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_市场经济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_市场经济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化建设论文,中国论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309(2004)11-0033-03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这是在我国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党中央首次提出的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目标。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构建这一目标的核心内涵。

理解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重要意义,需要深刻认识我国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特定的社会背景:

其一,社会分化已经开始出现,贫富差距悬殊。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人们获得了经济的自由和权利,国民经济发展获得了空前持续的效率和速度。但是,在社会财富积累的同时,社会人群的分化同样也很迅速。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在不断扩大,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李实等人的一份全国性调查报告指出,如把医疗、教育、失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是世界最高的。(注:新华网2004年2月25日)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的一份调查结论是,家庭财产的差异己显示出比收入差距更严重的分化趋势。(注:中国统计信息网2002年9月27日)美国《纽约时报》今年2月曾发表文章认为,中国目前的贫富不均状况已超过美国、日本、韩国和印度,事实上已接近1949年建国以前的水平。(注:纽约时报.2004年2月29日文章.China’s Wealthy Live by a Creed:Hobbes and Darwin,Meet Marx)社会贫富的急剧分化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社会分化中,不同的阶层分化也已经出现。陆学艺等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析认为,现在的中国社会可以分为十大阶层,他们是:国家与社会的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注:参见陆学艺.当代 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出版)虽然对于社会阶层划分的观点还有不同争论,但在短短的十多年内,这种阶层的分化出现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表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基础结构已发生了变化,可能孕育着社会集团之间的矛盾与对立,甚至冲突。面对着贫富、城乡、地区差别的扩大,和社会各阶层间向上的流动性差这些事实,我们必须思考这样的问题:应怎样避免在市场化进程中的分化与对立过度发展?怎样引导社会向融合与和谐的趋势发展?

其二,社会风险增大,社会政策缺失与社会保障脆弱的矛盾凸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业化过程,同时蕴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它包括:人们因失业、疾病、工伤、失去劳动力而丧失生活来源和失去基本的生活条件、因各种原因失去家长的抚养使儿童无法获得正常生活条件、失去受教育的机会而无法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等等。在工业化进程中这些社会风险通常都无法避免。但是,上个世纪无论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模式,还是西方以福利国家为代表的市场经济工业化模式,都形成过一套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和社会政策,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分散和分担社会风险,从而使每一个公民都能获得基本生活条件的保障,并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今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工业化的中国社会也已面临着高风险的考验。我国历史上在城乡分隔的状态下,根据不同情况建立起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城乡二元结构的特点。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原有的农村保障体系随着集体经济的瓦解已基本解体;城镇中原来的保障制度因其固有的种种问题,有些实行了转型,有些还未能很好地实现转型,许多劳动者还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工业化相伴的社会风险几乎对每一个人都存在,尤其是城镇的弱势群体和众多的农村人口,由于没有社会风险的分散和分担机制,他们的基本生活条件与发展机会处在更为脆弱的状态,更容易受到失业、疾病、工伤的打击,他们的子女也更容易失去平等的发展机会。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口要占全部人口的80%以上。它反映了在我国缺乏可以免除社会风险的保障的绝不是少数人。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城乡二元化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且随着大量的农村务工者进城打工,城镇中也出现了二元化的社会结构。农村来的务工者不能享有城市居民所能享受的社会福利和保障,而且连他们的子女也无法在城里享受平等的义务教育,这又造成了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分化。由于这种分化已影响到下一代的教育和发展机会,因而也影响着社会下层的向上流动和社会的融合。目前,我们国家尚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政策体系,还不能有效地通过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来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社会稳定无法保证,中国社会的分化与对立难以解决,中国的现代化在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上也将遇到严峻的挑战。

从这样的背景和面临的挑战来看,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是非常及时的。这项任务超出了以往只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发展的局限,也突破了过去对社会发展的理解,需要我们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去思考,需要以更宽阔的视野来看待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进程。

和谐社会的构建要通过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去实现。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追求,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直接论述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但是科学社会主义所追求的正是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之所以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是因为生产关系已经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经济周期性的危机,造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分化与难以调和的对立。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最终能够解放全人类。因此,消灭阶级、消除城乡差别,从按劳取酬到最终的按需分配,体现的都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的追求,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正是在这个含义上,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我们要解决的只是在中国目前的条件下,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如何来追求这个目标,从而能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国际经验表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如在社会和谐和社会正义方面处置不当,将会带来经济动荡和社会对立,带来巨大的社会风险。经过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市场经济的发展,以西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基本确立了两个社会发展的方向:

一是公民经济和社会权利的确立。国家明确承担起社会责任,强化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实施完善的社会政策,基本解决了人们对社会风险的困扰。在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上,对公民社会权利的考虑,置于对产权尊重之上,从而西欧主要国家可以把国民收入的20~30%,用于社会保障和社会政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稳定。这种情况,在其他发达国家按照不同的国情都已经基本实现。

二是为避免阶级对立和斗争,提出了社会和解、社会团结的价值观。经过不懈的努力,导致劳资双方都参与到体制中来,建立起合作主义的政治体制,使得不同阶级的利益在体制内可以得到谈判、妥协和调和,甚至成为社会伙伴。结果,出现了社会的和解,社会的团结。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欧国家进一步提出了反对“社会排斥”,提倡“社会融合”,它极大地降低了发展的社会成本,实现了社会的进步。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来看,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中国的改革开放,将发展的重心放在经济上。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逐步摸着石头过河,走上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当时,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归纳为共同富裕,实践证明,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目标,也是一个社会发展目标。邓小平晚年曾多次强调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的过程中要防止两极分化的出现,要高度关注和解决分配中所出现的问题。1993年他与胞弟邓垦谈到:过去我们谈发展,首先要发展,因为不发展一切无从谈起。现在看来,发展起来以后的分配问题比不发展的时候更严重,更困难。这么多的财富,只有小部分人得到,大部分人没有得到,两极分化、分配不公,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将来要发生大问题。需要研究用新的办法、新的手段、新的方案去解决。(注:中央电视台大型口述记录片.百年小平.第四集)而在更早的1990年他就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起来,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364页)小平同志一再告诫的,就是要妥善解决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社会分化。这些论述,对指导我们今天的实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国际经验和中国的现实条件来看,部分人和部分地区的富裕可以靠市场经济的激励机制去实现,而社会的共同富裕则必须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即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就如同人的走路必须要依靠两条腿才能走稳、走快一样,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通过市场机制的效率,可以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协调各方利益、减少摩擦、激发社会活力、增加社会的凝聚力。如今,在怎样发展市场经济的问题上,我们通过学习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如何促进科会公平和正义方面,我们不仅缺乏经验,而且对它的重要性认识也还不够充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的历史重任。在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发展极不平衡,又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中国,面临的挑战十分艰巨,这是党的执政能力需要提高的重要领域。

标签:;  ;  ;  ;  ;  ;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