北方民族》1991年2期第17页。)吴治清,李淑琴文中也都使用了“民族性的社会意识”一词,指出“民族性”是“民族外在的民族特征和内在的本质属性的总和。”(注:李淑琴《试论社会主义时期民族自我意识和族际意识的新变化》,《青海社会科学》1994年2期第101页。)
5.民族意识是对民族自我文化特点的觉察。文化特点包含了经济发达程度、生产力水平等物质方面以及语言、心理素质、信仰、价值观念等精神方面。意识(并非哲学上的概念)即感到、觉察。文化特点相对稳定,觉察——意识是易变的。民族对自我文化特点觉察的强烈程度,就是民族意识的强烈程度。(注:窦利泉《民族意识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民族理论研究》1991年1期第44页。)
6.民族意识是社会意识中对民族存在的知识、意向、决策三类观念的总和。它有具体和抽象两种形态。具体民族意识的核心是民族自我意识;抽象民族意识的核心结晶是民族观。这两种形态在多层多因的矛盾运动中相互作用,构成完整的与民族存在相对应的精神系统。(注:龚永辉《民族意识的概念问题》,《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1期第26页。)
由于对民族意识内涵的不同认识,导致了对民族意识本质的不同论述。可以总结出以下四种观点。(1)以金炳镐为代表,认为其实质是对自身民族生存、交往、发展过程的地位、待遇、权力、利益的享有和保护。多数研究者观点与此相似,即认为民族意识的实质或核心与民族利益,民族整体生存等概念相联。(2)认为其实质是民族形式得以形成、存在、发展和维护以及民族的社会功能得以实现的认识工具。(注:乔经轩:民族意识的结构、功能和特点,《民族理论研究》1991年1期第29页。)(3)民族意识的实质在于它是以一定民族共同体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历史及现实的社会存在在这一群体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为基础而形成的群体共识。(注:包玉琴《试论民族意识及其在民族发展中的作用》,《民族理论研究》1991年1期第41页。)(4)民族意识的本质是集中表现在民族语言使用中的思维过程,主要指的是相应于特定民族文化因素的,其内涵具有民族特点的民族语言,重要的是表现民族思维特点的语义系统。(注:纳日碧力戈《对民族意识本质、特点和层次的分析》,《民族理论研究》1991年1期第27页。)
三、民族意识的结构和层次
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民族意识的结构和层次做了探讨。可归纳如下。
1.从民族意识包括的内容来看。金炳镐教授认为可分三个层次:(1)民族属性意识,包括民族自我归属意识、民族认同意识和民族分界意识;(2)民族交往意识,包括民族平等意识、民族自尊或优越意识、民族自卑意识;(3)民族发展意识,包括民族自我发展意识,民族自主自立发展意识等。(注:金炳镐《论民族意识》,《黑龙江民族丛刊》1991年2期第25页。)杨志强把民族意识归纳为六个层次,即自我性(或属性)意识、自主性意识、发展性意识、族际性意识、宗教性意识、爱国主义思想意识。(注:杨志强《“民族意识”问题探析》,《民族论坛》1992年3期第2页。)张学礼认为民族意识有八种基本内容,即维护民族语言文字的意识、种族意识、乡土意识、民族自豪感、维护民族传统的意识、自主意识、民族亲疏意识、关心民族前途命运的意识。(注:张学礼《民族意识及其演变的一般规律》,《新疆社会经济》1991年3期第53页。)吴治清认为民族意识具体内容表现为六点、即族籍意识、族源意识、民族语言文字意识、民族地域、环境意识、民族文化意识、民族生存发展意识(注:吴治清《关于民族意识若干争论问题之管见》,《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5期第3页。)。
2.从民族意识的发展级序来看。齐经轩认为分三个层次:(1)民族社会心理层,其中表层民族心理是民族感觉、民族情绪、民族情感等民族心理状态;深层民族心理即民族性格是特定的民族心理定势。(2)民族自我意识层,又分三个亚层:一是中性层,包括民族自我族属意识、民族自我认同意识、民族分界意识。二是评价层,包括民族自尊、自信、自豪意识,民族平等意识,民族自夸、自傲、自大意识,民族霸权(霸道)意识,民族自卑心理,民族虚无主义等。三是进取层,即关于本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以及民族发展繁荣的愿望和要求。(3)民族精神层,包括民族理性精神,优秀的道德品质,健康充沛的民族感情,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自尊、自信、自豪、自爱和自强的自我价值观,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族际观。(注:乔经轩:民族意识的结构、功能和特点,《民族理论研究》1991年1期第29页。)徐杰舜提出民族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一是族体自我意识阶段,属于表层次,一般与民族的形成相适应。二是性格自我意识阶段,是深层次,与民族发展相适应。三是社会自我意识阶段,是最深层,与民族的完全发育相适应。三个阶段(层次)呈递进发展的关系。(注:《从原始群到民族·附录》,徐杰舜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从人员及空间的构成标准来看。齐经轩提出如下分层:(1)个人民族意识;(2)群人民族意识,由于社会地位不同,各阶层、阶级和集团的民族意识也不同;(3)个体民族意识,指单独属于某民族的民族意识;(4)群体民族意识或跨族民族意识;(5)全球民族意识。(注:齐经轩《民族意识的结构、功能和本质》,《黑龙江民族丛刊》1991年2期第31页。)包玉明也提出类似的四种划分,即世界意义上的民族意识(世界区域和地位或全球区域和地位意识及民族意识),国家意义上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或祖国意识和民族意识),部分意义上的民族意识,单一民族意识。(注:包玉明《民族意识及其诸问题浅论》,《黑龙江民族丛刊》1996年3期第4页。)
4.从感知的角度看。齐经轩提出民族意识分为感性层和理性层。感性层是民族意识的感性表现和外在形式,是最初的、表层的民族意识。理性层是民族意识的高级形式,民族理论可以包含在内。(注:齐经轩《民族意识的结构、功能和本质》,《黑龙江民族丛刊》1991年2期第31页。)顾肇基也把民族意识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低层次的属于感性范畴的如民族心理、民族情感;二是高层次的属于理性范畴的如民族意识形式。(注:顾肇基《民族意识若干问题探索》,《民族研究》1993年4期第1页。)周星也提出民族意识中既包含有理性、冷静和科学地自我认知的内涵,也包含有非理性与情绪化的自我体验的内涵。(注:周星《试论民族认同意识》,《民族理论研究》1991年1期第37页。)陈善志则认为民族意识包括互相联系的三个层次,即属于“认识”、“情感”、“心理”范畴的民族意识。心理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以心理为其产生基础与前提的情感的理性化、条理化和系统化。(注:陈善志《谈民族意识的层次性、倾向性及作用》,《民族理论研究》1991年1期第31页。)
5.把民族意识划分为具体和抽象两种形态。龚永辉提出,具体民族意识是民族范畴中人们对具体的人、事、物的民族性的认识和心志反应,包含三个基本方面:(1)对“自我”及“非我”的具体民族存在的知识观念;(2)对族际社会具体民族问题的意向观念;(3)以上述观念统一性为前提的决策观念。抽象民族意识是非民族范畴中人们对民族存在的宏观认识和反应,包括三方面的意识结晶:(1)对民族的认识和理论;(2)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和理论;(3)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这是以意识论对社会意识结构的分类为参考,根据意识的“客观→主观→客观”规律划分的。(注:龚永辉《民族意识的概念问题》,《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1期第26页。)
四、民族意识的表现形式
对民族意识表现形式的论述也是多种多样的。金炳镐教授指出民族社会成员是民族意识的载体,民族社会文化(广义的)是民族意识的总的表现形式。民族意识通过民族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活动等体现、表现和反映出来。具体来说,民族意识一般是从民族属性(民族成份的更改恢复、民族认同和分界)、民族交往(民族交往联系中平等地位和权利的强调,对民族侮辱歧视现象的反对等)、民族发展(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自主发展、均等发展机遇和协同发展的要求等)三个方面认识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此外,在不同时空条件下民族意识的表现形式和程度不同。民族知识分子和民族干部、领袖人物在民族意识载体中的特殊地位和民族意识表现中的重要作用值得注意。(注:金炳镐《论民族意识》,《黑龙江民族丛刊》1991年2期第25页。)吴治清则认为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整个社会意识(包括民族意识)的表现形式。(注:吴治清《关于民族意识若干争论问题之管见》,《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5期第3页。)前苏联学者多认为民族自称是民族意识的外部表现,国内研究者如李瑞、何群也认为民族意识形成的外部表现是民族名称的确定。(注:李瑞、何群《民族意识初探》,《民族研究》1991年2期第1页。)刘宝明则提出了民族意识的行为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一种物化的标志,也可以是人们对一种制度的遵循。他总结了民族意识的十种行为表现形式:语言标志,服饰,居住标志,饮食标志,禁忌标志,艺术欣赏上的心理倾向,对民族节日的热衷行为,利益分配上的利己倾向,对待民族集体利益的个人自我牺牲行为,文化交往中的排他性行为。(注:刘宝明《论民族意识的本质、特征及其行为表现形式》,《北方民族》1991年1期第10页。)
纳日碧力戈博士提出了“民族意识表达”的概念。认为民族意识是全民族的自我认知模式,是一种高度抽象;而民族意识表达则是这种认知模式和高度抽象的运用。民族意识表达的内容是某种特定的、具体的世界观和感情,包括偏中性(一定界域内不宜用是非标准直接评价)的内容如民族感情,非中性(可用是非标准评价)的内容如民族主义。民族意识表达有精神和物质两种形式,可看作符号系统,民族意识是统辖这些符号系统的总原则。可进一步划分为四种:(1)个人民族意识表达;(2)群体民族意识表达,有一种稳定流向,通过民族文化形式和神话、戏剧、文学作品、建筑艺术等实现;(3)功能民族意识表达,指民族成员基于理性思维对于本民族社会地位与现实的认识,并由此产生的调整,核心是民族生存需求;(4)积淀民族意识表达,是民族意识表达的稳定内核,核心是血统意识和先祖意识,主要被储存在民族语文作品和民族语文的使用之中。(注:纳日碧力戈《民族意识辨》,《民族研究》1991年5期第39页。)
五、民族意识的特征、特点
金炳镐教授总结归纳民族意识的特征、特点时指出:民族意识具有自识性、内聚性、向心性、互容性、趋优性等特点;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狭隘性、保守性、排他性和利己性。(注:金炳镐《论民族意识》,《黑龙江民族丛刊》1991年2期第25页。)
徐杰舜教授总结了民族意识的六种特性:认同性(自识性)、相对性(分界性)、内聚性(向心性)、自主性、稳定性(确定性)、两重性。(注:《从原始群到民族·附录》,徐杰舜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逯广斌认为民族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现象,有五个特征:多元性(民族群体的多元性产生了民族文化、民族意识的多元性)、稳定性、社会性(带有所处时代的社会意识的痕迹和色彩)、现实性(是民族自身素质和价值观念的集中反映)、作用的两重性。(注:逯广斌《民族意识初探》,《黑龙江民族丛刊》1991年4期第7页。)李瑞、何群总结了民族意识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变异性,两面性。刘宝明认为民族意识具有层次性,时代性,阶段性三个特征。(注:刘宝明《论民族意识的本质、特征及其行为表现形式》,《北方民族》1991年1期第10页。)顾肇基也专门论述了民族意识的阶级性。(注:顾肇基《民族意识若干问题探索》,《民族研究》1993年4期第1页。)李燕晨专文论述了民族意识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民族意识上的多样性、融合性、多重性。(注:李燕晨《试论民族意识复杂性之因素》,《甘肃民族研究》1989年1期第12页。)
刘绍川指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民族意识也有一些共同点:(1)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民族意识是该时代社会意识的一部分;(2)反映了各民族人们对本民族所在地域、文化传统的感情,对本民族普遍利益和发展前途的责任感;(3)都表现为全民的形式,但是具体的阶级实质和历史作用是不同的。在这些共同点的基础,又有各自不同的发展特点。(注:刘绍川《社会主义时期民族意识发展的特点》,《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3期第27页。)
六、民族意识的功能及其调控
多数研究者认为民族意识具备正、负两方面的功能。衡量民族意识正负功能的价值尺度是看它是否能促进民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的协调。金炳镐教授指出,正功能主要指与民族意识的自识性、内聚性、向心性特点相关的凝聚民族成员的精神纽带作用;维护民族生存和稳定,促进民族发展和进步的护卫和推动作用;协调民族间谐和关系的调控作用。由此产生出凝聚力(内聚力、向心力)、推动力和协调力。负功能是指民族意识所具有的一定的狭隘性、保守性、排他性和利己性及其所带来的阻滞或破坏民族正常发展、正常交往的社会作用。(注:金炳镐《论民族意识》,《黑龙江民族丛刊》1991年2期第25页。)齐经轩总结民族意识积极功能的表现为:(1)认识功能,反映与探索的功能;(2)传播、调节和控制功能;(3)凝聚和推动功能。(注:乔经轩:民族意识的结构、功能和特点,《民族理论研究》1991年1期第29页。)龚永辉则提出,民族意识的能动作用与民族存在的客观规定性构成了民族范畴的基本矛盾,这组矛盾的变化发展决定了民族过程的内在规律。(注:龚永辉《民族意识与民族存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2期第22页。)徐杰舜也从民族意识的能动反作用出发,指出民族自我意识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动力。(注:徐杰舜《民族自我意识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内在动力》,《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7年4期第12页。)
许多研究者也指出,民族意识的正负功能是在同一作用过程中同时出现的。民族意识的凝聚力与排他性、保守性等是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我们需要做的是正确引导、调控,防止负功能的扩大,努力发挥正功能,从而促进民族发展和协调民族关系。龚永辉先后发表了“民族意识及其调控研究”系列文章四篇,提出民族意识是一般社会问题转换生成民族问题的思想基础或精神条件。(注:龚永辉《民族意识与民族问题》,《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3期第19页。)对民族意识的调控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一种手段,这种调控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对民族意识的调控,一层是通过民族意识对社会进行调控。他提出的调控方略基本内容是:确立人民利益原则,通过四个观念(民族自尊、民族平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四项指标(经济依存度、政治参与度、人际和谐度、文化认同度);运用国家机器,启动社会调控系统,构成调控网络(通过民族政策和法律,以及政治制度、经济关系、意识形态的调控系统);等等。(注:龚永辉《民族意识的调控方略》,《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4期第40页。)
七、民族意识的产生、发展规律和趋势
熊锡元教授提出有必要对民族意识产生、存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般原理加以探讨。他认为民族意识的产生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民族意识的确立从自我方面标志着一个民族的形成;民族意识有其自身存在、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注:熊锡元《社会主义与民族意识》,《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1期第12页。)李瑞、何群总结了关于民族意识形成的一些观点,指出梁启超已提出过民族意识形成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共同生活、协力分工,自成一特异文化枢系等),同其他文化体系的人接触时产生民族意识。吕思勉和牙含章又认为民族意识是在异族压力、反抗民族压迫等过程中形成的。李瑞、何群据此指出民族意识形成并迸发出来,是民族内部条件和民族关系外部条件相结合的产物。(注:李瑞、何群《民族意识初探》,《民族研究》1991年2期第1页。)其他一些研究者也提出民族差异、民族交往产生民族意识的观点。顾肇基总结了民族意识产生需具备的五个条件:一是不同民族的并存即民族差别的存在;二是民族间联系与交往;三是特殊的民族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四是本民族的共同利益;五是本民族生存发展的共同要求等。推动民族意识发展深化的是民族共同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注:顾肇基《民族意识若干问题探索》,《民族研究》1993年4期第1页。)纳日碧力戈则指出民族语言是民族意识的物质基础。(注:纳日碧力戈《民族意识辨》,《民族研究》1991年5期第39页。)张学礼认为民族意识属于历史范畴,有其产生、演变及消亡的必然过程和客观规律。从两个方向来分析,一是从纵向来看,民族意识变化的特点是强度大小不断起伏波动,但总趋势为“负斜率”,最终会消失;二是从横向来看,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民族意识“质的规定性”不同,强弱程度不同。(注:张学礼《民族意识及其演变的一般规律》,《新疆社会经济》1991年3期第53页。)
关于民族意识的发展趋势,多数研究者认为随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各民族的民族意识会呈现增强的态势。国际上民族平等、发展意识的增强,是世界范围内民族意识发展趋势的主要方面。在国内,民族平等、自治、发展意识的增强是主要方面。此外,民族意识的主流受民族中居于统治或领导地位的阶级意识的影响,受当时时代发展主流、趋势的深刻影响。当今世界民族意识增强的原因可以从国际因素、国内因素和民族自身因素三方面来分析。最后,民族意识根源于民族间的差别,因而贯穿于民族从产生到消亡的全部历史过程。
3
8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还就与民族意识相关的一系列概念作了大量的论述。
一、民族意识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
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一词出自1913年斯大林提出的民族定义,是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之一。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内涵斯大林并没有具体的论述,学术界也历来有不同理解。新中国民族理论界早期把民族意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感情等词没有详细界定,基本上看作同义词。这种观点以《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为代表。80年代以来陆续有研究者提出了不同见解:(1)等同说。如上所述。(2)包容说。又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民族心理素质中包括民族意识,代表人物是熊锡元、彭英明、何叔涛;二是认为民族意识中包括民族心理素质,如杨志强、纳日碧力戈等人。(3)认为二者既不是等同也不是包容,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何晓芳《民族意识与民族心理素质辨析》(黑龙江民族丛刊1986年3期)即持此观点。修世华《关于“共同心理素质”的思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5年1期)一文探讨了产生这种分歧的原因,指出斯大林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模糊是造成后来研究者意见不同的主要原因。何叔涛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一词的重新界定比较有影响,他运用图解分析了民族形成的诸条件、特征及相互关系。他把共同地域、语言、经济生活做为第一层次,是民族形成的必备条件和构成的物质要素,用“共同心理素质”做为民族构成中精神要素系统的名称,其下又包括民族性格、自我意识、民族感情、传统观念几个子系统。把共同心理素质界定为民族构成中的精神要素系统似乎比较合理,但其具体内容及与民族意识的关系仍需进一步探讨。(注:何叔涛《斯大林民族定义评析和现代民族特征的探讨》,《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3期。)
二、民族意识与民族心理
对民族心理的论述一般是从两种角度。一是心理学的角度,此时对民族心理的界定与民族意识概念有重合的部分。如戴庆瑄《民族心理及其结构层次刍议》(学术论坛1990年2期)认为,民族心理是民族共同体人们的共同意识,是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及地理环境在该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是一种群体社会心理。他总结了有关论文中对民族心理结构层次的四种看法,进一步提出把民族心理划分为四个层次八个要素:(1)民族自识性及同时产生的民族情感、民族意志;(2)民族思维方式;(3)民族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民族性格、民族能力、民族气质三要素;(4)在价值观念指导下包括价值观在内的民族群体规范意识,如民族朴素的社会信念、道德观念、民族审美情趣等。二是一般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意识的理论出发,把民族心理定义为民族意识的低层。如齐经轩把民族意识分为民族心理、民族自我意识、民族精神三个层次。民族心理的表层是民族感觉、民族情感、民族情绪等民族心理状态;深层是民族性格,包括特定的审美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注:乔经轩:民族意识的结构、功能和特点,《民族理论研究》1991年1期第29页。)
三、民族意识与民族感情、民族情绪和民族主义
有研究者认为,民族感情是民族意识的一种低层次的表现形式,是对本民族历史、文化、语言、风俗、利益等方面产生的心理反应,其作用有两面性。有研究者从理论上区分了民族意识、民族主义和民族感情。民族意识外延最大,民族主义属于理性认识,民族感情属于情感范畴。情感是产生认识的基础和前提,认识是情感的理性化、系统化和条理化。因此要避免民族主义,首先要正确引导民族感情。(注:金炳镐、杜发春《有关“民族意识”的理论探索(会议综述)》,《民族理论研究》1991年1期第8页。)此外,果洪昇提出民族感情、民族情绪、民族主义是民族意识在三个不同层次上的表现,其内涵明显不同,但三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注:果洪昇《民族感情、民族情绪与民族主义》,《民族理论研究》1993年4期第45页。)纳日碧力戈则认为,民族感情、民族主义、民族扩张主义、民族孤立主义、民族自尊自爱等都属于民族意识表达的范畴。(注:纳日碧力戈《民族意识辨》,《民族研究》1991年5期第39页。)
多数研究者认为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义在内涵上有本质的区别。民族意识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利益的相同性等相联系;而民族主义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一般被定义为剥削阶级对民族问题的看法以及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有研究者又指出,二者之间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民族意识消极功能的极端发展可能会导致民族主义。(注:金炳镐、杜发春《有关“民族意识”的理论探索(会议综述)》,《民族理论研究》1991年1期第8页。)
四、民族意识与族际意识、地区意识、祖国意识、中华民族意识
有研究者提出了族际意识的概念,认为民族意识是民族自我意识,而族际意识主要是指对其他民族的看法和态度。(注:李淑琴《试论社会主义时期民族自我意识和族际意识的新变化》,《青海社会科学》1994年2期第101页。)有的研究者则认为民族意识中已经包含着对族际社会的意向观念。还有研究者提出了不同层次上民族意识的表现,如个体民族意识、群体民族意识或跨族民族意识、全球民族意识等。(注:齐经轩《民族意识的结构、功能和本质》,《黑龙江民族丛刊》1991年2期第31页。)事实上,民族意识是一种群体意识;而人类群体可以从民族、地区、国家、阶级等各个角度加以划分,不同群体也就可以产生不同的群体意识。所谓民族意识、族际意识、地区意识、祖国意识实际上是不同层次上的群体意识,尽管它们之间都有联系,但没有必要都归入民族意识的范畴中。
很多研究者认为民族意识中包含乡土意识、地域或地区意识。有研究者提出地区意识是民族意识的一种维系,地区意识被定义为人们产生归宿感和利益联系同所在地区兴衰的维系与认同,利益意识=民族意识+地区意识。(注:申三、刘卫东《地区意识——民族意识的一种维系》,《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4期。)
很多研究者认为,国家整体观念是各民族发展的前提条件。每个民族只有使自己的民族意识与祖国意识和谐一致,借以促进各自祖国的繁荣昌盛,促进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和平交往与合作关系的发展才能为国际主义与世界大同创造条件。(注:熊锡元《民族意识与祖国意识》,《民族研究》1992年1期第14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无论从民族特殊利益还是国家整体利益出发,民族发展意识与国家整体观念都是不能割裂或对立起来的。(注:齐黎《试谈民族发展意识与国家整体观念》,《黑龙江民族丛刊》1991年3期第47页。)
中华民族意识是我国各民族的祖国意识和国家整体观念的集中体现。一些研究者对此做了专门的探讨。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使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受到刺激和逐渐觉醒,表现为强烈的救亡意识、忧患意识和一系列反抗侵略的活动。抗战时期是中华民族意识得到理性升华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民族觉醒。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意识的科学倡导者。(注:沈桂萍《中华民族意识与抗日战争》,《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5年5期第3页。)
五、民族意识与社会主义
多数研究者认为,社会主义时期民族意识的增强有其必然性。熊锡元教授总结了社会主义与民族意识之间存在着三个逻辑层次,也可称之为两者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即:社会主义不是“取消”民族,而是“增加”了民族的数目;社会主义不是限制民族权利,而是赋予各民族以充分的民主权利;从而,社会主义不是“磨灭”民族意识,而是进一步唤起了各民族的觉醒意识。(注:熊锡元《社会主义与民族意识》,《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1期第12页。)许多研究者还总结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意识的新的特点。如顾肇基总结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意识的深刻变化,最重要的是各民族对自己民族生存、繁荣、发展的道路、方向和规律的认识;对自己民族生存和发展客观环境和条件的认识;对各民族共同繁荣、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的认识;以及对自己民族的自我发展能力的认识等。在看到民族意识增长趋势的同时,还应看到它在某些方面削弱和淡化的趋势。(注:顾肇基《民族意识若干问题探索》,《民族研究》1993年4期第1页。)还有研究者指出,社会主义时期民族意识又具有复杂性;各民族意识具有两重性(以公有制观念和私有制观念为基础的民族意识并存);旧的民族意识的残余影响还在;等等。(注:李淑琴《试论社会主义时期民族自我意识和族际意识的新变化》,《青海社会科学》1994年2期第101页。)因此对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意识应积极、正确地加以引导,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把民族意识与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注:罗炳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意识》,《民族理论研究》1995年2期第8页。)
4
综上所述,80年代以来关于民族意识的研究从无到有,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广泛、深入地研究了民族意识的内涵和实质,结构和层次,表现形式和特征、特点,社会功能和调控机制,以及民族意识的发展趋势和规律等;还研究了与民族意识相关的概念,如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心理、民族感情、民族情绪、民族主义、族际意识、地区意识、祖国意识、中华民族意识、社会主义时期民族意识等;对一些具体民族的民族意识也做了研究和探讨。这些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有价值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组织了民族意识专题研讨会,对民族意识研究的深入开展起了推动作用。1990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青年民族理论工作者专题研讨会”由学会副理事长、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所教授何润,学会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所教授金炳镐等组织和主持。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国家民委、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人大民委、北京市民委、求是杂志社、民族团结杂志社、光明日报社、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等单位的60余位研究者。会议综述及30余篇论文和发言提纲集中发表于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主办的《民族理论研究》1991年第1期上。会后很多研究者在会议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开展了对民族意识的研究。
第二,民族理论界老一代和部分中青年研究者致力于民族意识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具有代表性的是资深民族理论研究者熊锡元教授,自1989年以来先后发表《民族意识初析》等五篇论文,探讨了民族意识概念及其与社会主义、祖国意识、民族心理、民族主义等的关系,他的民族意识定义影响较大。中青年学者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金炳镐教授,他着力于把民族意识研究纳入完整的民族理论学科体系之中,这种努力集中体现在他所著的被誉为“民族理论学发展的一块里程碑”(注:徐杰舜《民族理论学发展的一块里程碑——评金炳镐著《民族理论通论》,《黑龙江民族丛刊》1995年1期第126页。)的《民族理论通论》一书中。其他一些研究者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民族意识做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第三,民族意识理论被纳入完整的中国民族理论体系框架之中,民族意识定义与民族理论体系中的其它内容被有机地联系起来。我国民族理论的学科体系在几代研究者的努力下逐渐建立并不断完善,1994年金炳镐教授所著的《民族理论通论》一书即是力图完整构建中国民族理论学科体系的一部专著。这部专著的突出特点是不仅仅从理论上探讨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过程,而更加注重研究民族实体的现实发展。通过对民族的三种基本属性的分析,提出民族发展是民族的自然体(以民族特征相区别)、社会体(物质和精神生产)、人种体(人口生产)三个方面的发展;民族发展“本质上是民族生存和演进的质和量的提高。”(注:《民族理论通论》第148页,金炳镐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在民族实体理论中,民族属性、民族结构、民族素质以及民族意识等概念都以民族发展为中心线索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了理论体系的整合。民族意识被定义为:“综合反映和认识民族生存、交往和发展及其特点的一种社会意识。”“实质是对自身民族生存、交往、发展的地位、待遇和权利、利益的享有和保护。”(注:《民族理论通论》第84、85页,金炳镐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对民族意识的内涵和实质、结构层次、表现表式及发展趋势等的论述都从民族生存、交往、发展三个方面来入手,揭示了民族意识与民族实体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这无疑把民族意识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第四,把民族意识从内容上分为民族认同意识和分界意识两个相对应的部分的提法,深化了对民族意识概念的认识。如前文所述,李瑞、何群撰文指出梁启超和费孝通分别概括了民族分界意识和认同意识,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即是民族意识。(注:李瑞、何群《民族意识初探》,《民族研究》1991年2期第1页。)金炳镐教授于1988年首次论述了民族认同意识和民族分界意识,(注:金炳镐《民族分界意识和民族认同意识》,《黑龙江民族丛刊》1988年3期第48页。)得到学术界的关注、重视和承认。他认为民族认同意识和民族分界意识是对应的客观存在,都是民族意识的一部分。民族认同和民族分界实际上又是同时完成的,也就是说,是在同一认识机制中完成的。此后很多学者在分析民族意识的结构层次、社会功能时都借鉴了这种分析方法。
当然,民族意识研究也还存在着诸多不足,许多方面有待完善和提高。很多民族意识的基本问题需要取得共识,如关于民族意识定义及其内涵理解上的分歧。在很多方面需要加强研究的深度,如对民族意识产生、发展规律的研究,以及对民族意识与一些相关概念的关系仍存在的似是而非的理解和模糊的界定。需要加强理论研究与现实的结合,需要加强民族意识调控研究。此外研究者应该借鉴有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同时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