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学 王晓艳 653100,
摘要:本文通过对教材中的“问题探讨”栏目的研究挖掘,就利用“问题探讨”对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问题探讨 获取信息 科学探究
能力是一个人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高考考试大纲中明确提出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在每节内容的开篇设置了“问题探讨”栏目,该栏目由图片、文字情境和讨论题三部分组成,内容描述生动有趣,贴近生活。本文就利用该栏目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1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获取信息的能力是指能够利用多种途径搜集生物学信息,然后鉴别,筛选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解决相关问题。培养学生这一能力最大的关键是激发学生收集信息的兴趣。“问题探讨”最大的特点是:图片精美,创设的情境紧扣实际生活,或是源于科学实验,取材于科学史,或是来自最新的生物技术和研究成果,这些都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有的“问题探讨”是直接给出搜集信息的任务。因此利用“问题探讨”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是比较合适的。例如: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DNA的分子结构》中的“问题探讨”。它没有设置讨论题,而是直接让学生上网查阅关于DNA的资料,收集感兴趣的资料与同学交流共享。DNA的相关技术已经运用于医疗,食品,环境等多个领域,与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收集信息的兴趣,学生也能够轻松地收集关于DNA的很多信息。然而收集到了信息并不表示具备了获取信息的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的另一个关键就是鉴别筛选并合理利用信息。怎样引导学生鉴别筛选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帮助自己的学习呢?我结合本节的重难点——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做了如下处理:在课前让学生收集DNA的相关信息。课堂上先交流分享,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围绕“DNA的分子结构”对信息进行鉴别筛选,留下能够帮助自己学习DNA结构的信息并尝试建立DNA的结构模型。这样处理后,就相当于模拟了沃森和克里克的建构过程,达到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目的。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探究是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科学探究一般包括: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实验方案收集证据、分析和解读实验数据,根据证据作出合理的判断并用准确的术语阐明观点。科学探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教材中的“问题探讨”本身就是一个探究的缩影,用图片,文字创设一定的情境,然后根据情境提出相应的讨论题,因此可以将这些问题转换为科学探究的问题。
2.1培养学生观察生命现象,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材中的有些“问题探讨”就是直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 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中的“问题探讨”给出表格数据,让学生比较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的含量,提出问题,然后就自己提出的问题与其他同学交流。学生只要一对比表格中的数据,就可以提出很多问题,这是对学生的提问能力直接简单的训练。类似的还有: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的讨论题“观察此图,联系已有知识,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能不能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尝试性的回答?”、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中的讨论题“针对这幅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或猜想?”、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中的讨论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这三个“问题探讨”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加深了难度,不再像第一个例子中那样简单直观,而是以前面问题的作答为铺垫,然后认真仔细的观察提供的图片或是内容,再结合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新的问题。有了前面对图的研究和对知识的唤醒,再来让学生提问,这样提出的问题就更具有科学性和探究价值。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遵循这样的设计思路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2培养学生提出假设,并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的能力
提出问题固然重要,但能解决问题却是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彰显。我们学习知识其实可以看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过程,在不断产生问题以及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收获了知识与能力。生命科学中解决问题必然要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教材中的有些“问题探讨”就可以直接转换成探究实验用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例如: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中的“问题探讨”设置了三个讨论题:1、这个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2、是什么物质使肉块消失了?3、怎样才能证明你的推测?为了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在学生回答了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可以将讨论题3修改为实验方案设计,题目为:探究胃内的化学物质在体外对肉块是否具有分解作用,然后再设置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1)该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是什么?如何控制自变量?怎样观察因变量的变化?(2)怎样设计对照实验?(3)怎样获得胃液?当学生把这些问题弄清楚后,设计实验方案的思路就有了,可以顺利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
总之“问题探讨”虽然篇幅小,但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只要我们精心研究挖掘,并运用在教学中,就能较好地服务教学。
参考文献
[1]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生物教师培训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吴举宏.返身和反身:科学探究的时代解读.中学生物教学2013,(6).
[3]孙景启.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的实践与认识误区.中学生物教学.2013,(1~2).
[4]张树虎.高中生物新教材“问题探讨”栏目应用策略.生物学通报.2011(11).
[5]梁嘉声.高中生物学新教材“问题探讨”栏目的细化. 生物学教学.2008(3)
[6]池淮清.如何利用“问题探讨”进行教学. 生物学教学.2008(6)
论文作者:王晓艳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4
标签:能力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信息论文; 论题论文; 学生论文; 科学论文; 生物学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2期论文;