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劳动力转移_第一次工业革命论文

英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农业劳动力转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国论文,过程中论文,劳动力转移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 工业革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基础,由不可再生的土地转为可再生的资本,而工业化是在此基础上,将大部分农业人口转为工业人口。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在这一过程中,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方式,一方面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同时,加速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在扩大工业品出口的同时,将农业生产转向海外;此外,还大量向海外殖民地移民等,英国通过这些途径大大加快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

【关键词】 工业革命 工业化 农业劳动力转移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国家,特别是存在过剩人口的国家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一般来说,工业化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源配置的变化,即资源由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另一方面是产业结构的变化,即工业比重上升和农业比重下降。这里,前一变化过程是后一变化过程的原因,后一变化过程是前一变化过程的结果。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实现工业化和完成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国家,其劳动力转移具有某种典型性,本文就此予以探讨。

一、英国劳动剩余型经济的形成

从英国经济史的考察看,工业革命前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近代以来不断增加的人口;第二,劳动力从旧的封建人身依附下的解放;第三,农业革命对劳动力的排挤。

近代第一次“人口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是以死亡率持续显著地下降和出生率缓慢上升为特征的。英国人口死亡率从1740年左右起下降,到1780年左右人口开始持续增长,到1801年已由870万上升到1050万。1801年后的50年,人口翻了一番。整个19世纪的人口增长率是过去一百年的两倍。在最高时即1811~1821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人口增长率达到年平均1.8%,在苏格兰也几乎达到1.6%。①

人口的不断增加,必然导致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不平衡。但是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封建制度的限制,过剩人口只能滞留于农业。这种劳动力过剩是隐蔽的,而只有当他们从对土地和对领主的依附下解放出来,才从隐型过剩转变为显型过剩。其次,农业生产率水平是劳动力转移的自然界限。一方面,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原有数量的农产品只需要较少的劳动力,这样才有实际需要转移的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只有农业生产率提高了,农业有更高的产量以后,才能赡养日益增多的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和人口。所以,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是工业革命或工业化的前提条件,也是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过程中,“首先必要的不是人口的增长,而是纯粹的工业人口的增长,或者说是人口的另一种分配。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条件是减少直接从事食物的生产,从事农业的人口,使人们脱离大地母亲,结果是把人们游离出来(正如斯图亚特所说,把人们变成freed hand),把他们动员起来。”②

在英国,导致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的农业革命,是与圈地运动联系在一起的。早期的圈地是直接把原来的耕地变为牧羊场,而把原来土地上的农民赶走。16世纪末期流行的一本小册子记载:周围不到6英里范围内的十几张犁这几年都闲置在那儿;另一方面,从前60人赖以生活的地方,现在由一个人和他的羊群统统占领了。”③不过,把耕地陆续变为牧场,并未导致农业的衰落和农产品的匮乏,直到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仍保持着农产品出口国的地位。这是因为周围起来的土地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将小块地连成大片,一并租给大租佃农场主进行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当时,一些富有创新精神的新贵族开始探索新的耕作方法,如以作物的连续轮作制代替休耕制,推广新作物和良种,使用改良农具,还实行土壤改良,修建灌溉渠,改建牛栏、马等。这就是发生在1700~1750年间的英国农业革命。资料表明,整个17世纪英国谷物出口甚微,但是从1700年左右,谷物和面粉的出口稳步上升,到1750年总数上升到20万吨,而同期英国人口大约增长了5~7%。在这期间,每人的谷物消耗量有所增加,而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的比例却有所减少。④

到工业革命时期,由于农业的进一步变革,特别是农业机器的采用,农业劳动力被排挤的程度进一步加快了。资料表明,1751年到1780年间,离开农业的人每十年为2.5万人左右,1781年到1790年间上升到7.8万人,1801年至1810年达13.8万人,1811年至1820年间达21.4万人,1821年至1830年达26.7万人。⑤此后,这个运动才大大减慢下来。关于农业劳动力被排挤的情况,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资本主义生产一旦占领农业,或者按照它占领农业的程度,对农业工人人口的需求就随着在农业中执行职能的资本的积累而绝对地减少,而且对人口的这种排斥不象在非农业的产业中那样,会由于更大规模的吸引而得到补偿,因此,一部分农村人口经常准备着转入城市无产阶级或制造业无产阶级的队伍,经常等待着有利于这种转化的条件。(这里所说的制造业是指一切非农业的产业。)因此,相对过剩人口的这一源泉是长流不息的。”⑥

二、工业革命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机制

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是创造一个新的、更广阔的就业领域。在前工业社会,资源以不可再生的土地为主要形式,因此,这种劳动与资源的不平衡是难以改变的。正因为如此,前工业社会的人口与资源的平衡关系,总是通过人口的危机性缩减来实现。工业革命在农业部门之外,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就业领域,即近代工业。这个部门与传统农业的一个显著区别,是它不以土地为主要资源,而以资本为主要资源。而资本是可以再生的,尤其是它可以直接通过人的劳动创造出来。这样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人口或劳动力与资源的关系。

(一)劳动范围的扩大

工业革命的最显著标志之一,就是机器的广泛采用。机器一方面代替人力,提高劳动效率,但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工场手工业的固定分工及相应的等级制度的技术基础。在机器生产中,由于工厂的全部活动不是从工人出发而是从机器出发,因此不断更换人员也不会使劳动过程中断。同时,由于年轻人很快可以学会使用机器,一般也不须专门培养。至于辅助劳动,更无须专门的训练。所以,机器的使用就为吸收大量非熟练工人开辟了途径。另一方面,机器作为资本的存在形态,它是死的劳动,必须吸收活的劳动才能增殖。所以,它要求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力,特别是廉价人力。正如马克思所说:“同工场手工业时期相反,现在只要可行,分工的计划总是把基点放在使用妇女劳动、各种年龄的儿童劳动和非熟练工人劳动上,总之,就是放在使用英国人所谓的‘廉价劳动力’上。”“因此,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第一个口号是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⑦这就使劳动范围极大地扩大了。1835年,英国棉纺织业中18岁以下的童工有9.5万人,占全部工人的43.3%,女工11.9万人,占全部工人的54.3%。到1895年,18岁以下的童工,包括半日工和全日工,总共有15.5万人,占全部工人的28.7%,女工33.4万,占61.9%。⑧

(二)利用剩余劳动创造固定资本

工业革命以后,劳动需求显著扩大了,农业劳动力转移也显著加快。在农业中,无限制地扩大劳动力利用,必然导致劳动边际生产力的下降。但在工业部门,这种劳动力利用的边界大大扩大了。

发展经济学家如讷克斯和刘易斯,都提出用剩余劳动创造资本以加速劳动力转移的理论观点。刘易斯指出:“没有土地生产不出粮食,但是,道路、桥梁、灌溉渠道和建筑物等,都不用什么资本就可以靠人类劳动创造出来。……不用任何资本,只用简单的工具,劳动可以创造出资本。”⑨

英国工业革命中,有大量利用劳动创造资本的例子。首先、用手工劳动制造机器。最初的机器比较简单,如珍妮机不过是一个简单的木框上加几个轮子,差不多每个手工工人都能自己制造。就连走锭精纺机起初也是“体积不大的,为在农舍里使用而制造的木头机器。”⑩1824年,国会委员会主席问一位专家证人,是否有很多制造商自己制造机器,回答是“确乎很多”。罗伯茨是金属刨的发明者,1816年他来到曼彻斯特从事这项发明,而在此之前,“整个机器都是用手制成的,既没有刨平机,也没有钻孔机和造形机。”(11)可见,机器制造本身就吸收了大量劳动力。第二,发展建筑业。直到现代,建筑业仍被认为是最为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之一。而在工业革命时期,建筑业根本就没有可以称得上机械的东西。在整个工业革命过程中,投资活动比较活跃,建筑业保持着长久的繁荣,“给全国的成年男子构成了农业以外的不独最重要,而且最大的一种行业。”根据1831年的人口调查,建筑工人、包括砖匠、石匠、木匠等共有20.3万人,加上各种粗工和童工,总数可达35~50万人。(12)根据统计资料,1841年英国建筑业有37.7万人,1881年达87.7万人。(13)第三,道路、运河和铁路。也基本上是直接靠人工创造出来的。在一次次相继兴起的筑路潮、运河潮和铁路潮中,大批农民被卷入一个又一个工程中,而这些工程差不多是由这些劳动者赤手空拳地完成的,维多利亚时代的经济学家托马斯·图克认为,从1846~1850年的5个年头中,每年靠铁路谋生的约有60万人,这一数字几乎与英国工厂从业人员数相等。他还认为,1847~1848年参加铁路建设的人员,连同加工材料的铁路工人家庭和挖土工的家属在内,大约不下100万人,相当于全部英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14)

(三)“现代工场手工业”和“现代家庭工业”的特殊作用

机器大工业是在工场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过,机器大工业在发展起来后很快就反过来与工场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竞争,使它们陷于破产境地。但在另一方面,机器大工业又不断创造出新的工场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这类工业仍以手工劳动为主,但可能采用部分蒸汽动力或小型机器,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通过承接厂外加工订货而存在。因此,这类工业在一定条件下会随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而有所发展,马克思将这类工业称之为“现代工场手工业”和“现代家庭工业”。(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三章)它们在大工业旁边的发展,成为农业以外的第二个剩余劳动的大蓄水池。特别是家庭工业,被马克思称为“剩余人口的最后避难所”。

关于这个领域吸收就业的情况,很难得出哪怕是近似准确的数字,不过可以肯定,在19世纪的人口调查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手工劳动者,是被统计在工业人口中的,其数量也是相当惊人的。例如,英国的服饰业(包括制帽、成衣、手套、制鞋、制领等业)在1861年共有女工75万人,加上男工可达100多万人,几乎与农业和蓄牧业的劳动力规模相等。(15)所以说,农业劳动力转移并不是直接转移到大工厂,而是首先转移到这类行业中。马克思说:“我们现在才开始明白,机器生产出来的这样惊人的大量产品和‘游离’出来的这样惊人的大量工人究竟到哪里去了。”(16)马克思作为英国工业革命的见证人,当时已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特点。由此可见,“现代工场手工业”与“现代家庭工业”对于吸收劳动力,加速农业劳动力转移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它是作为近代工业和农业之间的一个“中间领域”而存在,一方面吸收从农业和其他传统行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它也向近代工业不断输送劳动力。这些人在这个“中间领域”停留一段时间,逐渐适应了近代经济生活的节奏,为进入大工厂作了较充分的准备。另外,这个“中间领域”又是资本主义大工业周期所带来的潮涨潮落的“缓冲带”,是剩余劳动的蓄水池,在经济高涨时,大工业从这里得到劳动力供应,而在经济萧条时,又把失业工人推向这里。

(四)技术进步是加速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动因

从总的趋势上看,技术进步总是节省劳动的。从这一假定出发,很容易得出技术进步排斥就业从而阻碍劳动力转移的结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发展经济学大多主张,发展中国家应采取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劳动密集型技术。但英国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历史表明,在技术进步的同时,就业也是不断扩大的。1841~1901年,英国总人口由1853.2万人增加到3700万人,增长99.65%,而自立人口则由773.8万人增加到1631.2万人,增加了111%,自立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也由41.7%提高到44%。(17)这说明,不论从绝对意义上还是从相对意义上讲,就业都是扩大了。

伴随技术进步和就业扩大,首先可以由人口增加和需求扩大来解释,就是说,人口增加既创造了需求也增加了劳动力。但人口增加所带来的需求扩大,只是在技术水平不变情况下,才能带动生产和就业的同步扩大。而在技术进步情况下,人均产出会增加,所以,生产可以扩大但就业可能没有变化。所以说,需求扩大对就业来说,只有在收入水平提高的前提下才有意义。从英国工业化史来看,机器的采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其直接结果是单位产品价格的下降,从而大大促进了消费的增加。例如1821/30年值12先令3便士的棉布,到1841/50年下降到5先令11便士。差不多同期英国人均消费棉花由2.9磅增加到12.6磅,增加334%。(18)这种消费需求的扩大,事实上反映了收入的提高,因而反过来促进了生产和就业的扩大。1817年,英国棉纺织业就业者为11.1万人,到1861年达45.2万人。(19)但是,消费需求的扩大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的产量扩大并不一致,产量扩大有快于需求扩大的趋势。例如,英国1817年到1861年棉花总消费量(生产消费)增长680%,而国内消费只增长498%,人均消费量只增长334%。(20)这主要是由于纺织业发展受到需求弹性的限制和出口的影响。这个问题是由收入提高引起需求多样化和产品结构高级化得以解决的。例如,英国传统的炼铁业主要生产餐具、铁、钉、针、以及装饰品。工业革命期间,所有这些产品的需求都扩大了。餐具最初是上等人使用的,但由于大批量生产导致价格下降,逐渐在下层人民中也广泛使用了;贱金属装饰品更是由于适应了大众消费才发展为产业规模。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家庭中的五金器具似乎越来越多,由拥有普通的刀叉到拥有饺肉机、咖啡豆研磨机等,以后又拥有缝纫机、自行车等耐用消费品。英国的炼铁业就是沿着这种大众化和多样化道路发展,直到19世纪末期,仍是不断扩大的产业。所以说,只有技术进步带来的收入提高和需求的多样化,才是产业发展和就业扩大永不停滞的动因,因而也是加速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动因。

三、对外贸易与劳动力转移

劳动力转移的核心问题,是扩大非农产业,主要是工业部门对劳动力的利用。从英国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历史经验看,早期主要是通过劳动密集型生产方法来扩大劳动力利用,以加速劳动力转移。但通过劳动密集型生产方法扩大劳动力利用,可能遇到劳动密集产品的市场容量的限制。例如,英国集中于棉纺织工业生产,但其产品不可能全部由国内消费,如果没有出口,生产扩大就要受到制约,劳动力转移就要受到影响。英国正是通过出口的扩张,来实现劳动密集产业(主要是棉纺织业)的扩张,从而扩大就业和加速劳动力转移。事实上,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与出口劳动资源的意义是相似的,这是扩大劳动力利用的一种间接方式。

此外,英国从17世纪以来,向北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殖民地大量移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对转移国内剩余劳动力起了重要作用。这是英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大特点。

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英国人口持续增长,形成沉重的人口压力。英国对此的反应,一是移民,二是发展工业。英国向新大陆的移民,从17世纪初开始,18世纪后期达到很大的规模。1830年英国向海外的移民达到6万人,1842年达到13万人。(21)1849年由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发现特大金矿,当年离开英国的人数达30万。1853年至1880年,英国人民外流的总数据报为246.6万人。(22)不过在大批人移居海外的同时,又有大量外国人移入英国。据调查,1881~1885年英国向外移民的毛数为89.3万,而净数为67.5万。(23)当然,这也是极为可观的数字了。

在英国,对于扩大劳动力利用和加速劳动力转移来说,发展对外贸易和出口产业,具有特别重要意义。1851年,英国棉纺织品61%供出口,毛纺织品和生铁有25%和39%供出口。(24)而英国的就业,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这些部门,例如,纺织业在1851年雇佣了129.6万人,在当年总就业人口的937.3万人中,占13.2%,其中仅棉纺织业就雇佣了52.7万人,占总就业人口的5.9%。这一年,英国棉纺织业的出口值占全部纺织业产值的60%左右,根据这一比例,可以大致计算出为出口而生产的工人数为34.3万人。(25)而棉纺织业的出口扩张,直到20世纪初才达到顶峰,当时棉纺织品将近80%出口。其对就业扩大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钢铁工业也是英国的重要出口产业。19世纪下半叶,英国钢铁制品出口猛增,出口比重一直在40%左右。1851~1901年,英国钢铁工业从业人员从57.2万人增加到156.9万。根据钢铁出口比重计算的为出口而生产的工人数,也由22.1万人增加到65.8万人。1901年,英国全部就业人口为1628万人,钢铁工业就占9.6%。(26)钢铁工业,由于它的产业连带作用大大高于纺织业,与钢铁工业有关的采矿、运输以及其他部门也因钢铁业的繁荣而兴旺。所以,真正为钢铁生产和为出口而生产的工人数,远远大于上述数字。

在大力发展出口和出口产业的同时,英国对农业却采取了完全相反的政策。这就是通过扩大农产品进口,将本国的农产品生产转向海外。例如,1868~1878年10年中,英国削减了大部分国内小麦消费量的生产,并从海外进口肉类需要量的近一半。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就制面包的小麦而言,英国人已变成“周末人”的民族,也就是说,英国人需要的面包从英国土地上生产的只能满足一周的五分之一,即从星期六的下午到星期一的早晨。所以,英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受到进一步的推动。1851年,英国农业劳动力有201.7万,到1881年下降到163.3万人,而到1911年仅剩下149.6万人,(27)另据库茨涅兹的研究,1801~1841年英国农业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比例由35%降到23%,降了12个百分点,1841~1901年则由23%降到9%,降低14个百分点。(28)至此,英国完全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劳动力转移。

注释:

① C.P.Hill,British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1700-1975 Edward Armold,1977,P2.

②⑥⑦ (15)(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336、433、516页。

③ 伊丽莎白·拉蒙德编:《论英国本土的公共福利》,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30页。

④ 奇波拉:《欧洲经济史》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367~368页。

⑤ 米歇尔·博德:《资本主义史》,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109页。

⑧ (13)(25)(26)(27) B.R.Mitchell with the collaboration of phyllis deane,Abstract of British Historical statistics,Cambridge 1962,p188,p11099,p60.

⑨ 刘易斯:《二元经济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20页。

⑩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的产业革命》,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88页。

(11)(12)(21) 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01、103、602页。

(14) W.H.B.考特:《简明英国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93页。

(17)(19) 门德尔逊:《经济危机和周期的理论与历史》第二卷下册,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634、684页。

(18) 杜冈-巴拉诺夫斯基:《周期性工业危机》,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28页。

(20)(26) 宫崎犀一:《近代国际经济要览》。中国财经出版社1990年版,第109、111页。

(22)(23)(25) 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中卷,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299、300、47页。

(24) N.F.R.Crafts,British Economic Growth during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p143.p60。

(28) 库茨涅茨:《现代经济增长》,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95页。

标签:;  ;  ;  ;  ;  

英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劳动力转移_第一次工业革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