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消费时代教师的角色困境及突破路径
龚雪丽 方 红
(湖北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武汉 430062)
摘 要: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繁荣,知识消费日益成为常态,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消费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受到知识消费市场的浸染,教师角色陷入泛化、虚化和钝化的困境。教师应当警惕知识消费的陷阱,在多重知识立场下做出合理的价值选择,在特定的知识场域中求真求善求美,以应对知识消费市场的挑战。
关键词: 知识消费;知识市场;教师角色;知识立场
当前,因网络媒体的广泛使用及人们支付能力的提升,为知识付费正逐步成为一种自觉且普遍的行为,知识消费时代已然来临。知识消费折射出社会知识系统的变更,知识教育日益走向产业化轨道,知识的生产、传播及消费逐渐市场化,功利色彩浓重。显然,知识消费时代改变了学校教育的环境,那么,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知识代言人”等多重角色的教师,其在消费社会语境下角色会发生怎样的转变?面对这种转变教师又该何去何从?
学校非常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把教改作为全校潜能开发的“项目工程”来抓。学校将建立以政府投入和学校自筹为主,多渠道、多途径筹措经费的机制,以保障教学模式改革建设。
一、消费社会语境下知识的特征
知识消费并不是新生事物,自孔子时期,便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之说,现兴起的知识消费热潮,则离不开当下消费社会的语境。受经济全球化影响,中国社会出现了消费社会的特征:物质生产过剩,需要不断刺激需求,引导人们进行消费,消费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知识消费热潮则是消费主义在文化领域的体现,因知识容量扩张、知识深度加深,整个社会显露出“认知盈余”特征,个体表现出较强的知识分享和知识输出倾向,又因知识价值彰显,人们知识需求多元化,以致各类知识商品被开发出来,消费者可以依据个体需求、购买力水平,在市场上自由购买自己需要的知识,知识消费热潮由此形成。在消费社会语境下,知识显现出以下三个显著特征。
基于此论文中提出了一种磁敏感的低频、高灵敏加速度传感装置,应用永磁体作为加速度传感装置的质量块,以提供稳定的梯度磁场。固定位置的磁传感器用于检测距永磁体一定远处的磁场强度。采用PDMS柔性材料制备成薄膜对质量块起到支撑的作用。PDMS薄膜柔韧性强、易于制备,且可以根据传感装置的需要,制备出对应参数的薄膜。论文提出的传感装置结构简单,不需要复杂的加工工艺。其固有频率为10 Hz,可以实现对低频振动信号的检测,灵敏度达到4.68 Gauss/gn,且可实现8.57 μgn的检测分辨。
(一)知识生产下移,知识生产和消费的界限模糊
在传统的知识场域中,少数精英权威把控知识资源,知识生产呈现出集中化、一元化的特点。现代社会,人们的知识水平普遍提高,个体若有一定的知识准备,配合相应的知识训练,基于自由市场的需求,借由网络媒体的支持,可以自行开展知识分享和产出,知识生产呈现出大众化、多元化的特点。相对于以往知识生产和知识消费的分离状况,当下两者界限已然模糊,个体可以在知识市场进行消费,同时借助网络媒体,也可将自己的知识与他人分享,或根据自己的知识优势进行知识产出,消费者在消费知识的同时也可以生产知识,呈现出“产消者合一”的样态。
(二)知识传播的开放性与封闭性并存
知识消费发展成为一种群体性的社会行为,离不开现代虚拟技术的支持。美国学者尼古拉·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提出:“人类生存于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生存活动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应用数字技术从事信息传播、交流、学习、工作等活动。”〔1〕正是虚拟空间的存在,为知识共享和广泛传播提供了条件,形成了开放的知识场域。同时,知识消费市场并不如学校一样提供公共性的知识,市场的逐利本性要求“在知识交易中,谁付费知识生产者即把知识‘告知’谁,知识成为完全意义的商品”〔2〕,市场中的知识需要支付金钱才可以获得,基于个人利益保护的知识产权制度也在逐步建立起来,部分知识在市场上是具有垄断性的,因而知识消费市场中的知识具有排他性,也就造成了其在传播上的封闭性。
现代教育制度建立后,教师因拥有知识的占有权、解释权、评价权,在知识教学过程中,占据了影响性、支配性的地位。在知识消费时代,因社会知识环境变更,学生、家长对知识的态度变化,相对地弱化了知识权威,导致教师“主导者”“指导者”角色虚化。
(三)知识消费的功利化倾向
所谓“功利化”是指追求功效、功名与利禄的实用主义价值观和行为,在知识消费时代,知识的功利价值更加凸显。商家提供知识商品,本身就以营利为目标,“不论现在还是将来,知识为了出售而被生产,为了在生产中增殖而被消费:它在这两种情形中都是为了交换。它不再以自身为目的,它失去了自己的使用价值”〔3〕。知识在市场中是作为一种商家谋利的手段而存在,市场盈利逻辑取代了知识自身的发展逻辑,抽离了知识的人文关怀内涵。在“知识就是金钱”的社会心理暗示下,人们进行知识消费,讲求知识学习“效率”“功用”,希望知识可以快速转化为物质财富,急功近利的心态营造了浮躁、浅薄的知识学习氛围。
二、知识消费时代教师角色的三重困境
一言以概之,知识消费时代,知识生产的大众化和去精英化,致使社会上的教师群体以外的其他人员开始充当“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利己需求也将部分教师推向了知识市场,教师的职业界限变得模糊,教师角色已然泛化。
(一)知识场域开放导致教师角色泛化
就知识社会学的角度而言,社会角色的形成受到知识系统的规限,“每一位执行某项社会角色的个体,都被他的社会圈子认为具有或自信具有正常的角色执行所必不可少的知识”〔4〕。“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员”和“教书匠”等教师称谓,都表明知识是教师身份建构的基础。那么,学校教师的知识系统是怎样的呢?显然,学校教师拥有的知识多为官方知识,因为其需要完成国家雇员的角色扮演。受行政体制的钳制、考核制度的规制,加上长期的教学惯习,教师生产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较为薄弱,因其在生产知识方面作用不大,在“知识人”这个圈子内,教师地位已经边缘化了,致使其“知识教授者”的角色更加凸显,而这一角色正受到知识消费市场的挑战。
无论是学校外部的知识环境变化,还是学生、家长对知识态度的变化,都使教师原先在封闭知识环境中的主导地位丧失,教师影响性、支配性的地位受到了挑战,直接影响了教育效果。
在知识消费场域中,知识生产以市场需要为主,受到的体制规约较少,知识生产下移和“产消者合一”使更多人拥有了知识资本。拥有知识的人变多了,在其进行知识分享和输出的时候,自然就承担了“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同时,消费者拥有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市场也会培养相应的“知识传授者”满足其需求。所以,“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可以由知识市场中的他人承担,各类培训机构教师、网络授课教师、家教教师,甚至是自媒体上的知识明星,他们都在扮演着某种知识传授者的角色。除了知识消费市场对教师群体的入侵,教师中的部分群体也表现出对知识消费市场的迎合样态。伴随着教师知识资本的整体提升,以及行政管理体制的松动,教师也参与到知识消费市场中去,一部分教师凭借在校教师的身份,通过考前辅导、考试命题、线上讲学等方式牟利;还有部分教师群体,在校任教多年之后,脱离学校,凭借自己的知识资本转行进入知识市场,获利颇丰。
由上述可知,在知识消费时代,知识的生产和获取都变成了自发性较强的行为,表现出很强的开放性和市场导向性。而教师的知识系统表现出的是封闭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显然与知识消费时代相悖。如此,知识消费时代下,由市场引领的知识变革会对教师角色带来哪些困境呢?
(二)知识权威祛魅导致教师角色虚化
很多时候,人们的一些过失行为会导致电力电缆的损坏。这是由于电缆在布置的过程中,有的工作人员由于粗心或者操作方法不当,导致其发生扭曲或者被折,造成了电缆线的损坏,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将会影响电网的正常运行。
于社会而言,知识消费是知识交易,呈现出更强的个体性和私人性,文化传承和道德塑造的功能就减弱了,换言之,知识退缩为私人牟利的工具,削弱了知识传承文化的内涵。知识消费市场让家长拥有更多的选择权,逐渐倾向于“把教育看成一种服务业,一种可以交易的服务产品,而把受教育看成是一种消费”〔9〕,而教师则被视为类似教育的服务者,且被要求拥有市场化的服务意识、态度与技能,教师在市场思维中沦为服务者而不是教育者。知识市场为了迎合消费者,在传播知识中带有较强的娱乐倾向,消解了知识的深度涵义,以致教师讲解高深知识,学生不以为然,甚至有些教师为了迎合学生,搜肠刮肚地寻找与学生兴趣相契合的知识点,把知识传授变成表演,抽离了知识的人文关怀与精神向度。教师作为社会文化传承者和道德守门人的角色是隐匿的,整个教师群体的公共使命都遭到挑战。
其次,知识消费市场给予学生、家长更多的选择,降低了其对教师的知识依赖。在知识消费市场,家长可以找到家庭教师、课外辅导机构、线上课程、各类图书等知识资源,个性化、多元化的知识,使学生在课堂上拥有更多的发言权,敢于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提出质疑,甚至有些学生,觉得自己知之较多,产生漠视态度,对教师的知识讲授不予理睬甚至针锋相对。
对于同种集料而言,改性沥青的黏附性等级与普通基质沥青相近,由此说明,掺入MY沥青砂添加剂对沥青与集料的黏附性没有直接影响。
(三)知识意义缺失导致教师角色钝化
自现代社会以来,“知识与道德甚至与智慧分离,人们更多地将知识看作是谋生的手段或工具,知识不仅成为与大多数人的精神世界无关的事物,即便对于以知识生产和传播为业的教师群体来说,他们也倾向于把知识当作需要推广与分发的产品”〔6〕。在知识消费时代,这种现象会持续甚至加剧,知识的资本性会加剧知识学习的功利性,挑战知识对个体和社会在精神层面的意义,使教师作为学生精神引导者和社会文化传承者的双重角色钝化。
在知识消费时代,急功近利的知识需求,使人们错误地将知识教育视为竞争的手段,把“成人”的教育追求变成了培养知识消费者、符合经济发展的劳动者。在这种背景下,很可能出现“教育已经不再是从‘人之为人’的意义上的价值引导,而成为整个社会机器的动力学补偿性构件;对人的机械论理解直接导致了教育建构的程序化和机械化,从而教师也就不再是‘道’的追求者,而成为人力资本的培训者”〔8〕的现象。当代学校一直在尝试从“知识教育”到“人的教育”的重心转移,然而当下校外的知识教育依附“提分数”的传统思维,不断营造知识焦虑,引导家长进入知识消费市场,挤压了学生较多的自由空间,加剧了知识教育的竞争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教师“育人”工作的性质。
对于个体而言,知识作为人类经验与智慧的结晶,其基本功用在于开启人的智慧,教师借由知识帮助学生实现个体智慧的增长、精神层面的提升。于社会而言,教师的知识是公共性的,知识的回报也具有公共性,教师的知识传授是关乎社会文化传承、公民素质提升等重要公共事业,可谓“构成教职规范意识之基底的是‘公共使命’,直接关乎社会、文化、人类之未来的教师乃是‘公共使命’尤为重大的职业”〔7〕。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出信息全球化、媒介现代化、文化开放化、价值多样化、思想多元化等特点。面对新形势,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填鸭式”教育引导方式效果明显下降,迫切需要改进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教育引导效果。结合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孤岛采油厂(以下简称孤岛采油厂)选设“班组舆情疏导员”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自我教育法应突出“三性”。
首先,市场化知识消解了教师依靠教育制度获得的知识权威。批判教育学的理论认为,“任何知识体系和科学理论都不是‘纯粹’的知识,而必定与不同的社会群体的地位、利益、权力相联系”〔5〕。教师作为公职人员,传播合法知识,是教育制度权力操作的结果;教师对知识的解释权,究其根本,是知识“自上而下传递”形成的话语霸权;教师的知识评价权,主要体现为考试批改权,也是依靠学历制度获得了权威。一定程度上来说,教师的知识权威来源于教育制度。而在知识消费时代,知识生产的自发性、开放性,打破了教育制度内封闭的知识生产状态。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多中心,拓宽了知识获得渠道,个人知识在市场中的流通,更是激发了个人意识,话语权呈现出“自下而上”的分散状态。日益增加的个体知识需求,终身教育的社会实践转向,要求社会提供更多的知识资源,对知识的评价也趋向多样化、实用化。所以,教师的知识权威并不是绝对地被消解,而是市场化知识比重提升、规模扩大,导致教师群体的知识权威相对整体性跌落。
市场领导的知识变革范围广、速度快,教师的知识系统是相对稳定封闭的,所以其对教师角色的冲击是必然的。于教师群体而言,教师角色的泛化、虚化、钝化,使教师的社会地位受损,公众与教师之间的信任力降低,整个社会尊师重教的传统受到了侵蚀。于教师个体而言,可能产生自我认同危机,将自己的教育事业视为教书职业,使教育失去本来的色彩。
三、教师角色困境的突破路径
社会角色是由社会建构的,承载了厚重的社会责任、社会期望,以致我们常常忘记了“人”存在的复杂性,我们倾向塑造完美的教师形象,却忽略其真实的生存境遇,正如日本学者佐藤学指出:“教育学关于教师的话语,一直围绕着‘教师应当如何?’的规范性逼近,而相对忽视了‘教师是怎样一种身份?’‘为什么我是教师?’的存在论逼近。”〔10〕本文所指教师困境也是基于教师角色的规范性要求与实然状况之间的差距形成的。为此,我们应当正视教师角色的实然处境,把握教师角色的渐变性。
首先,教师应当警惕知识消费的陷阱。在知识消费时代,知识的大幅增长加剧了人们的知识焦虑,市场为了实现知识商品的交换,不断鼓吹知识的重要性,夸大知识的实用性,利用人们“求快”的心理,压缩知识内涵,提升知识学习效率,使人陷入对知识的盲目追逐中,挤压了人自由生存的空间,使人变成了知识的奴役。“知识人”一直是教师角色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消费时代要求教师提升自我知识素养,但当知识日益超越人本身,成为社会追求的目标之时,教师应当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事业真正的工作对象是人,不应该陷入对知识的崇拜,而失去对知识价值最基本的判断能力,又回到传统的“分数”至上、人知割裂的旧路上。
其次,教师应当在多重知识立场下做出合理的价值选择。教师作为公职人员,传播合法知识,其身份是国家人;教师需要依赖学校单位开展教学工作,其又是单位人;公众对教师角色期待是清贫的人民教师,三种身份的叠加构成了教师的社会人身份,其知识立场是公共性、公益性的。而在知识消费市场,个体利益需求被放大,开放的知识市场为教师知识资本运转提供了平台,教师个体是有趋利本性的,此时教师的知识立场是功利性的、工具性的,自然挑战了教师作为社会人的角色期待。一味贬斥教师的个人利益并不利于教师社会身份的重构,只会变成一厢情愿的虚伪假设。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鼓励教师大张旗鼓地投身到知识市场中,而是希望教师身处外在知识变革时,能够成为自身学科知识的建设者,坚守对教育事业的信仰,保持对学生的教育之爱。
最后,教师需要在特定的知识场域中求真求善求美。一味迎合知识消费市场只会加速教师身份独立性的丧失,而教师有着自身的独特使命。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带有较强的主观选择性,“教育者以其良好的主观愿望和某种外在目的为出发点,自觉或不自觉地封锁部分真实的信息,而只把自认为‘纯净的’‘安全的’信息灌输给学生,以便确保预期目标的实现”〔11〕。尽管教师对信息和知识存在较强的选择性,但我们不能全然否定其在引导人向真向善向美发展的意义,在知识权威逐渐消解的时代,教师的知识反而因其稳定性保留了部分超功利的因素。教师确实不可能再独占知识高地,这是教师需要坦然面对和接受的,然而即便如此,教师仍应当保持对知识的敬畏之心,追寻知识背后的文化底蕴,展现自然学科对知识的探索求真精神,体现人文学科对善对美的执着追求。此时,教师已经不是一桶水或者源泉,而是提供水向外涌出的动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追求知识的态度和信念。
4.食品安全问题突出。近日来,双汇“瘦肉精”事件被央视曝光,这既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问题,也是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诚信缺失及道德观的扭曲。这些问题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还会存在。
参考文献:
〔1〕(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哟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7.
〔2〕周波.知识生产的激励:科学制度与市场制度〔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44.
〔3〕(美)阿普尔.意识形态与课程〔M〕.黄忠敬,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
〔4〕(波兰)弗·兹纳涅茨基.知识人的社会角色〔M〕. 郏斌祥,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7.
〔5〕王宏维.论西方女性主义教学论对传统知识论的挑战〔J〕.哲学研究,2004(1):54-59.
〔6〕车丽娜.教师社会意识的历史解析与建构〔J〕.全球教育展望,2011(1):92.
〔7〕高伟.回归智慧,回归生活——教师教育哲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9.
〔8〕石中英.当代知识的状况与教师角色的转换〔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6):52.
〔9〕劳凯声.教育市场的可能性及其限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1):15.
〔10〕(日)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06.
〔11〕刘春波.构建德育新理念: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6): 45-46.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476( 2019) 10-0016-04
作者简介: 龚雪丽(1994-),女,湖北襄阳人,湖北大学教育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方红(1983-), 女,福建建阳人,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社会学。
基金项目: 湖北省教研项目“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研究”(编号:201810)。
(责任编辑:洪淑媛)
标签:知识消费论文; 知识市场论文; 教师角色论文; 知识立场论文;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